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欧美-第一页综合-丁香花成人另类小说-丁香久久-顶级欧美色妇xxxxbbbb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趨向評析沈偉作品《融》

時間:2021年10月2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提要】沈偉作品《融》將繪畫、影像、舞蹈與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于同一個時空流程中,使觀眾與預設的所有藝術媒介共同構建了一個浸入式的藝術現場,在很大程度上開創了多門類藝術形式共同構建完整、統一的審美意象之新思維與新方式,同時也打破了表

  【內容提要】沈偉作品《融》將繪畫、影像、舞蹈與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于同一個時空流程中,使觀眾與預設的所有藝術媒介共同構建了一個浸入式的藝術現場,在很大程度上開創了多門類藝術形式共同構建完整、統一的審美意象之新思維與新方式,同時也打破了表演藝術的傳統觀演方式,顛覆了一般意義上的表演與觀賞的二分‍‌‍‍‌‍‌‍‍‍‌‍‍‌‍‍‍‌‍‍‌‍‍‍‌‍‍‍‍‌‍‌‍‌‍‌‍‍‌‍‍‍‍‍‍‍‍‍‌‍‍‌‍‍‌‍‌‍‌‍。 《融》的主題奧妙且抽象,在創作思維、作品構成方式與主題傳達手段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其創新之舉能否成為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趨向,值得我們思索‍‌‍‍‌‍‌‍‍‍‌‍‍‌‍‍‍‌‍‍‌‍‍‍‌‍‍‍‍‌‍‌‍‌‍‌‍‍‌‍‍‍‍‍‍‍‍‍‌‍‍‌‍‍‌‍‌‍‌‍。

  【關鍵詞】《融》; 主題立意; 傳達形式; 當代藝術

藝術研究

  2021年6月,由編舞家、視覺藝術家沈偉創作的多媒體互動藝術作品《融》在上海成功上演,總計十場,所有觀演票在開演前多日便被搶購一空‍‌‍‍‌‍‌‍‍‍‌‍‍‌‍‍‍‌‍‍‌‍‍‍‌‍‍‍‍‌‍‌‍‌‍‌‍‍‌‍‍‍‍‍‍‍‍‍‌‍‍‌‍‍‌‍‌‍‌‍。 就此而言,《融》如果不能被稱作一個焦點,那至少也是一個熱點。

  藝術論文范例: 藝術研究員等級及評職稱成果要求

  總體上看,《融》將繪畫、影像、舞蹈與裝置共同置于一個整體空間中,在一個完整的時間流程中逐次或并行呈現。 同時,觀眾可以在《融》的藝術空間中漫步或逗留,與預設的所有藝術媒介共同構建了一個浸入式的藝術現場。 《融》的呈現,在很大程度上開創了多門類藝術形式共同構建完整、統一的審美意象之新思維與新方式,打破了表演藝術的傳統觀演方式,顛覆了一般意義上的表演與觀賞的二分。

  同時,《融》的呈現也體現著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向,即形式語言已獲得高度標準化與系統化發展的各門類獨立藝術更頻繁地通過相互協作而共同傳達特定的主題立意。 然而,《融》絕非僅僅止步于對當代藝術發展趨向的順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當代常見綜合藝術品的語言建構模式與主題傳達方式。 這種超越,能否成為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趨向,值得我們思索。

  一、《融》的主題立意

  若要對《融》的創作主旨或主題立意獲得更為明確的認知,我們不得不走進《融》所呈現的藝術空間,走近沈偉的心靈世界。

  (一)《融》的藝術空間

  “融”——僅通過這樣一個字,我們便可隱約察覺到這一作品的主題立意絕非尋常。 通常而言,一個概念越簡潔,可能對其內涵的限定就越少,其內涵或意義就更為寬泛。 從另一個角度看,“融”作為標題,不但在形式上極盡簡潔,而且其本身便具有抽象意味,這就更加凸顯了該作品主題內容的非同尋常。

