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08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痛風是對人體危害非常嚴重的疾病,但由于許多病人對其認識不清,不能堅持規范的治療而產生嚴重后果。本文嘗試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痛風發生發展的規律,提出痛風治療與康復是持久戰,打贏抗風戰斗的關鍵是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強調走中西醫結合,“三分治療七分調養”的綜合性治療痛風的道路,首次提出“帶酸生存”,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中國式抗風模式。
關鍵詞:痛風持久戰中西醫結合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帶酸生存中國式抗風
隨著近年來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國內痛風的發病率逐年增長,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問題。根據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報導,我國痛風患病率為1-3%[1]。而據《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而且正以每年近10%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預計2020年,痛風人數將達到1億。而令人憂慮的是,面對如此險峻的形勢,當前大量痛風患者在思想上未能重視該病的危害,在行動上不能堅持規范的治療,在生活中不愿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至痛風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
醫學論文投稿刊物:《中華內科雜志》為我國內科領域高級學術期刊,創刊于1953年1月。刊登來自全國各省市的稿件,重點報道內科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以及對內科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內科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廣大內科醫師為主要讀者對象。重視學術導向,及時傳授內科領域新知識,在推動科學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筆者專注痛風治療與康復近十年,立足于中西醫結合,形成了一套運用中西醫結合,以中藥、食療健脾、祛濕、補腎為主,調理痛風患者整體機能,并輔以心理安撫、飲食和運動指導、藥物治療的痛風分期診療與康復體系,治療上通過止痛、降酸、溶石、補腎和壯骨等綜合性方法治療痛風,取得比較好的臨床效果。
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發現痛風患者存在著思想認識不清、復診率低、不能堅持治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痛風的治療。因此,本文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痛風的發展規律、治療和康復進行初探,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導痛風患者的治療及康復。
1.痛風的治療與康復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1938年5月,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寫下光輝著作《論持久戰》[2],為抗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當時國內存在二種論調,一種是輕敵、盲目樂觀的中國“速勝論”;另一種則絕然相反,是悲觀絕望的“亡國論”。毛澤東則實事求是地對比了中日二國的優勢和劣勢,批駁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科學地提出了抗日戰爭需要經歷戰略進攻、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抗日戰爭必定是一場持久戰,最終中國必勝的英明論斷。
臨床中,由于患者及部分醫務人員對痛風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認識不清,存在著痛風的“速愈論”和“不治論”二種思想:(1)“速愈論”盲目樂觀,把痛風治療簡單地歸納為鎮痛和降酸。痛風一發作,尿酸一升高,就服用止痛藥或降酸藥,等疼痛一緩解,尿酸一下降,藥物就停掉,喝酒、吃肉、熬夜照樣;由于大量服用止痛藥、降酸藥,導致肝腎功能損害、骨質疏松等毒副作用,按下葫蘆浮起瓢。(2)“不治論”則悲觀失望,多見于經過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的病人,此類患者一方面不能控制好自己的不良生活和工作習慣,另一方面又通過痛風病友、網絡、甚至醫生等各種途徑,嘗試各種國內外藥物、保健品、中醫偏方等,但由于沒有進行規范的治療,甚至是不對癥的錯誤治療方法,結果其不但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效果,還浪費了大量錢財,由此灰心喪氣,認為痛風是不死的癌癥,無法治療而悲觀放棄。
事實上,通過規范的治療,是可以減少痛風的復發,甚至可以治愈此病。然而痛風的治療和康復是一場持久戰,有的甚至是終身的!這是因為:
(1)痛風是一組代謝性紊亂和自身免疫性炎癥反應交織在一起的疾病。大量患者還伴發高血脂癥、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給治療帶來非常大的困難,而目前尚無徹底“斷根”的藥物和方法。
(2)痛風是遺傳因素和生活因素并重的疾病。10-25%的痛風病人有家族史,這些病人先天性體內尿酸合成酶增多或者尿酸分解酶減少,導致尿酸合成增多或者分解減少,有的病人可能先天腎排泄尿酸功能下降;同時,痛風病人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由于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痛風病人自控力差,很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也難以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和調理,常常導致治療過程中半途而廢。
(3)痛風的發生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經歷了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后,痛風進入了慢性期。此時,尿酸以尿酸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腎、軟組織中,逐漸聚集形成腎結石、皮下結石,再繼續發展進入晚期,出現骨質損害、關節活動障礙、關節畸形、皮下結石潰爛、腎功能不全、尿毒癥。
基于此,醫生在臨床治療中應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導痛風病人充分了解痛風的因果關系和發生發展規律,堅定健康至上的原則,樹立治療必勝的信心,同時認識到治療過程中的曲折性,做好長期與痛風斗爭的思想準備,并切實落實到行動中。
2.打贏抗風“持久戰”的關鍵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臨床治療中,筆者一直強調,最好的醫生是病人自己!尤其是患有痛風的慢性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應該以病人為主體,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基于此,筆者提出三大策略。
(1)提高病人的文化修養。由于痛風治療周期長,服用藥物多,病人往往會有焦躁、抵觸的情緒,因此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痛風的發生發展規律,自覺轉變思想,變被動為主動。筆者在臨床中通過要求病人填寫《痛風自我評價表》,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通過給病人詳細分析病情、治療及調理方案,讓患者理解醫生的治療思路,從而使患者理性對待痛風的治療及康復,最終讓病人積極的參與到整個診療過程中,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2)治療前對病人提出“三心”要求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態對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有多么的重要!2017年6月,有2個痛風病人相約而來求醫,陳某65歲,江某64歲。其中陳某病情稍重,存在較重的思想負擔,取藥后就無聯系。江某則按療程服藥,出現不適即反饋。到2018年3月,陳某因并發癥已逝,而江某則一直維持較為健康的狀態。所以,筆者強調痛風的治療必須堅持“三心”。
信心:在了解自己病情和醫生治療思路的基礎上,必須對自己、對醫生
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病魔,取得勝利!
