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2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林海是我國優秀的音樂制作人,涉獵鋼琴、聲樂、琵琶等諸多領域。 其作品在運用現代創作技法的同時,對中國民歌、樂器,古詩詞文化等傳統元素的運用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文章對《彩云之南》《小河淌水的傳說》《琵琶語》《關雎》等林海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分析,探尋林海對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美學中的表達,探討林海如何構建中產階級音樂風格,為音樂家在探索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音樂創作方向上提供一個參考依據。
關鍵詞:林海; 傳統元素; 運用
一、前言
林海,作為一名當代音樂制作人,從事作曲、編曲、錄制、混音、后期制作等工作。 多年來,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琵琶語》《歡沁》傳遍大江南北,也出現諸多研究這兩首作品的文章,內容主要涉及總結作品創作特色,探討琵琶如何與現代音樂相融合。
作者:梁肖梅,潘林紫
前人的研究點更多在于林海的琵琶作品,而對其所有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的文章較少,故筆者對林海的作品進行相對全面分析,發現在林海作品對中國傳統元素進行大量使用,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彩云之南》(1996)、《小河淌水的傳說》(1996)、《琵琶語》(2003)、《關雎》(2006)等跨度十年又最能體現傳統元素運用的作品,來解讀林海對中國傳統元素運用所體現出的特點。
二、林海生平簡介
林海,1969年1月出生于福建晉江安海,4歲半隨父母移居福州。 父親林榮元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曾任職于福建省歌舞劇院,母親曾是晉江僑鄉歌舞團演員。 在傳統藝術家庭的熏陶下,林海自幼就嶄露出對絕對音高的天賦。 1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跟隨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主修鋼琴。
1989年,林海以全國選拔賽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第八屆范·克萊本(VAN CLIBURN)國際鋼琴大賽,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入圍該賽事前十名的中國人,這也是他參加的唯一一次古典鋼琴賽事。
1992年,他開始組建樂隊,接觸當下流行的所有音樂。 此后,因與臺灣地區“配樂鬼才”范宗沛 1 志同道合,便一起成立了Music Gate 2 音樂工作室,合作期間,范宗沛為林海補充了很多電腦音樂制作方面的知識,成為林海流行音樂的領路人。
1998年,創立林海-聽覺新音樂工作室(EMOTION MUSIC) 3 至今,并與風潮唱片合作,出版了眾多專輯,深受業界肯定,代表作有《貓》《大明宮詞》《琵琶語》等。 此工作室成立后,林海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新世紀音樂與鋼琴音樂,開始涉獵影視配樂、流行音樂等。
現今,林海的創作涉及不同領域,游弋于古典、流行、爵士、New Age 4 多種風格之間。 林海作品雖多,但其音樂也誠如樂評人所說:他不僅有著肖邦的氣質,德彪西的慵懶與優雅; 還具有George Winston 5 親和而強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 6 豐富而充滿想像的思考性。 他更是被譽為右手東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樂家; [2]但總的來說,林海在創作中始終以中國傳統元素為核心,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流行的交融為創作手段,力求創作出極具內涵又深受聽眾喜愛的作品。