  《融》的副標題“Everything is connected”,被譯為“一切且相連”。 這樣一個短句似乎向我們說明了該作品的主題內容,如果用兩個關鍵詞來表述,便是“一切”與“互聯”。 言至此,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內容似乎清晰了許多,細細想來卻依舊是博廣而深奧的。

  總體上看,《融》通過彼此獨立卻又具內在關聯的三個部分順次呈現,搭建了作品的整體架構與主題傳達的邏輯層次——“萬物皆有靈”“一切且相連”“天地人為合”,分別表現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 這樣一種順序,實際上也體現著藝術家對人生與世界的思考,以人為中心,由遠及近,從外向內,逐漸反觀自身,透視心靈,發現那個本真的自我,探索我與世界的關系。 同時,上述三部分及其表現的內容,雖然形式上獨立成章并逐次呈現,卻都圍繞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主旨,共同承載著“一切且相連”的主題立意與文化內涵。

  言及上述主題,不免令人想起沈偉于十年前在美國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推出的浸入式藝術作品《分與合》,其似乎可被視為《融》的預言。 相比之下,二者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融》更進一步。 《融》蘊含著更為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形式上也更新穎、更抽象,創作手法更大膽、更具實驗性。

  進而言之,《融》的創作靈感、表現形式,皆與《易經》中的某些思想相關聯。 比如,承載《融》的劇場空間拋棄了傳統劇場的舞臺形式,而是選用了一個圓形穹頂結構的特殊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部,又可見外圓內方的結構造型。 在《易經》中,圓為乾,乾為天,方為坤,坤為地,亦即天圓地方意。 其中平面空間的最外層用64個展位圍成一個大圓,代表著64卦。 在大圓之內,又有大正方形的空間設計,其中有64個小方格,以縱橫交織的八行八列坐落于圓形穹頂之下,這些都有明顯的象征意味。 可見,在《融》的創作中,沈偉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當代藝術呈現方式相融通,借以表達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全方位圖景,表達傳統與當代的聯結融洽,進而將《融》的主題升華為“天地人為合”,強調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內在心靈的緊密聯系與融通合一。

  (二)沈偉的心靈世界

  《融》,或許可被視為沈偉自身心靈世界的寫照,一方面內蘊著沈偉自身的文化底蘊與精神氣質,另一方面映射著沈偉基于自身文化底蘊與精神氣質而生成且不懈追尋的藝術理想。

  就前者而言,沈偉自幼學習中國傳統藝術,包括戲曲、國畫等,這對他后來的藝術品味與審美理想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 同時,他對多種藝術形式的體驗與理解也都對日后的創作和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他的藝術作品在形式上非常抽象,富于當代性和前衛性,但他的思想觀念、精神氣質與藝術理念依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所有的藝術形式都用以表達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情感等。

  “我想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的天、地、人和意境、文化,但呈現方式是非常前衛和現代的,可是內容又完全是跟傳統文化緊緊相連,這種哲學思想跟我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有關。 ”[1]沈偉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如是說。 這般簡單樸素的話語反映著沈偉對人生、社會、時代及宇宙自然的思考與態度,這一切都決定著沈偉對《融》之主題立意的思考和選擇,也都在《融》的呈現中獲得了意象化的呈現——《融》與沈偉的心靈哲思融通為一。

  就后者而言,沈偉作為當代著名的編舞家、視覺藝術家,自身具有全面的文化修養、極高的藝術天分和開闊的時代視野,這一切決定了他的創作絕不會執著于某一類或某一種藝術樣式,也絕不會固守傳統的藝術觀念與技法,更不會滿足于曾經的成功與榮耀,而必定會在每一次創作中都去嘗試、探索、開拓,在每一次創作中體驗新的藝術媒介與藝術構成方式。

