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鼓子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其粗獷豪放的表演風格、剛勁有力的舞蹈動作以及恢宏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鼓子”角色極具感染力,在活躍現場氣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從民間采風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風格以及形成的文化,并對山東特定區域所造就的“鼓子”風格進行闡述,對其表演風格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鼓子秧歌; 形成因素; “鼓子”角色; 表演風格
山東鼓子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舞蹈風格沉穩大方,富有感染力。 鼓子秧歌在山東地區的流傳極為廣泛,尤其以商河、濟陽、陽信地區最具代表性。 以商河的鼓子秧歌為例,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有四種,即“傘”“鼓”“棒”“花”。 每種道具代表著不同的特點:“傘”代表豪放; “鼓”代表大氣穩重; “棒”代表矯健; “花”代表圓潤。 現在,一般“花”的角色由女性扮演,而在之前,“花”的角色主要由男性扮演,其余三種道具皆由男性扮演。 為了明確分工,演員必須穿著不同類型的服裝。 “傘”主要分為頭傘和花傘,前者用于指揮隊形、場景實現切換; “鼓”又稱為“鼓子”,主要由男性負責,“鼓子”需要左手持圓鼓、右手握鼓棒,圓鼓的正面和反面可以自由反轉并隨意擊打。 本文主要對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風格特征進行探討和研究。
1.鼓子秧歌的風格形成因素
1.1地理環境影響
關于鼓子秧歌的起源和發展,山東地區比較認同的有“抗洪說”“祭祀說”“軍事說”等幾種。 查看資料之后發現,商河地區普遍采用“抗洪說”。 究其原因,大抵是山東商河地處山東的西北方向,屬于山東濟南,與濱州、德州以及濟陽相鄰,坐落于黃河泛濫所形成的沖擊平原上,地勢比較平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黃河“暴躁的性格”,近代之前,在此生活的人民幸福感非常低,盡管每日辛勤勞動,仍然無法抵御黃河決堤的風險。 當地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毅然決然開始抗洪,經過長期的奮斗,終于治理好了水患,該地區的土地也逐漸由貧瘠轉為肥沃。 自那時開始,當地人民就開始利用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鼓子秧歌就此開始不斷發展。
1.2人文背景影響
鼓子秧歌是山東當地極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其表現內涵與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不謀而合,具備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鼓子秧歌在表演方面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鼓子”場子陣式的圖譜種類繁多,變化莫測,使人眼花繚亂; 其次,鼓子秧歌表演人員在表演過程中需要不停地舞動,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鼓子秧歌還結合了天地間的某種變化之道,《周易》這本書就將天地間的萬物變化比作六十四卦,因為任何關系都是對立存在的,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生變化。 鼓子秧歌也同樣如此,不管陣式圖譜怎樣變化,它始終圍繞場子中心進行隊列、隊形的變化,遵循外圓內方的傳統概念。
除此之外,鼓子秧歌的表演涉及很多武術動作,為鼓子秧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這說明,山東鼓子秧歌依托山東地區厚重的歷史和人文背景,在更迭的歷史中不斷發展壯大。
2.“鼓子”角色的形象特征
2.1“鼓子”角色的外表與氣質
對“鼓子”角色的舞蹈動作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大部分的動作都來自于農民勞動時的常用動作,“鼓子”因此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點。 在表演過程中,演員以嚴謹的態度時刻要求自身,盡管“鼓子”角色大多動作幅度比較大,卻可以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擴張感,由此可以看出“鼓子”角色形象極高的可塑性。