三、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美學中的表達
筆者欲舉例林海的《彩云之南》(1996)、《小河淌水的傳說》(1996)、《琵琶語》(2003)、《關雎》(2006)四首作品,并與其他同類型的作品進行比較,來解讀林海對中國傳統元素運用所體現出的特點。
(一)小而美、簡而精
林海早期發行的作品中,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主要是將中國傳統民歌、五聲音階、合頭換尾等創作手法融入作品中。 鋼琴專輯《日月西東》7 匯集了林海早期對傳統元素運用的手段,作品體現出小而美、簡而精的特點,專輯中的樂曲《彩云之南》《小河淌水的傳說》最具代表性。
“彩云之南”是云南省的美稱,很好地概括了云南的美麗、神秘、多彩,云南是個多民族聚居地,有著多樣的文化。 以“彩云之南”為題,筆者認為意在表現如詩如畫多彩的云南。 《彩云之南》的旋律看似雖簡單,但布局卻很精妙。 林海在創作中以簡單、洗練的主題句,風輕云淡的筆墨描繪多彩的云南。 主題句采用中國特有的五聲音階調式,合頭換尾的創作手法,強調音樂的民族性,伴奏則采用短琶音,襯托著婉轉悠揚的主旋律。 為表達云南的多彩,作者則借用色彩和弦、轉調手法。 注重寫“意”,致使音樂整體簡約、空靈,給人一種朦朧、虛幻、唯美的感覺,營造出中國音樂所獨有的意境。 整首曲子中,中國傳統元素與西方創作技法的結合,也致使音樂散發著古香古色的中國韻味,但又不失西方古典風格。
譜例1
專輯《日月西東》中《小河淌水的傳說》,則是根據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編而成,該民歌旋律優美,有“東方小夜曲”之稱。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善于將中國傳統音樂同西方作曲技術結合,曾將《小河淌水》改編成鋼琴曲《流水》,將主題句節奏進行多次變奏,并在曲中運用大量琶音,曲如其名,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如行云流水,清新流暢,充滿活力。 同是將《小河淌水》與西方作曲技術相結合的作曲家林海,改編成《小河淌水的傳說》,表現出來的音樂雖顯簡單,伴奏也不似《流水》般華麗,但整首曲子給人的感覺是安謐的吟唱,靜靜訴說著阿妹對阿哥的思念。 林海在改編中并不是原樣使用《小河淌水》的主題句,而是將主題句進行多次改編(如譜例2),再運用合頭換尾、變奏、重復樂段的手法進行發展,以及倚音、琶音的使用,表現出小河流水的神態。 結尾處對《小河淌水》主題句變化再現,點明主旨。
譜例2
從上述對林海兩首作品的分析,其早期作品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如同其他作曲家一樣,都是選用最常見的創作手法,但林海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所呈現出來的音樂不像其他古典音樂華麗、高深莫測,它簡單、短小、平易近人,充分體現出他作品中所蘊藏的小而美、簡而精的特點。
(二)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的體現
林海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早期作品呈現小而美、簡而精的特點,而從2003年其創作的《琵琶相》來看,除具備早期的特點外,還體現出當下最需要的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特點。
專輯《琵琶相》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最突出的便是對中國傳統樂器的大量使用,在對傳統樂器充分運用的同時,也體現著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中國樂器與西方樂器的融合。 整張專輯牢牢把握住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這一時代主題,與世界各地音樂結合,演奏出極具中國韻味的音樂,以及對中國傳統樂器進行傳承,符合當下時代需求,音樂也更具民族性、時代性。
筆者欲舉此張專輯流傳最廣,風格差異較大的《歡沁》《琵琶語》兩首曲子來說明林海在運用中國傳統元素創作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性、多元性。