  用沈偉自己的話來說,藝術創作根本不是為了打破而打破,藝術門類之間沒有界限。 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探討藝術門類之間的共性,探索如何通過全方位的藝術感知去開發人的整體感官認知,使之幫助觀眾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中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將舞蹈、繪畫、裝置、影像、文學、攝影、音樂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營造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現場,呈現一種融合的、指向未來的藝術樣式。 同時,他嘗試啟發觀眾聽憑自己的審美直覺,用不同于以往的審美思維與藝術溝通,用全方位的藝術感知去體驗作品。

  或許正是因此,從主題內容到呈現形式,《融》既玄妙又抽象。 對《融》的觀賞和體驗,最重要的是打開人們的所有感官和思維空間,讓人在這個過程中感受陌生與新奇,體驗靜與動的交融,探索不曾關注的未知,發現我與世界的關系,從而達到在藝術中啟迪自我的目的。

  由此可見,《融》即便不能被定義為全新的創作,也必定是超越其先前作品的創作。 《融》飽含著沈偉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獨到理解,尤其是由《易經》引發的對人及世界萬物、世界狀態的思考與態度——“萬物皆有靈”“一切且相連”“天地人為合”——也體現著沈偉對當代藝術觀念與創作思維、創作手段的努力探索與全新表達。

  二、《融》的傳達形式

  對沈偉而言,《融》的創作可謂一次全新的藝術探索。 他曾談到,《融》是一次以未來為導向的關于新藝術形式的創造與探索……我們在空間上各自為營,但在思想上同氣連聲,我們都是個體,但我們合力重建[2]。 沈偉所言之創造、探索與重建,從宏觀角度看,至少可體現為對時空形式之切割與重組的創造,對藝術媒介之整合方式的探索,以及對作品藝術特性的重新建構。

  (一)時空形式

  從作品呈現的時間角度看,作品整體上被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呈現環節,即視覺展覽(以實物為媒介的靜態造型藝術)、藝術短片(以多媒體手段為依托的動態影像藝術)和現場舞蹈表演(配以多媒體形式的以人體為媒介的舞蹈表演)三部分,分別以“萬物皆有靈”“一切且相連”“天地人為合”為標題順次串聯,共同呼應著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意旨。

  從作品呈現的空間角度看,第一部分“萬物皆有靈”的視覺展覽被置于穹頂藝術中心地面空間的最外層,64個展臺環繞成一個大圓; 第二部分“一切且相連”的影像藝術短片投射在四面巨幕上,四面巨幕組成巨大的正方形,又恰好處于展臺環繞而成的大圓之內; 第三部分“天地人為合”的舞蹈表演則被置于正方形巨幕內部的地面空間。 這樣一種由外向內逐步收攏的空間安排看似偶然,但實際上也暗含著作品主題意旨逐漸深化與聚焦的理性邏輯‍‌‍‍‌‍‌‍‍‍‌‍‍‌‍‍‍‌‍‍‌‍‍‍‌‍‍‍‍‌‍‌‍‌‍‌‍‍‌‍‍‍‍‍‍‍‍‍‌‍‍‌‍‍‌‍‌‍‌‍。

  (二)藝術媒介

  如上文所言,《融》的呈現涵蓋了繪畫、攝影、文字、物件、影像、聲音、裝置以及舞蹈等多重藝術媒介,甚至觀眾也成為構成作品的一種特殊媒介。 如此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共同呈現了一個以視覺審美為主體的藝術空間,同時又打破了傳統劇場的舞臺空間,讓觀眾自由地參與作品的整體呈現,營造了浸入式的藝術現場。

  作品在對眾多藝術媒介的組織與建構中,并非簡單地將其混為一體,亦非將它們如我們熟悉的表演藝術那樣綜合呈現,而是通過一種新穎的方式將之整合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結合對承載作品的時空所作的創造性切割與重組,形成了一種新的組織方式——“融”。

