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1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生發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疫實踐。 抗疫精神的五個維度相互關聯且邏輯統一。 抗疫精神是馬克思生命觀、自由觀、人民觀、價值觀、共同體思想的當代詮釋,是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的凝結升華,是當代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例證。 將抗疫精神落實到思政課教學,需要講清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講透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講明抗疫精神的價值歸依,講活抗疫精神的自覺踐行。
關鍵詞: 抗疫精神; 豐富內涵; 生成邏輯; 價值歸依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總書記精辟概括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并提出要在全社會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是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中創造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凝聚升華,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詮釋。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思政課,應當弘揚抗疫精神,將疫情防控中涌現出來的偉大抗疫故事作為鮮活的素材,成為激勵青年學生凝心聚力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這需要講清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講透抗疫精神的產生邏輯,講明抗疫精神的價值意蘊,講活抗疫精神的自覺踐行。
作者:王 歡
一、講清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
抗疫精神的五個維度是有機統一和相互關聯的整體。 生命至上是首要原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命觀、自由觀與中國人文精神的統一; 舉國同心是力量源泉,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統一; 舍生忘死是價值旨歸,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統一; 尊重科學是方法保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與大國力量的統一; 命運與共是道義擔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與大國擔當的統一。
生命至上是首要原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命觀與敬仰生命的中國人文精神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是在人學基礎上的總體生命觀,賦予人的生命以至上性,強調生命本身的意義,重視每個生命的過程、價值和結束。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首先是一種生命的存在,生命是至上的和最寶貴的。 同樣,中華文明歷來重視生命,強調人命關天,敬仰生命,敬畏生命。 馬克思主義生命觀與中華精神的內在統一,使得中國政府在這次疫情中能夠對每一個生命負責,不惜一切代價,不放棄每一位病患者,所需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
這才是對人的生命的最大的尊重。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生命觀是平等的生命觀。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平等觀是一切人的基本權利,不是抽象的,而是包含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社會平等的真正平等。 正如恩格斯所說:“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的實行。 ”[1]110 中國的抗疫阻擊戰對人的生命的平等給予了最好的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救治每個生命而不分年齡、地位、財富、種族,“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從在華外國留學生到來華外國人員,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 [2] 這才是真正的人與人的平等。
生命至上詮釋了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與中國文化自由自律精神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本質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本質特性恰恰就是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 ”[3] 96馬克思主義闡釋了人的生命與自由之間的關系,人的生命是一個實現自由個性的生命存在,生命是基本前提,自由是生命的本質特性,沒有生命,自由就是無本之木。 然而自由是從秩序中來的,是有秩序的自由,與必然、責任是辯證統一的。 馬克思說:“如果不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關系問題,就不是很好地議論道德和法的問題。 ”[4] 454可見,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限制的、有秩序的自由。
生命與自由的關系在疫情得到很好的詮釋。 疫情期間有這樣一個描述:“戴上口罩,人權沒了; 不戴口罩,人全沒了。 ”這雖帶有調侃意味,但其背后的矛盾實際上反映了西方一些人打著所謂自由的旗號枉顧生命的事實,實際上是對自由的最大破壞。 而中國文化講究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同一,這與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統一的。 這種統一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大作用,關閉離漢離鄂通道,人們自覺佩戴口罩,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舉國同心是力量源泉,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是實踐的主體。 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也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即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 中國之所以能夠以最快速度取得疫情阻擊戰的決定勝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構筑起堅強的防疫長城。
廣大黨員、干部、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公安民警、科研人員、快遞員、環衛工人、新聞工作者、千千萬萬志愿者和默默在家抗疫的普通人一起不畏艱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形成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這種力量使得全國上下一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批醫療隊支援武漢,全國人民為武漢加油,這是中國疫情快速取得勝利的關鍵。 在疫情取得全局性勝利、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階段,中國人民再次展現了舉國同心的巨大力量,顯示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
舍生忘死是價值旨歸,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統一。 我們強調生命至上,同時強調舍生忘死,二者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 生命至上是從人的基本權利來說的,對于任何人來講,生命是第一位的,是個人權利范疇。 舍生忘死是從人的價值角度來說的,是一個規范性命題,是人作為人的應然性,這是一個倫理范疇。 當面臨國家、集體和個體利益相沖突時,如何取舍就是一個價值觀問題。
