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3月19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綜述了微信平臺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進展,包括微信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形式和效果。認為微信平臺的使用從根本上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便于患者及家屬深入了解相關疾病內容,同時為腦卒中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微信平臺;腦卒中;護理
護理從業人員評職知識:護理聘高級的論文和課題怎么準備
各類企事業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護理工作人員也是評職稱的重點人群,他們在評高級職稱也就是主任護師時對論文和課題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小編也查閱了相關資料,在這里分享評職要準備的論文和課題要求,這也是需要大家在取得副主任護師職稱以后獲得的,評職人員也要盡早的作準備。
腦卒中(Stroke)又稱急性腦血管事件,主要是由于腦動脈系統病變引起的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造成急性發展的腦局部循環障礙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綜合癥[1]。因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2],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3~5]。腦卒中是威脅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位居第一,發病率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因其致殘的存活者數量也逐年增加[6],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7]。
此外,腦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間就表現出相關醫療知識的缺乏,對照護措施的不理解等;在出院康復期間又普遍存在服藥依從性差、康復護理知識缺乏等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現象。因此,向腦卒中患者提供及時、持續的自我護理知識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8,9]。隨著移動技術和互聯網的進步,移動醫療迎來了快速發展,研究表明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相關醫療知識的普及,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能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10~12]。本研究通過綜述微信平臺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相關應用研究,旨在為今后進一步研究的開展提供借鑒參考。
1微信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形式
1.1微信訂閱號
微信訂閱號主要具有群體推送、自動回復、一對一交流、群發助手4個方面的功能。目前自動回復功能應用較為廣泛,自動回復是指用戶根據指定關鍵詞主動向公眾提取常規信息,彭曉艷等[13]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在患者入院24h內指導患者或其陪護家屬通過掃描二維碼或公眾號查找的方法關注指定微信訂閱號,并向其簡要介紹使用方法,微信訂閱號由醫護人員預先設定常規信息(包括住院基本服務信息、住院診療相關信息、健康宣教信息3大類)和搜索關鍵詞。信息的關鍵詞是由醫護人員查房、健康宣教時告知患者,并將其直接貼在每個病房墻面顯眼處。
發送相關關鍵詞即可收到相應的圖文及語音信息,比如發送“康復”即可收到介紹康復技術在腦卒中各期的具體做法、注意事項的圖文信息及視頻介紹。胡劍華等[14]研究者創建了“317護”微信訂閱號,由責任護士編寫腦卒中健康教育系列知識(包括入院宣教、飲食指導、用藥護理、安全指導、疾病知識指導、康復鍛煉指導和出院宣教等),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在“317護”推送。根據患者康復進程,責任護士每天推送2~5個健康教育課程,患者出院后可繼續點擊閱讀,獲得延續護理服務。責任護士或住院總醫師每天11∶00、16∶002個時間集中答疑,并適時對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確保患者對平臺的參與和關注。研究表明,微信訂閱號的應用增加了腦卒中患者對住院相關制度及信息的了解,明顯提高了腦卒中相關健康知識得分,同時增加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2微信群的形式
姚偉璇[15]在研究中設立了微信管理小組,小組成員每人固定負責10名患者,每位小組成員建立一個微信群并將所負責的住院患者加入群中,將匯總好的健康消息發送到群里,發送時間為每天18:30~19:30。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周發送3~5次,第2周2~4次,之后每2周1次,持續半年,再按每月1次發送推送消息,直至觀察期結束。不同的是,李海燕等[16]研究者將臨床路徑的內容分40d循序漸進的發送到指定微信群中,微信的發送時間盡量避開康復訓練的高峰期和時間,一般選擇8∶30~9∶30和14∶30~15∶302個時間段,每次發送內容不超過200字。