  (三)形式特征

  在藝術創作中,特定主題的有效傳達,需要特定的形式語言給予合乎邏輯的承載與呈現。 《融》的主題立意,決定了其傳達形式的多樣性與綜合性,多維性與立體性,互動性與共融性。

  1. 多樣性與綜合性

  無論在《融》的整體呈現中,還是在其包含的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中,最容易被人感知的是其運用多種藝術樣式參與特定主題內容的傳達——文字、圖形、繪畫、雕塑、音響、影像、舞蹈、音響、裝置等。 這一切突出地體現了《融》的藝術媒介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此外,從整體上看,《融》的主題及其對形式的運用,雖然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卻又富于當代文化的特質,形式上既有東方文化的意味,又有西方當代藝術的特性,這一切同樣展現著作品表現內容的多樣性。

  但是,《融》并未因上述多樣性而干擾其主題內容的有效表達。 《融》的規模不可謂不龐大,其中包含的多種藝術樣式雖有質的區別,但畢竟都屬于藝術的表現形式,都屬于審美的對象。 何況,各門類藝術原本便有相通之處,只是外在表現形式彼此有別,它們原本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于特定的時空環境中融通。 在《融》的呈現中,便突出地顯現出這一點,在“融”這一主題的統攝下,多種藝術樣式及各類藝術要素被創造性地組織起來,共同服務于作品主題的傳達。

  比如,在作品的第一部分 ——“萬物皆有靈”的視覺藝術展覽環節中,劇場最外圍環形陳列的64個展臺上分別放置著沈偉的16幅繪畫作品、16幅攝影作品、16件文字作品、16個由中草藥脫胎而成的嗅覺裝置。 雖然物質媒介各異,形態多樣,形象不一,卻共同傳達著天地自然的各種狀態,營造著“宇宙萬物皆有靈”的生命氣息。

  可見,《融》體現的綜合性可謂把具有相通性和某種統一性的多種事物、多種形式與各類因素聯系起來。 因此,《融》的成功是通過綜合各類藝術形式與審美方式而實現的。 畢竟,綜合的因素越多,范圍越廣,也就意味著其創造的可能性空間越大。

  2. 多維性與立體性

  多維性主要體現在視覺元素的表現形式以及時空維度的組織與布局層面。

  在作品中,文字、圖形、影像、色彩、符號等視覺元素有機結合,營造出特有的視覺吸引力甚至沖擊力,強化了人們對作品直觀感受。

  比如,在《融》的第二部分——“一切且相連”的影像放映中,觀眾可選擇以正方形設置的四面巨幕的任何一面觀看。 放映的影像皆為沈偉創作與剪輯的作品,其中有早在2010年拍攝于紐約的場景,也有2015年5月拍攝于上海市區景點與商業區的片段——沈偉帶領不同膚色的舞者在各地標性建筑或街頭即興“快閃”,不僅吸引了路人好奇的眼光,同時也將舞蹈的愉悅帶給了影像內外的旁觀者們——通過影像放映的方式,打破了作品原本有限的時空,使得作品的呈現體現出多維性。 同時,與作品第一部分的靜態呈現相比,第二部分則是動態的,同樣體現出作品形式的多維性。

  立體性主要表現為作品形式在多樣性與多維性的呈現過程中,人們不僅用視覺、聽覺,甚至還用嗅覺、觸覺等途徑感知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這樣調動多種感官,甚至全部感官參與的審美活動會獲得全面、豐富且具立體性的審美體驗。

  比如,在《融》的第三部分——“天地人為合”的舞蹈表演中,隨著四面巨幕升至穹頂,觀眾可踏入原本被巨幕遮蔽的方形空間。 在這個空間中有縱橫交織的64個小方格,約32位舞者在特定的方格中表演,觀眾可在小方格之外的小徑中自由漫步,可以走到舞者面前近距離地觀賞他們的表演,也可以通過眼神與體態回饋舞者的表演,甚至能夠觸碰到舞者的身體。 同時,伴隨著光影的閃爍變換以及仿佛從穹頂傳來的轟鳴聲響,游走于舞蹈表演空間中的觀眾在這時似乎被多種外界形式裹挾著,幾乎全部感官同時接受著來自外部的信息,從而真切地體驗到了全方位、立體性的感官沖擊。

