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1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提要濕婆由哈拉帕文化與雅利安文化融合而產生,最后成為印度三主神之一,其形象較有特色地體現了印度美學的特點。濕婆的半女之主形象以及與之相關的濕婆與三夫人形象,體現了兩種文化融合提升后的美學方式。濕婆作為舞王形象較經典地體現了印度宇宙觀與美學觀。濕婆的靈佳形象,安置于濕婆神廟的中心,不但體現了印度教的特點,而且其彰顯的生與佛塔強調的滅正好形成互補關系。
關鍵詞濕婆多種面相印度美學
印度美學,可以從多條路徑去觀賞。作為印度教最高神之一的濕婆,其形象的形成和展開,使印度美學的很多特色透露出來。對于認識印度美學的多樣性與深邃性,都會有所顯啟。本文從濕婆形象所產生的基礎,得以定型的演進,特別是從定型后的形象性質和多種面相展開探討,以呈現印度美學的特色。
一、濕婆形象的多面性與印度美學的特色
濕婆形象,既有文化的廣和深,又蘊美學的精和通。濕婆,梵文Shiva,義為吉祥、福澤、恩惠、安寧。吉祥為其核心,福澤、恩惠為其功能,安寧為其境界。濕婆是后起之神,但其主要特征,在哈拉帕文化中已經出現:(駕馭群神的)獸主、(靈獸體系的)神牛、(宇宙之心的)瑜珈王、(生殖之本的)靈佳,(法力威靈的)三叉戟,音樂宇宙的舞王……雖然在吠陀經中沒有濕婆的地位,但在外來的雅利安文化與本土的哈拉帕文化的互動中,有一位與濕婆某些主要特性相近的神靈——Rudra(樓陀羅),與濕婆關聯起來,其名詞義為“暴惡”,與濕婆詞義的吉祥,正為互動。樓陀羅有巫醫之能,可行慈愛(與濕婆的瑜珈契合),有暴風之威,可施毀滅(與濕婆的獸主相通),樓陀羅從《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演進到奧義書和往世書,與濕婆越連越緊,終在從婆羅門教升級為印度教而形成的最高三聯神中,合而為一。
樓陀羅作為暴風閃電之威與山中恐怖之王,疊加在濕婆的獸主上,使濕婆成為創造、保持、毀滅的宇宙和萬物輪回中的毀滅之王。印度教的三聯神如下:梵天為創造之神(象征從無到有的出現,所謂“生”),毗濕奴為保持之神(代表生后的存在,所謂“住”),濕婆為毀滅之神(象征死亡,所謂“滅”)。與希臘的三大神作一比較,宙斯是天空之神,波塞冬是海洋之神,哈迪斯是冥界之神。希臘的天、海、冥強調的是空間各界對世界的重要性,印度的生、住、滅彰顯的是時間各點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美學是強調空間明晰性的美學,印度美學是重在時間流變性的美學。
回到濕婆上來,印度的時間是輪回之圓,毀滅同時也是新生。濕婆形象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作為生殖之神,同時代表“生”。如果梵天(Brahma)之生,更多宇宙的抽象和哲學的內涵,與印度哲學的最高概念梵(Brahman)的產生的進路,有甚多的交合,透出文化的玄境,那么濕婆之生,則將男女生殖器的靈性與美好呈現出來,把宇宙的本質與人性的大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彰顯文化的生氣,并以抽象美的形式成為印度思想的象征形象。本來印度三大最高神,一方面作為整體出現,分別代表生、住、滅,單獨出現,一神可包括整體的生、住、滅。
