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信息時代的發展加深了數字鴻溝問題,推動農村等偏遠地區的電子政務建設,能夠有效推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信息公平。 本研究立足于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的實踐案例,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等地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電子政務高速牽引解決脫貧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結論:應搭建電子政務扶貧平臺、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及專網建設、培養偏遠地區人民電子政務參與意識、開展電子商務工程等。
【關鍵詞】電子政務; 信息扶貧; 數字鴻溝; 信息共享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信息公平問題加劇,數字鴻溝問題凸顯,農村等偏遠地區的電子政務數字弱勢群體數量龐大。 電子政務“數字弱勢群體”即在電子政務中造成的政府、公民、企業使用數字化設備過程中存在條件和能力上的障礙,在信息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 偏遠地區在工作、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都體現出了與城市地區的較大差距,如一些農村偏遠地區由于基站數量不足、網絡覆蓋面不廣,導致網絡在線教學難以推廣。
電子技術論文發表電子政務網絡安全及防護策略
由于農民缺乏信息交流渠道,難以及時了解市場供求關系,導致出現農產品滯銷等情況,體現出了城鄉信息化建設的數字鴻溝,反映出一些偏遠地區的電子政務建設受重視程度較低,這將導致公民信息公共服務的公平性進一步下降。 因此,為突破資源限制,實現信息公平,應建設數字公路,通過電子政務高速牽引解決偏遠地區數字鴻溝問題。
一、文獻綜述
學者們已充分意識到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性,袁學國提出了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框架、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政策建議; 周焱、萬學道系統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丁榮分析了我國西部地區縣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現狀及問題,并提出提升西部省份縣級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路徑; 孔曉娟、鄒靜琴總結出我國農村電子政務發展的必要性及制約因素,綜述了農村電子政務發展模式; 蘇曄、馮石崗等分析了鄉鎮政府信息化的發展困境及對策; 唐霈雯、張釗蔚等探索信息扶貧領域的農耕扶貧機制,以實現信息富裕、加快脫貧速度。 本研究立足于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實踐案例,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等地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電子政務高速牽引解決脫貧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二、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案例
(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推進農村寬帶建設。 2015年以來,為實現電信普遍服務,實現信息扶貧,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進行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工作,推動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寬帶網絡建設及運行維護; 各基礎電信企業也將試點工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從農村電商、智慧鄉村等方面實現精準扶貧。 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供求平衡,提高農產品的資源利用率,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發展。
(二)農業農村部推出“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新模式。 2005年,農業農村部推出“三電合一”,利用電腦采集信息、利用電話語音提供農業生產咨詢、利用電視播放農民關注熱點問題的電視節目。 在此背景下,電信運營商也推出了三農信息服務業務,如中國移動推出“農信通”業務,將有關農業的信息及時向農民傳送,使農民及時了解到有關市場、政策、氣象等三農信息。 有利于農民及時了解市場情況,最大程度發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
(三)華為為農村提供網絡覆蓋。 2017年,華為為農村定制Rural Star解決方案,為農村區域提供低成本、超遠距離的語音和數字接入。 截至2018年,華為Rural Star方案為4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網絡覆蓋,使村民與外界建立連接。 不僅能推動城鄉實現信息公平,還能有助于解決農村地區數字鴻溝問題。
三、我國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我國農村等偏遠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投放建設仍不足,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也較低。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非網民仍以農村地區為主,農村地區非網民占比為62.7%。 而網絡基礎設施是推行電子政務建設的必要前提,網絡普及率的低下將阻礙偏遠地區借助電子政務實現脫貧工作的可能性。