  3. 互動性與共融性

  《融》之所以被定義為“浸入式”藝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其形式的整體呈現富于互動性與共融性。

  所謂互動性,即至少兩個或兩類事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滲透。 在《融》的呈現中,尤其是其第三部分,突出地體現了這一特色。 觀眾依舊是觀眾,但是隨著觀眾步入藝術呈現的空間,其在無意中成為作品的構成要素。 在這里,雖說無意,但事實上并非無意,至少在作品的主創者沈偉眼里是這樣的。

  《融》沒有為觀眾設置觀賞席位,這就意味著穹頂之下的角角落落無不是《融》的藝術創造空間。 因而,觀眾一旦進入這個空間,其便自然地與作品融為一體,成為作品呈現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在舞蹈表演環節中不但凸顯著互動性,也蘊含著共融性,以此集中體現著《融》的主題——“天地人為合”。

  如果說,對作品第一部分“萬物皆有靈”的觀賞,是對凝固的靜態造型藝術的品味,觀眾如同在畫廊中漫步,雖然腳步時而停歇,時而挪移,但人的身心狀態總體上是平靜的、從容的,被觀賞的對象也是靜謐的;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一切且相連”中,雖然影像畫面是動態的,但觀眾對其的觀賞姿態或是席地而坐,或是靜默站立,由于影像內容與現場觀眾之間客觀上存在著無法消弭的時空距離,故而動態的審美對象對觀眾的情感影響依然相對有限。 若從這個意義上講,觀眾對前兩部分的觀賞似乎可用“靜觀”來定義。 相比之下,第三部分“天地人為合”的呈現卻高調地打破了觀眾先前的“靜觀”狀態——舞蹈表演本身是動態的,觀眾步入舞蹈空間對舞蹈的觀賞也是在運動中逐漸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舞者與觀眾的心靈或情感狀態甚至在某些片刻會產生強烈的搖撼。

  當第二部分的影像放映完畢,圍成正方形的四面巨幕徐徐升起——令人震撼的場面——“天地人為合”終于出現了! 原本在巨幕背后沉寂已久的舞者與縱橫排列的64個白色小方格映入人們的眼簾。 32位舞者分別平躺在互相間隔的小方格中,從穹頂投射下來的燈光照亮每個舞者所在的方形空間,營造了光影交錯的視覺景象。 加之似乎從穹頂上方爆發出的陣陣轟鳴聲,觀眾面前這個大正方形的空間中似乎蘊含著一種難以抑制且即將噴涌而出的激情與動感,同時也仿佛散發著誘人的魔力,吸引著觀眾懷著新奇、疑惑、期待等復雜的心情步入由64個白色小方格間隔出的縱橫小徑。 他們在其中或者從容游走,或者隨時駐足,隨心所欲地在這個看似有序卻又紛繁的空間中近距離地觀賞舞者的表演。

  總體上看,舞者的動作展現出由內而外的力量感,肢體線條的運動緩慢而悠長,整個身體似乎在盡力向無限的外部空間延展,雙腳卻又堅韌地踏在有限的地面空間之上,舞姿形象融匯了力與美、剛與柔、快與慢。 當近距離面對舞者時,觀眾甚至會感到舞者的神情與舞姿因“我”的切近而煥發出別樣的光彩,同時,“我”也會因舞者緣“我”而散發的奇異光彩令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未曾體驗過的奧妙時空當中。

