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湖南省益陽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文章在梳理益陽市創新平臺現實基礎上,通過對益陽科技創新痛點問題的分析,從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增強創新平臺要素保障力以及優化創新平臺的生態環境等方面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切實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
關鍵詞:創新平臺;創新發展;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在集聚創新資源、匯聚創新資本、凝聚創新人才、孵化創新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十四五”期間,益陽要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整合、重塑、改造、提升現有創新平臺,在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國家級)創新平臺方面實現新突破,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 1 注入磅礴的科技力量。一、現實基礎
(一)資金投入持續增長
研發經費投入穩步增長,湖南省益陽市從 2016年的 14.67億元增長到 2020年的 42.62億元,5年增幅達 190.5%,年均增長 38.1%。2020年,益陽研發經費投入占 GDP比重達 2.3%,較“十二五”期末提升了 1.4 個百分點。財政科技支出優先保障創新創業,2020 年益陽市本級落實科技專項經費 2700 萬元,完成市級科技計劃立項 85 個,對 2019 年新認定的 74 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市研發投入強度前五名的企業落實一次性獎補 755 萬元。2020 年,益陽成功申報省級以上項目 149 個,獲資金支持 4816 萬元。在 2020 年度湖南省引導支持市縣創新驅動發展財政獎補名單中,益陽市在全省二類地區排名第一。
(二)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提升
在“十三五”期間,益陽實現了重點實驗室、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從無到有,培育出 2 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 3 家國家級星創天地,各類創新平臺不斷獲得省級以上認定,創新平臺數量不斷增加,截至 2020 年,全市各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72 家,是“十二五”期末的 5.1 倍,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數量達 27 家,全省排名第六。黑茶院士工作站落戶安化,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南縣稻蝦米產業研究院掛牌成立。益陽市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成為湖南首家中國青年創業社區,數字經濟產業園、“5G+ 電容器智能制造創新孵化中心”等特色園區、平臺建設加速推進,湖南院士專家產業園掛牌成立。
(三)創新主體實力增強培育戰略性
新興產業引領企業創新創業,益陽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全市八成以上。2020 年,益陽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147 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 311 家,較“十二五”時期末增長了 2.9 倍。行業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逐漸增多,2020 年,益陽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 家,占全省五分之一,新增省級“小巨人”企業 73 家。鑫海股份、華翔翔能先后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艾華集團獲第六屆省長質量獎,奧士康、宇晶、金博先后上市,上市企業達 7 家,居湖南省第四位。
(四)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設立湖南省自然科學益陽聯合基金,首次開放申報立項 46 個,開辟了產學研合作新渠道。“十三五”期間,益陽共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 3 項,省級科學技術獎勵 35 項,科技成果登記超過 250 項,技術合同登記額突破 28 億元。艾華集團先后承擔國家創新基金、國家火炬計劃等多個項目,鑫海股份填補了國內聚烯烴創新產品空白,紫荊福利鑄業攻克了高速鐵路用車鉤等鑄件關鍵生產技術瓶頸,宇晶機器研制出國內最高水平的國產切割設備,凱欣材料開發出的高純碳化硅涂層關鍵零部件產品打破了國外企業在相關領域的長期壟斷等。
二、困難與挑戰
(一)創新平臺不優
1. 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少。益陽創新平臺數量在湖南省排名第六,但是對比先進地區,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偏少,尤其是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戰略科技創新平臺嚴重不足。例如,益陽市 27 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側重新材料、先進制造、食品加工等領域,缺乏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 4 家,占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比重只有 1.2%;院士專家工作站起步較晚,數量相對較少,在全省107家院士專家工作站中,益陽只有 3家,占比為 2.8%。
2. 平臺示范引領作用不強。先進設施儀器覆蓋率不高,設施及科研數據的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水平參差不齊,難以支撐平臺資源的跨平臺、跨領域共享和協同創新。例如,國家級科研技術開發機構只有 4 家,主要集中在橡膠塑料機械領域、電子信息以及變壓器等領域,平臺之間的交流互動較少。受科研經費制約,部分科普基地沒有真正地與市場結合起來,日常運轉舉步維艱,導致部分創新平臺名存實亡,9家科普基地中已經有 2 家破產。3. 創新品牌的影響力不大。依托資源優勢,益陽建成湖南省辣椒精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安化黑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現代竹結構工程材料制造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但是,益陽叫得響的科技創新品牌不多,科技與產業沒有實現很好的融合。例如,武漢的光谷、合肥的量子通信等,都是在全國、全球叫得響的創新平臺品牌。
(二)創新主體不強
1.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企業僅僅是生產基地,沒有創新能力。例如,2018 年,益陽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 23.3%,而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如廣東等地的制造業增加值率達到 35% 以上,相比之下,益陽的差距較為明顯。
2. 企業創新引領效應不強。在益陽 226 家高新技術企業中以小微企業為主,整體規模偏小,科技創新投入不足。2019 年,益陽規模以上企業有研發經費投入活動的企業 614 家,大型企業 9 家,中型企業69 家,大中型企業占比只有 12.7%。大中型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占比偏低,示范引領效應不明顯。
3. 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不強。益陽優勢產業覆蓋面窄,集中在產業鏈低端,而技術領先、引領市場的高端產品較少,產品層次結構偏低。例如,益陽占先進制造業近六成的先進電子信息業的主要產品集中在電子器件與電子元件類,發展前景較好的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和汽車整車掛車還未有企業涉及。
(三)創新要素不足
1. 經費投入強度不高。政府安排的科技專項資金少,僅能用于行政開支,難以有效支持和促進科技的發展,個別地方的科技專項資金甚至近十年都沒有增長。例如,2019 年,在益陽研發經費投入中,來自政府部門科技活動資金 5320.7 萬元,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為 1.7%,低于湖南全省平均水平(2.6%)0.9個百分點。
2. 創新人才總量不足。益陽緊鄰長沙,能夠獲得長沙的溢出效應,也存在經濟發展的虹吸效應,全市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及專業技術人才流失現象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流向外省、市外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 4586 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 4.5%。其中高級職稱的 827 人,占高級職稱人數的 6.8%。企業找不到對口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結構性短缺等現象突出。
3. 科研院所數量不足。益陽市僅有湖南城市學院、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工藝美院和益陽職業技術學院等 4 所高校,1 個市級農業科技研究所,全市高校院所數量相對較少,層級相對較低,高校數量僅約為長沙市的 1/13。
(四)創新環境不優
1. 科技部門服務職能弱化。縣級科技部門受編制、經費、工作條件等限制,益陽存在著服務科技創新作用不明顯、工作職能被弱化、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問題。例如,機構改革以后,除赫山區和資陽區以外,其他區縣(市)的科技部門都并入工信部門,由于原來的正科級行局變成股(室)。科普經費投入不足,2019 年,益陽市本級預算安排科普專項經費只有 163.06 萬元,人均科普專項經費僅有 0.35 元(根據 2019 年戶籍人口 473.1 萬人計算),比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7 元)少 4.35 元。
