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2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在當前國內經濟現狀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這一量變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后質的飛躍。針對當前國內經濟現狀,如何調和增長和發展的這對矛盾,提出了降低投資增加消費、完善促進服務業、注重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注重節能減排等應對措施。
關鍵詞:投資 消費 內需 GDP 矛盾 措施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混為一談,認為經濟增長了,就是經濟發展了;高速增長了,就是經濟快速發展了。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一定的關系又有根本區別。
我們一般講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指經濟總量諸如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也可以用人均生產的增加量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經濟增長關心的重點是物質方面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雖然在這種增長過程中也可能伴隨結構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經濟增長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它的主要目標是數量的增加而非質的變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在實現本國工業化起飛的初始階段,甚至有可能出現悖于經濟發展的宗旨的現象。
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結構變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續和協調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僅關心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更關心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價值判斷、意識形態的變革,經濟發展著眼長期而不是短期。
經濟增長是一個明確的可度量標準,它被定義為按可比價格計算的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比上一個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百分比。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單純的"量"的概念,它只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百分比,那么經濟發展就是比較復雜的"質"的概念。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的速度、增長的平穩程度和結果,而且還包括國民的平均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的總體進步。經濟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結果,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等的進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濟增長。
眾所周知,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由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組成。近年來,我國的GDP不斷增長,而增長的構成主要來自出口和投資,受國際化金融危機的影響,西方發達國際出現經濟衰退,對外需求驟減,嚴重影響到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增速,隨著中央經濟刺激政策的出臺,全國各地的投資熱潮接踵而至,投資拉動GDP增長占到了三分之二,部分行業因投資過熱導致產能過剩,造成了能源和資金的浪費,國家調控政策的后滯,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的局面,從而產生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現象。
為了緩和這種矛盾,需要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投資,增加消費,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進一步改善;積極實施家電、汽車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扎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努力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為我國在國際上的發展創造更大空間,而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恰好為我國的經濟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二是不斷完善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國陸續出臺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服務業、節能服務業、家庭服務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等經濟領域改革的同時還要加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等社會領域的改革,努力營造出讓人民生活的更有尊嚴的和諧社會。
三是注重科技創新,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國內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創新驅動的新形勢,國家大力實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項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同時,我國科技創新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超過5000米,水稻基因育種技術再獲突破性進展,"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對接技術的國家。
四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以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我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出臺并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在汽車、船舶、裝備制造等行業實施了上萬個技術改造項目,使一大批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陸續出臺,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啟動實施,新能源發展步伐加快。
五是注重節能減排,目前國內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始終低于全部工業增速,循環經濟試點深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推進,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約70%得到了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也達到60%。節能燈具等一大批高效節能產品得到推廣使用,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GDP的增長不等于國家的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力資源的提升和社會再生產的擴大要靠需求的不斷增長,建立在投資基礎上的增長是低效和不穩定的,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應該注重改善民生、技術創新和結構優化,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劉偉 《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中國工業經濟 2002(5)
孫靜《試析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關系》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0期
作者簡介;(石向紅,女,山東 淄博,1972年10月,山東鴻嘉集團有限公司,統計師,研究方向:社會經濟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