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1月2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政策》發表的一篇政治論文,創刊以來,在編委會正確領導下,《政策》雜志始終堅持“宣傳政策、研究政策、服務決策、指導工作”的辦刊宗旨,按照緊貼省委中心工作,力求做到讓省委領導滿意、廣大讀者滿意,切實增強針對性、指導性、可讀性的總體思路,不斷提高刊物質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成為全省各級黨政干部學習掌握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從事政策研究和調查研究,順利開展工作的良師益友,被譽為“湖北第一刊”。
論文摘要: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被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大大提升了該領域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地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學科建設已具備良好的基礎,但還存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應當借助學科這一平臺積極進行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課程教材以及研究隊伍等方面的建設,但更重要的是.必須首先端正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研究方法。
論文關鍵詞: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被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這大大提升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地位,它有助干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凝煉研究方向,開創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局面,促進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繁榮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綜合性學科,旨在全面地反映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這就決定它必然要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納入自己的范圍。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以來,經歷了從理論形態到實踐形態再到制度形態的轉變,也經歷了從部分地區向世界范圍廣泛傳播和發展的過程,對人類社會和人們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伴隨著這一過程,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許許多多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潮和流派這些理論、思潮和流派,有的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的盡管并不科學,但它畢竟是復雜多變的時代的客觀反映,并在實際生活中曾經或者還在產生較大的影響,有的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構成嚴峻挑戰。對這些思想、流派和思潮,無疑應當給予認真的對待和深入地分析研究,吸收和借鑒它們的積極成果,駁斥和批判它們的錯誤觀點,在比較鑒別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壘面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的面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研究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思潮、流派的發生、演進及基本思想的學科,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國外共產黨的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創新,國外學者、特別是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闡釋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等。它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些相鄰學科專業在研究內容上相互交叉但又有自己相對確定的范圍,它偏重于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既考察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聯系性,又注重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世界的變化和演進,以及它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對此,我們一定要強化學科意識,明確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研究范圍,理順與其他相鄰學科的關系。
二
成當肯定,l970年代末以來,我國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十分活躍的一個領域。大量有關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和思潮的代表著作被翻譯介紹進來,一批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相繼面世,支有志于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隊伍逐步形成,一些以國外馬克思主義為研究主體的學術機構和團體相繼成立,不少高校開設了相關的課程,有關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交流也逐步增多。這些都為國外嶼克思主義研究和學科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同時應看到,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他二級學科而言還是相對薄弱的,學科建設的積淀還不夠雄厚,要把它建設好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還遠遠不夠。雖然我們這些年翻譯出版了大批相關的著作和文章,取得r一批研究成果,但總體來看,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還是比較表面的,許多研究往往淺嘗輒止,欲說還休,該肯定的思想沒有得到充分肯定,該批判的觀點沒有受到應有批判。從廣度上說,我們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關注比較多的是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而對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關注得比較少。像俄羅斯學者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所作的深層次的反思,拉美地區一直比較活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以及亞洲、非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我們都缺乏足夠的了解,更不用說深入的研究了。同時,我們對國外學者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關注得比較多,而對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包括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和沒有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關注得則不夠。
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構想,還是研究力量的整合、教材的建設都還處在起步階段。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隊伍在不斷壯大,尤其是涌現出了一批以中青年為主的研究骨干力量,但由于長期缺乏學科的支撐,各單位的研究力量都是相對分散的,能夠形成整體力量和產生較大影響的研究團體還為數不多。甚至原有的研究力量在一些高校的院系整合調整過程中被削弱和邊緣化,使他們難以集中精力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從教材方面建設來看,國內已經出版了一些相關教材,但適合不同層次人才培養需要的教材系列亟待建設,特別是全面反映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教材如何編寫,還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除了在理論積淀、隊伍形成、教材建設等這些“硬件”方面存在問題外,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困難更多地還在于“軟件”方面,尤其是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據以進行評價的“準繩”的掌握。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十分復雜,其中既有各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變化和本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產黨的研究,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又有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的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既有信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有并不信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甚至對社會主義持批評態度的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既有注重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又有單純從馬克思主義文本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面對如此廣泛復雜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對它們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并非一件易事。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國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有著很大的不同,甚至極不相同。例如,匈牙利共產黨人盧卡奇和德國共產黨人柯爾施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不約而同地把“總體性”的概念看作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薩特、法蘭克福學派聲稱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阿爾都塞則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結構主義的闡釋。又如,“歐洲共產主義”在戰后普遍放棄“暴力革命”,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探索“適合本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作為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替代等。
凡此種種,我們如何才能認定它們的理論、觀點、實踐究竟是馬克思主義的還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如何才能客觀地評價它們的理論和實踐的得失?如果這個“準繩”掌握不到位,那么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評說要么是隔靴搔癢,要么是無的放矢。從原則上講,我們當然可以說,應當以馬克思恩格斯這些經典作家本人的思想為評價的準繩。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才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這些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精神”?也就是說,在馬克思恩格斯這些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通過與他們文本的“對話”來獲得他們的真正思想,如何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間隔成為馬克思恩格斯的“代言人”?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正視這一問題,它都是無法擺脫的。當然,同西方一些學者借口后人無法克服與文本作者之間時空距離因而無法把握經典文本的“真精神”不同,我們相信通過對經典著作的解讀可以接近和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思想,盡管完全的復制是不可能的,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框架是能夠通過解讀而揭示出來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會走向相對主義。但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這一“準繩”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理論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如何評價國外馬克思主義,取決于我們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本身。
三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建立為開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我們應當借助這,一平臺積極進行學科體系、課程教材以及研究隊伍等方面的建設。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端正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不斷改進研究方法。
首先,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當中的一個二級學科,與其他二級學科以及其他相鄰學科的研究對象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我們不能把國外馬克思主義孤立起來進行研究,而應當把它放到馬克思主義整體當中去研究,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來研究以及與其他相鄰學科聯系起來進行研究,這既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本身的需要。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它們理論的分析評價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需要借鑒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成果。如果我們就國外馬克思主義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那就既不可能對它們作出公允、客觀、科學的評價,也難以通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和科學體系的理解。
其次,既要克服“唯我獨尊”、“唯我獨馬”的貴族習氣,又要摒棄毫無批判態度。這兩種傾向住我國理論界和學術界是同時存在的。在一些人的思維定勢中,往往把自己看作是真理的化身,從認定的概念出發,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思潮,特別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一律采取排斥和否定的態度,先入為主地給它們戴上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帽子,完全忽視它們理論創造的具體歷史背景、時代主題和文化傳統。另一種相反的傾向足,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持一種無批削的態度,甚至簡單地把它們移植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來,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混亂。這陌種傾向都應予以摒棄。真正可取的態度是,要力求了解國外馬覓思主義產生的歷史環境、文化傳統以及關注的主題,了解它們理論的米龍去脈,在此基礎上加以細致地分析和別,既吸收它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成果,又澄清它們附加或強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
再次,要積極開展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對話與交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有很大的差別,這不僅表現在研究主題不同,而且也表現在話語卜的差異。加強對話與交流,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與理解,消除因為這些差異而導致的誤解。特別是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只是對既往的流派、理論的研究,而且更要關注跟蹤當下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尤其是在全球化這一共同的背景下,通過對話了解國外馬克思主義關于全球化的種種不同觀點,同時發表我們自己的見解,這既有利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有助于擴大我們對國際范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加強國內理論界和學術界交流的同時,更需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會議,多邀請國外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來參會和講學,多派人出國留學和參加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會議等,這都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