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2月2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夷門,典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戰國魏都城的東門,后來成為大梁(開封)的別稱。 夷門因戰國時期“竊符救趙”的典故而名揚天下,引發后來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抒懷,其中所蘊含的魏之遺風,在北宋時期的許多詩歌中皆可窺探,并延續至現代開封人的生活之中,展現了“汴梁風骨”在開封這片土地上的古今傳承。
【關鍵詞】宋詩; 夷門; 竊符救趙; 汴梁風骨
《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記載:“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 ①夷門,即戰國時期魏國都城的東門,后來又成為大梁(開封)的別稱。
夷門遺址位于現今河南省開封市。 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趙求救于魏,魏王因懼秦而不敢出兵,情急之下,信陵君聽取大梁夷門的守門人侯嬴之計,借魏王寵姬如姬之手竊取兵符,奪取兵權,帶領屠夫朱亥,率十萬大軍,擊敗秦軍,成功救趙,上演了一出“竊符救趙”的歷史活劇。 西漢時期,司馬遷訪大梁廢墟,尋夷門故址,并在《史記》中刻畫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侯嬴愿為知己而死、朱亥忠義有勇的俠義形象,引發眾多詩人詞家前來吟詠憑吊、感慨抒懷,夷門因此名震天下,久經傳頌。
北宋時期,蘇軾、王安石、宋祁等詩人創作了許多與“夷門”有關的詩篇,承魏公子之遺風,展現了北宋都城人的汴梁風骨。 直至今日,大多數開封人身上仍有一股俠義之感,他們熱情好客、重情重義、扶危濟困,將魏之遺風與汴梁風骨內化為一種精神品格,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一、竊符救趙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軍隊,接著進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萬分危急之下,趙國接連派使者赴魏國求救。 魏王派將軍晉鄙帶兵十萬前往營救,中途受到秦國威脅,因畏懼秦國的強大勢力,又命晉鄙駐扎在鄴城觀望形勢。 信陵君魏無忌數次勸諫魏王出兵未果,決定親率門客,抗秦救趙。 他聽取夷門的守門人侯嬴之計,借魏王寵妃如姬之手竊取了虎符,在義士朱亥的協助下,奪取兵權,率領八萬精兵,成功擊敗了秦國的軍隊,解了趙國之圍。 自知竊符救趙會觸怒魏王,信陵君與門客留趙十年未歸。
司馬遷在《史記》中極為推崇魏國公子信陵君:“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于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 ②戰國養士之風盛行,信陵君得以“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就在于他的“仁而下士”。 他為人寬厚仁愛,禮賢下士,無論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侯嬴、市井義士朱亥,還是趙國藏身于賭徒酒店之中的毛公、薛公,無論這些士人才能大小,他都謙卑恭敬地按照禮節同他們交往,絲毫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尊貴而輕慢士人。
信陵君“竊符救趙”俠義之舉的背后,有三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侯嬴、朱亥和如姬。 侯嬴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出身卑微,卻“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才”,在認定信陵君品行過人,值得交往后,他慷慨獻計,引薦義士朱亥,在救趙一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后,他以“臨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的忠義姿態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價值觀。 屠夫朱亥隱于市井之中,面對信陵君多次的登門拜訪和以禮相待,他都不卑不亢地謝絕了。 而在后來,信陵君為救趙一事再次登門,他毅然答應,并舍身效命,在關鍵時刻協助信陵君奪取了兵權。 最后一位關鍵人物是魏王寵妃如姬,信陵君替她完成了為父報仇的心愿,因此她“欲為公子死,無所辭”,果斷巧妙地竊取虎符,助信陵君奪取兵權。
二、宋詩中的“夷門”
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英勇俠義,光耀千秋,成為歷代人們傳頌的佳話,而開封夷門,也因此引來了眾多詩人詞家們前來吟詠憑吊、感慨抒懷。
北宋時期,“夷門”常被詩人用在贈別友人的詩篇之中,如王安石的《送李屯田守桂陽》中的“夷門得邂逅,綠發皆半白”。 孔武仲《與廖開甫自淮南同行赴舉相別五年復相遇于蘄水縣為詩贈之》中的“來書吾初走夷門,傾蓋得君恨不早”。 周權《至國門聞蘇文饒將出部戲贈長句兼簡其兄世美》中的“去年夷門十月雪,九衢日昃行人絕”,以及江西詩派詩人晁沖之的《夷門行贈秦夷仲》:“君不見夷門客有侯嬴風,殺人白晝紅塵中。 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長劍著崆峒。 同時結交三數公,聯翩走馬幾馬驄。 仰天一笑萬事空,入門賓客不復通。 起家簪笏明光宮。 嗚呼! 男兒名重太山身如葉,手犯龍鱗心莫懾。 一生好色馬相如,慷慨直辭猶諫獵。 ”此詩晁沖之借典故“竊符救趙”,贊頌夷門客一直具有侯嬴的狹義之風,并以此贈友。 詩的前四句,陳詞慷慨,氣勢恢宏,刻畫出一個仰慕侯嬴、有侯嬴般膽識與俠氣的夷門客形象,中間五句,寫了另外一種人:他們唯利是圖,趨炎附勢,十分可鄙。 最后四句,采用對比手法,前兩句寫夷門客的俠義,他們扶危濟困,不畏強權,視生命如鴻毛; 后兩句寫朝廷上的文學之士,他們明知朝廷施政有誤,卻為自保,不敢直言進諫,而司馬相如則“慷慨直辭猶諫獵”,想到此,詩人感慨萬分。