(二)數字弱勢群體缺乏電子政務參與意識。 偏遠地區群體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導致其信息素養也較弱,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較低,數字參與感不足,從而加深了數字鴻溝。 而在面臨農作、教育等方面的問題時,由于電子政務參與意識的缺乏,這些群體可能缺失尋求政府救助的主動意識,無法得到政府的幫助。
(三)統一標準的缺乏制約信息共享。 雖然多數地方政府建立了相關政策標準,但在各政府部門之間,還存在電子政務應用、安全標準等方面的差異。 這些差異導致了偏遠地區的電子政務系統難以進行信息共享,從而會降低偏遠地區人民使用政務平臺獲取信息的效率,影響經濟效益的實現。
(四)偏遠地區電子政務系統平臺建設較落后。 偏遠地區電子政務的建設尚處初步建設階段,缺少完善的服務系統及平臺。 而已有的鄉鎮政府網站也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缺乏整合等現象,無法進行統一的規范化管理,阻礙了資源共享,不利于偏遠地區人民及時了解到最新的政務信息,由此可能導致對政策、市場不了解造成的經濟損失。
四、對電子政務助力解決偏遠地區數字鴻溝的建議
(一)搭建電子政務扶貧平臺。 為統籌規劃資源和促進信息共享,應加快建立電子政務扶貧平臺,并在所構建的政務信息平臺上及時提供有關的最新政策信息、農業氣象信息、農作物市場供求信息、農作物市場價格信息等,并提供關于農作物耕作及銷售的咨詢服務,還可建立技術展示模塊,向農民展示新興科技帶來的農耕便捷性,使偏遠地區人民也能享受到電子政務服務帶來的紅利。
(二)確保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 充足的通信設備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必要前提,在電子政務背景下,很多政務信息都在政務客戶端及網頁上進行公示,而偏遠地區的人民由于信息基礎設施的缺乏,獲得政務信息較為落后。 因此,政府應保證信息和通信設備的供應,確保偏遠地區有開展電子政務的基本設備,并聯合運營商提高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率和寬帶建設率。
(三)加快專網建設。 在教育方面,建設教育專用網絡,使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在突發事件中能夠及時使用到在線教育服務,如國家提出的“三通兩平臺”建設,就能有效實現教育公平。 在政務服務方面,通過專網的建設能夠使政務信息及時下達到每一個基層政府。
(四)加強頂層制度設計。 偏遠地區的制度設計尚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的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不充分。 因此,政府應加強制度建設,一方面加強制度設計,使偏遠地區在政策法規指導下有序進行電子政務建設,并加快統一標準的建立,確保政務系統間信息的有效流轉與共享。 同時應加強專業人才的素質培養,使業務人員了解偏遠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協助工作。
(五)培養偏遠地區人民的電子政務參與意識。 政府應主動培養偏遠地區人民的電子政務參與意識,在教育中注重普及公民的基本電腦操作,對偏遠地區人民加強電子政務參與的培訓,培養這些群體有意識地向政府尋求政務服務。 還可以將偏遠地區群眾的電子政務參與度增加為地方政府的一項考核標準。
(六)加大資金的投入。 長效的資金支持有利于保障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與政務平臺的建設。 政府應一方面加大對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方面也可對電信企業實施一定的補償機制,促使電信運營商加快偏遠地區寬帶的建設,提高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率,方便人民通過客戶端或網頁獲取政務信息。
(七)開展電子商務工程。 對于農村等偏遠地區而言,農民最需要的信息便是有關農作物生產、銷售等信息,而一些農村地區由于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很多農產品滯銷的情況。 因此,政府應加快偏遠地區電子商務的建設,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商業服務于農村資源,開展商業宣傳和市場交易,借助當地建設的政務平臺,設立網上農貿市場、數字農家樂、特色旅游等模塊,通過電子商務牽引實現偏遠地區的文化振興工作。
【參考文獻】
[1]袁學國.對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戰略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21061-21063+21065.
[2]周焱,萬學道.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信息界,2013(08):73-79.
[3]丁榮.我國西部地區縣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J]. 商,2016(18):95.
[4]孔曉娟,鄒靜琴.中國農村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及模式研究綜述[J].電子政務,2015(01):90-96.
[5]蘇曄,馮石崗,李雅麗.鄉鎮政府信息化的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以河北省遷安市楊店子鎮為例[J].江蘇商論,2014(11):32-34.
[6]唐霈雯,張釗蔚,孫子雯,張博深,劉建準.精準扶貧背景下信息扶貧研究及模型構建[J].文獻與數據學報,2020,2(03):85-98.
[7]張悅.推進農村寬帶提速降費支撐“信息惠農、信息扶貧”[J].智慧中國,2017(03):92-93.
[8]張新紅,于鳳霞.中國縮小數字鴻溝的行動效果及對策建議[J].電子政務,2008(11):44-49.
[9]胡海東.華為助力消除農村數字鴻溝[J].商業文化,2019(09):58-62.
作者:張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