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2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更加快速的發展。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日漸凸現,人及其全面發展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及其主體性問題也成為哲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文從認識論的角度對人的主體性問題作以探討。
關鍵詞:上知網查詢期刊,人,主體性
一、從認識主體的角度分析人的主體性
認識的主體是在認識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等特點和功能的一方,是認識活動中的首要因素。凡是探討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家--不管他走的是哪一條哲學路線--都會承認一點:認識的主體是"人"。不過對這個"人"的具體含義的理解,卻因人而異。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開篇即說:"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他把蘇格拉底的格言"認識你自己"視為一個絕對命令,視為哲學的"阿基米德點",視為一切研究的起始。所以,我們就首先從認識結構的主客關系角度來分析作為主體的人。
(一)從自然中獨立出來的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服從自然的規律,并具有自然的一切特性。正是因為看到了人與自然的這種內在聯系,古代哲學多帶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但是,處于人類幼年時期的哲學家,更為關注世界的本體,真正將其思想明確地反映在認識論上,是在哲學走上較為清晰的路線之后。
走上唯物主義道路的哲學家們多堅持反映論。他們堅信世界的一切均是物質的,認識不過是人對這些客觀物質的反映,甚至說僅僅是復寫。而在那個人類初步積累經驗的時代,形成知識的主要方法--歸納法,也似乎證實了這一觀點。也即是說,人們只要把所觀察到的現象加以歸納并給予簡單證明,就可得到正確的、可以運用的規律。但是,這時的"人"并沒有從自然界中彰顯出來,仍處于與客體的混沌關聯之中,并不是真正的"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樣的人沒有人之為人該具有的特性:沒有人高于其外界的超越性,只機械地反映外物而沒意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更沒有身為主體所應該具有的主體性。可以說,這時的人還只是一個感性的動物。然而,"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這種以舊唯物論為基礎的,缺乏主體性根據的認識論,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快走向了盡頭。
相對的,走在唯心主義道路上的哲學家,倒是發揮了人的這種主體性。唯心主義的本體論肯定了人的意識對外在世界的決定作用,由此確定了其認識論前提。隨著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人類進入到了整理知識的階段,演繹法漸漸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大量知識的涌入又讓人們看到了歸納法的局限性,由人的理性出發推演出的法則似乎成了客體服從于主體的佐證。進入近代,機器的出現使自然很快納入到人的范圍,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唯心主義在這方面的發展,對正確揭示人的認識活動是有積極意義的。一如列寧所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3]然而,這種認識論的唯心主義前提,決定了它不可能在這條道路上長久走下去。科學上相對論、測不準原則、人擇原理等理論的提出,使一些思想家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到了極端--如果連我們一直遵循的客觀規律都只是我們的主觀創造,并且還無法被確定的掌握,那么還有什么是不值得懷疑的呢?在人們自豪的喊起巴斯噶的箴言--"人無限地超越了人"的同時,懷疑論的疑云也擋在了我們探索人的認識及其本質的道路上。"人"的確一步步從自然中凸現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但同時也使自己完全脫離了自然。
(二)人向自然的回歸
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走到極端,結果就是無限夸大意識的作用,把"人"圈在了一個意識的圓里,而忘記其自然屬性。認識的主體并不是意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也不是在意識內部的封閉圈子里打轉。我們應該始終記得,認識的主體是"人",而且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是"現實的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現實的人"概念。這個"現實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有一定思維的社會存在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誠然,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究其本原,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是從物質自然界分化發展而來,并仍然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僅人的機體組織以及存在于其身上的自然力、生命力和生命過程都屬于自然界,而且人的存在和活動還依賴于其他的自然物。主體的這種自然屬性表明其永遠不能擺脫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約。
自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以來,人們普遍接受了自然選擇與生物進化的觀點。人類也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人的一切,包括神奇的大腦,都是按照自然自身的邏輯產生的,人的一切活動包括思想都遵循著自然的規律。有些人只知道人類有超越其他一切生物的先天的邏輯思維能力,孰不知這是依自然邏輯形式發育出的大腦的必然產物;有些人只知道人類按自己的抽象能力總結出的"自然規律"是帶有很強主觀色彩的人的規律,孰不知這種抽象能力產生之初本身就內含著自然的規律。如果說胎兒在母體中的生理成長過程是人類這一物種進化過程的濃縮再現,那么個體在出生后的心靈成長歷程,可以說就是整個人類社會思想進化過程的濃縮再現。進一步說,每個人類個體主觀意識的生成,仍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如卡西爾所說,"在哲學史上,懷疑論往往只是一種堅定的人本主義的副本而已。"[4]懷疑論者因過分肯定人的主體意識而導致懷疑,而導致懷疑的依據本身就是符合自然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追尋了若干世紀的超越,其實連自然界都還沒有超出。人的確可以無限超越自我,卻永遠不能超越其所在。這個所在就是主體人的自然性。
馬克思指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是自為的存在著的存在物。"[5]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闡明了,從認識主體的角度看,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而認識的主體,正是與自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現實的人"。