但濕婆形象由于其來源上的豐富和深厚,當其代表生、住、滅時,特別是在生與滅這兩方面,顯出的文化內容更深更厚。印度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的演進中不是把最古的東西否定消滅而是純化新創,把最古的東西加以提煉與新世新物融合,一道升級。濕婆本身就是印度型思想升級的體現。世界各文化最初都有一位大母神,作為宇宙萬物生長的主神,印度文化中就是女神Devi(戴維),但印度文化對大母神的強調不在其一位女性形象,而在內在女性能量Shakti(薩克蒂)。戴維出現的時候,宇宙才能在陰陽之間獲得平衡,運轉不息。即使是貴為三大神的梵天、毗濕奴、濕婆,也必須由‘薩克蒂’(Shakti)來激發他們的活性。
因此,大女神被視為創造性的源泉。每個不同的男性神明都有自己的薩克蒂化身,正如西方精神分析學者容格所講,男性身體中內有女性性格。有時候,濕婆的妻子帕爾瓦蒂、梵天的妻子娑羅室伐蒂、毗濕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什米,都被視為他們的薩克蒂之力的體現。濕婆作為這一歷史傳統的繼承和升級,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濕婆的以雌雄同體的“半女之主”形象出現。半女之主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一個身體,一半男,半為女。
這種半女之主,強調陰性力量,正如古埃及天神為女,地神為男,在印度文化中的陰陽交合中,象征陰性能量的倒三角為天,代表陽性能量的正三角為地,濕婆的半女之主,彰顯著陰性能量薩克蒂的強大。宇宙之生,又體現在濕婆的四位夫人上,第一位夫人薩蒂(Sati),為夫殉身,體現了種姓社會殉夫傳統。薩蒂轉世為濕婆的第二位夫人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帕爾瓦蒂再分身為戰神杜爾伽(Durga)和黑女神伽梨(Kali)。三位故事甚多的濕婆夫人都是大母神戴維的化身,充滿了薩克蒂的能量。三位夫人在印度傳說中的分工,帕爾瓦蒂呈女神溫柔一面,伽梨彰女神的威暴一面,杜爾伽以美女出現但總有獅虎相伴。正在帕爾瓦蒂和伽蒂之中和。
伽梨降魔后喜及而舞,震撼大地,為了保地,濕婆躺于地上,讓伽梨在自己身上起舞。濕婆又代表時間,伽梨是時間的戰勝者,這一情節成為伽梨圖像學中的突出部分。陰性功能是宇宙之源,帕爾瓦蒂腳下,有曼陀羅的基本圖案。總之,濕婆形象以兩種方式,自身半女之主和三大夫人體系,包括了宇宙萬有的生與滅。濕婆上升到主神,與樓羅陀的融合,使吉祥之生與毀滅之死有了一個平衡,毀滅之威與痛,從伽梨形象中產生出來,濕婆自身的主要形象之一也是恐怖相。
進而,濕婆還以三面相的形象出現。在三大主神體系中,梵天、毗濕奴、濕婆分別主導宇宙的生、住、滅。在濕婆的三面相中,三大神的功能皆由濕婆一人獨顯。在象島第一窟的三相面中,中相瑜珈冥思,左為女相、善相,右為男相、惡相。三面相既與三大神的生、住、滅相連,又與濕婆及三夫人形成體系強調的生、住、滅會通。這一宇宙進一步的體現,一是舞王之相,二是靈伽之相。
二、濕婆作為舞王與印度美學的特色
先看濕婆的(舞王)之相,有遠古哈拉帕文化的遠源,有與雅利安融合之后的新境,如果說,藝術作為創造主要與梵天有關,他的夫人辯才仙女薩拉斯瓦蒂成為詩歌與音樂之神,那么,蓋因滅來自于生,滅又將轉為新生,濕婆自已成為舞王。濕婆以舞王之相出現,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濕婆的舞王相多種多樣,定型在蓮花上的圓形火焰中的動態之舞,雖還呈多種樣態,但對于印度精神,有了較為全面的體現,不但彰顯了是-變-幻-空的宇宙運行,而且又是曼陀羅原型的生動體現。前面提到,西方文化重空間,從事例上講,是芝諾的飛箭不動。
