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1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河北籍廉吏也是中國廉吏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它也有廉吏的普遍特性,清正廉潔,勤于政務,執法嚴明,剛正不阿。本文就是結合地域文化視野對古代河北籍廉吏群體進行詳細探究,這也是在弘揚優秀傳統的廉政文化,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對于開展地方特色廉政教育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燕趙文化,廉吏,慷慨悲歌
河北,古稱“燕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今傳講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故事。韓愈一語“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 由此人們便把成仁取義、慷慨悲歌的情性稱之為“燕趙之風”.在“燕趙之風”文化浸染下有一批特殊群體--廉吏,他們秉承“燕趙文化”,背負“燕趙風骨”,留下了眾多光輝的歷史印記。
他們雖然生活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但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群體特征與“燕趙風骨”,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借鑒和教育意義。筆者不揣淺陋,嘗試在燕趙文化視野下對古代河北籍廉吏群體 做一探討,拙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一、品廉:居身儉素,清正廉潔
“品廉”是指清白高潔的人格,居身儉素、不貪污、不受賄。儉樸的生活作風和廉潔的官德都是廉吏的首要特征。儉樸的生活作風有利于官員道德修養,廉潔的官德有利于官員公正處理政務。如果官員不能儉樸廉潔,就會導致吏治腐敗,就不能秉公執法,以致民心生怨、政局不穩。
東漢涿郡安平(今安平縣)人崔骃,少游太學,專心研治經典,不茍于做官仕進之事。人譏諷他“太玄靜,將以后名失實”.崔骃便在《達旨》一文中明志,恥于追求俸祿、一心求官。子瑗,史稱:“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無擔石儲。” 平日常吃蔬菜菜粥,家中更無積蓄。孫寔,“歷位邊郡,而愈貧薄”.病故之時竟“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 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備齊棺槨葬具。
北齊趙郡高邑(今高邑縣)人李幼廉。南青州刺史府主簿徐乾“富而暴橫,歷政不能禁”.刺史李幼廉到任后,因其觸犯法律,便立即逮捕入獄。徐乾派人“奉黃金百挺、妓婢二十人,” 向李幼廉行賄。李幼廉堅決不受,并立即將徐乾處死。
唐代崔玄暐,博陵安平(今安平縣)人。在崔玄暐任庫部員外郎臨行前,其母盧氏誡之曰:
吾見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馭云:“兒子從宦者,有人來云貧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聞貲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消息。”吾常重此言,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多將錢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必是祿俸余資,誠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與盜賊何別?縱無大咎,獨不內愧于心?孟母不受魚鲊之饋,蓋為此也。汝今坐食祿俸,榮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雖日殺三性之養,猶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特宜修身潔已,勿累吾此意也。
這段戒語,今天讀來,可以說依然能夠震撼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深思。“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不得不說,崔玄暐有一位好母親!玄暐遵奉母教誡,清慎為官,后官至中書令,賜爵為王,以“清謹”深得時人好評!