②決心:一旦認可了自己和醫生,就要下最大的決心,本著對自己對家庭負責的原則,克服時間、經濟上的種種困難,正確處理治療與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矛盾,堅定不移的治療!
③耐心:痛風屬于疑難雜癥,而且是一種慢性疾病,想要通過某一種藥物或方法,一蹴而就馬上康復是很難的。痛風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和要求,比如瞑眩反應帶來的痛苦,熬制中藥的麻煩,不能頻繁熬夜加班,不能長途旅行,不能不運動也不能劇烈運動和不能長時間運動,不能放開肚子喝啤酒吃美食等等,不少病人因此而中途放棄治療。因此筆者常囑咐患者,痛風的治療不必急功近利、不必追求立竿見影,只要每天能比前一天有一點突破、一點改善,而且朝著正確的目標持續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好轉。
(3)痛風病人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
誘發痛風發作的因素不僅飲食與飲食相關,精神緊張、壓力過大亦是導致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過度緊張、憂思、悲憤、恐懼等不良精神刺激,可以使機體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紊亂,從而誘發或加重痛風病及其并發癥,因而痛風病患者必須重視心理健康。
3.打贏抗風“持久戰”的基礎是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抗風統一戰線
痛風的治療不能只依靠藥物和醫生,藥物和醫生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病人自己。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要有高度自覺的自控力,積極配合醫生,從飲食、睡眠、運動、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去改善和調節,達到自我治療。
與此同時,家人的關愛也必不可少。家人在痛風治療和調養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精神關愛、細心陪護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家人還可以督促病人按時堅持吃藥、控制飲食、適度鍛煉,發揮醫生助理的作用。除了家人,單位領導、同事和親朋好友也要理解和支持,從而多方面改善患者病情。
當然,強調病人和家人的作用,絕不然否定醫務人員的重要作用,由于痛風是慢性疾病,痛風病人最好能選擇自己信任的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醫生,由他負責建立病情檔案,制訂治療方案并追蹤管理,監督實施,指導飲食和康復訓練。
4.痛風治療需要標本兼治
痛風的典型表現是關節劇烈疼痛,此為痛風之表象,其實質是機體腎功能排泄尿酸功能下降,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等部位,吸引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等聚集,誘發過度的炎癥反應。
所以在臨床上治療痛風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急性期抓住疼痛這個主要矛盾,先解除痛苦,待急性期過后,再進行降酸、溶石、補腎等治療,對于造成骨質破壞的,還必須修復骨質。這符合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基本原則。
5.一分為二看痛風痛的利和弊
痛風所致的劇痛無疑給病人帶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巨大痛苦,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但疼痛也并非有害無益,它有以下三點好處:
(1)警醒作用。痛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局部的劇烈疼痛,當疼痛越來越頻繁,疼痛的部位越來越多時,提醒病情正在不斷加重、惡化!