  隨著舞蹈表演的開始,舞者不約而同地步入身旁帶有顏料的小方格中舞動,各色顏料被涂抹在身體的任意部位。 而后,舞者挪移到白色的小方格中繼續舞蹈,他們的身體或蜷縮伸張,或匍匐擺動,動作更多地與地面接觸交融,他們的四肢與手足、胸腹與脊背、面頰與發須等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成為繪就《融》的獨特媒介。

  在這個過程中,舞者似乎忽略了觀眾的存在,而更多地關注自己腳下的那片空間。 但是,融入舞蹈空間的觀眾無論是游走或是靜觀,都必然對舞者的表演產生影響。 同時,觀眾也作為一種獨特的媒介形式被融入作品的整體呈現中,其身形步態與言談舉止等都成為構成作品的形式要素。 就此而言,舞者與觀眾的互動與共融成為《融》的一大特色。

  相比之下,作品中體現的共融性在深度與廣度兩個方面都遠超互動性,且更多地體現在抽象層面,廣泛地表現為文化、媒介、時空、社會、自然等各個不同方面存在的交織與共融,而所有的這些也都與人相親相依,共融為一‍‌‍‍‌‍‌‍‍‍‌‍‍‌‍‍‍‌‍‍‌‍‍‍‌‍‍‍‍‌‍‌‍‌‍‌‍‍‌‍‍‍‍‍‍‍‍‍‌‍‍‌‍‍‌‍‌‍‌‍。

  在文化方面,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同時也傳達著對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解讀,將中外古今溝通交融; 在媒介方面,各類藝術媒介共同參與作品主題意旨的傳達,在審美接受層面融匯了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受方式; 在時空層面,作品三個主題的循序遞進以及天圓地方的宏觀空間設計等,把時間和空間都融入到“過程性”當中,相應的主題內容也在這種時空重組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和深化; 在社會層面,第二、三部分的主題關聯緊密,從“一切且相連”到“天地人為合”,傳達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融通、融洽; 就自然而言,在作品的三個部分中都能體悟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非僅體現為物質實體間的聯系,而是也潛行著心靈與情感的溝通與交融。

  此外,隨著第三部分——舞蹈表演的完成,地面小方格中形象各異、色彩多變的抽象繪畫作品也隨之凝固,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這些繪畫作品中,我們能體悟舞蹈的意象,傾聽音樂的色彩,體驗運動的節奏,感受生命的姿態,也能體味心靈的自由與自然的斑斕。 進而言之,以往的繪畫,畫家通常屏氣凝神,在一個安靜的空間中創作,這樣的作品彰顯畫家一人之精神氣力與運筆功法。 《融》的繪畫卻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造就,每一筆都是在“我”與自然、“我”與外界、“我”與人的溝通中完成的。 相比之下,前者是畫家返回自我,沉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創作,后者則是藝術家敞開心胸,在與世界的交流融通中繪就。

  三、對《融》的探討與思考

  (一)形式構成之“融”

  《融》被定義為“整體藝術”——面向未來的藝術新形式。 這種藝術新形式不限定使用何種藝術媒介,而是將各種藝術媒介融為一體,超越了傳統的藝術觀念,開拓了藝術未來發展的新疆界。

  但是,《融》依然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融匯其中的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影像藝術、舞蹈藝術、裝置藝術等,將多門類藝術形式置于新穎的時空環境與布局中,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景觀。 因而,其既不同于混合型藝術,也不同于綜合性藝術,而是一種新的藝術組合形式——正如其標題“融”——多種藝術(媒介)于同一個空間中并存,又有機地承續于一個既定的時間流程中,對其的審美體驗亦是隨著“時間——過程”與“空間——過程”逐次展開與深化,在這樣一個既定的審美創造與審美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對作品主題立意的完整表達與體悟。

