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2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了紅色精神,這種紅色精神也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隨著社會主體變化而變化,也為弘揚紅色精神提供了參考。“一江山精神”也是紅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紅色精神內涵也逐漸豐富,把紅色精神融入國民教育中,為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紅色精神, “一江山精神” ,與時俱進 ,弘揚路徑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了紅色文化,它有三種形態,即物質、精神和制度形態。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是紅色文化的內核,弘揚紅色精神有著重大意義。紅色精神是在一定的時期和區域內形成的,受時空因素的影響較大。時空在不斷變化,如何在新時期弘揚紅色精神成了當務之急;诖,筆者從社會主題和紅色精神本身出發,尋找原因,并以“一江山精神”為例對弘揚紅色精神的路徑問題進行探討。
一、弘揚紅色精神之因
1.社會主題變化是弘揚紅色精神的現實需求。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題隨著革命、建設、改革而不斷變化:從“打倒列強、除軍閥”到“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從“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題變化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為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的奮斗時期,也是紅色精神創造、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是開辟、堅守、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期。紅色精神在社會變革中形成,既有創造者的屬性,也有開拓者的屬性,承載的紅色文化貫穿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階段。紅色精神有凝聚人心、精神激勵、整合創新等功能,可為實現各個階段目標和任務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歷史各階段的社會主題不斷地發生變化,階段性目標也隨之改變。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將發展紅色精神融入社會發展各階段,大力發揮其功能,以完成各個階段的目標。在革命年代,弘揚紅色精神是必然之事,紅色精神契合革命主題,凝聚萬人之心參加革命,激勵眾人之魂奔向社會主義,克服重重困難去戰勝敵人,建立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弘揚紅色精神是現實之需,紅色精神融入建設主題,團結億萬群眾攻堅克難,整合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紅色精神與時俱進是弘揚紅色精神的歸宿。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精神,與馬克思主義一樣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紅色精神的與時俱進,就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從不同的時期看,在革命時期,紅色精神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精神糟粕相對立,它在革命中產生,在革命中發展,因此它的內涵充滿了“革命”元素,并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出去,以凝聚力量去破壞舊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建立新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紅色精神充滿了“建設和改革”元素,并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弘揚,發揮自身諸多功能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自身的內涵也不斷豐富,與時俱進。
從精神和傳統文化關系看,產生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紅色精神含有愛國主義精神,后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的。不僅是愛國主義精神,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勇于革命精神、團結互助精神、實事求是精神等都是紅色精神的文化本源。紅色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弘揚。弘揚是與時俱進的前提,與時俱進是弘揚的必然歸宿。
二、“一江山精神”之與時俱進
1.“一江山精神”是紅色精神。“一江山精神”是在人民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的過程中產生的。1955年1月18日,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任司令員,統一指揮解放“一江山”島戰役,進攻“一江山”島的陸?杖妳鹂偙_1萬余人[1]p181。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海空軍火力和炮兵火力一齊發揮威力,登陸部隊在炮兵、航空兵、艦艇的直接掩護與支援下登島,僅用35分鐘就搶占了主峰,并迅速向縱深發展。經過3個小時的鏖戰,解放軍全殲守敵,打開了被國民黨稱為固若金湯的大陳門戶——“一江山”島。在解放“一江山”島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與人民群眾對解放軍進行了大力援助。相關資料顯示,有24700多人參加了支前,搶修和改裝70多艘船只,支援軍需物資3500多噸,幫助部隊運送作戰物資2000多噸、油料840噸,為重傷員獻血20000毫升。
在這一過程中,解放軍官兵發揚紅軍精神,抱著不勝利不罷休的決心,不怕艱險,藐視一切困難,勇敢戰斗;人民群眾發揚愛國主義傳統,不畏艱險,團結一致,勇于支前。解放軍、人民群眾、地方政府良性互動,融洽了軍民關系,形成了“一江山精神”。21世紀初,臺州地方學者將“一江山精神”提煉為十六個字,即“不怕艱險、智勇堅定、團結奮斗、不勝不休”。
從中可以看出,“一江山精神”就是紅色精神,因為“一江山精神”與紅色精神的主體內容、發展路徑、媒介載體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建設精神的結晶,都有舊址、遺跡、文物、文獻、標語、紀念物品等物質載體。
2.“一江山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一江山精神”以民族精神為底蘊。“一江山精神”在“一江山”島戰役中形成,是紅色精神,能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在“一江山”島戰役中,解放軍與臺州人民將愛國主義情懷發揮到了極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臺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愛家國的情懷付諸行動,不畏艱辛,奮發圖強,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一江山精神”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還汲取臺州的優秀傳統文化營養,以傳統的民族精神為底蘊。因此,“一江山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是發展了的中華民族精神。
