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7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從丹下健三到楨文彥,再到安藤忠雄,日本的建筑現代化的歷程迅速而又不失其傳統的文化特色,這就是本文通過兩位建筑師受教育的背景、傳統文化影響,和建筑設計中,對于相似問題的觀點和解決方法,進行列舉對比,希望能從中得出在建筑現代化的今天,如何進行建筑設計和建筑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楨文彥,安藤忠雄,地方特色,城市與空間,文脈,建筑建造
正文:
楨文彥和安藤都是世界建筑普利策獎的獲得者,同樣做為日本獲獎者,這兩位建筑師的設計風格和建筑的觀點,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
1.文化教育的影響
1.1教育背景因素
1)年輕的安藤是一名拳擊手,童年時期對于建筑產生了興趣,通過對柯布西耶的作品的學習,再經過游歷世界后回到大阪,開始自己的建筑設計生涯。
在西方的現代美學審美價值和標準和日本傳統美學的相互碰撞中,產生了安藤特有的建筑風格,或許是因為自學的經歷,安藤的建筑作品帶有其特有的樸素、內向的特點,日本地方特色更為強烈、單純。在大阪的許多安藤設計的建筑中,有著眾多的住宅建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安藤的建筑也更貼近生活。
2)楨文彥,童年東京的城市給他留下了最初的空間的感受,后來在東京大學接受建筑學教育,面對當時日本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大環境的思考,他開始認識到現代城市的發展是一種無拘無束、沒有限制和空間連續的狀態。1953年到1965年,楨文彥在美國學習建筑,并在哈佛執教,這段在美國的時間,使得他加深了對于西方建筑思想的認識。
楨文彥在日本,對于著名的“新陳代謝小組”的形成和發展,以至于給當時整個日本提供了最為前沿的國際理論和思想。
3)我們可以看到,在地方文化因素和受教育因素影響下,安藤的建筑外表內斂,而內部空間豐富。楨文彥則更加開放,由于接受了先進的建筑教育,也給當時日本的整個建筑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也包括安藤忠雄。
2、關于城市公共空間
1)可能是受到日本傳統的村莊的模式影響,對于城市所需要的公共空間,楨文彥除了使用西方形式的開放廣場之外,還有一個在他的論文和設計中被叫做“城市房間”提法,當室外的空間,比如街道和廣場,漸漸的變成了室內的空間,他們依然還保持著原有的公共屬性和功能,就可以被看做是城市房間,或者說,這些就是具有一定聚集和交換的室內公共空間。
2)在安藤開始的建筑中,在他的集合住宅和公共建筑中,街道和廣場的引入,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都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形態的演化。
在六甲住宅中,對于街道和廣場的出現,安藤說:“傳統建筑中,人們是從一個既不是屬于私人又不屬于公有的通道進入房間的……街道作為一個軸可以把其他部件(房間)安裝上去,每戶住宅都能與公共空間相聯系,同時住宅之間形成一種連續性……,向往創造一種以街道和廣場等公共空間為媒介的新型建筑。” [1]
在安藤的商業建筑中,和住宅建筑理論相似的是,他把建筑當成城市里市民的避風港,遠離喧鬧熱鬧的環境,而從建筑內部尋找寧靜的氛圍,通過材料喚醒人們對于住宅的心理投射,以求達到放松的目的,因為住宅是人們最為放松的建筑形式,這樣使得建筑變得非常的具有生活的氣息。
3)在城市的進程中,廣場和街道的地位一直都是城市的中心和聚集的場所,不僅帶有交流和聯系的公共空間的性質,也帶有方向性和指示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對于街道的尺度的變化,從之前的人與人交流,變成了以車輛行駛為主的“道路”,土地利用價值的提高等原因,廣場和街道變成了一種多余和死氣沉沉的代表,不管是日本城市化早期的楨文彥,還是后來的安藤忠雄,他們都發現了,作為人居住的城市空間,交流和聯系的場所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把這種原來的場所空間,嘗試從室外進入到了室內。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認為是城市的尺度在變得越來越大,而人們交流和聯系所需要的空間,是一個宜人的尺度,只有在建筑的內部,人們才能更多的獲得這種尺度空間。我想這也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客觀的事實。
所以在城市發展中所面對的公共空間的設計處理,楨文彥的“城市客廳”,跟安藤建筑中的街道和廣場,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他們在設計上的處理手法也是相似的,都是把室外引入室內,把內外的空間進行功能上的聯系。
3.關于建筑中文脈的認知
1)楨文彥認為建筑的設計是為了創造人類活動的空間,人類創造了空間,空間也是人類活動的源頭,設計建筑的過程中,要從空間的特點和人類的活動之間的交流和反饋來進行,面對環境中的因素,要以轉化的方式對環境進行處理,我們是在創造一種空間,可以通過改變場地和環境作出反應,而不一定要被環境改變或者說從環境中索取,但是作為建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為人類服務的空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為建筑師要從歷史、生態和活動環境的角度去理解人類的行為。
楨文彥的設計中,是把人作為中心的位置,人是中心,自然是外部,人的體驗是他最關心的,其次才是建筑。所以就像是他早期的建筑作品,都有著很強的人工痕跡,沒有把自然作為主要的組成部分。[2]