在林海早期的作品中,對中國民族五聲音階、傳統民歌的運用就充分體現了民族性這一特征,而這兩首曲子則是運用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作為主奏來體現音樂的民族性,在配器上加入笛子、簫等傳統樂器,使原本琵琶表現出來顆粒性較強的音樂變得極具抒情性,也更具中國風味。
林海在《琵琶語》的創作中,不僅選用中國的傳統樂器,還配以鋼琴、大提琴、貝斯、吉他等西洋樂器,要將眾多不同類別的樂器相融合,極具挑戰性,林海突破傳統,與時俱進,讓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在不同類別的樂器之間架起了橋梁。 在演奏主旋律時,雖以琵琶主奏,但卻沒有用琵琶常用的“輪指”技巧,而是演奏出單音,很清淡很簡單的一種顆粒樂音,音樂更顯干凈、空靈。 曲子中間部分改用鋼琴重復主旋律,琵琶輪指伴奏,鋼琴并沒有就此淹沒琵琶的聲音,彼此相互映襯,毫無違和感,緊接著人聲的加入無疑也是整首曲子的亮點之一,增添一絲凄涼的味道。 更使整首曲子波蕩起伏,纏綿悱惻,主人公猶如懷抱琵琶坐船穿梭于江南水鄉之中,靜靜地訴說著心中無限事。
譜例3
《琵琶語》表現出來的音樂憂傷柔美,而《歡沁》卻與之不同,音樂歡快雀躍。 《歡沁》中,琵琶跳躍音符的大量使用使整首曲子充滿歡樂與童真,讓聽者聯想到孩童時期天真無邪、嬉戲打鬧的場景。 (譜例4)竹笛、鋼琴的加入更增添了一份天真,并不像在《琵琶語》中那樣強調抒情性。 同一專輯不同音樂風格的轉變,體現著音樂的多元性。
此張專輯,不僅體現著音樂的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它的問世,還徹底顛覆了大家對琵琶的印象,原來琵琶不僅能演奏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此類大氣磅礴的武曲,抑或是如同《漢宮秋月》此類哀怨悲傷的武曲,還能演奏出婉轉、甜美、輕巧、壯闊的樂曲。
譜例4
(三)在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素材中提煉和重塑音樂形象
林海的音樂,除具備小而美、簡而精,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的特點外,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素材進行提煉和重塑其音樂形象。 其創作對中國傳統元素運用的思考越來越深刻,不再只是停留在對傳統民歌、樂器的使用,而是開始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融入作品之中。
林海2006年為哈輝所創作的專輯《關雎》,選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古詩詞作為創作素材,立足于古詩詞的莊重典雅,遵循其韻律特征,加入流行、爵士風格,將詩詞的文學意境彰顯出來。 在演唱中,主唱哈輝擯棄傳統中規中矩民族唱法,改用自由現代流行唱法,并運用大量的裝飾音加以潤色,歌曲整體偏向于流行風格,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傾向。
整張專輯,林海并沒有因為歌詞是古詩詞,而全部選用中國古典樂器,而是另辟蹊徑,選用古典與現代相結合。 而后詮釋出來的作品,雖流行味道偏濃,古詩詞韻味也稍有欠缺,但該張專輯在當時,運用古詩詞進行譜曲,并選用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做到了傳承古詩詞之美,彰顯中華文化內涵。
該張專輯收錄了十一首作品:《山行》《春曉》《關雎》《蝶戀花》《青玉案·元夕》《相思》《上邪》《鵲橋仙》《一剪梅》《游子吟》《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以《詩經》開篇之作《關雎》作為主打曲目,精心遴選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作詞并對其進行譜曲,所選詩歌均為千百年來一直傳承至今,為世人所傳頌的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素材。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關雎》則是開篇之作,它亦是以各種藝術形式復演最多的曲目。 可以說,《關雎》是雅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曲目,這是專輯將其作為主打曲目的原因之一。