宋代幽州安次(今廊坊市)人呂端,官至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呂端自奉節約,不蓄家產,且輕財好施。其子呂藩兄弟“貧匱”,以致婚嫁之事都沒錢辦理,只好“質其居第” .后是真宗用內府錢五百萬才幫他們贖回房子。
清代蔚州(今蔚縣)人魏象樞,官至刑部尚書。魏象樞認為“清正簡約是居官之良法”,于是把“以儉養廉”作為為官準則,所以日常生活也是穿布衣、吃素食。不僅如此,魏象樞也以倡導廉潔而著稱。“本官任內不受饋送,亦不輿上司饋送。……本官所屬官員,概絕饋獻,嚴禁參謁及解報錢糧勒索火耗、滴珠,扣批不發等弊。” 由此,便沒人敢向魏象樞送禮求情了。
除以上品廉代表,還有“當官清白,……性清儉,死日家無余財” 的北魏沮陽(今宣化縣)人張恂。“性清慎,無所營求” 的北齊中山郡新市(今正定縣)人朗基。唐代清河(今清河縣)人楊茂謙,以“清白” 聞名于世。宋代大名宗城(今威縣)人范質,史稱“以廉介自持,未嘗受四方饋遺。” 太宗評價:“宰輔中能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 明代沙河(今沙河市)人朱裳,“日啜菜羹,妻操井臼。” 清代直隸故城(今故城縣)人賈樸,與“吏民相見以誠,屏絕請讬,” 康熙亦“嘉其清廉”等等。
二、政廉:奉職循理,勤于政務
政廉,要用政績來表現。官吏為民師表,應該是奉職循理、勤于政務的模范。自西周以來,歷代開明統治者都認為“為政之要在于勤,為政之要在于廉”.古代河北籍廉吏大都奉職循理、勤于政務,恪守職責、始終如一地為國為民揮灑著智慧與汗水。
東漢涿郡安平(今安平縣)人崔寔。任五原太守時,發現此地“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而此地土質適于種植麻枲,當地百姓卻不知道。崔寔“斥賣儲峙,為作紡績、織纴,綀缊之具以教之,” 百姓才得以免去寒冷之苦。此時北方胡人常常入侵,屠殺官吏百姓,難得安寧。崔寔“整厲士馬,嚴烽候”,整頓軍馬、訓練士兵,修建烽火臺,自此胡人不敢再犯,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北魏沮陽(今宣化縣)人張恂,任廣平太守期間,因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張恂“招集離散,勸課農桑,” 流民歸來安居生產者達數千余人。因政績顯著,遷常山太守。到任后,又“開建學校,優禮儒士,” 官吏百姓皆稱贊。
北齊中山新市(今正定縣)人郎基,史稱“泛涉墳典,尤長吏事”.潁川地處南北交界地帶,戰亂頻繁,以致政務荒廢。郎基上任潁川太守,“積年留滯,數日之中,剖判咸盡,” 多年滯留的案獄數日間即被處理完,郡內官民“皆相慶悅”.
唐代博陵安平(今安平縣)人崔玄暐,長安元年(701),拜天官侍郎(吏部侍郎)。“介然自守,都絕請謁,” 處事嚴正不移,嚴于律己,杜絕請客拜見之人。
宋代中山(今定州市)人高賦。初到唐州任職,發現荒地很多,便招募流民,按人口授田讓他們耕種。兩次任職期滿兩次留任,離任時,“田增辟三萬一千三百余頃,戶增萬一千三百八十,歲益稅二萬二千二百五十七”. 朝廷下詔褒獎,擢提點河東刑御史。
明代安素(今徐水縣)人趙豫,任職松江知府,政稱“卓異”,“在職十五年,清靜如一日”. 離任之時,男女老幼攀轅挽留不忍離去。
明代河間鹽山(今鹽山縣)人王翱。王翱任吏部尚書,因職責所在,隨“謝絕請謁”.有時遇到皇帝召見應對,選拔官吏的事情就由侍郎代替。王翱即使回來很晚,“必至署閱所選,惟恐有不當也。” 進退人才、必查其實,吏部尚書之本色也。
清代直隸柏鄉(今柏鄉縣)人魏裔介。官至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時任工科給事中,曾上書進言:“燕、趙之民,椎牛裹糧,首先歸命。……今天下初定,屢奉詔蠲賦,而畿輔未霑實惠,宜切責奉行之吏,彰信于民”. 魏裔介身居言官,對民生疾苦尤為關注,隨為家鄉申請蠲賦。今讀至此仍讓今人倍感親切。
三、法廉:執法嚴明,剛正不阿
中國古代廉政史上,不缺少公正廉明、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官吏典范,如東漢“強項令”董宣、宋“青天”包拯等。古代河北籍廉吏中,也有一批敢于執法嚴明、剛正不阿,為民請命可不惜觸怒天子和權貴的直臣,亦可與董宣、包拯相媲美。
西漢涿郡蠡吾(今博野縣)人趙廣漢。兩漢地方豪強實力強大,朝廷亦無所制。趙廣漢任京兆尹,時新豐杜建是一方“豪俠”,賓客眾多且多有不法之事。趙廣漢聞之,先給以勸告,杜建卻依然我行我素,于是趙廣漢將杜建“收案致法”,依法論罪。朝中高官與豪杰之士紛紛前來為之講情,趙廣漢“終無所聽。” 其宗族賓客又想強行救走,趙廣漢又派官吏通知他們:“若計如此,且并滅家。”想滿門滅族你們就這么干!行刑之時,杜建宗族賓客無一人敢向前。
唐代鉅鹿(今邢臺市)人魏謨,官至吏部尚書。魏謨儀容魁偉,言論切直,他與“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規諷,唯謨讜言無所畏避”. 每次與眾宰相一起對皇帝言事,其他人必委屈規諷,唯魏謨直言無所畏懼。所以宣宗常對人言:“魏謨綽有祖風,名公子孫,我心重之。”
