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近年來,社會各方面對于老人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所引發的各種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表明,老人積極參與公共交往活動能有效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風險,同時對已患上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病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該文依據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從有助于促進老人公共交往行為,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的角度出發,對相關類型養老建筑的室內公共空間環境設計諸多要素(包括光照、色彩、裝飾材料和家具陳設等)的合理化設計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室內空間環境設計公共交往行為認知功能障礙
室內設計論文范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很多傳統的室內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逐漸被時代所淘汰,基于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方案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傳統建筑裝飾效果能夠最大程度表現出建筑空間的設計效果,通過對室內環境的把控,將空間色彩和布藝裝飾有機的統一起來營造最佳的視覺體驗。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從而更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癡呆癥逐漸成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1],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簡稱AD)是老年癡呆癥最常見的形式,占癡呆癥病例的60%~70%。同時,有研究認為[2],認知功能障礙是AD的危害因素之一,每年有8%~25%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發展為AD,是正常人群AD發病率的10倍。認知功能障礙由多個認知域發生障礙構成,包括定向力、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能力障礙等[3],其發病的影響因素包括生活習慣、飲食、教育程度、喪偶等。一般認為,公共交往行為能夠有助于降低老人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并對已發病老人的病情改善有積極的作用。張慧芳認為[4],老人參與休閑活動(包括社交、娛樂、興趣等)是認知受損患病率和發生率的共同保護因素,在不同行為習慣老人認知受損單因素分析中,參與休閑活動的老人認知受損情況的概率明顯低于不參與的比率。
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的報告指出[5],鼓勵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參與公共交往,做有意義、感興趣的活動,進行定期的運動鍛煉以及認知功能訓練,如語言交流能力訓練等對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本文試圖綜合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總結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從有助于促進老人公共交往行為,進而改善其病情的角度出發,對相關類型養老建筑的室內公共空間環境設計諸多要素(光照、色彩、裝飾材料和家具陳設等)的合理化設計進行初步探討。
1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
1.1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生理特征
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被認為是正常老人與早期AD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認知功能障礙老人除記憶障礙外,還存在著其他功能損傷,如:注意力、語言、定向、視空間功能及執行功能損害等[6]。其中,記憶遺忘型是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常見的一種認知損害,而視覺功能損害在早期認知障礙中尤為突出。
1.2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心理特征
認知功能障礙老人普遍存在焦慮和抑郁的心理特征[7],圖1是患病老人在認知損傷的不同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相應心理特征。
1.3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行為特征
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行為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社會認知、語言能力、注意力及執行能力的改變。由于認知能力衰退,患者在生理、心理、行為特征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其他人更低、更敏感。當所處空間環境過于單一時,患者會產生無聊、乏味的感受;反之,患者則會感到疲勞、焦慮。勞頓(Lawton)認為[8],在養老機構中,高度刺激的日間活動室或者休息室是一種無序的“超社會環境”,在這種社交背景下,認知受損的老人通常選擇單獨或只與另一個人建立人際關系。此時,作為一種老人自發的選擇,或者為了保護這種選擇,提供較小的人際環境空間是解決社交行為問題的有效途徑。例如,可以在大的活動空間中成組設置幾把椅子或將幾個房間作單元式配置,進而促進人際環境中“鄰居”的產生。
2空間環境設計對于認知功能障礙老人行為
干預的案例分析室內空間環境的不同設計特征,甚至是家具的不同布置方式,都會影響空間中使用者的行為。在養老機構的公共空間中,通過布置電視、水族箱、盆栽等居家陳設,老人在觀看電視、欣賞水族箱和盆栽時,容易與他人形成共同的話語,進而提高公共交往行為的發生頻率。美國學者霍爾(Howell)[9]在研究中就發現,在養老建筑的休息間中,咖啡壺會扮演一種重要的交往激發元素,老人之間往往由于傳遞咖啡壺而產生交流。目前國內在養老設施的建設中,多關注項目的規劃與建筑設計,對于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視往往不夠,或更多關注無障礙設計。