“一江山精神”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與時俱進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一江山精神”內涵不斷豐富,被提煉為“十六字”精神和“十二字”精神;二是支撐“一江山精神”的理論不斷發展;三是在“一江山精神”的激勵下,臺州市委、市政府帶領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開創了新局面。“一江山精神”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與發展。2000年以前,“一江山精神”沒有明確定義,相關文章的作者大都對“一江山”島戰役進行回顧,對“一江山”革命精神激勵后人不斷進步的事情進行敘述。他們將“一江山精神”等同于“革命獻身精神”。
21世紀后,臺州地方學者將“一江山精神”提煉成十六個字,內涵也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豐富。“一江山精神”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理論的支撐,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支撐“一江山精神”不斷發展的先進理論,“一江山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與時俱進的“一江山精神”的激勵下,臺州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區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取得了不菲成績。例如2013年,臺州市實現生產總值3153.34億元,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49位[3]。
從上文可知,“一江山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其民族性是時代性的基礎,時代性是民族性的延伸,兩者相輔相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所以說,“一江山精神”是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為主的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
三、弘揚“一江山精神”之路徑
1.把弘揚“一江山精神”融入國民教育之中。首先,從實施教育的組織方面來講,這涉及政府、學校、社會等。政策是弘揚的有力手段,制度是弘揚的必要措施,法治是弘揚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將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等制度,加強法治建設。具體而言,相關部門,特別是教育管理部門制定相關制度,把“一江山精神”及其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寫進教育規劃,組織專門人員編寫相關教材,設立相關課題,舉辦弘揚“一江山精神”的活動。
從學校方面來講,各級各類學校要把上級部門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根據學校和學生特點,制定教育教學目標和方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弘揚“一江山精神”。具體而言,各級各類學校要制定相關的教育教學制度、科研制度、考核制度、考試制度、評價制度等,舉辦弘揚“一江山精神”的活動,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從家庭方面來講,家庭教育是弘揚“一江山精神”的起點。家庭是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因此,家庭要設置目標、制定計劃來弘揚“一江山精神”。具體而言,家長要配合政府和學校,將二者的政策落實到家庭教育中,以“一江山精神”知識來豐富孩子,以“一江山精神”言行來影響孩子,以“一江山精神”制度來規范孩子。
其次,從教育引導者來講,這涉及公務員、教師、家長等。公務員在制定與落實相關政策、完善相關制度等方面弘揚“一江山精神”,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舉辦相關活動等方面弘揚“一江山精神”,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弘揚“一江山精神”。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各司其職,既是教育引導者,也是學習者,在弘揚“一江山精神”時也受到了“一江山精神”洗禮。為了更好地弘揚“一江山精神”,無論是公務員,還是教師,抑或是家長,都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爭做優秀的引路人。作為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公務員、教師與家長不僅要在各自的行業弘揚“一江山精神”,還要在社會上對“一江山精神”及其蘊涵的文化進行廣泛傳播,發揮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最后,從“一江山精神”屬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方面來講,“一江山精神”屬于紅色文化,是其精神形態之一,弘揚“一江山精神”可與弘揚其他“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等結合起來進行。在弘揚“紅色精神”中弘揚“一江山精神”,學校起著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專題法、案例法、植入法等多種教學法,進行“一江山精神”教學。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專題法,以“一江山精神”主題,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來,有條件的學?膳c“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共建基地以推進實踐教學工作。不僅如此,還要把“一江山精神”資源融進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紅色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從而有效地弘揚“一江山精神”。
除此之外,弘揚“一江山精神”還可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進行。“一江山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以民族精神為底蘊,有與時俱進的品質,是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契合之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四個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4]p81。從前文可以看出,二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都蘊涵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因此,在弘揚“一江山精神”與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問題上,可采取相似之法,同時進行。