二、從認識客體的角度分析人的主體性
主體和客體是完整的認識結構系統中相對立的兩部分,因此不能繞過客體而片面談主體性。認識的客體有三種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思維客體。其中,社會客體和思維客體有著明顯且完全的人的屬性,與主體之間沒有屏障,相對來說較容易被人所認知。這里,我主要談一談爭議較多的自然客體。
(一)人化的自然
自然界在人類之前就存在著,但這個自然并不是認識的客體。獨立于人之外的對象是不存在的,客體是人的客體。所謂自然客體,"是人的認識所及的自然界"[6],是人化了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不僅指人改造過的自然,也指人所看到的自然,而且是僅屬于人的自然。
之所以對認識客體作如此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自在自然無法被我們直接認識。我們的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而感覺經驗又是人類感覺器官作用的結果。舉例說來,生物和物理知識告訴我們,樹葉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但樹葉能夠反射特定波段的可見光,我們的視神經接收后便在大腦中產生"綠"的信息,或者說錯覺。色盲患者就是把所接受到的信息轉換成了其它信息,所以我們無法苛責他們的判斷是錯誤的,也無權說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畢竟只是不同人產生的兩種不同假象而已。這便告訴我們,我們所感受、所認識的世界,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所織就的現象世界,是人的世界。
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所謂主體乃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所謂客體乃是實踐和認識的客體。究其實,認識本來就是主體通過實踐活動(這是認識的基礎)和意識、思維活動實現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統一關鍵在于實踐。"在馬克思之前的哲學中,主體和客體問題是以形而上學的兩端論法的形式提出的:要么主體決定于客體,要么客體決定于主體。……這種形而上學的'非彼即此',這種不善于揭示主體同客體之間真正辯證的相互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哲學--形而上學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共同的根本缺點。"[12]在認識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不是兩種各自獨立、彼此隔絕、互不相干的獨立實體。他們既作為一切認識活動的兩極而對立,又在統一的認識活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相互聯系,而且相互轉化。"至于辯證唯物主義,則擺脫了上述的從前的哲學所固有的兩種片面性,并對主體和客體問題做出了嶄新的回答。他把實踐看作人同自然界關系的客觀基礎,是主體同客體的認識論關系的基礎、目的和目標。"[13]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千百年來,認識論始終是哲人們關注的領域。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多人醉心于探索人類認識的奧秘。馬克思主義對實踐在人類活動中基礎地位的發現,使認識論研究有了質的飛躍,它揭示了實踐活動對理智活動的決定作用,發現了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實踐基礎,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認識的客觀性和主體性的統一,把單一的主客體認識關系拓展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傳統認識論向現代認識論的轉型。
馬克思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科學實踐觀確立的標志。這篇著作第一次系統下地論述了一些重要論點: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之客觀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和根據;實踐是認識世界的目的。
這些觀點第一次揭示了人類實踐活動,把實踐既 引入認識論又引入歷史觀,從而從根本上把對自然與對人的唯物主義理解統一起來。這既揚棄了唯心主義,又揚棄了機械的、直觀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指出:"只有當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時,我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系。"[14]人的實踐活動能動地改變著自然界,使自然界由對人的最初的不適應關系逐漸變為適應的關系。在實踐中,主體占有客體是客體的主體化,主體在客體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是主體的客體化。而且,主體占有客體與主體在客體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是統一的,是同一過程的相輔相成的兩個側面。如前所述,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主客體達到真正的統一并升華為超功利的自由價值,人的主體性正體現于這超功利的自由價值之中。因此,這種自由的超越性就成為人的主體性的最高特征,與自覺性和自為性一起構成完整的人的主體性。
認識過程從根本上看乃是認識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認識客體的能動反映過程。在認識結構體系中,主體人的自然本質在于,把自然屬性不斷轉化為人的屬性;而自然界的人本質則在于,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過渡。人恰恰具有一種將自然界對人的不相適應的關系變為相適應的關系的能力,這就是人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人實現了自身的本質,并在認識中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統一,進而實現自由的超越。這就是認識論中人的主體性的本質與實現。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最高存在是人本身。人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物質需要,而是實現人作為一切存在、認識、實踐的主體的目的。因而,應牢牢把握住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使人超越并守護人與自然的統一體。巴斯噶在《沉思》中的一句話揭示了這一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原則,并有著永恒的意義--"人無限地超越了人"
參考文獻:
[1][2][4] [7] [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3,41-43頁。
[3] [俄]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8頁。
[5] [11] [14] [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81頁。
[6] 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24頁。
[8]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沉思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