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2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我國民族唱法從古至今,已經經歷了多方面的創新,每一次創新都衍生出一些比較獨特且內容豐富的曲目。在一些專業人士的演唱下,每一首曲目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每個人的演唱風格也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是在審美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民族唱法在具體的教育中,應該在基于民族性、藝術性的基礎上,把科學性的教學方式與時代性的審美特點有效結合,逐漸提高我國民族唱法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審美文化;民族唱法;探索發展
我國是多個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比較悠久的文化歷史。尤其是在藝術文化方面,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以及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在長久的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各個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各個民族的聲樂文化也不斷發展。新時代,民族聲樂,不論是在文化定義上,還是在表演方式上,逐漸與過去傳統的歌曲形成鮮明的對比,越來越多的審美觀念受到多元化的影響。
一、中國民族唱法發展的現狀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突飛猛進,一些專業的聲樂專家,對我國民族唱法在未來的發展,產生許多擔憂。一些聲樂專家明確提出,這個時代唱聲樂的人越來越少,能唱出專業聲樂的人員也少之又少,多數人在唱聲樂的時候比較千篇一律。對于目前的唱法來說,在審美文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民族唱法需要根據美聲的特點,與潤腔的使用技巧進行結合。通過把這兩種方式進行有效結合,整體的唱法會給人帶來更大的吸引力,給人聽覺感官帶來更大的穿透力,讓聽的人能清晰感受到美聲散發的魅力。與此同時,聲樂在美感體現方面,需要選擇比較廣泛性的音樂,引起社會大眾的感官興趣,幫助我國聲樂專業在未來穩定發展。
從聲樂演唱的角度來看,對于一些剛剛學習聲樂的學者來說,對聲樂的了解不多,基礎相對來說薄弱一些,對聲樂的各個方面都處于學習的階段。與此同時,在進行聲樂演唱的時候,很難找到聲樂的演唱特點,對聲樂的發聲特點偏向模仿,沒有太多自己練習聲樂的積累,也就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特色,這就是導致聲樂的 演唱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時代發展的審美背景下,需要對聲樂的發展方向進行積極探索,了解民族聲樂文化藝術的發展背景。
二、中國民族唱法的審美特點
(一)“聲”在中國民族唱法中的特點
“聲”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指的是演唱發出的聲音,演唱一首優美的歌曲,聲音是最基礎的演唱條件,在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中,優美的聲音是一切演唱的核心。我國民族唱法中有很多比較有特色的發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我國民族歌唱的精華,與歐洲一些國家美聲唱法的特色進行有效結合,對演唱者的“聲”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對整個演唱的氣息需要靈活運用,在適當的時候需要打開共鳴腔,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聲帶與共鳴腔靈活配合,整個演唱的聲音讓聽的人感受到聲音的圓潤與飽滿。
發聲的效果是要求音域更加寬廣,伸縮自如。與此同時,聲音的穿透力要強,在演唱的時候,需要把歌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聲音進行融合。讓歌曲中所帶有的感情,用聲音進行表達,用演唱者的聲音進行傳播。在演唱者聲音出來的一瞬間,讓臺下的聽眾被聲音帶來的美感所吸引,通過音樂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享受。
(二)“情”在中國民族唱法中的特點每首歌曲在編寫的過程中,都帶有一定的情感。我國民族的各種唱法中,表達情感就是最基礎的演唱原則,同時這里的“情”主要是指,每個唱歌者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需要與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相結合,用歌聲的變化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情”在各種民族的唱法中,處于相當重要的核心位置,每一個歌唱者在準備演唱的時候,需要把自己的感覺調整到位,在演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用優美的聲音,高超的唱歌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把這首歌想要表達的情感,與自己內心的情感真正融合,才可以真正表達出這首歌中帶有的情感。
與此同時,演唱者在進行演唱之前,需要了解演唱曲子編寫時 的藝術背景,把曲目中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理解曲目中的歌曲含義,還需要對曲目的主體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并且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站在作曲人的角度,思考當時作曲的生活背景,以及那個年代的藝術特點,理解曲目作者的思想內涵。通過對曲目進行全方面了解之后,把作者的思維意識與自己的想法結合,在演唱的時候,可以清楚地把曲目作者的情緒與整首曲子有效融合,讓聽眾在聽到歌聲的時候,引起情感的共鳴,漸漸感受到歌曲中的魅力。
(三)“字”在中國民族唱法中的特點“字”在中國民族唱法中多數情況下是指,歌曲中存在的語言文化,以及歌曲中的文字特點,同時也是提醒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需要重視歌曲中咬字要準確,吐字要清晰。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可以給曲目中的每一個字都賦予不一樣的意義,根據曲目中的語言文化,選擇表達清楚的強調,這是中國民族唱法的精髓。大多數時候語言就是人們可以相互交流的工具,想要別人了解你的思想,就需要與人進行有效的交流。
