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8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根據小城鎮環境規劃技術編制導則、技術規范,論述了小城鎮規劃規律,提出小城鎮環境規劃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城鎮環境規劃一般操作規范,為了確保小城鎮環境規劃的可操作性,提出環境規劃一般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環境規劃,建設思路,小城鎮
1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小城鎮迅速崛起,而且已具相當的規模。但是小城鎮的發展過程中,特別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水、廢氣和廢渣,造成了環境質量急劇下降,在環境污染與小城鎮人口急速增長的雙重壓力下,城鎮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小城鎮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低起點的規劃建設、無規劃無序建設及大中城市污染控制理論與方法“同構”現象是造成這一嚴峻形勢的關鍵因素。如果對此沒有清醒認識,不采取科學規劃方法,必然對小城鎮發展乃至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2小城鎮環境規劃的目的
小城鎮環境規劃是在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根本措施,是以鎮域農村和鎮區環境為對象的綜合性環境規劃。環境規劃的目的在于調控人類自身的活動,減少污染,防止資源破壞,從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通過小城鎮環境規劃的編制,可以協調鄉鎮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對鄉鎮環境的宏觀控制和管理,解決好鄉鎮企業與城鎮環境污染的問題,保護農林牧漁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促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小城鎮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3小城鎮環境規劃的一般規范
(1)總論
說明規劃任務的由來、編制依據、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規劃時限、技術路線、規劃重點等。
(2)基本概況
、僮匀坏乩怼⑸鷳B環境及社會經濟概況;②城鎮社會經濟及建設總體規劃。
(3)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偎h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②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③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④固體廢棄物與聲環境調查與評價。對規劃區內環境質量進行調查,在調查基礎上進行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說明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實現規劃目標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4)環境規劃目標及指標體系
、僦笜梭w系(見表1);②近期目標(近期目標年限可按5年考慮);③中遠期目標(中遠期目標年限可按10—20年考慮)。
(5)生態功能區劃
根據規劃區域生態環境基本狀況與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在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分導分治的原則,結合小城鎮總體規劃,劃分不同類型的功能區(如工業區、商貿區、文教生活區、農業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等),并提出相應的保護要求。要特別注重飲用水源和自然保護區、點的保護。各功能區要合理布局,對各功能區開發與建設提出具體環境保護要求。嚴格限制城鎮上風向和飲用水源地建設有污染的項目(包括養殖業)。
(6)環境規劃主要內容
、偎h境 對影響水環境質量的工業必須要實施達標排放;農業面源污染要進行整治措施,對于鎮區內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選擇處理工藝時,不能脫離實際,一定要做到從本城鎮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如土地、濕地、草地);對水源地與農田、村屯、城鎮之間要設生態防護隔離帶,確保水源地安全運行;提倡循環經濟、中水回用。沿海地區小城鎮,應同時制定保護海洋環境規劃和措施。
、诖髿猸h境 針對環境狀況調查反映出主要問題,實施大氣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進行必要的工業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一切大氣污染源都達標排放。規劃集中供熱、推廣清潔能源,結合當地實際規劃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如秸稈造氣、秸稈還田),控制焚燒秸稈造成大氣環境污染。
、勐暛h境 綜合整治結合道路規劃和改造,加強交通管理,建設林木隔聲帶,控制交通噪聲污染。加強對工業、商業、娛樂場所的環境管理,控制工業和社會噪聲。重點是通過規劃解決居民區、學校、醫院等的聲污染問題。
、芄腆w廢棄物 工業有害廢物、醫療垃圾按國家分類規定進行處置。一般工業廢渣、建筑垃圾著重考慮綜合利用。提倡垃圾分類,適合堆肥的可考慮堆肥,生產有機復混肥等途徑加以利用。
、萆鷳B環境保護 根據分導分治的原則,制定生態功能區劃。在區劃基礎上,根據規劃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本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高起點規劃出生態建設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重點是小城鎮周邊區域,天然林保護區,沼澤濕地、灘涂濕地,平原林網化建設,重點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保護,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文物古跡等。
(7)可達性分析
根據人口、環境、資源、社會、經濟、技術等諸多方面對規劃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進行全面分析。
(8)規劃方案經費概算與實施計劃
①按建設項目經費概算方法核算經費,經費概算應以實現規劃目標所有的工程和管理項目經費概算,②實施計劃,提出實現規劃目標和時間進度安排,包括各階段需要完成的項目、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以及各項目的具體承擔和責任單位。③保障措施,提出實現規劃目標的組織、政策、技術、管理等措施,明確經費籌措渠道,規劃目標、指標、項目和投資均應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4小城鎮環境規劃建設思路
(1)做好小城鎮的資源環境的本底研究,完善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的法規和標準加強環境管理能力。
小城鎮在開發之前需做詳盡的規劃和監測,確保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對小城鎮現狀自然環境資源進行調查,科學地評價和區分人類活動地區、自然保護區及恢復區。采取措施禁止或限制森林砍伐與放牧恢復植被,加強湖泊、水庫和飲用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重點水源保護區建立相應的法規。農村的農業產業化進程速發展,鄉鎮企業仍是小城鎮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要加強和完善鄉鎮企業環境污染控制的法制建設,大型工程項目建設之前都要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做出科學估算,對于新建設項目的污染防治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政策;小城鎮在招商引資項目時要堅持把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項目拒絕在審批之外。
(2)科學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資源,調整小城鎮能源調整城鎮能源結構。