此首《關雎》為單三部曲式,D宮調式,旋律起伏不大,第一句旋律平穩,吟誦式的吟唱,第二句采用重復樂句的手段,繼續訴說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第三句男子追求女子的心境開始變化,從愛慕到求之不得,徹夜難寐,故作者在旋律上開始作出改變,音樂開始上揚,表現出求而不得的焦慮。 第四句男子對女子的愛越發熱烈,音樂也在此達到高潮,第五句是第四句的變化重復,歌曲在高潮中結束,到尾奏處又歸于平靜。
整首曲子將古典詩詞與流行演唱相結合,既清新悠遠又充滿激情,以及非常規5/4拍子的使用,為本就充滿民族風格的樂曲增添了一些浪漫主義。 大量琶音和十六音符的使用,營造出詩詞中男子對女子延綿不斷的愛意。 哈輝的演繹更為曲子增添色彩,醇厚質樸的唱腔使樂曲富于韻味、流暢舒緩、纏綿悱惻。
譜例5
該首曲子在保留中國特色的前提下,大膽地運用西方的音樂特色,充滿流行風味。 對原詩情感的表達不像以往所聽到的《關雎》版本那樣含蓄,如趙季平的《關雎》采用“依義行調” 8 的方法[3],傳達出來的情感含蓄內斂,將古詩詞原本存在的古典寓意準確傳達,也符合當時儒家的禮樂思想,即對于愛情必須要“發乎情,止乎禮”。 樂曲對于原詩意境的把握也很到位,把《關雎》傳統詩詞深遠的意境準確傳達,總的來說,整首曲子始終秉承著《關雎》所處時代的禮樂思想,形成莊嚴肅穆的音樂風格,符合《關雎》詩詞本身所要表達的內涵。
然而林海所創作的《關雎》則是突破傳統封建禮教的傳統思想,將其與現代的愛情觀相融合,表達出一種含蓄而又熱烈奔放的情感。 整首樂曲既保留詩詞的完整性,旋律也朗朗上口,以現今流行歌曲的形式演繹傳統文化的愛情觀,并將其與當下結合,符合當下大眾的愛情觀。
《關雎》對中國古詩詞進行完美的傳承,將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通過音樂進行表達。 在創作上盡量做到詞曲契合,遵循古詩詞的韻律,旋律上簡單,除了句尾拖腔處,為將古詩詞悠遠的意境表達出來,盡量做到一字對一音,使其具有強烈的吟誦感,在音樂風格上充滿流行風味,更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趣味。
林海再一次讓只在語文課上背誦的古詩詞,以另一種更加唯美的方式讓大眾傳唱。 這既傳承、普及了中國古詩詞文化,彰顯了中華文化內涵,同時也進一步將中國傳統文化以音樂的符號推向世界。
四、中產階級音樂風格構建
何為中產階級,至今在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劃分標準,現今主要通過以下四方面來劃分:首先在經濟上,有穩定的收入,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 在職業上,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對生活質量有一定的追求,對其勞動、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 在文化上,受教育程度高,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家庭消費能力。 在政治上,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
總之,不論是從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地位來看,他們均處于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而中產階級最易于在以下職業群體當中產生,如私營企業主和個體戶、國有企業承包或租賃經營人員、三資企業的高級員工、部分學者和專家、演藝界和體育界的明星等。
然而,中產階級人士雖擁有不錯的生活,但也處于較尷尬的境地,他們就像一塊“夾心餅”,既沒有上層社會人士的巨額財富,也無法享受低收入人士的社會福利保障,所有的財富都靠自己辛苦累積。 中產階級也是受壓力最大的階級,他們承受著買房、工作、家庭等巨大壓力,迫切希望能有相關的渠道來釋放。 音樂無疑是一個簡單、方便的渠道,隨著網絡的發達,欣賞音樂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什么樣的音樂才是中產階級所需要的呢? 中產階級是一個追求細致,講究品位,擁有浪漫情懷和濃厚人文氣質的階級,他們對音樂有著自我的審美需求,而音樂素養的要求及生活的壓力又迫使他們選擇一些既簡單易懂,又不失藝術性、哲思性,能與內心情感產生共鳴的音樂。 此種音樂不像毫無內涵的快餐式音樂只追求耳癮,在內心卻毫無波瀾。 它是一種能洗滌聽者心靈,給聽者帶來寧靜、安逸的音樂,而林海的音樂,非常符合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