馬克思主義基于人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強調人的生命及其實踐活動對于社會和個人的價值,即服務社會和完善自我這兩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也強調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舍小家為大家、不怕犧牲、視死如歸、萬眾一心,強調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 正是從國家和整體利益出發,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無數為國家、為人民、為民族、為新中國、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人民英雄,這種英雄精神在中國的土壤上從不缺乏。 在抗疫阻擊戰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中華優秀文化基因的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鑄就了無數的人民英雄,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詮釋著人的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
尊重科學是策略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與中國大國力量的統一。 抗擊疫情必須用科學的方法,科學有效防控,不能盲干胡干。 秉持科學精神和態度,中國組織了眾多頂級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提出科學有效應對之策。 在病毒溯源、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病理分析、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患者救治、科學防御、藥品開發、中西醫結合、疫苗研制等方面,中國科技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尊重科學、弘揚科學,保證了疫情防控的科學有效。 這些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視科學、尊重科學、科技創新的成果,為抗疫勝利提供了技術支撐。
命運與共是道義擔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大國擔當的統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國基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面臨全世界共同的問題提出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發展,具有及時性、科學性和前瞻性。
早在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就強調,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之后習近平主席又多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再次用事實證明人類面臨諸多共同挑戰、難題和危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各個國家的命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 只有合作開放、互利共贏才是正道。 在疫情發生后,中國積極向各國提供援助和物資,向世界展示了面對人類的共同災難,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胸懷與擔當,這是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實際行動和努力。
二、講透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
偉大的抗疫精神生成于偉大的抗疫斗爭,其獨產生于中華大地有其邏輯必然性。 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將抗疫精神產生的必然性講透。 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制度優越性和文化基因是抗疫精神生成的基本要素。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堅強領導是抗疫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 人的最基本權利是生命權,是人的其他權利的基礎。 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是一個合格政黨的首要任務。 面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病毒肆虐,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最有力和最樸實的話語:“不遺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每一位病患者,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什么都能豁出去”。 向全世界證明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心中的分量,向全世界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顯著區別。 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都執政為民,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是我們取得疫情防控勝利的根基。 只有這種執政理念才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每一個人的生命。
中國人民是抗疫精神產生的堅強主體。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勠力同心匯聚成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創造了一個個讓世界仰慕的中國速度和“不可能”。 這一個個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平凡普通的中國人,他們是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應急救援人員、新聞工作者、企事業單位職工、工程建設者、下沉干部、志愿者……人民群眾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不怕犧牲、勇于擔當、顧全大局、甘于奉獻支撐起了中國的抗疫戰斗,決定中國抗疫的這場人民戰爭必將取得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是抗疫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 習近平同志指出:“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優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能不能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 ”[2] 這次的抗疫大考是擺在每個國家面前的共同難題,而中國在這次大考中經受住了考驗。 中國以最快速度集中了抗疫需要的各種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實現了社會各方的迅速動員和資源整合。 沒有推諉指責,沒有延誤時機,只有上下同心,快速響應,科學防治,彰顯了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具有的非凡社會治理能力、高效的動員能力、快速統一的行動能力。 這種制度優越性給中國以最短時間取得疫情防控勝利以巨大的制度保障。
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精神品格是抗疫精神產生的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是在無數災難困難中磨煉過的民族,每一次的苦難都不曾擊敗過這個民族。 其原因之一,就是蘊含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獨特精神品格。 “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好和平,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講究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同一。 ”[2] 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精神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抗疫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中華民族能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能夠萬眾一心風雨同舟,能夠與全世界人民命運與共,這是我們取得抗疫勝利的重要保障。
