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1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京師圖書館成立于清代末年,在民國時期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在當時社會各界多位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館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抗日戰爭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遭逢大難,損失慘重,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得以新生。1998年,曾經的京師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并在國家建設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學歷史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古代,圖書館,歷史溯源
一、京師圖書館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從此進入了內憂外患的近代史階段。在政治與軍事上的連接失敗使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尋求維護統治和富國強民的道路。從實用救國到教育救國,涌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思想。
其中也包括借鑒西方先進的管理與技術,大力開辦公共圖書館,以達到向普通民眾普及新知、開啟民智、提高國民素質的目的。1896年,在梁啟超主編的上海《時務報》中首次出現圖書館一詞,并多次刊載論述圖書館的文章,向國民闡述圖書館的重要意義。
同一時期,清政府內也出現了創建國家圖書館以培養人才的呼聲。同年侍郎李端棻上書《請推廣學校折》,首次提出自京師及十八行省會,咸設大書樓,以達到增益人才的目的。1906年清政府成立學部,由洋務派重臣張之洞掌管。
同年,曾東渡日本考察,一直倡導建立新學制和圖書館的學部參事羅振玉上《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的條陳,建議設立京師圖書館,以達到保固有之國粹,而進以世界之知識的目的。并在圖書館的選址、書籍的劃分、收集、種類等方面提出了詳盡的實施辦法。1909年3月,學部擬定《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明確京師圖書館的名字,同時確定了經費等事宜。同月張之洞以學部名義上《分年籌備事宜折》,將當年的任務定為頒布圖書館章程,開辦京師圖書館。7月,張之洞又上《籌建京師圖書館折》,在折中力陣設立京師圖書館的必要性,他擔心經籍散佚搜求不易,數年之后,將會求一刊本經史子集而不可得。
同時,他也對圖書館設立的各項事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1]113。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準興建京師圖書館,將館舍設在北京什剎海北岸廣化寺,任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即圖書館館長。繆荃孫是張之洞的幕僚,曾出任江南圖書館總辦。1910年,學部確立京師圖書館的宗旨為:保持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征博采,供人瀏覽。
同時將圖書分為存檔和閱覽兩類,并對圖書館各項事宜作了規定。而繆荃孫在京師圖書館初創時,除督促辦理議程事務,還將征集來的圖書進行分類。作為著名的圖書金石目錄學家,繆荃孫在任期間親自編撰了京師圖書館的第一部圖書館目錄《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和《清學部圖書館方志書目》。
在繆荃孫的努力下,京師圖書館在較短時間內收藏了大量書籍。包括由宮廷、政府收集的散落不完整的內閣大庫殘佚;國子監南學的典籍;敦煌遺書;在當時被日本覬覦不已的私人藏書,主要有南陵積學齋、歸安咫進樓、常熟鐵琴銅劍樓三個私人藏書樓的藏書以及中國傳統工藝藏品的金石拓本碑帖。由于歷史局限,京師圖書館并沒有收藏外文圖書。其間,辛亥革命爆發,民國政府成立,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由江瀚任館長,繼續籌備開館。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開館,正式面向讀者,這標志著我國圖書館事業完成了由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的轉變。
當時的京師圖書館共有藏書5424部,151375卷,52326冊。1913年,江瀚調任,由教育部擔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負責京師圖書館的實際管理工作。同年由于廣化寺狹隘潮濕且位置偏僻,10月京師圖書館閉館另謀新址。
其間于1916年行使向全國出版機構征書的權力,這是京師圖書館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職能的標志。這時期,由于魯迅的積極斡旋與奔走,文津閣藏《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殘本等珍貴古籍成為京師圖書館的館藏。1917年1月26日,京師圖書館遷址安定門國子監南學后第二次開館。
二、國立北平圖書館
