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1月1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西方自由意志一直是被人們認為不可感知和不可取代的東西,自由意志是人類經過不斷反思,批判并延續至今的道德行為,同樣也是康德所寫的《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的思想起點。西方自由意志就好像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也是一種理念,深入人們人心,在康德的書中也寫到自由意志就是康德反復強調、反復省察、反復說明的那個 "隱秘的動機",它也是我們理解康德思想的關鍵。
關鍵詞:自由意志,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
在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康德一直都在講一個詞,那就是 "道德"。在康德看來道德事實上是一種實踐的、行動的問題,而絕不是知識的問題或理論的問題,它是同自由打交道的。而真正的道德行為,就是出自于 "自由意志"這個根本。對于自由意志,它有以下三種特征:
第一,先驗性。自由意志先行于一切經驗,它就是那個通過先天根據來規定意志的理性的理念。它與經驗、與現實是絕緣的,我們不能從經驗中去推導它,不能從純屬偶然的知識中去抽象它,更不能懷疑它存在的確實性。
第二,啟蒙性。這種自由意志就其自身而言就是應當受到尊崇的,"它已經存在于自然的健康知性之中,不需要被教導,只需要被啟蒙,在評價我們的行為的全部價值時它永遠居于首位,并且構成其他一切價值的條件"。也就是說,自由意志本身已經是存在于人之中的了,人們要讓它發揮作用,所要做的只是啟蒙與教導,任何對它的存在和真實性的探討都是沒有價值的。
第三,純粹性。一方面,在自由意志之中沒有任何意圖和動機,出于自由意志的行為是必然的、絕對的、一如既往的行為,否則,那將是使心靈處在無法歸于任何原則之下的偶然的向善和時常的作惡。另一方面,在自由意志之中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偏好。因而,在出于自由意志的行為之中沒有自愛的沖動,沒有憐憫和同情……它們只不過是偽裝成自由意志,企圖成為真正規定的原因。正是上述的幾個特性,給予自由意志以無比高尚的尊嚴與崇高的地位,也使它能夠充當我們的道德行為的源泉和準繩。
雖然我們不能描繪自由意志的形狀,也不能說出自由意志的面貌,但它卻是可以顯現的。如康德所提出的法則和出自義務的行為,這些都是對自由意志的彰顯。不僅如此,我們不能在知識的意義上追求自由意志,而只能在實踐的層面上去利用它,把它作為一種懸設、一種理想、一種目標去接近它。它就在人之中,雖不可說,卻能通過法則、義務、敬重的行為顯現出來,可以說,這些法則、義務、敬重的行為正是自由意志在實踐中所了悟的東西。所以我們即使看不到自由意志本身,它仍然是存在的,只不過它的存在所采取的是另一種彰顯的方式。但不論它顯現出來的方式如何,自由意志都是它們的根,都是它們的歸宿。
一方面,自由意志是根本,另一方面,自由意志可以顯現。那么,如何實現自由意志顯現的過程呢? 當它落實到有限的、擁有自由意志的人身上時,如何一以貫之自由意志的本性? 如何使自由意志的顯現真正符合自由意志本身? 這就需要人們依靠理性確定一個普遍的法則,并使這個法則對于人來說是一種命令反過來約束人。書中提出這個法則必然是定言的命令式,因為只有定言的命令式才是人們通過理性推論出來的具有必然性的命令式,它可以使我 "設想一個定言命令式的時候,我立刻就知道它包含著什么"。
我想,自由意志的本性及其顯現對于中國人來說或許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它與我們的傳統觀念是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但,正是我們所習慣了的思維方式、觀念傳統導致我們的道德行為僅僅是一種經驗的行為,使人們有的只是一種無根的誠信。幾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其根源就在于商家把利潤作為了追求的目標,人在其中只是實現利潤的手段,這不就正好印證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偶然的向善和時常的作惡嘛! 人一直都應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能在一點意義上把人看做是手段,這才符合康德的旨趣。
我們不要等到什么事情發生了,才去補救,才去檢討,才去責難,殊不知這一過程會傷及多少人的卿卿性命,并且就是這無根單靠經驗來感覺的習慣使得在缺陷與危險行為暴露之前,種種惡習、種種不良風氣就已在人們的心靈池潭中蔓延開去,這將是多么可怕的后果! 我們所需要的正是一種由自由意志出發而引出的自然而然、無條件、無目的、無動機的行為,這就是從人的高貴性出發來使人擺脫低微性的過程,這就是康德所說的 "純粹的敬重",只有它才能保證我們的行為一如既往地具有必然性。
參考文獻:
[1] 李秋零。 康德著作全集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相關閱讀:《道德與文明》發核刊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