通過微信群將臨床路徑融入到健康教育中,提高腦卒中患者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促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徐敬文等[17]研究者采用了微信視頻隨訪形式,即在患者出院時,研究組成員指導患者或家屬加入微信群,根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評估結果,對其發送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視頻,通過面對面的解釋確保患者或家屬熟悉視頻內容,待患者出院后,約定在1周、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時,視頻連線患者進行15min的微信視頻隨訪,評估患者的用藥及ADL康復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再次發送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視頻,并給予指導。微信視頻教育為腦卒中患者提供直觀生動的視頻訓練內容,提高了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3微信訂閱號和微信群相結合的形式
王莉等[18]的研究中,由護士長指導患者與家屬出院前關注微信公眾號、加微信群,所有成員將昵稱改為真實姓名,消息被發送至微信平臺前,由1名護士在微信交流群進行通知,便于患者及其家屬知曉。護理內容于每周一、三、五推送至微信訂閱號,以鏈接形式發送,患者及家屬學習教育內容后,針對不懂的問題可在群內提出疑問,指定1名護理人員負責記錄整理患者提出的問題。微信護理團隊成員在每次內容發送后30min整理患者提問,并于30min后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途徑解答。時麗娜[19]的研究中,指導出院患者加入微信群并及時關注相應微信公眾號。
推送“階段性康復訓練視頻”和“腦卒中知識鏈接”至微信訂閱號,每日定時(10:00、17:00)進入微信群,收集整理患者對公眾號推送知識的學習體會和討論結果,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借助微信平臺進行“一對一”答疑解惑。針對群聊中連續3d未發表意見的患者,由微信管理小組組員與其進行電話溝通,告知患者關注相關公眾號、參與群聊的重要性,鼓勵其家屬積極參與。
每月入戶隨訪,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一次,1~2h/次,囑咐患者家屬協助患者每天康復訓練2~3次,30~60min/次。馮俊艷等[20]的研究也采用相似的干預措施,即在患者出院前,由護士幫助和確認關注“健康教育平臺”及加入“腦卒中之家”群聊,前者推送腦卒中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健康教育,后者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并接受咨詢并為患者們的溝通交流搭建平臺;“健康教育平臺”每周推送3次內容,“腦卒中之家”第1個月內對每位患者實施每周1次個性化指導,以后每2周1次,持續3個月。更多的學者傾向于運用微信訂閱號與微信群相結合的形式彈性指導腦卒中患者的護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閱讀訂閱號信息的熱情,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員更有針對性的發布專業知識,工作的方向性更明確。
2微信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2.1對腦卒中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俞紅麗等[21]的研究中,指導主要照顧者加入“卒中家庭”微信群。每天有1名專科護士負責推送康復鍛煉視頻,如協助翻身、改變臥位、床椅轉移訓練、平衡訓練、肢體功能位擺放等,針對微信群中提出的各類問題,如“有哪些飲食禁忌”、“能恢復到什么程度”、“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加以整理,根據既定的方案內容及時解答,做好飲食、藥物等方面的指導。出院1周內完成首次家庭隨訪,以后每個月1次,連續3個月,評估照護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發病風險、患者服藥的正確性、飲食合理性、功能鍛煉正確性。諸如吸煙酗酒、高鹽高脂飲食等的不良生活方式是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腦卒中患者由于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十分欠缺[22],并沒有注重日常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雷芬芳等[23]的研究中,通過建立腦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微信群,上傳健康教育圖文資料、講座課件以及護理技能操作視頻,每周2次,為期6個月。主要內容包括:腦卒中相關誘因、臨床癥狀、預防及病情突發指導;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鼓勵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進行身體鍛煉;指導積極遵醫囑用藥,不隨意停藥,并按時到醫院復查。通過微信平臺的正確引導,提高腦卒中患者參與的主動性[24],激發患者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認識到掌握腦卒中知識的重要性,并鼓勵家屬積極參與,使其起到監督作用。認知是產生及影響相關行為的重要因素,楊婷等[25]研究表明,目前人們對腦卒中危險因素及預警癥狀認知水平較低。而利用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使腦卒中患者不限時間、不限場地學習,有效保證了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其認識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2運動功能評定
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是目前用于評定康復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的通用方法[26],包括上肢部33項、下肢部17項,每項得分0分~2分,完全無功能為0分,部分改善為1分,能引起反射或改善為2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在鐘代曲等[27]的研究中,微信管理者通過微信群定期向患者主要照護者手機微信發送相關信息,內容主要為腦卒中患者護理相關知識、疾病防治知識、康復知識、溫馨提示等,每天1次,指導照護者做好照護工作。觀察時間為6個月。對2組患者FMA評分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微信平臺干預可以顯著地提高患者包括上肢部和下肢部的運動功能。
