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熒光顯微成像儀器平臺基于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科特色和科研需求,通過建立規范高效的培訓管理模式,制定系統科學的培訓內容,應用多媒體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培訓信息的即時全面覆蓋。經過4年運行實踐,實現平臺的信息網絡化管理,提高培訓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推進實驗資源的開放共享。該培訓管理模式為提高熒光顯微成像設備使用效率、降低儀器維護成本奠定基礎,為實驗室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為大型儀器平臺建設和開放共享方案的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熒光成像;科研儀器平臺;培訓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平臺的有序運行是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大型儀器平臺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其設備組成多元化,根據儀器性能或類型實施差異管理更有利于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應用潛力[1]。其中,熒光顯微成像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平臺的重要支撐[2-3],服務方向以化學生物學為基礎,支撐覆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
熒光成像論文投稿刊物:《實驗室科學》是由南開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一種刊物。辟有綜論、新紀元實驗室、實驗科學、實驗研究、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室評估、重點實驗室等欄目。
平臺自2016年廣泛調研購置新型顯微成像設備,拓展測試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目前儀器組成包括超高分辨率顯微鏡,高分辨共聚焦顯微鏡,常規共聚焦顯微鏡,活細胞顯微工作站,倒置熒光顯微鏡,圖像處理工作站,可成像范圍覆蓋20nm~200μm,能夠實現細胞、亞細胞以及分子水平的熒光成像和數據分析[4-5]。
熒光顯微成像類儀器的應用需求和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對大型儀器平臺的開放要求[6],帶來了極大測試需求,因此平臺樣本數量逐年增加、研究方向不斷更新,且所屬學科領域跨度大,對管理員的科研能力和平臺科學管理方案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公共儀器管理的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設備高效率管理維護和科研數據統計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7-8]。目前平臺設備的預約使用、登錄收費過程已全部依托于南開大學大型儀器平臺完成。
為了進一步完善平臺管理的信息化,緊扣“互聯網+”的發展趨勢[9-10],經過4年的探索和調整,平臺管理團隊綜合考量設備類型和測試需求,建立了規范且高效的管理培訓模式和個性化的培訓制度,并且充分依托于微信公眾平臺和多種社交群構建網絡化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采取講義式理論培訓、電子化上機指導和定期考核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在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和學習質量的同時,保證了設備使用安全和樣品測試效果。多年來平臺的服務質量和管理員的學術水平得到了校內外師生的廣泛認可。盡管設備數量和測試類型不斷增加,平臺所有設備仍能夠保障24h、全生命周期開放共享,同時,工作時間送樣測試的接待量和儀器開發的機時比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具體形成了3點培訓管理模式經驗。
1建立系統化管理體系,規范預約使用流程
1.1制定分平臺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各項工作公開有序地進行,平臺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熒光顯微成像平臺管理辦法》《熒光顯微成像平臺儀器預約說明》《熒光顯微成像類儀器培訓規范》《熒光顯微成像室假期管理辦法》等,從儀器類型和開放方式、安全操作、預約流程、培訓方案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并根據儀器情況做出實時更新。
1.2規范線上預約使用
平臺現有4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統一加入“南開大學大型儀器管理系統”,全面實現儀器信息、儀器狀態、預約使用、送樣測試、登錄使用、上傳數據以及費用核算的網絡信息化管理[2]。管理員負責開通用戶相關儀器的使用權限,根據具體要求限制使用時間和測試類型,并且定期導出使用記錄和收費記錄統計備查。