2. 科技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科技服務中介規模不大、功能不全、效率不高,科技服務體系尚未真正建立,亟待進一步完善。例如,益陽全市科技中介機構正常運轉的只有 2 家專利事務所,且以知識產權代理服務為主,服務內容單一。3. 金融支持創新力度不大。金融資本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與金融結合不緊密,科技投融資機制缺乏活力,科技融資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對策與建議
(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
1. 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湖南省委的工作要求上來,統一到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上來,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引領發展戰略,力爭到“十四五”末,益陽全社會研發投入占 GDP 的比重達3% 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 600 億元,占 GDP比重達到 30%,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2. 謀劃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依托益陽市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等產業優勢,在現有創新平臺的基礎上,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總體布局,打造更多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益陽全市范圍內建立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的產業和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與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銜接、相互支撐的區域創新體系總體布局。
3. 優化提升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群。聚焦益陽市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優勢產業,支持湖南城市學院、益陽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所,強化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開放創新等功能,圍繞重點行業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突破,建設一批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水平。
(二)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
1. 加快培育高科技產業。繼續實施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推進方案,引進產業鏈上下游及配套企業在益陽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運營平臺。加快推進奧士康三期、維勝科技、偉源科技等項目建設,確保弗蘭德、華慧新能源、鑫海股份二期、萬京源電子等項目建成投產。助推宇晶機器智能制造、艾華集團綠色制造等重點技改項目加快實施,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2.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主體增量提質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總部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發揮益陽電子信息等產業優勢,挖掘 5G 發展潛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深度融合發展。深化與華為、58 集團等知名企業及其生態合作伙伴務實合作,引進一批關聯企業,鼓勵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3. 提升企業創新平臺水平。充分發揮財政、稅收、金融、政府采購、科技計劃等政策導向作用,實現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 3% 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 5% 以上。
(三)增強創新平臺要素保障力
1. 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做到財政用于科學技術的經費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優化保障科技創新重點支出;推動艾華集團、宇晶股份、奧士康、漢森制藥等“益字頭”上市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創建更高級別的技術創新中心,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2. 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市校企”三方合作引才機制,建立和完善對引進的高學歷、高級職稱人才的獎勵政策。例如,引進一個博士,可讓其對接兩項服務、享受三方待遇,即博士人事關系轉入高校,作為高校在編在職在崗人員,在高校承擔科研教學任務,通過掛職、兼職創新項目、成果轉化等,在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3. 引進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對接引進國內“雙一流”高校、央企所屬研究機構等大院名校、重點機構來益陽設立分支機構或共建高端新型研發機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成立獨立法人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戰略交流合作,開展形式靈活的校企產學研對接和人才培養引進活動。
(四)優化創新平臺的生態環境
1. 改革科技創新管理體制。強化對基層科技工作的領導和檢查考核工作,參考借鑒河南等地的做法,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建立黨政“一把手”抓創新的工作機制,落實地方領導和組織本地創新發展的主體責任。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在縣級成立單獨的正科級行政科技管理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設科技服務平臺上來,認真履行好提供公共服務、營造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良好環境的作用。
2. 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聚焦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中介等領域,打造功能強大、配套完備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堅持專業化市場化導向,高標準建設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全面提升重點技術交易中心運營水平,為科技創新平臺提供覆蓋全鏈條和各環節的服務保障。總結推廣益陽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運用模式經驗,采取專業運營管理團隊、專業創新創業導師、專業服務機構的方式,在工商代理、財稅審計、法律咨詢等方面提升服務水平。
3. 創新科技金融支撐平臺。在股權激勵、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等方面探索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搭建全方位信用服務和政銀企溝通合作平臺,提升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綜合服務水平,重點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潔,伍笛笛.以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路徑研究——以成都為例[J].中國西部,2021(05):65-70.
[2] 吳朝暉.關于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性平臺建設的若干思考[J].民主與科學,2021(04):5-7.
[3] 陳捷.福建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借鑒合肥科技創新發展經驗[J].技術與市場,2021(08):182,184.
[4] 劉金峰,陳康華,劉嘉琪.蕪湖市高水平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8):52-54.
[5] 朱艷娜,何剛,張貴生.基于SERVQUAL模型的科技創新平臺服務質量評價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34-38.
[6] 程寧波,范文博,田丹,等.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構的理論、經驗啟示及成都路徑[J].決策咨詢,2021(03):1-6.
[7] 毛明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基于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21(01):21-28.
作者:喻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