曾鞏也在《侯荊》一詩中借詠侯嬴與荊軻二位俠士,贊頌其為君王和國家排憂解難、盡職盡責、俠肝義膽的高風亮節:“侯嬴夷門白發翁,荊軻易水奇節士。 偶邀禮數車上足,暫飽腥羶館中侈。 師回拔劍不顧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磊落高賢勿笑今,豢養傾人久如此。 ”詩中“偶邀禮數車上足,暫飽腥羶館中侈”一句,引用《史記》中信陵君與侯嬴的故事:魏公子聽說侯嬴一人是賢能之士,便派人去見,并賦予厚禮,而侯嬴堅持操守,不肯接受,公子于是大擺筵席,親自帶著馬車及隨從去迎接侯先生,侯嬴見此徑直坐在了公子空出來的尊貴座位上,沒有任何謙讓的意思,在路途中又去拜訪朋友并與朋友交談讓信陵君在旁等候,以此來觀察信陵君的態度,而信陵君始終以謙恭的態度耐心等候,無絲毫不耐煩之意,侯嬴因此認為公子是品德高尚、禮賢下士之人,此后便與公子交好。 信陵君心系魏國,禮賢下士,因而能贏得夷門門客侯嬴“酒酣拂衣亦送死”的俠義赴死。
然而,王庭圭在《和陳柄臣見贈》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山城相遇初相喜,共論大梁人物美。 莫學夷門抱關吏,謀竊兵符椎晉鄙。 ”信陵君聽取侯嬴之計,竊取虎符,殺害晉鄙,奪取兵權,侯嬴此舉,是對魏國的不忠,因此,“莫學夷門抱關吏”。
除了信陵君與侯嬴外,對朱亥進行追念的詩歌也有很多,如大詩人蘇軾作有《朱亥墓》一篇,贊頌朱亥的俠義之舉:“昔日朱公子,雄豪不可追。 今來游故國,大冢稱屠兒。 平日輕公相,千金棄若遺。 梁人不好事,名姓寄當時。 魯史盜齊豹,求名誰復知。 慎無怨世俗,猶不遭仲尼。 ”此詩作于公元1060年二月,蘇洵料理完妻子后事,攜蘇軾、蘇轍二子返京,途徑朱仙鎮時,蘇軾作下此詩。 據《祥符縣志》記載,朱仙鎮為戰國時期朱亥故里,當年夷門守門人侯嬴向信陵君舉薦朱亥,朱亥在“竊符救趙”中協助信陵君取得兵權,對此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紀念朱亥,人們將其稱為朱仙,并將他居住的村莊和村鎮稱為仙人莊和仙人鎮。 “平日”二句點明朱亥認為“小禮無所用”,而后四句借《春秋》定齊豹等人定為叛盜之事,贊頌朱亥的忠肝義膽,不惜玷污自己名譽,也愿為知己赴湯蹈火。
穆修在詩中稱朱亥為游俠:“臺上墓邊芳草綠,游人心事立徘徊。 閑登朱亥游俠墓,卻望梁王歌吹臺。 ”黃庶也有作《過朱亥墓》表達對這位雄豪之士的悼念:“枯林寒草墓丘墟,等是當年一丈夫。 地下若知應笑死,衣冠今日有屠沽。 ”
北宋時期,文化繁榮,文人之風盛行,卻缺乏了積極的抗爭精神。 晁沖之、蘇軾等詩人稱頌侯嬴、朱亥等俠義之士,背后隱藏著對北宋士風的一種反思,表達了對魏之遺風的敬仰與贊頌,是汴梁風骨的一種歷史傳承。
三、汴梁風骨的現代傳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史悠久的古城開封,地處中華民族歷史的發源地,一次又一次的城市重建,延續了輝煌燦爛的中原文明。 千百年來,中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開封人,形成了古樸淳厚的民風與任俠好義的精神品格。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外地人來到開封,如果被人欺負,開封人便會群起而救助; 若是缺少錢財,開封鄰里也會爭相給予幫助; 東西怎么賣、路如何走,總有好心人指點; 鄰里親友之間互睦互助,經常來訪問候……這種場景,不僅是北宋民間的日常,也是現代開封人的真實寫照。 他們承有魏公子之遺風,信義有道、尊老愛幼、扶危濟困、見義勇為。 在2020年國家抗擊新冠疫情的危難時刻,來自開封市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52名醫務人員前往湖北支援。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解救蒼生于危難之時,這是俠義之風的延續,也是汴梁風骨的傳承。
四、結語
“夷門自古帝王州”,古城開封,一磚一瓦皆是詩,一門一橋皆為史。 溯古追今,夷門因“竊符救趙”這一歷史典故名揚天下,歷代文人雅士作詩吟詠,表達對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俠義之士的敬仰與追思,其中所蘊含的魏之遺風,在北宋時期的許多詩歌中皆可窺探。 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開封人浸染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形成了古樸淳厚的民風,凝練了任俠好義的精神品格,這既是魏之遺風的延續,也是汴梁風骨的傳承。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890頁。
②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
參考文獻:
[1](清)周城.宋東京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清)李濂.汴京遺跡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3](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程瑞麗.社會學視野下的北宋東京詩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5.
[6]張藝耀.魏國士人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作者:宋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