2)安藤認為自然的形體是精神上和切實的東西,他說:“基本上,我的建筑只有在它的地理環境中才能成立。對我而言,如果把琉球做的建筑用到神戶或者反過來,都是一件失禮的事。建筑不是件活動的東西,應當重視它與鄰近事物的關系。” [3]
他重視基地的固有屬性,正如他自己說的建筑作品對于每個基地都是唯一的一個解答,是必然有的產物。
對抗與協調是他對于環境處理的手段。就像住吉的長屋。
對抗不利的外部環境,是用的混凝土,營造富有人情味的內部,是通過庭院,這種日本傳統建筑中重要的組成空間來實現,庭院這也是安藤建筑中重要的符號,面對人與自然的交流,庭院就是一種類似的神性空間。
協調,就像在六甲住宅的設計中,并沒有把原有的帶有山坡的基地,像之前其他公司的開發模式一樣,把帶有60度的山坡給整成平地,而是充分的利用地形,降低建筑的高度,把建筑緊貼在基地上,融入周圍景觀中,利用建筑的平臺,遠眺大海。
3)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楨文彥在建筑設計的開始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力圖使建筑帶有都市的溫文爾雅的特征,所以楨文彥的建筑是一種城市的建筑,安藤的建筑是屬于建筑所在的地方的,這是一種屬于每個基地的建筑。
4、關于建造技術
建筑的設計就是一種空間的圍合,圍合就需要表皮,表皮的交接點就是建筑細部的出現和建筑技術進入其中的途徑。
1)楨文彥,作為一位國際化的建筑師,在面對先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接受和借鑒的能力,當然在面對先進的同時,他有著自己的篩選過程和理念,國際化的只是他的教育背景,但是作為一個從小受到傳統文化和建筑熏陶的人,日本傳統的建筑細部和技術在其內心帶來很大的影響,在講求建筑精美的傳統日本建筑中,建筑的技術在某種方面上來說,成為了構造空間的一種文脈,為我們表達建筑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創造了條件,技術本身的意義在于為建筑表現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4]
2)安藤作為一個建筑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加具有日本傳統的匠人的意味,在他清水混凝土的墻體施工中,模具的制造和設計,是作為建筑設計之后,和建筑施工之前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清水混凝土的模具,本身的紋理和制作痕跡,就已經成為了建筑外立面的裝飾,安藤和日本舊時的木匠一樣,也是有著一套通過有限的技術和結構材料的形式,去營造他的建筑的特點。安藤的建筑在日本本身就是優質施工的保證。
安藤本人也說:“我的工作室反對系統化和現代化,工作方式也類似手工業時期作坊的體系,所有的事都是手工完成,我不會做我不能直接控制的事。” [5]
3)可見,對于同樣的技術問題,楨文彥是一種吸收和接受的開放觀點,樂于嘗試,并將技術作為本身文化和文脈的延續和探索的手段,有著一種技術美的傾向,而安藤是一種很謹慎的態度,特別是對于新技術新事物,在一定的技術范圍內,熟練的使用,最后達到一種匠人般精美的效果,營造一種禪意和神性的空間。
5.小結
縱觀楨文彥和安藤忠雄的建筑和其說表現出來的設計風格,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理解:
1)作為日本現代建筑的兩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建筑大師之一,楨文彥,以其優越的條件接觸了現代的藝術和建筑,并以系統的建筑教育,國際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接受并把現代建筑的理論引進了日本,在日本城市化的近代,探索了適合于日本傳統的城市發展形式和建筑形式,在空間和作為建筑體驗者的人的視角,觀察和設計符合本民族的建筑和城市,兼容并蓄是他的最大特點。
2)安藤忠雄,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可以認為是和楨文彥同時代的建筑師,但是和楨文彥相比,安藤的建筑更加的具有地域特色,更加的注重精神層面,樸實冷漠精致的外表,豐富而又充滿人性關懷的內部空間,是他建筑的最大的特點。
3)其實不管是楨文彥還是安藤忠雄的建筑:
他們的建筑,都是在建筑激烈發展和變革中的時期,充滿了對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建筑的探索與傳承。
筆者認為,日本建筑發展到今天,肯定也經歷了對于眾多迷惑的思索。當前,面對我們建筑發展中的困惑,我們自己的探索和解答也已經開始,只是答案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 劉小波 編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3-1,第11-12頁
[2](澳)詹妮弗·泰勒著.馬琴譯 楨文彥的建筑——空間·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獎得主系列)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06.第56-59頁
[3] 劉小波 編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3-1,第92-94頁
[4](澳)詹妮弗·泰勒著.馬琴譯 楨文彥的建筑——空間·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獎得主系列)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06.第69-92頁
[5] 劉小波 編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3-1,第121-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