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文化競爭是當今社會各國競爭的一個重要的外在表現,文章通過對武術文化的審視,以武術社會化為切入點,討論武術社會化對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期刊之家雜志,社會化,體育社會化,武術社會化
1社會化和武術社會化的界定
在討論本研究時,須表明:在國際上,社會學通用的“社會化”是指人的社會化。體育社會化,同樣是指人的社會化,而不是指國家體育事業的社會化。
1.1社會化的界定
社會化是社會學的主題之一,社會是由社會成員組成的,而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展人格和自我,這要經過一定的社會化才能夠實現。從人類文化學角度講,人的生命全過程是在不斷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由此可見,社會化就是一個社會文化內化的過程。因此,社會化是指作為社會個體的生物人在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全過程。正是這一過程,促使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使得社會結構得以維護和發展,人的個性才得以形成。
1.2武術社會化的界定
武術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項目,廣義上講是一種文化現象。武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它融合儒、道、陰陽、八卦、人文哲理等,形成為體系龐雜、傳統文化色彩濃厚的拳術運動。武術社會化是指社會人對武術文化內化學習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促使中國武術發揮其功能,在當今文化競爭中,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使中國社會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上升到自覺學習掌握的程度,是對優秀的傳統加以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過程。
2武術社會化的內容
當今社會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時代,隨著“地球村”的日益突顯,世界范圍內各國呈現出以文化競爭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在世界范圍的文化競爭過程中,以西方的強勢文化在世界各國參透,對我國造成巨大的影響。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現道德失范、價值丟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尤其是青少年對一拜金主義的傾向以及人身觀、價值觀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加強我國的文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是黨和國家在社會轉型新格局的重要目標。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它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武術是中國文化整體發展的結果并跟中國文化整體具有某種同源同構的‘全息映照’關系”,武術“包含有中國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基于以上考慮,武術社會化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教導社會人掌握武術基本技術和技擊內容,主要以套路和格斗為主,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同時注重內外兼修,實現自身“內化”,從而達到壯內強外的健身作用和提高防身自衛能力的功效。(2)武德是武術的價值核心,教導社會人遵守社會規范,培養尊師重道、勤修苦練、重義輕利等儒家仁學精神。現代所提倡的武德應同弘揚祖國文化聯系起來,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黨的武術教育事業,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社會規范是現代社會保持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武德的教育使社會人掌握并形成信念、習慣和傳統美德以約束個人行為,調節各種社會關系。(3)武術中反映的剛健有為、人世進取的精神,可以教導社會人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個體是有理想的,社會通過多種途徑指導社會人樹立正確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達到社會整合之目的,指明社會人積極進取的人生目標。(4)武術培養社會人角色社會化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使每個社會成員都獲得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會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權利義務及行為規范,社會化內容之一是使其成員按社會角色的要求行事。
3如何實現武術的社會化
3.1我們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在現階段文化競爭過程中,中國社會出現“異常現象”,尤其是青少年的拜金主義傾向以及人身觀、價值觀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凸顯。如何改變這種不正常現象,是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縱觀中國文化,其有著悠久的歷史、非凡的氣度、剛健寬厚的進取精神等,是其他國家文化不能比擬的,我們應該對自己文化要自信。1988年全世界75位若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討論新世紀前途時說:“21世紀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國問題》中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和氣是第一位的,這種品質若能被全世界采納,地球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作為中國人應該為之而自豪,應該自覺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加以保護和繼承其中優秀的文化精髓,使中國文化走向繁榮昌盛。
3.2對武術的認識
對于武術我們應該給以正確的定位。邱不相教授指出:武術是體育,是技擊術,更是一種文化。栗勝夫教授在《中國武術發展戰略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中國傳統武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一項特殊的體育運動。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武術從一種簡單的生存格斗技能演變到融合儒、道、陰陽、八卦、五行、人文哲理等體系龐雜的,帶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拳術運動,有人甚至稱武術為‘哲拳’。中國傳統武術因具有獨特的健身機理和濃郁的文化氛圍,而有別于現代體育運動。”武術被國家譽為國寶。武術專家、學者們一再呼吁,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但是在社會現實中還有大部分人不了解武術,對武術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它的技術層面,而很少有人重視武術的文化功能。因此,我們應該發揮武術文化的價值功能,使武術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3.3武術社會化的途徑
基于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對中國武術的深人理解。針對武術社會化的途徑有兩方面內容:
3.3.1為武術社會化創造條件
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即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武術社會化最好時期,也是實現武術社會化的基礎。同時,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據醫學研究表明:人腦有大約1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各種神經網絡,是自然界最完備的信息加工系統。人腦不僅使人掌握語言,進行學習,積累知識及經驗,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表現出巨大的能動性。人類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武術的社會化,應該從青少年抓起,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為做好武術社會化應做一個長期的計劃,為武術社會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借鑒韓國發展蹌拳道的成功經驗。張繼生在首屆全國大學生貽拳道、武術科學報告大會作講座時提及:韓國發展貽拳道也是從青少年抓起,要求每一位青少年都要學習貽拳道,并且有相應的要求和規定;韓國的國民對貽拳道的練習,已經上升到了自覺理念。
3.3.2武術社會化的載體要做出積極貢獻