(一)適應中產階級審美趣味的創作
從前文可知,林海的作品線條簡單、優美,結構嚴謹,極具時代內涵,不僅有著幾分古典音樂的風骨和氣派,還有著超脫的情調,它是通俗且易于流行的。 其音樂風格也總體流露出干凈、空靈、安靜、甜美的氣息,給人自然、清新、典雅之感。 此風格音樂,給予聽者心靈極大的放松,這一特點剛好符合中產階級忙碌后閑暇放松、外出旅游等的使用需求。
林海創作了大量的心靈治療音樂,使聽者去掉塵世間的繁華與嘈雜,放下心靈的包袱,讓被壓抑許久的靈魂,得到自由地放松。 對于創作心靈音樂的初衷,林海說:“重溫童年的天真與幻想,遠離城市的虛妄、功利、現實,是我最想做的! 我將以這樣的心情繼續推出一系列的心靈鋼琴。 ”[4]此種適應中產階級審美趣味的創作,讓其作品得到廣泛關注。
鋼琴專輯《月光邊境》《遠方的寂靜》便屬于這一類心靈音樂,專輯《遠方的寂靜》曾入圍第15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該專輯對樂曲做了非常到位的總結:“有一種琴聲如呢喃似輕訴,有一種心情如飛行似遨游,以琴聲調心情、以心情佐琴聲。 ”[5]作曲家運用最簡單的音樂線條,寫出了繁華喧囂背后的寧靜,都市男女渴望心靈的自由。 專輯同名鋼琴曲《遠方的寂靜》結構嚴謹規整,為三部曲式,B大調,主旋律有著清晰、遼闊、悠遠的線條,伴奏則以分解和弦為主,整首曲子音樂古典、清新淡雅,意境深遠。
呈示部為AA1段,A段共分四句,旋律采用四度模進、變化重復的手法創作,主題突出。 A1段在A段的基礎上變化重復。 展開部轉到G大調,以A段的第一句旋律為動機進行發展,再現部回到B大調結束。 整首曲子曲式形態單純脫俗,創作手法簡單,運用音區、調式、旋律、伴奏的合理變化來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 樂曲更是以淺吟低訴般的舒緩恬靜之美,捕獲了無數樂迷的心。
譜例6
諸如此類音樂作品還有許多,它們無疑都有一個共同點,音樂簡單質樸、純凈柔美,直擊聽者心靈深處,讓聽者卸下生活重擔,遠離城市喧囂,回到大自然懷抱。 這樣的音樂滿足了中產階級群體的音樂審美、心理需求和娛樂需求,又幫其確立階級認同感,成功地實現了中產階級音樂風格構建。
(二)中產階級個人與時代需求的融合
中產階級的音樂審美需求,并不僅僅滿足于通俗易懂,極具藝術性此類要求便可,最重要的還是要和聽者心靈對話,能喚醒內心深處的豐富情感。 縱觀林海的作品,除具備這些滿足聽者個人需求外,也與時代需求相呼應。 在構建中產階級音樂風格時,林海是如何將個人與時代的需求共同結合,從其作品觀之,不管是影視配樂、鋼琴作品、還是為他人所作歌曲,都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作品之中,來搭建個人與時代需求的橋梁。
林海對傳統元素的不斷使用,除了自身的鐘愛以外,也和他受教于中央音樂學院有很大的關系。 中央音樂學院是一個既立足于傳統,又不斷吸納各國、各民族文化的院校。 林海從附中到大學這段時間,被這樣的一種氛圍包圍著,早已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時代需求作為己任。
在運用傳統文化進行創作時,他很好的抓住其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并懂得抓住聽眾的心理需要,使用當下流行的創作手段、音樂風格,使音樂符合大眾審美。 如《琵琶相》,抓住琵琶的特點,運用通俗易懂的旋律,不同于以往的配器手段,打破傳統,引領現代,創作出輕松、愉悅、委婉的音樂讓聽者眼前一亮,讓大家看到了琵琶表現的更多可能性,琵琶既能表現狂風暴雨之勢,也能表達柔情似水、風情萬種。
林海在此創作中,將琵琶這一流傳千年的樂器,通過輕松的方式普及給大眾,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滿足著時代的需求。 專輯中,中國韻味、意境體現出來的安靜、空靈之感,也恰好滿足了中產階級的心理需求。 總的來說,此類音樂,將中產階級個人與時代的需求進行了很好融合。
(三)藝術與商業的糅合
中產階級的審美需求,為林海的創作帶來了市場,林海的音樂反過來又滿足于中產階級的需求,他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林海選擇創作中產階級音樂,不僅僅是因為市場強大,更是為中產階級人員提供一條解壓的渠道。 然而,在面對市場音樂的侵蝕下,林海也從未忘記初心。 他總是能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作出很好的平衡,所以他的作品也不會陷入無營養的商業復制品漩渦之中。