  此處所言之“既定”,一方面是顯性的,即對于“時空——過程”的“既定”;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隱性的“既定”,這在舞蹈表演中尤為重要——雖然舞者貌似自由,雖然觀眾的參與隨心所欲,但始終都被這一預設的時空流程所決定。 個體的自由更多地體現為偶然性,但整體上、宏觀上卻是必然的。 事實上,每個人都按照預設的時空流程,在一只無影手的引導下完成了審美創造的全部環節,留下了一幅渾然天成的動態畫面,也留下了一幅幅獨具個性卻又是共同創造的繪畫作品。

  在《融》的三個組成部分中,最后一部分的舞蹈表演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可謂《融》的高潮所在,也可被視為作品主題的最高抽象。 或許,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理由將舞蹈表演作為《融》的主體。 如果這一理由尚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我們還可以給出其他理由。 比如,在作品的三個部分順次呈現的整個流程中,觀眾對舞蹈表演的期待與投入的熱情最高,觀眾在舞蹈表演中體現的創作參與度及其所獲得的審美體驗的深度等都令先前兩部分所不及。 然而,即便我們一致認可這一結論——《融》的主體是舞蹈,卻不能因此將《融》定義為綜合多種藝術形式的舞蹈作品。 畢竟,構成一個事物的主體在很多時候未必決定著該事物的本質。 換言之,我們對《融》的觀賞以及理解《融》的依據,若僅止步于形式層面,則會顯得過于片面; 若僅滿足于對客觀媒介及個性化體驗的述評,則難免顯得過于膚淺。 因而,對于《融》而言,其深刻的主題立意必定內蘊于特定的形式背后,其要傳達的豐富內容,必然潛行于作品呈現的整個流程之中。

  即便如此,我們對《融》的探討依然不能忽視“舞蹈”對于《融》的意義!

  就舞蹈而言,其本質特征在于對“時間——過程性”的空間形式的藝術建構,那么,《融》一定包含著這樣一個過程,即其中必然包含著舞蹈。 但是,舞蹈藝術的另一特質卻又將這一結論部分地否決——舞蹈從本質上講是“時間—過程性”的存在,這決定了最后一個動作的完結意味著該舞蹈作品本身的不復存在。 或許,對《融》而言,悖論就在于此,其第三部分的完結,意味著整個作品的完結,但作品的完結,并非如舞蹈藝術那樣僅給人留下了作品的觀念形象,而是隨著舞蹈動作的完結與客觀舞蹈形象的消逝,新的作品躍然紙上——這一新作品的最終呈現,方才意味著《融》的最終完結。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同時也意味著《融》的新生——《融》以新的形態呈現于人們眼前,其已然成為一個凝固的,可繼續被人觀賞玩味的審美對象。 這一審美對象的塑造在整體上呈現了靜態造型藝術的塑造流程,只不過完成這個流程的,不再是一位藝術家,而是多位藝術家,也不再僅僅是藝術家孤立地創作,而是同時凝結著藝術家與環境因素的互動與融通。

  (二)主題呈現之“融”

  在藝術創作中,對于作品的主題立意,藝術家應施以鮮明的主導力,并將這一主導力貫穿創作的始終,以便更好地影響讀者對其作品的理解與闡釋。 然而,在《融》的舞蹈表演中,作為主創藝術家的沈偉似乎放棄了這種主導力,任由構成其作品的物質媒介自由、即興地發揮。 然而,這種放棄,并非絕對地、徹底地放棄,因為在作品的前兩部分中已然為第三部分勾勒甚至規定了所要傳達的主題,以舞蹈表演為主的呈現形式亦是對先前主題的深化與升華。

  整體上看,觀眾對《融》的觀賞與對作品主題的感悟,甚至可以說從走近穹頂藝術中心那一刻便已開始。 在劇場之外的文字與圖示符號,向觀眾傳達了更為明確的主題立意。 觀眾步入劇場后,便成為作品藝術創造和形式構成的特定因素,成為了作品的媒介之一,只是這個媒介自身或許不曾這樣認為。 但事實上,無論觀眾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其都已與作品先在的媒介融匯為一。 即便觀眾未曾意識到這一點,但也不能否認編導與創作者是有意為之,其運用了劇場空間中所有的現成物,包括觀眾——他們有著不同的體態相貌、言談舉止與衣著打扮,不同的三觀與審美趣味、藝術鑒賞能力等,這在客觀上更大限度地融匯了世態萬象,為作品主題的傳達提供了一種具有獨特表現力的媒介形式。