明代北直隸容城(今容城縣)人楊繼盛,官至刑部員外郎。時權相嚴嵩權傾朝野,肆意妄為,當時的官員有的依附于嚴黨,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敢怒不敢言。楊繼盛置身家性命不顧,上書彈劾嚴嵩。楊繼盛下獄后,遭受了嚴刑酷打,史載:“創甚。夜半而蘇,碎磁碗,手割腐肉。肉盡,筋掛膜,復手截去。獄卒執燈顫欲墜,繼盛意氣自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棄西市。臨刑賦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錚錚鐵骨、剛正不阿,含冤而死。隆慶元年(1566)明穆宗繼位,追贈楊繼盛太常少卿,謚號忠愍。冤情重昭雪,正氣留青史。
清代直隸霸州(今霸州市)人邊寶泉,官至閩浙總督。同治十一年(1872),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清苑麥秀兩歧”,是小麥一株長兩穗,是吉祥之兆。邊寶泉大不以為然,于是上疏:“祥瑞之說,盛世不言。臣來自田間,麥有兩歧,常所親見。地氣偏厚,偶然致此,何足為異?” 又說李鴻章為督撫大吏,并非新官可比,卻也粉飾太平。時李鴻章位高權重,而邊寶泉直言彈劾,無私無畏、正氣凜然。
在上文所述之外,西漢渤海高城(今鹽山縣)人鮑宣,“常上書諫爭。” 北魏范陽涿縣(今涿州市)人酈道元,“素有嚴猛之稱。” 金代磁州滏陽(今磁縣)人趙秉文,素“敢言。” 唐代邢州南和(今邢臺市)人宋璟,生性剛直、不懼權貴等等。他們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不懼權貴、為民請命,是燕趙直臣廉吏的光輝榜樣。
古代河北籍廉吏是中國廉吏群體的一部分,也有其廉吏的共性特征。對古代河北籍廉吏群體的研究,這既是踐行習近平同志關于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廉政文化精神的現實需要,同時對開展地方特色廉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注釋:
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77.247.
學術界對古代河北籍廉吏的研究有:趙靜《廉政廉家的王翱》(《黨風與廉政》2001年第6期)、陳振勝《清朝冀州廉吏張廷湘的歷史貢獻》(《衡水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雷宏謙《宋璟廉政思想探析》(《蘭臺世界》2015年第33期)等;對古代區域廉吏群體的研究有張建武《古代山西廉吏及其文化基因》(《太原日報》2015年5月14日第9版),武岑怡《北魏山西籍廉吏》(《文史月刊》2016年第4期),張文廣《山西陽城廉吏群體的五大特征》(《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等。王岸茂《河北古代清官廉吏》(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收錄了近200個歷史人物,此書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廉政人物史料的選擇。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1704,1731,1730.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1242,796,995.
[后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934,4819,8796,2934,4571.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9517,12703.
[清]魏象樞.陳金陵點校.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55.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640.
您或許還想閱讀:文化館人員評副高職稱可以投稿哪些期刊
文化館人員職稱評審一直是引人關注的熱點問題,在評審專業職務時,通常,人們將學歷、任職年限和論文作為專業職務評審中三大硬性要求,其中,論文是衡量一個人科研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在評審條件中占很大比重,發表論文可以考察文化館工作人員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學術能力,那么,文化館人員評副高職稱可以在哪些期刊投稿論文呢?下面期刊之家網編輯給大家推薦幾本比較好發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