此外,室內空間環境過于機構化是我國養老機構的又一通病。例如,室內環境的色彩處理多以白色為主,缺乏變化;裝飾材料為滿足建筑防火規范的要求而缺乏人性化考慮;自然通風采光以居室為設計重點,往往忽視公共空間的光照及小氣候環境營造等。養老設施作為專門為老人提供居住和活動的場所,室內空間環境設計不僅需要關注老人的安全、便捷,也要注意到老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特別是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環境因素對于其情緒的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外已有一些針對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的探索與嘗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2.1針對老人特點以提高認知能力為目的的環境設計
針對老人(特別是針對認知功能障礙老人)認知能力下降這一生理特點,通過光照、色彩、標識等方面的專門化設計,提高室內空間環境的可辨識性,既方便老人對空間的日常使用,也提高了老人對環境的認同感與參與性。Makan老年人活動中心是新加坡一處旨在將老人重新帶入社會、融入社交生活的機構。在這個項目中,為了使不同語言、不同生理特點的老人,尤其是視力下降或者存在視空間功能損傷的認知功能障礙老人,能夠無障礙地參與日常活動(如在餐廳拿取、存放食材等),設計師根據不同的空間區域采用了不同的顏色進行劃分,以此來協助老人在復雜的空間布局中準確找到目標位置。
由于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多個認知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會導致老人出現走錯路、認錯房間等現象。因此,除了運用色彩區分以幫助其對空間環境的認知以外,設計師還可以通過標識系統的專門化設計來提高這類老人對空間環境的認知和使用率。在日本靜風苑養護院,環境中的標識設計采用大面積的顏色、圖標、箭頭的等方式。衛生間的標識用放大、形象的符號作為墻面裝飾圖案的一部分;電梯廳采用對比強烈且延伸的箭頭,各層走廊空間不僅有指明方位的箭頭、文字說明,還配置適合老人視覺高度的簡易空間平面分布圖。
2.2空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國外一些設計師試圖結合相關的醫學研究成果,通過優化養老建筑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對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行為進行積極的干預,進而起到治療的作用。印度女設計師MilehaSoneji通過長期觀察患有帕金森綜合癥叔叔(Parkinson'sDisease,簡稱PD)的凍結步態特征,得出結論:患者在平地走路時艱難,而在上下樓梯時卻可以不借助任何助步器。由此MilehaSoneji意識到這是因為爬樓梯是一個連續性的動作,而這種行為特征與PD患者進行節律性步行康復訓練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將患者爬樓梯的這種感覺轉化到平地上來協助他們走路呢?MilehaSoneji嘗試很多辦法,最終她將平地地面畫成具有3D視覺效果的樓梯,通過階梯視覺的方式,使患者誤以為是上下樓梯而解決平地行走困難的問題。
2.3促進老人公共交往的環境設計
正如上文所述,公共交往對于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治療具有特殊意義,在養老建筑的公共空間設計中,如何通過環境要素引發、誘導、鼓勵老人間的公共交往行為,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圖6是奧地利的Altenmarkt老年公寓,為鼓勵不同生理特點的老人(包括健康、認知障礙、癡呆等)走出居室,享受陽光并參與公共交往,設計師在走廊、大廳等處采用大落地窗,以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風采光和景觀視野。
同時,為了緩解玻璃給老人們帶來的冰冷、不可觸摸的心理情緒,設計師還運用土黃色對空間中的地面、墻面進行裝飾,形成與玻璃在視覺及心理效應上的平衡。土黃色調為主題的室內空間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的映射下,使人產生溫暖的色彩心理聯想,老人在冬季時尤其喜歡在這類公共空間中逗留、活動,進而誘發出很多交往行為。
3以促進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公共交往為目的
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策略通過對相關理論及實踐案例的分析,本文梳理、總結出以促進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公共交往為目的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策略。希望在這些策略的引導下,室內空間環境最終對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產生積極的非藥物干預作用,幫助這一群體減輕其精神行為癥狀和延緩病癥發展。
3.1光照環境設計策略
屜本康太郎[10]通過QOL問卷對日本山口縣300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問卷調查,探討不同環境因素對老人日常生活及健康的影響權重。結果顯示:影響老人精神健康狀況的環境因素權重由大到小依次為:光環境、空間、熱環境。此外,還有研究表明[11],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視覺特征明顯低于同齡段老年人或者年輕人,相應的其對所處空間的光照環境有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現行的《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GB50867—2013),并未對認知功能障礙老人使用的室內空間的照明配置與照度值作專門規定。
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的視覺特征與正常老人的機能衰退存在著某種一致性,即隨著年齡的增長,睫狀肌會慢慢老化,瞳孔適應光變化的能力隨之減弱。當瞳孔收縮時,只允許少量的光進入眼睛,可以發現,年齡越大,瞳孔對光反應的靈敏度隨之減弱。
結語公共空間的各環境設計要素以及相應特性,對于人的空間認同感以及在空間中的交往行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诖,本文從促進公共交往的角度出發,對認知功能障礙養老建筑公共活動空間的各環境要素的設計策略作了初步探討,并希望能由此建立一個未來深入研究的基本框架。目前研究所運用的方法更多是對于相關交叉學科理論研究成果的歸納,以及對實踐案例的分析與總結。未來在環境設計要素與認知障礙老人行為心理的研究中,可以嘗試運用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如VR技術,大數據,ICT信息通信技術實驗等),將研究引向定量化、實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