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在抗疫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又一樣式。 偉大的精神產生于偉大的時代。 當前我們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一偉大時代的召喚下,中國人民砥礪前行,發奮圖強,在改革實踐中創造出了偉大的中國精神。 這種精神力量在具體的實踐中表現為載人航天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不同的精神樣式。 當面臨百年不遇的嚴重傳染病時,新時代的中國精神在抗疫斗爭中與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精神品格形成合力,凝結成為獨特的精神樣式,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精神,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長城。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 ”[2]
三、講明抗疫精神的價值歸依
講好抗疫精神還要講明抗疫精神的價值歸依,這有利于幫助青年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堅定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弘揚抗疫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面對肆虐的病毒,廣大黨員干部勇敢地堅守防控第一線,向廣大人民群眾有力地證明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 共產黨員之所以敢于擔當,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有了這種精神力量,才能讓廣大黨員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在人民群眾面臨生命威脅時挺身而出。 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詮釋了理想信念不是口號而是初心使命和具體行動,是精神之“鈣”,是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弘揚抗疫精神,讓青年學生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對于青年樹立遠大理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弘揚抗疫精神,堅定黨的領導和四個自信。 中國的抗疫斗爭之所以能夠快速高效取得決定性勝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 在西方一些國家的政黨互相推諉責任延誤疫情之時,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統一領導、科學防治,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每個人中國人的安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和風骨。 中國的革命、改革與現代化建設一次次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我們才能無堅不摧,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各種事業成功和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這更加堅定了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制度優越性、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和中國精神是我們無堅不摧戰勝一切困難的源泉和力量。
弘揚抗疫精神,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疫阻擊戰將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難、舍生取義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高漲。 深入領會抗疫精神、踐行偉大的抗疫精神,使其成為激勵全體中國人民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強大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開創偉大事業、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每個中國人的力量。
弘揚抗疫精神,鼓舞廣大青年勇做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完成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中堅力量。 在這次抗疫斗爭中,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沖在疫情第一線,經受住了抗疫這場嚴峻的考驗。 事實證明青年是經得起考驗的一代。 通過弘揚抗疫精神,要讓青年繼續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堅定黨的領導,要讓廣大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四、講活抗疫精神的自覺踐行
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覺踐行抗疫精神,這要求在教學內容上、教學形式上有切入點和落腳點,從而講活抗疫精神。
以鮮活的事例為切入點。 抗疫中的無數鮮活感人的英雄事例都是思政課的好教材。 思政教師可以進一步梳理這些事例,將不同群體、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抗疫故事分類整理:既要講偉大的英雄,又要講平凡的人物; 既要講感人的事例,又要講反面的典型; 既要以情動人,又要有理性思考。 同時要充分挖掘這些事例,將其與具體課程相結合。
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側重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法治思維等角度,“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課程側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等角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側重辯證思維、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等角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側重黨的初心使命和黨的堅強領導等角度。 通過不同角度的切入和配合形成合力,使學生全面了解抗疫精神的偉大意義和作用。
以多元的主體為支撐點。 講活抗疫精神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并進。 思政課教師是講述抗疫精神的主力,要自覺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注重搜集相關資料并分門別類,與講授課程找到結合點。 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演講、朗誦、視頻大賽、講故事等形式,運用討論式、案例式、訪談式等方法,以增強授課的靈活性。
同時,每個學生也是抗疫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講述家人的抗疫故事,講述最讓自己感動的抗疫故事。 通過學生自己講述,讓學生深刻理解抗疫精神,向抗疫英雄學習。 同時,要充分講好各行各業的抗疫故事。 抗疫英雄模范和參加抗疫的一線工作者,通過訪談、視頻連線等形式親自為學生講述抗疫故事,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這些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從而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思政教育論文范例:“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責任的轉變
以有力的踐行為落腳點。 講透、講清、講明、講活抗疫精神,最終要落腳在踐行上。 要引領學生將抗疫精神落實在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自覺積極踐行抗疫精神。 號召青年學生向榜樣學習,向先進典型學習,向英雄學習,不怕困難,勇挑重擔,堅韌不拔,胸懷大志,要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 要讓廣大青年奮發學習,勇于實踐,為人民服務,將自己的青春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幸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厚植家國情懷,勇挑時代重任,勇當時代新人。
【參 考 文 獻】
[1] (德)恩格斯. 反杜林論[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0/15/c _1126614978.htm,2020-09-08.
[3] (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德)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