  在作品各個構成部分的逐次呈現中,從靜到動,從平面到立體,從實體到虛空,觀眾從靜觀到參與體驗和事實上的融入創作,作品最終又呈現出形象各異的彩繪圖案,返回了元初的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不同藝術形式的變換、融通以及動靜的交替等,但在這背后卻潛行著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與心靈活動,這一切都可被視為對作品主題的有力表達。

  在《融》的第三部分中,舞蹈動作形式的完結意味著《融》在事實上的完成——凝固的、靜態的平面繪畫作為《融》的終極形式,這恰好對應著《融》的主題立意,對應著前兩部分傳達的思想內涵,只不過呈現形式經過了靜和動,又歸結于靜。 這種靜態的平面形象包含著氣韻生動的自然圖景,可謂始于靜,成于動,終于動靜之融——言有盡而意無窮,亦即天地自然、萬事萬物以及人與社會共同內蘊著的那種生生不息的自然圖景——“天地人為合”!

  結 語

  《融》,作為作品毫無爭議。 但是,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融》究竟是藝術創作的結果,還是形式創造的過程,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 或許,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然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可能有助于我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強化我們對藝術發展規律的探索,推進當代藝術觀念與藝術創作思維的新發展。

  總體上看,《融》始于造型藝術,終于造型藝術。 在更為本質的意義上看,其整體上作為視覺藝術而呈現,亦作為視覺藝術而存在,只是參與創作者眾,創作的偶然性強,藝術傳達的主題指向更為玄妙,藝術創造手段與流程更為復雜。 具體而言,《融》是觀念與形式、主觀與客觀、靜止與流動、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世界、意象與符號、無限與有限、抽象與具象、藝術媒介與物質實體等一系列對立面的調和與統一,并在這種調和與統一中,不斷接近或實現著藝術家審美創造的理想,映射著藝術家對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與獨特理解,凸顯著藝術家獨具個性的審美追求與人生境界。

  從另一個角度看,《融》的各部分、各要素、各維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靜與動的融流中,在主客體的融合中,在“我”與宇宙自然的融通中、在身體與心靈的融洽無間中,悄無聲息地為《融》寫就了最后那一幅幅氣韻生動的生命圖景。

  進而言之,如果從客觀與理性的角度講,藝術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每一門藝術也都在立足于自身標準化語言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就當代藝術而言,各門類藝術都在努力探索語言形式的創新與發展,但并非所有的探索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并非所有獨特的藝術創造都能影響或主導藝術發展的方向——《融》的探索、實驗抑或創造、創新,對當代藝術在未來的發展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其傳達形式的多樣性與綜合性、多維性與立體性、互動性與共融性以及審美體驗方式的浸入性,能否成為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性趨向,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苗小龍 田 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偷盗摄自产福利一区在线 | 日韩一级黄色录像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 一级国产视频 | 成人春色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国产大片一区 | 毛片6| 午夜男人影院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毛片 | 91av国产视频 | 刺激花蒂抽搐视频在线看 | 高清国产一级毛片国语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 免费久|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片网址 | a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点击进入毛片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h版整片合集 | 在线色片 | 草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日韩一 | 国产伦理自拍 | 激情欧美成人狠狠色金八天国 |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 国产麻豆免费 | ww亚洲ww在线观看国产 | 精品久久一区 | 久久久久久91精品色婷婷 | 欧美特黄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蜜桃福利视频 |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 | 欧美特黄录像播放 | 亚洲色图自拍 |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