藝術與商業之間,如同一把雙刃劍,兩者相輔相成,商業給了藝術機會,藝術創作更多價值回報給商業,當然有些藝術只是為了利益,而毫無價值可言。
在音樂領域,很多作曲家,由于商業利益的驅動,為迎合眾人口味,而忽略藝術本身。 面對藝術的召喚與商業的誘惑,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眾多作曲家們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林海,在這樣的時代潮流沖擊下,也始終努力在尋求藝術與商業之間的最佳契合點。
他展現出來的作品既有藝術內涵又深得大眾喜愛。 首先,他對大眾的審美趨勢有著清晰了解; 其次,他深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發展主流,將其作為創作題材,符合時代需求; 最后,他有著深厚的創作技法,能賦予簡單的音樂深刻的內涵,使音樂與聽者內心產生共眠。
聽眾的喜愛,讓其音樂具有商業市場,簡單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刻內涵,讓作品更具藝術性。 筆者覺得,這些應該就是林海所要尋找的最佳契合點。 為作曲家們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的關系,作出了一些表率。
林海在專輯《大明宮詞》發行時,曾在訪談中說“當我們痛心疾首地發現正處身于一個不幸的音樂時代時,還有多少人能守住這份對音樂的虔誠? 也許再過一個十年,我也不再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但只要還有人喜愛我的音樂,我就一定有勇氣,做我自己。 ”[6]正如他所言,他做到了,他一直在努力做自己。 他的創作精神,值得每一位音樂家學習。
五、結語
林海作為一個音樂制作人,因具備專業扎實的音樂功底而游刃有余地涉足古典、現代、新世紀、爵士、中國傳統民樂等多種風格,創作出許多高質量的作品。 創作涉及各個領域:影視配樂切合主題,生動形象; 心靈音樂,直擊聽者心靈深處,讓人流連忘返; 鋼琴音樂古典淡雅、干凈空靈; 為他人所作樂曲,切合聲線,美妙動聽……
在創作中,他的作品始終以中國傳統元素為核心,融入搖滾、爵士、蘇格蘭、拉丁等大眾喜愛的流行音樂元素,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音樂進行融合,使作品具有小而美、簡而精,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等特點,以及在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素材中提煉和重塑音樂形象,使作品充滿內涵。 其作品表現出來的簡潔、典雅、寧靜、優美,成功的構建了中產階級音樂風格。 貼近中產階級生活的創作,使林海的作品也廣泛流傳。
總的來說,林海的音樂不同于陳勛奇 9 音樂濃重的江湖氣息,也不同于范宗沛音樂的壓抑和迷情。 他的音樂曲風多變,可剛可柔,是性情流露自成曲,具有中國文化內涵。 他的作品還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讓人過耳難忘,其作品更為中國音樂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文學論文投稿刊物:《中華詩詞》創刊于1994年。它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當代詩詞月刊。面向國內外。1997年交郵局發行,當年突破一萬份大關。
林海用“心”做音樂,其作品從未進行大肆宣傳,卻廣泛流傳,然而聽者卻不知是其所作。 加之現今網絡發達時代,唱片行業不景氣,版權也得不到維護,生計堪憂。 但盡管如此,林海還一直勤勤懇懇地創作,只求創作出極具藝術性又深受樂迷們喜愛的音樂。 可見他不為名,不求利,他的作品及他的創作精神,值得每一位音樂家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小妮.安海知名音樂家故土憶童年[N].泉州晚報.2015-03-20.
[2]風潮音樂.音樂家林海介紹[EB/OL].http://store.windmusic.com.tw/zh/CD/TCD-5245,2001-12-25.
[3]黃貝如. 對古詩詞歌曲《關雎》的比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