加強研究,積極尋找和開發清潔能源,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將目前以原煤為主的污染型能源結構逐步轉變為以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為主的清潔型能源結構。同時加強新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努力降低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和水耗,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要特別是慎取慎用,推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沼氣、秸稈發電、垃圾發電能)等優質可再生能源,重點解決居民生活用能,其中沼氣技術在我國農村得到較好應用,今后的小城鎮建設中太陽能熱利用、風力發電、沼氣等成熱技術需要不斷規;茝V。
(3)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經濟向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循環經濟模式是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回饋式循環過程,最終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循環經濟不僅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產生量,也有利于轉變污染治理的模式,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小城鎮的循環經濟建設就是立足于循環經濟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等。此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的規劃,應該在有利于環境的資源循環和零排放理念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其中包括水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有毒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處置設施等。
(4)遵循科學發展觀,倡導綠色GDP統計體系。
建立循環經濟要求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從企業到國家探索一套綠色經濟核算制度,包括企業綠色會計制度、政府和企業綠色審計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使用地區生產總值(GDP)統計方法,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國內外學者結合環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觀地評價經濟狀況,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綠色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產品資本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資源損耗(環境污染損失)。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一些落實措施也將出臺,在小城鎮的建設中應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考核小城鎮官員任期的指標也要考慮綠色生態資源這一部分,這將使小城鎮發展更加全面、協調和可持續。
(5)加大生態效益補償力度。
生態效益補償專指對生態功能或生態價值的補償,包括對為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價、做出犧牲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經濟補償;對因開發利用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而損害生態功能、或導致生態價值喪失或減弱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經濟補償。生態效益補償包括對生態環境的直接補償和特定區域內的居民間接補償兩類,落實生態效益補償是小城鎮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來源除了中央財政撥款外,還可以通過地方政府籌措、社會招助,發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彩票等方法,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認識在不斷提高,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總量在逐年顯著增加,除此之外,隨著小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東部發達省份的小城鎮年均GDP和地方財政收入近年來保證了10%以上的年增長率,小城鎮地方政府也可以創造條件設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基金專款用于生態環境的公共性項目建設,以加大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形式的生態效益補償的力度。
(6)強化政策導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提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據有關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增長仍是“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模式,大多數小城鎮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中間階段,即高人均收入伴隨著高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環境脆弱、人口過多等問題都嚴重制約著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F階段小城鎮建設只有堅持不斷提高工業化的科技含量,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工業化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工業擴張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小城鎮規劃中,構建以工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鄉鎮企業向園區和小城鎮集中發展,加速工業生態化,建設工業生態園區是一個調整小城鎮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工業生態化是模擬生態系統的功能,建立起相當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新型工業體系。
(7)發展生態農業,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小城鎮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區位環境和產業資源,小城鎮是周圍農村與城市之間生產要素和生產力流動的傳承中介,小城鎮建設中要合理規劃商貿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此外有條件的小城鎮可以發揮小城鎮的城鄉中介作用,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都市農業是靠近城市、依托城市、服務城市,以為城市提供優質農副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新興區域性農業,其中包括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生態旅游農業、花卉農業、莊園農業、生態農業型新科技園,發展生態農業應該以現在農業為基礎,通過中低產田改造,水、電等設施配套,推廣新型栽培技術,引進新品種,增加綠色作物、無公害作物的種植,大力發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科學使用化肥,倡導使用有機肥,按照種養平衡的原則,合理確定畜禽養殖的規模,加強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綜合利用,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等。
參考文獻:
[1]高練同,韓學琴.論小城鎮環境規劃中的生態建設規劃[J].河北環境科學,2003,(3):9-12.
[2]錢金平等.城鎮環境規劃培訓教材.石家莊:河北省環境保護局,2001
[3]翟寶輝,王如松.中國生態城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環境經濟,2005,(3):31-33.
[4]張士博等.小城鎮規劃編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城鄉建設,2001,(8).
[5]劉人齊等.城市環境規劃規范及方法指南.北京:中國理論科學出版社,1991
[6]吳好,范秀榮.推動生態循環小城鎮建設,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科技導報(北京),2005,23(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