一個演唱者如果在演唱一首歌曲中,連曲目中的文字都無法唱清楚,就沒有辦法讓聽眾感受到這首歌曲帶來的感動與意義。我國傳統民族的唱法中,是嚴格要求歌唱者在唱歌的過程中,把曲目中文字的咬字進行清楚表達。與此同時,過去專業的演唱人員通過常年的演唱經驗,對于演唱的發音總結出一套:四聲、四呼、五音、用字帶聲、用字帶腔等多種演唱的方法,給演唱的曲目帶來更多的特色。
三、審美文化背景下中國民族唱法的發展
(一)根據民族地域性與方言性的不同,探索民族唱法發展的方向在民族唱法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民族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民族唱法逐漸增加許多新的唱歌元素。與此同時,各地區地域性的復雜,以及多種多樣的風土民情,讓每個民族的語言出現了許多不同。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回族是用漢語文化以外,其他少數民族在常年累月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并且在社會的發展中很好的延續下來。
由于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分布的多樣性,逐漸拉開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距離,導致多數民族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語言文化,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溝通存在一些障礙。與此同時,一些民族音樂文化是用自己民族的方言進行表達,在歌曲中表達出了各自民族特有的音樂魅力。比如,民族音樂中的陜北民歌《情哥哥》,歌詞中的“我”在演唱的時候,發出的聲音是四聲“e”,歌曲運用互聯網的平臺進行播放的時候,也有很多網友進行模仿和編寫。由此可見,多數民族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的方言也逐漸在演唱的歌曲中,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二)根據民族唱法中的特色,熟悉民族唱法的多元性一直以來民族唱法沒有具體的語言或者語調的規定,時代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唱法也逐漸形成一種新形式,以及多種風格進行結合的多元化音樂體系。我國地域廣闊,每個地域在常年累月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文化特點。同樣,由于各個地域發展的方向有所不同,每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一樣的行為習慣,以及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南方地區的唱法主要是以溫柔似水的方式為主,因此對于南方歌曲的審美多數是傾向優美、抒情的方式,歌手在進行演唱的時候,唱歌的嗓音讓聽眾感覺會更加舒心。
比如,《茉莉花》這首民歌的歌詞比較短,整體音調偏柔軟,整體的歌聲會比較優美且婉轉。因此,人們在心情不錯的時候,會無意間輕哼這首歌,給周圍的人帶來心情的愉悅。但是,東北民族在演唱這首歌的時候,會把整個歌曲的曲調向上抬一些,讓整首歌的伏點出現比較明顯的對比,在哼唱的時候會帶有一種干脆利落的風格特點,從歌曲中就可以感受到東北人民性格的直爽與干脆。
(三)與外來文化進行有效融合,促進我國民族唱法的發展我國是由多民族文化組成的國家,民族中存在的藝術文化也豐富多彩。在新時代民族發展的時候,要在審美文化的背景下,與現階段不同地區的發展文化進行融合,與不同音樂的風格進行結合,從不同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審美”的特色。在這種情況下,在審美文化的背景下,我國民族唱法逐漸向多元化方向邁進。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全球文化特色逐漸與民族特色文化進行融合,給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更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把多種民族的藝術文化特色與傳統的聲樂藝術進行融合,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審美特點。每個國家在不斷發展的時候,長久的文化積累都會逐漸形成一種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國與國之間就會逐漸增加文化交流的信息,讓每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發展與融合。各個國家都可以展現自己的民族魅力,中國也可以向世界介紹自己的歷史文化。
藝術論文投稿刊物:《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創刊于1981年3月,為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列為館藏刊物。
四、結語
綜上所述,長久以來發展的民族聲樂,不斷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不論新時期怎樣變化,過去傳統的文化藝術,散發出的魅力與美感是這個時代無法取代的文化藝術。新時代在審美文化背景下,中國民族唱法不僅體現出了傳統唱法中蘊含在深處的民歌精華,還有民族唱法中所帶有的藝術文化,同時也把美聲的特色與新時代的進步進行融合,給新時代的作品帶來了更多特色。
參考文獻:
[1]方小燕.論當代民族唱法音色審美的多元化發展[J].黃河之聲,2020,(07):15.
[2]楊卓.聲中有字,曲中有情——從古代聲樂文獻看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審美[J].黃河之聲,2019,(22):27-28.
[3]孫夢楠,靳宇.多元視角下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傳承與傳播[J].北方音樂,2019,39(16):1-2.
[4]岳鵬程.民族唱法的藝術審美特征[J].戲劇之家,2019,(19):66,68.
[5]董曉.新時期美聲唱法“民族化”探索[J].黃河之聲,2019,(07):34.
[6]楊佩俠.新時期民族唱法多元化審美之探析[J].音樂創作,2018,(08):133-135.
作者:汪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