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淺談在教材的出版過程中,編輯如何與作者共成長。編輯是雜家,需要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和技能,編輯與作者通過教材這條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互動、保持專注與信任等,編輯與作者真正實現共成長。
關鍵字:教材出版;編輯與作者;共成長
2016年,國家正式啟動新一輪高中教材的送審修訂工作,廣東教育出版社作為地方教育出版大社,擁有多個學科國標教材,也參與了此次高中教材的送審修訂工作,其中就包括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一直是廣東教育出版社的重點教材,一直廣受師生喜愛。作為一名編輯,我們有幸參與了此次教材送審的艱巨任務,這是我們的職責,更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教材出版知識:什么教材出版能獲得單位資金資助
新一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與上一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在理念和內容上都有了巨大變化,幾乎是一門全新的學科課程標準。因此在這送審的四年里,我們與60多名編寫作者從零開始,一起學習和理解《課標》內容,一起討論教學框架和樣章,一起尋找資料,一起編寫和完善教材,一起經歷多輪的送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編輯和作者一直在一起奮斗,一起成長,并成為相互信任的朋友。
一、書,是一切美好故事的起點
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走到一起,而我們編輯和作者能走在一起,大多是因為書。書是我們共同關注的焦點,更是連接作者和編輯之間的橋梁。
國標教材修訂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它關系教育的落實和成效。而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共需送審10冊,其編寫任務絕非一人之力,逞一時之勇就能完成,需要多位作者傾入大量的心血,耗費大量的時間,方能做成。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召集了60多位專家和教師,包括大學教師、教研員和一線教師,一同參與教材的編寫修訂工作。我們編輯也因教材,將同時面對多位作者,并開啟作者與書、作者與作者、作者與編輯、編輯和書的一切故事。
二、學習,是雙方彼此的前進動力
編輯是雜家,需要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因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做出適合時代的好書。教師是時代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理解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才能教出時代的好學生。
與上一版相比,此次《課標》在培養目標、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水平和實施建議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1],直接“顛覆”了人們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解和認識。面對《課標》如此巨大的變化,所有的作者和編輯都必須化整為零,從零開始學習和理解《課標》,把握《課標》精神要點和具體要求。我們至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開展《課標》學習工作,并舉行了多次的集中討論和培訓。在隨后的教材內容具體編寫過程中,我們也經常組織集中分享和學習《課標》的最新理解和要求。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并吃透《課標》精神和要點成為了作者和編輯共同的努力方向,學習也成為了編輯和作者前進的動力。
三、互動,是消除誤解、增進情感的催化劑
互動,應該是積極有效的互動。如果是不高效或無效的互動,那將可能適得其反。與作者溝通,跟作者互動,是編輯重要素養和能力之一。作者和編輯在知識體系、思維邏輯、專注目標、做事風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編輯注重宏觀把握,注重事物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比較理性,而作者更專注于內容,有時比較感性。種種差異的客觀存在,在長期的合作中,編輯和作者難免會產生誤解或沖突。如何積極互動,做到有效溝通,這其實是對編輯的一種考驗,也是編輯智商和情商綜合能力的體現。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和作者容易產生誤解或沖突的兩大方面是教材具體內容和會議組織與接待。在教材具體內容上,編輯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是職責所在,也體現了自身的專業性和價值。然而,許多作者對于編輯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并不認同,有些作者自認為高人一等,認為其編寫的內容完美無缺,編輯不可胡亂修改。在這種情況之下,編輯經常是耐心與作者討論和解釋,進行有效的互動,進而消除誤解和沖突,共同完善教材內容。
而對于會議組織和接待,編輯并非本職也非專業,但許多作者在參加編寫會議時會通過編輯了解會議和接待情況確是客觀事實。在許多情況下,編輯并不能很好地處理此類問題,難免會讓作者產生誤解。因此,我們對此類事件的做法是盡力去做,盡力做到最好,然后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進而了解作者的需求。在此次的教材送審中,我們和所有作者都進行了有效的互動,我們在這些互動中消除誤解,在互動中增進情感,在互動中完善教材。
四、專注,是高效合作的基石
專注是對于專業精益求精的追求。專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關鍵,也是健康心靈的一個特質。[2]教材的編寫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只有作者和編輯都專注于自己的事情,高效合作,教材才能編得更好。在此次的教材送審中,所有作者在主編的帶領下,都專心學習《課標》內容,專注于教材編寫,并為教材傾注了大量了精力和心血。我們編輯也同樣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專注于教材內容的審核和修改。在這群專注于教材編寫的作者當中,最值得人致敬的是本套教材的主編,他那專注和認真的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雖年過七十,但主編對事情依然充滿激情,絲毫沒有歲月留下的痕跡。
他不僅時時刻刻在琢磨著《課標》的精神和內容要求,更常常會通宵達旦,思考教材的編寫思路。有時,他甚至會在凌晨兩三點打電話給其他作者,交流與討論教材的編寫思路。許多作者是“有苦說不得”,但同時也被主編的這種專注精神所折服和影響。而在與編輯的溝通中,主編也會悉心聽取編輯的建議和意見,并進行反復琢磨,認真對待,并高效回應,實現高效合作。對于教材的專注,是編好教材的基礎,同時也是高效合作的基石。只有專注,要求才能提高,質量才能提升,合作方能湊效。
五、信任,是長期合作的不二法寶
信任,是一起事物開展的基礎。如果沒有信任,那暫時的成功將如同建立在沙子上的城堡,無法長久。在出版中,如果沒有信任,那作者和編輯之間的合作就是虛偽的,其合作的成果也大多是平庸的。合作,應該建立在信任上。而信任,也是長期合作的不二法寶。
在此次送審之中,有許多的作者有高級職稱,但也有許多作者是年輕教師,暫未有高級職稱,而編輯也多為年輕編輯。這種人與人之間職位的差別、年齡與年齡之間的差別,難免會造成一部分人居高臨下,傲視群雄,對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職稱與年齡是客觀的差距,一時之間難以改變,但若因此產生驕傲,不信任別人,那合作就沒有基礎可言。
因此,作者與作者之間、作者與編輯之間,應努力漠視各種客觀差距,共同努力,出好教材。而此次作者送審中,我們編輯與作者也共同經歷了從最初的不熟悉、不太信任,到熟悉、基本信任,再到非常熟悉和完全信任的過程。作者與編輯教材的長期合作中,彼此信任,彼此幫助,共同將教材做得更好。經過此次合作,編輯和作者建立的互信,也將于有益于編輯和作者長期的合作。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開始到2020年1月,有3位作者評上了特級教師職稱,有10多位評上了高級職稱,有幾十位作者編寫出版了各類圖書,還有更多的作者作為信息技術專家在全國各地作了多場的專題報告。我們的作者團隊在成長,他們已成為這個學科的專家,并正逐漸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航者。我們的編輯也在成長,我們正逐漸成長為一個獨擋一面的學科型專家,實現與作者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藝, 朱彩蘭. 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 第2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
[2] 星漢. 世界上最經典的哲學故事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 [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06.
作者:嚴洪超 李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