2.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針對ADL的評定,目前公認有效的評價工具是Barthel指數(BarthelIndex,BI)評估表[28],該表分別從進食、穿衣、平地行走、床椅轉移、修飾、洗澡、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如廁、上下樓梯10個方面進行評定。在徐敬文等[17]的研究中,通過6個月的微信視頻教育(內容包括偏癱功能訓練、平衡功能訓練、語言訓練、良肢位擺放和生活自理指導5個方面)及隨訪,患者ADL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出院時。由此可見,微信視頻教育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中,提供直觀、個性化的延續護理指導,對提高腦卒中患者ADL有積極作用,增強了患者康復鍛煉的信心。
2.4生活質量
SF-36量表[29]用于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36個條目,8個維度,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與總體健康,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已有研究成立延續性護理管理小組,創建科室公眾號及醫護患溝通微信群,每周團隊成員制作視頻短片、音頻資料、PPT或圖文并茂的小短文的形式進行推送,內容要求符合老年人的閱讀習慣,視頻及音頻材料播放時間控制在20min以內,圖文資料篇幅控制在1500字以內,每周推送治療最少1篇。
每周一至周五18:00~20:00由管理小組成員輪流在線對患者在家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并給予個性化的健康指導,每2周與患者進行1次一對一的語音或視頻隨訪。試驗周期為6個月。干預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30]。這一研究結果與趙鵬[31]、全宇莉等[32]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2.5吞咽功能
吞咽功能評分[33]主要用于評定經口進食的能力,評分范圍為1~10分,得分越低則表明患者的吞咽障礙越嚴重。陳嬌等[34]的研究表明,觀察組在干預第2周及第4周的吞咽功能得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且得分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由于腦卒中的發生可引起大腦皮質、腦干延髓吞咽中樞以及吞咽有關的周圍神經等神經功能障礙,從而容易誘發吞咽困難的發生[35]。因此運用微信平臺有針對性地提供延續性的健康教育,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6依從性
患者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護措施的遵從程度,包括患者的飲食、服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36]。患者依從性差是當今社會醫學面臨的嚴重問題,腦卒中患者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關于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對康復鍛煉及規律用藥等重要性認識不足,都會導致患者的依從性偏低,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已有研究表明,通過微信健康教育的形式,對病人進行信息化管理,不僅能有效提高病人的自我服藥依從性,還能增強病人的飲食搭配意識[15],自我效能感、健康生活行為都較之前有所改善[37]。
3小結
微信是現代化通訊的工具,可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及時通訊服務軟件,也是一種全新的健康教育方式,微信的出現給網絡環境下的照護者提供了一個嶄新、及時、快捷的學習平臺[38]。運用微信訂閱號推送與微信群彈性指導相結合的形式指導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是目前收效較好的一種形式。同時,成立專業的微信管理小組是確保微信公眾平臺能有效的應用于腦卒中患者護理的基礎。
微信推送的內容不應該是大眾化的無差別推送,若研究的前期運用訪談法收集信息,根據患者和家屬的不同時期的需求分主次的、分階段的推送指導信息,較無差別的盲目面向整體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對于部分特殊病情患者還可以安排微信管理團隊人員輪流值班在線答疑。將微信平臺的指導貫穿在腦卒中發病的前中后的各個階段,推廣腦卒中相關知識,對于腦卒中的預防、治療和護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微信平臺的使用從根本上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便于患者及家屬深入了解相關疾病內容,同時為腦卒中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江主編.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0-152.
[2]蔡文智.腦卒中的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41.
[3]滑蓉蓉,吳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知識、信念、行為效應性分析[J].2010:197-200.
[4]饒明俐主編.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5.
[5]黃芳.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