2.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弘揚“一江山精神”。從企事業單位方面來講,弘揚“一江山精神”離不開政府。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出臺經濟發展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以確保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企事業單位要制訂發展計劃,出臺相關制度,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各類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增強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經濟活力。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事業單位,都要堅持 “一江山精神”內涵發展戰略,做到不懼艱難、勇于奮斗、重于求實、開拓創新、善于團結、顧全大局,實現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形成利于弘揚“一江山精神”的良好政策導向、利益機制和社會環境。企事業單位還要堅持實現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具體而言,企事業單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弘揚“一江山精神”:將弘揚“一江山精神”與加強企事業單位的規章制度建設結合起來,用科學合理、公正嚴明的制度體系引導職員信任規則、遵守規則;在宣傳教育中弘揚“一江山精神”,將其內涵作為引領企事業單位的精神價值觀,以增強職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一江山精神”融入企事業單位的文化建設中,實現雙向效益。
從產業方面來講,第一產業是工業,第二產業是農業,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各行業,包括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5]p44。工業是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在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保障;第三產業能夠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要在發展三大產業的過程中弘揚“一江山精神”,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向發展。
具體而言,各地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著重發展屬于第三產業的紅色旅游業。一方面,紅色旅游能弘揚“一江山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紅色旅游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6]p30。要發展紅色旅游業,就要保護、開發和利用承載“一江山精神”的一切紅色資源。臺州市有豐富紅色旅游資源,如“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烈士紀念館、紀念碑、“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政府和廣大群眾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也要繼續開發這些紅色資源,實施可持續性發展。可采取以下方法來發展紅色旅游: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制定或完善相關的制度,設立專門的“一江山精神”與紅色旅游策劃組,加強旅游經營文化建設;切忌重復建設,建設精品、打造品牌;開發與旅游文化市場一致的旅游產品;將綠色旅游與紅色旅游結合,進行協調發展。
四、總結與思考
精神是對人的主觀存在狀態的描述與定位,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包括認識、意志、情感、理想、信念、信仰等特殊的意識活動。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核。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總稱,是歷史經驗的總結。紅色精神的發展受社會主題的制約,社會主題變化會使紅色精神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變化,但是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的實質始終不變,隨著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不斷加強而愈加穩固。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孕育生成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紅巖精神等等革命精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孕育生成了“一江山”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64字”創業精神、“98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這些紅色精神是因時而變的社會主題的產物,不斷與時俱進,內涵不斷豐富,順應時展,同時被社會所召喚和弘揚。除了精神激勵的基本功能外,紅色精神還有以下四種主要功能:歷史印證功能;文明傳承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經濟開發功能。紅色精神的功能決定了紅色精神有被弘揚的必然性,同時也決定了其被弘揚的廣度和深度。所以,只要結合社會主題和時代需求,采用得當方法,大力發揮其功能,紅色精神的弘揚就會不斷深化,拓展廣闊天地。
“一江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和廣大群眾在解放“一江山”島的過程中產生的,是紅色精神。“一江山精神”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在新的社會主題面前不斷發展,順應了時代潮流。社會和時代需要“一江山精神”,要把弘揚“一江山精神”融入國民教育之中,還要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弘揚“一江山精神”。除此之外,弘揚“一江山精神”要做到“三個必須”:一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突出自強、包容、和諧、發展的時代基調,提升“一江山精神”的創新能力,保證弘揚“一江山精神”的正確方向。二是必須立足中國的國情。只有依據中國的國情,結合時代特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弘揚“一江山精神”,才能使臺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國始終富有活力。三是必須加強“一江山精神”的基地建設。這既能對 “一江山精神”資源進行有效保護,也可以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祖強.紅船揚帆遠航:中國共產黨在浙江90年紀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瞿昌炎.一江山島戰役鑄就軍民血肉深情[N].臺州日報,2009-07-06.
[3]羅浩榕.臺州2013年GDP邁入全國前50強[N].臺州商報,2014-02-22.
[4]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張啟明.新經濟知識一本通[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0.
[6]王暉.中國紅色旅游生態化轉型升級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
相關閱讀:社科縱橫保護我國紅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