第一,重群體輕個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中國社會最大的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是構成社會的本位和本體。個人對家族應該承擔無限的道德責任。作為單獨社會人從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武術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長對武術的理解,對孩子的教育和武術社會化的進程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對兒童武術技能的培養與規范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學校對武術社會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其特點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格性。個體進人學齡期后,學校成為其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教育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激發其成就動機,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互動的機會。學校還具有獨特的亞文化、價值標準、禮儀與傳統。在早期社會化中,學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化載體。因此,學校的武術教育對武術的社會化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第三,武術在社會中的宣傳也很重要。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影視、音像、廣播、報紙、雜志,特別是國際互聯網迅速向人們提供大量各種信息,使人廣開視野,學到新的知識與規范。所以,現代媒體傳播應該對武術文化作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武術,使武術文化深人到社會每一個人的心中。
第四,具有武術專長的武術人,應該積極為武術的社會化做好本職工作。包括在學校從事武術教學工作的武術教師和學習武術技術的學生;在社會里民間武術藝人及所招收的徒弟和以身體鍛煉為目的,以武術運動為主要方式的武術愛好者;從事武術科研工作并為武術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科研人員;以及在國內外從事武術傳播,推廣的工作者們等等。在武術推廣工作方面要走在本項工作的最前列,為武術社會化發展做出無私的貢獻。
4實現武術社會化的意義
武術是體育運動,更是文化現象,具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武術的社會化,不僅可以使社會人通過對武術運動的練習,增進身體健康,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術;更能通過武術運動為載體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使社會人對中國的優秀文化有長足的理解并接受它,在現階段文化競爭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能立于不敗之地起著積極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4.1武術運動可以傳授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術和能力
武術最初的形成主要來源于勞動生產、古代軍事戰爭、宗教祭祀、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可以說武術運動的基本手段是身體練習,各種身體動作的練習都是人類生活技能、勞動技術、軍事技術的提煉和綜合,更能體現與民風民情水乳交融,成為民族風情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武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社會人掌握了武術運動的基本技術動作,對社會人適應社會的需要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甚至能影響社會人的一生。
4.2武術運動可以培養社會規范
武術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強烈的身體參與、激烈的對抗和頻繁的人際交往,以及形式多樣的群體活動,是武術這一特殊運動的鮮明特征。因此,武術傳承過程中,確立了明確而細致的各種行為規范。如《少林十戒》中說:“宜深體佛門悲憫之懷,縱于技術精嫻,只可各以自衛,切勿逞血氣之私,有好勇斗狠之舉”,“和平溫良”,“誠信勿欺,不得恃強凌弱”,“宜以忍辱救世為主旨”。中國少林寺戒約中說:“傳授門徒宜慎重選擇,如確系樸厚忠義之士,始可以技術相傳”;《蛾眉槍法》也明確提出“不知者不與信,不仁者不與傳”;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也有“五個不可傳”,“心險者、好斗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個武術門派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都很注重社會規范,在擇徒和教育徒弟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因此,武術社會化的過程可以培養社會規范。
4.3武術運動有利于社會價值觀念體系的形成
價值觀念寓含著一定的文化之中,并在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深受儒學的影響,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價值系統。武術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以武德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傳統武德主要表現為“仁、義、禮、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義就是要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同樣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過“義”的環節過渡到人的道德行為。“義”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徑和標準,是一種強調人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規范準則的倫理觀念。它根源于羞惡之心,是羞恥與否、善惡與否的“應該”標準。同時,“義”也可理解為秩序、等級,要求習武者的言行舉止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符。“禮”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容。“信”是指誠實可靠、信守諾言。守信用,重然諾是武林中人的傳統與俗尚。“勇”指的是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爭,有膽量,不畏懼的道德品質。歷史上的武術名師總是追求“內圣外王”的境界。因此,通過長期的武術練習,可以使社會人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武術的社會化過程,促使社會人養成與中國傳統價值相一致的人生價值觀念;更有利于培養社會人的積極人世的人生態度,為社會做貢獻。
4.4武術運動有助于社會角色的習得
社會角色是完成社會活動的必要的社會形式和個人的行為方式。通過武術運動的習練,可以使社會人懂得社會角色和社會人群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所謂武術運動中的角色,就是指社會人在練習武術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中所處于的地位。如:武術諺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不嚴,師之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指在這一組的社會關系中,學生要明白自己永遠是學生。在習武學藝的過程中,擺正自己在這一組織的角色地位,需要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同時老師也要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在這一社會關系中,要清楚社會對自己這個角色的期望。
5結語
武術是特殊的體育運動,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內涵。在武術社會化實現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武術為載體,使社會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深人了解,并積極的去接受它;可以使青少年對祖國文化增加自信,在改變中國青少年對拜金主義的傾向以及人身觀、價值觀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能起到重要的意義;為我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現道德失范、價值丟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的人們找到正確的價值目標,更能為中國文化在現階段文化競爭的過程中處于不敗之地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