1925年,教育部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簽訂《合辦國立京師圖書館契約》,由梁啟超、李四光為正副館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是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一個文教機構,利用較穩定的基金來源,投資發展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至此,從籌備之初便一直困擾京師圖書館的經費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稱北平,7月18日,國立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并成立籌備委員會,將圖書、總務兩部改為總務、采訪、編目三科,由此奠定了圖書館的業務基礎。
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在中海居仁堂開館,并廢除了以前購券閱覽和周一閉館的制度,實行常年免費開放。同年又與1926年時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自辦的北平北海圖書館合組,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由蔡元培、袁同禮為正副館長,并興建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出資的文津閣新館。1931年時,文津閣新館落成,國立北平圖書館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僅1931至1932年一年間,便購入中文及滿蒙藏文圖書1389種14223冊;西方圖書7350冊;日文圖書993冊;社會各界捐贈中文及滿蒙藏文圖書519種6611冊;西文書籍2599冊;私人藏書寄存圖書25290冊以及大量金石、銅印、輿圖。
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后,戰爭的陰云逐漸籠罩著中國的上空。為了防范日本人的掠奪與毀滅,為了保存中國珍貴典籍,剛剛穩定不久的國立北平圖書館不得不于1933年作出決議,將大量珍貴圖書分批運往北京、天津等地存放。1935年后,形式愈發嚴峻。國立北平圖書館又將586箱貴重書籍轉移至南京和上海的法租界和英租界內。
太平洋戰爭前,日偽已經將上海嚴密控制。袁同禮通過胡適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關系,在寄存上海的善本書籍中,挑選了最重要最珍貴102箱,歷時兩個月分十批秘密轉移至美國國會圖書館借存。即便如此,最終也只搶救出約百分之十的館藏,寄存全國多處的圖書約三百多箱被日軍掠去。
北平淪陷后,國立北平圖書館被偽新民會提去圖書4473冊,其余的或被日軍搶奪、焚燒、變賣,或被偷竊、破壞、蟲蛀,館藏損失極其慘重。七七事變后,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大、清華、南開等高校南遷至長沙。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與臨時大學合作,成立臨時大學圖書館,開展圖書館服務工作。1938年與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的臨時大學一同遷入昆明,并繼續與西南聯大合作辦圖書館,為抗戰時期缺乏參考書的高校師生服務。同年5月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昆明辦事處,積極征購云南、四川等地的西南文獻,并出版了《國立北京圖書館西南各省方志目錄》。
此外還設有上海、重慶、香港等辦事處。留守北平的館員在艱難的環境中堅守館產,在敵偽的壓迫下忍辱負重維持館務。上海方面則積極收集抗日史料,除了國統區出版發行的報紙雜志,還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淪陷區的報紙傳單刊物。同時在周恩來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到大批解放區的書籍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出版的珍貴書刊文獻。香港方面利用所處環境尋求國際上的援助,在美英各國圖書館界的幫助下收到許多捐贈圖書,極大豐富了館藏。重慶方面進行正常的印制館刊采購圖書的業務。抗戰勝利后,國立北平圖書館又回到北平,在對原有藏書進行清點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規模的藏書建設。
三、中國國家圖書館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國立北平圖書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國立北平圖書館移交至文化部,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51年,文化部頒布了《改造北京圖書館方案》,將其改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也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國家級圖書館。這座命運多舛的圖書館迎來了它的第二春。
由于政府的支持,北京圖書館的藏書增長有了基本保證,即使在文革時期,業務工作雖然遭受重創,但其藏書仍然得以保全。1975年在病重中的周總理親自指示下,北京圖書館在西直門外重新選址建造新館,并于1987年落成使用,成為北京圖書館邁進現代化的標志。1998年12月,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1999年實現365天全天候開館,同時建立國家圖書館第一家部委分館。國家圖書館網絡建設也在此時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2003年實現了采訪、編目、加工、流通等多項業務的自動化管理。2008年國家圖書館二期新館落成開放。
同年9月開啟國家數字圖書館,標志著國家圖書館向數字化的重要轉變,極大地方便了讀者。至2009年國家圖書館百歲華誕之時,館藏文獻已達2700萬冊。國家圖書館以人才興館、科技強館、服務立館為宗旨,大膽開拓,銳意改革,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國家建設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