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0月1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休閑更側重休息,從生活中尋找情趣,是一種放松心情,進行大腦調的方式,如遠足、品茶、跳交誼舞、聊天等,娛樂則更側重玩,從玩耍中找尋快樂,如打牌、打球、卡拉OK、蹦迪等。下面小編詳細的介紹這兩者的區別。
[摘要]休閑與娛樂都是以生活悠閑和快感為追求的,娛樂活動正是休閑生活快感的重要來源。但是,作為兩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休閑文化與娛樂文化在形影相隨的同時,還是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從文化內容、文化取向和文化制度上說,休閑文化與娛樂文化有著極大的區別。
[關鍵詞]休閑文化;娛樂文化;聯系與差異
一、休閑文化與娛樂文化的聯系
休閑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丹尼爾·貝爾曾指出:休閑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后工業社會,經濟表現為“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如果工業社會的定義是根據作為生活標準標志的商品數量來確定的話,后工業社會的定義則根據服務和舒適——保健、教育、娛樂和文藝——所計量的生活質量的標準來確定的。”丹尼爾·貝爾所說的“后工業社會”的“生活質量的標準”,實際上指的就是現代的大眾休閑社會的“休閑”標準。“休閑”(也被說成是“閑暇”)這個詞在現代社會是一個長期流行的詞,而“休閑娛樂”則被看成現代社會那些所謂“成功人士”的理想生活境界。正如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正在休閑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休閑才是一切事件環繞的中心”。與對“娛樂”研究的不受重視比較起來,人們對“休閑”的研究歷來顯得非常有興趣,且休閑理論具有一定的深度。從西方中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馬克思,對“休閑”在人類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非常深刻的論述。馬克思把休閑稱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在《剩余價值理論》的草稿中指出:對于人類發展來說,“休閑”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一是指用于娛樂和休息的余暇時間,二是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
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休閑化”,“休閑學”不但成為許多哲學家和人類文化學及社會學家研究的專門學問,而且似乎顯得意義重大,包容甚廣,任何一種人類活動都可以成為休閑活動,也可以成為其研究的對象,關鍵看這類活動是以人的精神向往“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還是在社會和生計的壓力下不自由地被迫去做的“機械勞作”。“休閑具有多方面的性質和意義,市井文化可以從中找到樂趣和空間。哲學家可以從中發現自由、美和人生真諦;社會學家可以從中發現個性、生活方式,察見社會變遷;經濟學家可以從中發展消費、就業和新的產業,提出新的理論范疇;而文化學者把它看成一種思想或高尚的態度。神學家把它看成是寄托靈魂的地方。”
從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對人的生存狀況的研究中我們知道,在人的一身中,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地位,有什么樣的經濟狀況,他個人的生活時間不可避免地分為三種時間。這三種時間是:
第一種是用于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個人必需時間”,這種時間主要滿足人的睡眠、穿衣、吃飯等需要,這是人存在的前提;
第二種是用于人為了生存和在社會中發展的“勞動時間”,這種時間主要滿足人為了生存而需要的物質條件;
第三種就是人的“休閑時間”,是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之后,能夠自由支配,主要用于滿足生活質量,特別是精神生活的需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人們擁有相對的行動自由,精神處于寬松和寧靜之中,社會對人的控制相對較少。
需要說明的是,人的這“三種時間”是從人類產生時就具備了,也就是說,“休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自古以來就有了,而且比較發達。比如,中國曾一度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但由于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在士大夫中間,休閑生活是他們追求的生活,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隱”,“隱”其實就是現代的所謂“休閑”,并且這種休閑包含了許多思想和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對休閑的歌唱和描寫是非常多的。陶淵明、李白、王維等都是有名的“閑士”。陶淵明寫“閑”之悠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超遙以輕颶,風飄飄而吹衣”。李白本身就是“孤去獨自閑”的“超然之士”,寫“閑”之豪放,“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王維寫“閑”之寧靜,“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宋代的蘇軾后半生為一“閑人’,大唱“閑”歌,著名的《前赤壁賦》寫他與友人閑游長江,“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浩浩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還有著名的寫“休閑文化”的詩歌如陸游的詞句“小醉閑眠,風引飛花落釣船”,趙師秀的“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及至明清張岱等人的閑情散文和沈復《浮生六記》等“閑書四種”。中國古代貴族和士大夫的休閑活動不可謂不豐富多彩,如彈琴、養鳥、下棋、飲酒、觀戲、賞舞、唱歌等,這使中國的“休閑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從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隨著丹尼爾·貝爾所說的人類從工業社會到后工業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人類的“休閑”從古代的貴族士大夫少數人的休閑到部分白領人士、有閑階級的休閑再到大眾休閑社會的發展過程。西方的大眾休閑大約在20世紀初期就來臨了,那時,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了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制度,并且實行了“帶薪休假”制度。工作時間的縮短和“帶薪休假”是大眾休閑社會的主要特征。中國的大眾休閑大約自1995年5月起開始實行五天工作制時來臨,因為這意味著中國人的三分之一時間將在閑暇中度過,后來實行的節日“黃金周”制度,近年來實行的民俗節日放假制度,更推動了大眾休閑社會的發展。
這里當然不是討論“休閑”的科學理論問題。而是要簡單分析—下“休閑”與“娛樂”的關系問題。在人們的一貫認識中,“娛樂文化”幾乎是沒有獨立的文化形態的,之所以在人們看來沒有獨立的文化形態,與貫常的人們把休閑與娛樂混為一談有關。“休閑娛樂”在許多人心目中并不是并聯的關系,而是同一的關系,二者沒有區別,“休閑”就是“娛樂”,“娛樂”就是“休閑”。在大量的以“休閑”或者“娛樂”為討論內容的書籍中,包括在大量的有關部門的文件和資料中,都被看成是同一概念。當然,“休閑文化”與“娛樂文化”的關系的確是太難分開了,二者常常形影相隨。在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和文化學家對“休閑”的論述中,雖然論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但許多與之有關的闡述有一個共同之處是,都把“休閑”與“娛樂”聯系起來,強調休閑之時間內的娛樂。我們可以從以下的關于“休閑”的著名定義中看到“休閑文化”與“娛樂文化”的形影相隨的緊密聯系。
1952年,德國著名哲學家約瑟夫·皮珀發表了《閑暇:文化的基礎》,這本書被稱之為休閑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皮珀在書中闡述了休閑的價值意義和基本概念,休閑是人的一切文化的基礎和精神提升的來源,當然也是娛樂活動的基礎。
小編推薦優秀文學期刊 《咬文嚼字》
(月刊)創刊于1995年,由上海文化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針對性強,專門剖析報刊、圖書、廣告、影視中的各類語文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