2創新多元化培訓機制,建立信息化培訓模式
2.1依據設備分類和用戶分級的個性化培訓大型儀器的開放運行對測試人的操作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測試人的科學素養和使用能力直接關系到設備使用安全和長期穩定運行,以及樣品測試的科學性、準確性[11-13],因此需要嚴格把控培訓效果和權限開放。平臺基于設備和用戶特點建立分級制度,制定了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分批分層次進行培訓,適應和滿足本、碩、博不同年級的知識基礎,以及不同學科方向的52個課題組成員的學習需求,支撐了114項科研課題的樣品測試。
2.2基于公眾號和社交群的培訓通知和報名管理
由于平臺用戶需求大,為了保證培訓的公平公開、合理分配,平臺培訓報名采用問卷報名方式,定期于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平臺微信公眾號發布。培訓報名需填寫的內容為自主編輯,包括培訓儀器,培訓時間,面向用戶類型,培訓要求等說明。該信息發布前將先在指定用戶群公告鏈接發布時間,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報名登記。管理員將根據各課題組已培訓人數分布、設備送樣測試需求等基本情況,在收集相應信息后,對培訓報名人員進行整理記錄,確定報名名單。隨后利用飛書、微信和郵件等方式通知報名成功的學生,再次明確培訓時間和細則,發布培訓所需文件,做好培訓相關準備。在2019—2020學年,平臺共發布和回收激光共聚焦顯微鏡LeicaSP8和ZeissLSM800的報名鏈接12條,累計閱讀量1804次。
組織12場理論培訓和21場上機培訓,參加人數84人,其中82人通過上機實踐和考核取得獨立操作權限,通過率97.6%,整個流程均有文件和現場照片留檔。該方式有以下4點優勢:①定期公布培訓信息,保證培訓的時效性;②公開收集信息,保證培訓名額分配的合理性;③電子化記錄培訓信息,使培訓信息準確可查;④對平臺儀器有一定的宣傳推廣作用。
2.3實用性培訓內容及針對性優化指導
培訓內容分為3個階段,每個培訓階段都有詳細的培訓內容和評價標準。理論培訓采用PPT講授形式,內容基于不同設備的成像原理和技術特點,將枯燥的術語形象化,同時結合使用經驗講解如何有效地制備樣品并獲取高質量的圖像數據。實機演示全程攝錄,一方面保存視頻資料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以輔助學員自我對照、熟練操作、糾正問題。上機實踐則保證每一位學員清晰實驗流程,獨立完成全部相關操作。此外,平臺為每臺儀器配備了快捷操作指南,便于用戶回顧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項,減少儀器損耗,避免樣品浪費,提高使用效率。
保障信息化實時溝通,推進前沿技術革新實踐平臺在實現儀器高效有序的培訓管理和開放共享的基礎上,探索并提高了管理深度,具體實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建立信息化社交平臺,及時全面地發布儀器培訓通知、設備維護更新通知、技術進展分享,快速直觀地解決樣品問題和使用故障。目前平臺微信群的用戶在470名以上,信息同步更新于QQ群和飛書群,對校內外用戶實現全面覆蓋。②結合理論培訓,采用多種形式普及熒光顯微成像基礎,展示最新研究進展,組織參與技術報告和年度科技周等,集中參觀講解,一方面提高學生對熒光顯微成像基礎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解決最新研究方向的測試需求提供技術上的新思路。③結合時事熱點,發表儀器相關科普文章2篇,疫情期間增加分享公開網絡課程、云課堂,提高用戶群對熒光成像相關設備的了解及儀器的認知度和使用率。
結語
大型儀器平臺是支撐高校科研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在學校統一管理和信息化開放共享的背景下,平臺結合自身設備情況和技術特點,在管理上著眼長期發展,落實課題組需求,開發了多層次的管理方案和多手段的培訓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顯著提高了管理的廣度與深度。今后仍將不斷完善培訓管理體系,提高技術優勢,為顯微成像領域研究提供全面堅實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徐紀明,胡晗,吳忠長.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平臺建設與管理[J].實驗室科學,2020,23(4):192–194,198.
[2]劉寧,郭爽,徐召,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平臺建設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4):265–267.
[3]鄧君,張瑩,肖忠新,等.高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驗室開放管理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11):831–832.
[4]THIELEJC,HELMERICHDA,OLEKSIIEVETSN,etal.Confocalfluorescence-lifetimesingle-moleculelocalizationmicroscopy[J].ACSNano,2020,14(10):14190–14200.
作者:肖楠楠,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