(2)藥物起效和療效判斷的標志。治療過程中疼痛的出現、反復、加重或減輕,代表著治療起效和療效,當藥物維持一定劑量而疼痛逐漸減輕,說明痛風結晶溶解已經基本完成,當繼續服藥但已經沒有疼痛時,說明痛風結晶已經基本溶解干凈,反之亦然。
(3)幫助選擇藥物。根據疼痛的強度對痛風疼痛進行分級,不同等級的疼痛采取不同的藥物、劑量鎮痛。
6.治療痛風的同時還要治療其他相關疾病
高血尿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尿酸代謝紊亂往往伴隨血糖、血脂代謝紊亂。同時研究表明,高尿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可誘發冠心病、腦卒中等。
同時,藥源性疾病也是痛風治療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如利尿劑引起尿酸升高,止痛藥易致消化道出血,降酸、降脂藥導致肝腎功能損害等。這就要求在痛風治療中,需抓住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立足全局,綜合判斷和分析,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治療。
7.每個痛風病人都必須辨證論治
臨床中筆者常常遇到同樣的藥物和劑量,有的病人無效,有的病人很快就出現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十天半月才出現療效。在溶石過程中,有的患者痛風石很快就軟化引流甚至自行吸收,有的卻紋絲不動;有的患者痛風石逐步減少,而有的卻越來越大;有的病人治愈后幾年沒有復發(筆者的病人最長7年沒有復發),有的病人治愈沒有多久又重新復發。這主要與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及其所處病情階段不同相關。所以需要針對每個病人制訂治療方案,并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病情不斷進行調整。
綜合《2016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和自己的臨床經驗,筆者將痛風分為五個階段、五種類型
(1)痛風的四個階段:無癥狀高血尿酸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痛風慢性期(早、中、后期)和痛風晚期;
(2)痛風的五種類型:濕熱蘊結型、寒濕痹癥型、脾虛濕阻型、痰瘀痹阻型和寒熱錯雜型
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類型,甚至不同的心態和經濟條件,每個病人治法都不盡相同。這不但需要醫生深厚的醫學和哲學理論功底,更需要醫生有一顆炙熱的愛心和細心。
8.走中西醫結合,堅持“三份治療七份調養”綜合調治痛風的道路
目前痛風病人二種極端的做法令筆者擔憂,一種依賴止痛藥,“痛治、不痛則不治”;另一種是夸大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拒絕止痛和降酸等藥物,過于相信國內外的保健品、民間偏方,不少病人因此耽誤治療。
筆者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在痛風的治療上總結出以下經驗,并在臨床中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1)中西醫結合。中西醫是二個不同的理論和醫療實踐體系,中醫偏重從宏觀、整體的角度辨證論治,西醫則偏重從微觀、分子水平去探索疾病,我們不應該偏頗,而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機地將二者進行結合,走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的道路。西醫辨病、中醫辨證,中西醫互補,既發揮化學藥物分子水平、快速有效的特點,又發揮中醫藥宏觀、整體調理,修復機體機能的持久效力,以中醫之長彌補化學藥物的缺陷,避免長期大量服用化學藥品,減少毒副作用。
(2)三份治療七份調養。中醫歷來重視疾病的“調養”。筆者在痛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痛風病人大多脾虛、腎虧、氣血瘀,以至運化、臟腑氣化功能失常。因此,筆者一直非常重視調整提高病人整體生理機能,堅持“三份治、三份調、四份養”,治療和調理相結合的原則,也即三份藥物治療,三份中藥和食療對機體功能進行全面調理,剩下的四份“養”就是教育病人自身情緒調節、飲食控制和適度運動。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深切的感悟到,體重下降了,體質改善了,人輕松了,增強了抗擊痛風的信心。
9.中國式抗風---帶酸生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湯釗猷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提出中國式抗癌---帶瘤生存理論[3]。即對一些無法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采取中醫中藥的方法進行體質調理,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實現腫瘤與人體共存,提高生活質量。對于臨床部分痛風患者,經過治療后確實無法將尿酸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而增加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則會帶來肝腎功能損害,此實是否可以考慮“帶酸生存”呢?
“帶酸生存”并非放棄治療,放任病人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而是加強對病人的引導,在做到“四不”的前提下:①不反復發作或減少發作頻率;②不出現痛風結石;③不導致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④不損害或不加重損害腎功能的損傷,通過采取中醫中藥進行機能調理,短期或定期少量保健式用藥和科學的飲食、運動指導等方法,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總結
通過以上的思考與分析,我們充分意識到痛風的治療和康復是一段漫長而有難度的過程,我們要教育痛風病人,端正生活態度,用百折不撓的精神去面對現實。只要認識充分,方法正確,保養得當,講究科學抗風,就一定會像抗戰一樣,戰勝痛風,最終獲得勝利和新生!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6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11):892-89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9-518
[3]方心研究所“雙防”科研組.“雙防”抗癌之路解讀抗癌院士和抗癌明星“防轉移防復發”的秘笈[M].香港:當代中國藝術出版社,2014:042
作者簡介: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