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0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是保證農業生產效果的重要措施。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將農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而農民的切身利益中,尤以農作物的產量最為關鍵。因而,必須對于農田灌溉工程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保證農作物的高產和穩產,解決好“三農”問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發表,發表論文期刊網,農田,灌溉,工程,合理,規劃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搞好農業發展,也就是保證了我國的社會發展基礎,為其他的國民經濟部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源的灌溉,而我國大部分耕地,都需要水利工程的配合,尤其是近年來,世界氣候變化所產生的降水帶和降水量的變化,都對于農業的灌溉,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而,必須做好農田灌溉工程的合理規劃,進而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證[1]。
農田水利灌溉與規劃,是農作物產量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它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障,在新農村建設工程中,要大力做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設計出高效、合理、科學的水利灌溉工程。在農田水利工程規劃和設計過程中,要以總體規劃設計原則為準, 把握工程的總建設方向,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地形,選擇較為合適的取水方式,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實現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一、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設計標準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設計標準,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農作物的種類、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河流的徑流量而定的。而河流的徑流量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不同的年份,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面積也是不同的,因而,農田灌溉的設計,要綜合各種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以達到最大的工程效益。
農田灌溉工程的建設,要以一定的灌溉設計標準為依據,以保證所得出的設計方案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通常情況下,農田灌溉工程的設計,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發展要求、現行的水利工程應用狀況、灌溉區的水源情況等綜合的情況而定。
灌溉設計標準是依據灌溉水源能夠保證灌溉用水的程度,若灌溉區的農業用水量較高,則灌溉的設計標準也相應提高,因而,灌溉標準的選定,直接決定了灌溉工程的規模的大小。灌溉標準的設計,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抗旱天數,灌溉設計保證率。
1、抗旱天數
抗旱天數就是在連續無雨的期間內,灌溉工程所能夠提供的用于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水量的天數。這里的連續無雨,并不是絕對的滴水不降,而是在抗旱期內,日蒸發量連續大于日降雨量的情況。例如,若灌溉工程能夠滿足作物連續70天的生長用水需求,則該灌溉工程的灌溉設計標準為抗旱70天。抗旱天數的確定,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在設計時,要“因地制宜”。
2、灌溉設計保證率
灌溉設計保證率是指,某一灌溉工程所能夠提供的灌溉用水,在長期的使用期間得到滿足的年數占總年數的百分比,通常用符號P來表示,若P=75℅,則表示該工程在長期的灌溉工程利用期間,其所能夠提供全灌溉區的灌溉用水中,有75℅的時間是能夠得到滿足的,則P=75℅就代表了該灌溉區的灌溉設計保證率。
在實際的灌溉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綜合考量灌溉施工工程所在地的情況,想要達到的灌溉規模,當地的灌溉引水源狀況及農作物的種植規模和種植種類。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丘陵、平原、旱地和水地的作物需水量不盡相同,因而,應該結合具體的情況,設計出較為切合實際的灌溉設計保證率,例如,在水源豐富的地方,灌溉設計保證率可以設定在70℅—95℅之間,而在旱地,則灌溉設計保證率可以設定在50℅—80℅之間。
二、農田灌溉工程的灌溉渠系布置設計原則
1、總體規劃設計原則
在農田灌溉工程的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量各種影響因素,包括國家的交通道路規劃、森林自然資源的保護、湖泊的綜合利用、國土的整治等,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農田灌溉工程的設計質量。在進行灌溉工程的設計過程中,要兼顧到人畜的引水需要、航運、發電等部門對于水源的需求性,從而全面安排、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充分利用當地的水土資源,擴大灌溉面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2-3]。
在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2、綜合利用的原則
山丘地區的灌工程,應該應用地勢間的落差優勢,并結合水力、水電加工,開展一水多用,達到充分應用水土資源的目的,還要結合水庫、水渠、水塘等多種優勢資源,實現灌溉工程的利益最大化。平原地區要采用井水灌溉、地下水、地表水相結合的灌溉模式,加強該地區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3、以安全為主的設計原則
在灌溉工程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工程的安全性,在渠道設計及路線選定時,要避開你難竣工、高填方、深挖方的地段,以減少施工難度系數和危險系數。山區地帶的灌溉工程設計,要避免溪流、河流位置的選定,以防工程受到山洪的威脅。干渠路線的選擇,要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盡量避免節理發育的破碎地帶、風化巖層地帶、透水性強的土質地帶,沿渠應該設計有泄洪、排洪設施,如泄洪閘、溢洪堰的設計等,從而增加工程的防洪、排洪量,提高其使用標準。
4、充分利用地形的原則
灌溉工程的設計,其渠道應該布局在高處,而排水溝則要布局在低處,以實現排水、自流灌溉,形成各自獨立的灌排系統。在不影響全局灌溉工程的前提下,可以對局部的洼地或者高地,采取小片提灌的方式,以照顧到局部的利益。在渠道線路的布置方面,要考量到工程的成本,渠道的布置盡可能的實現整齊、順暢、直通的效果,避開交叉建筑、民房,少占良田,實現工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取水方式的設計
取水方式的設計,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的灌溉水源,決定其取水方式,它是農田灌溉工程的重要設計環節。通常情況下,農田灌溉水源可以分為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水灌溉兩種。本文主要討論自留取水灌溉方案。
在灌溉工程設計時,要保證自流水位的高程,必須將開渠建閘飲水點定在河流上游水位高點。由于飲水口的不同,決定了工程沿線的水量損失、土石方工程量、需要修建的水渠長度不同,直接決定了工程成本,因而,必須對于取水口進行慎重的選擇,以縮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1、無壩取水
在設計無壩取水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建閘和不建閘兩種。但是,在洪水期,有建閘的引水口能夠有效的控制洪水流量,河道不易被洪水沖垮,保證基本農田不被淹沒,因而,成為設計時的首選方案。將進水閘的中心線設計成與河道水流方向呈 的銳角,能夠有效的減輕洪水對于引水口下層的沖擊力度,提高引水量,保證入渠的水流平穩。
2、有壩取水
有壩取水的工程設計,適用于灌溉工程所在地的水源豐富,但受限于地勢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使得自流灌溉引水難以成行。因而,在設計時,要在河干道上修建塹水建筑物,以提高水位,保證實施自流引水灌溉。這種取水方式由于引水口距離灌溉區較近,可以大大減少交叉建筑物的數量和土石方工程量,縮短引水干渠[4]。
在農田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量工程的設計標準、灌溉渠系布置設計原則及取水方式的設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水文地理條件,在滿足基本的抗旱天數和灌溉設計保證率的基礎上,遵循設計原則,確定綜合效益最大的取水方式。
結語
總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比重,農業仍然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是我國的立國根本,農業發展的好壞,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水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它是農業增產、穩產的重要保障,是糧食豐收的重要基礎性要素。在全球水資源緊缺的狀況下,必須大力發展農田灌溉技術,以保證農作物的收成的穩定性,相關的農業部門要加大對于農田灌溉工程的管理、研發,使得我國的農業建設更加的科學、合理,促進我國農業向著更為廣闊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司效英. 對加強水利工程管理的思索[J]. 內蒙古水利. 2006(04).
[2] 常國祝,陳海燕. 淺析水利工程建設與質量監督[J]. 吉林水利. 2007(04).
[3] 周超. 淺談新時期鄉鎮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14).
[4] 何夢龍. 淺析湖區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J]. 中國水運(下半月).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