“鼓子”角色因為手持道具——鼓,不僅彰顯了鼓子秧歌的外觀體現,更強調了鼓子秧歌重視人的內在心理的修養和素質的提高,對應了《論語》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在教學上,《中國民間舞——教材及教學法》以及《中國民間舞蹈教材與教法》兩本書中都把鼓子秧歌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在鼓的動作里,我們重點擇取了晃鼓子、顫鼓子、背鼓子和劈鼓子等動作。 我們選取的這些動作不僅集中體現了鼓子秧歌的提必拉、推必隨、掄必腑、晃必圓、推肩擰身的動勢和動律特點,又可以代表鼓子秧歌粗獷雄渾、氣勢豪邁的風格特點……”由此看來,鼓子秧歌訓練不僅要求“鼓子”的外表陽剛大氣,內在更強調男性氣質,以達到內外兼修的最終訓練目的。
2.2“鼓子”角色的形態特征
在體態方面,鼓子秧歌講究身體重心處于傾斜的狀態,并不斷晃動身體,觀眾在感受到極大張力的同時,可以深深感受到鼓子秧歌強大的氣勢。 以“楊家廟”為例。 “楊家廟”的動作特色為一頓一挫,據“老傘頭”李傳禎講述,“現在的鼓子秧歌……‘鼓’是武松打虎殺架的勁頭”。 這種孔武有力的勁頭促使“鼓子”的角色性格和舞蹈風格完美契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 另一動作“磨韻”是根據推磨演化而來的,其動作主要模仿推磨的姿態,借用腰部和下肢的力量,充分體現了“鼓子”的沉穩和韌勁。
在長久的歷史流變中,可以看出“鼓子”的動作多運用“圓”的運動規律,自求找到人內在的“和”的境界。
3.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風格
鼓子秧歌的表演由特定的人物形象及動律特征構成,“鼓子”的表演風格緊扣鼓子秧歌。 從鼓子秧歌基本特征“穩”“沉”“韌”“樸”這四點,就“鼓子”角色的優勢以及潛力進行挖掘。
3.1“穩”
“穩”講究的是身形、姿態以及步伐的穩健,講究堅定不動搖。 “鼓子”大多由男性表演,由男性演員演繹的山東鼓子秧歌的“鼓子”,直觀地體現出其動作本身的穩重,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也從根本上對鼓子秧歌特殊的表演風格進行了詮釋。 以鼓子秧歌中的“斗牛步”為代表,大幅度的動作、緊密的節奏,再加上“鼓子”演員的年輕力壯,秧歌動作的表現更為穩健,給觀眾帶來精神享受,也使演員從各個層面得到了提升與磨練。
3.2“沉”
“沉”,顧名思義,就是下沉,有一定的趨勢感和負重感。 山東大漢歷來是吃苦耐勞、憨厚誠實的代名詞,鼓子秧歌中的“墨韻”,下沉的動勢和風格不代表低迷不振,而是借由“鼓子”動作中的逢上必下,為下一個高騰奔放的動作做準備,具化了“山東大漢”的形象。 所以,可以將“沉”看作動作之間的連接和蓄力。
3.3“韌”
“韌”則是具備一定的韌性,要有不放棄、勇敢追求的勁頭。 鼓子秧歌動作雖然比較容易操作,但是幅度很大,主要靠腰部集中發力,再由腰部帶動全身的每一個關節,形成橫豎頓圓的擴張感。 既突出了鼓子秧歌的內在控制和體現,又使舞蹈動作與舞蹈演員身體的質感相得益彰,把男性角色的韻味融入其中。 在表演過程中,“鼓子”角色充分體現了山東大漢堅韌不拔、剛勁有力的性格,反映在動作上就是連綿不斷的“韌”。
3.4“樸”
“樸”指的是山東大漢的質樸和憨厚,將其融入小小的“鼓子”中,能夠對觀眾產生巨大的震撼,通過一大一小的對比,“鼓子”這一角色大氣磅礴,表演者酣暢淋漓,觀賞者極受震撼,那種一腳踏出塵飛揚的勁道是其他民間舞蹈所少有的。 也正是由于這種質樸的表達方式,才能源源不斷地為“鼓子”角色注入生命力和活力,讓觀眾感受到舞蹈所表達的情感。
4.結語
“鼓子秧歌”中“鼓子”的出現與發展透露出濃郁的歷史文化韻味,也展現出舞蹈道具對一種舞蹈藝術形式的成就。 “鼓子”作為“鼓子秧歌”精神的集中體現,不是人的肢體動作的簡單延伸,而是將人的精神與小小的鼓糅合起來。 “鼓子”角色表現力極強,對于鼓子秧歌獨特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古至今,鼓子秧歌一直是人們的娛樂方式,隨著鼓子秧歌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結合地理人文環境對其實行的再創造,逐漸演變為如今觀賞性極強的“鼓子”樣子。
【參考文獻】
[1]劉濤.山東禹城鼓子秧歌角色風格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6.
[2]李卿.禮與鬧:山東鼓子秧歌的結構與反結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1):74-78.
[3]楊思思.重溫山東鼓子秧歌傳統藝術特色[J].戲劇之家,2018(22):122-123.
[4]仝皓天.以山東鼓子秧歌為例論地域文化與民間舞蹈風格特征[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08):241.
[5]李念.初探鼓子秧歌男性形象的形成原因[J].藝術教育,2015(03):185.
(作者:李吉寧;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