飛快的箭也要將之轉為一個個不動的點。從理論上講,是亞里士多德的本質之是,任何一物,有多種屬性,可以說很多(tobe-是),只有一個本質屬性,為不變的(substance-個物的本質之是),本質之是不受時間影響而隨一物之生永在。(個物的本質之是)是(現象之是)的陰性分詞,如果用于宇宙整體,巴門尼德用(現象之是)的中性分詞宇宙的整體之是),依然是不受時間影響的空間的不變性。與之相反,印度文化重時間,把“是”分為bhū(現象之是)與as(本質之是),每一物都存在于時間之中,同時也存在由時間而來的變化之中,在說是的同時,物正變化著,因此,bhū另一詞義是“變”。
此時一過,此時之物已成過去,為māyā(幻)。物之過去已不存在,為幻;物之現在,轉瞬即逝,為幻;物走向將來,亦為幻。如果要尋出物的不變的本質,那就是(空)。由于重時間,印度的世界是一個是-變-幻-空的世界。而濕婆之舞正是這一是-變-幻-空世界的美學體現。濕婆之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舞之圓相。 演化出朵朵火焰形成為圓。圓為時間,圓形邊上整齊的火焰,既是世界時間有節奏的行進,又在是、變、幻、空的進行中,強調著每生每滅之滅。濕婆是毀滅之神,濕婆四手中的兩手,右邊一手拿著一面計時沙漏形的手鼓,手鼓象征宇宙的創造,在傳說中宇宙萬物最先創造出的是聲音,濕婆的手鼓則是聲音之源。
同時,鼓聲停止的時候,就是宇宙的末日,但這一終結是為了追求更好的音韻,從而意味著新的世界創造。手鼓又顯示著宇宙舞蹈中的音樂,點點的鼓聲,應和著燃燒的火焰。與火焰一道顯示宇宙運行的節奏,濕婆的另一支左手臂上,就托著一團花朵狀的燃燒的火焰。火焰又是毀滅,左右兩手形成的動態平衡里的右手之鼓與左手之焰,正好象征了宇宙的開端與結束,創造與毀滅。音樂是時間,沙漏也表時間,火焰的燃燒也在時間之中,又象征著宇宙在時間的節奏里有規律地保持和運行。
這樣作為宇宙運行的火焰之圓,為濕婆之舞所產生,乃濕婆精神之象征。二是舞之交相。交即宇宙間陰陽能量相交互動,曼陀羅基形圓中陰陽能量的正倒三角的多樣相交體現出的交相,在濕婆之舞中演化為濕婆手足的舞相,濕婆四手,兩手為左右展開,左鼓右火,顯時間行進和萬物生滅之節律,兩手為上下,上作無畏印,直面世界之苦,下作庇護印,有吉祥之惠。四手律動上下左右,有開有合,展現了陰陽能量多重交合,不僅于四手,而關聯雙足,正好是正倒兩三角的相交,內蘊了濕婆之舞與印度美學的基本圖形的內在關聯。印度美學的基本圖形,由宇宙的三種基形方、圓、三角構成。但三大基形組合后最大的特點是,方形以特殊方式突出八方空間在時間中的運行。
三、濕婆的宇宙化生形象與印度美學的特色再看濕婆的靈佳之相。印度文化中,從外形上看,靈佳(Linga)為男性生殖器,優尼(yoni)為女性生殖器。從內容上看,二者乃宇宙萬物生生不已的根本。文化之初,應是陰性能量占主導,因此,薩克蒂(Shakti)有巨大影響,后來,在男性成為主神的演化中,靈佳成為宇宙生命的本質,但定型后的靈佳,是與優尼結合在一起的。但正如雖濕婆有半女之主相,更主要的是相對獨立的男相,因此,靈佳也以獨立形體進行解說。從獨立角度看,靈佳可分三個部分。底座方形,代表梵天(生);中段八角形,象征毗濕奴(住);上部圓形,代表濕婆(滅)。
男性靈佳象征宇宙的生滅。靈佳主要是濕婆,因此,有各種面飾靈佳,把濕婆的面像乃至全身與靈佳合為一體。宇宙生命是陰陽交合的產物,歷此,靈佳的基本面相是帶著優尼并與之結合的靈佳。可以說,三類佳靈構成靈佳的主型。一是單獨的幾何形的靈佳,強調的是三大神的一體,二是幾何形與濕婆形象一體,強調的是濕婆作為生滅的統一。三是帶著優尼并與之相合一的靈佳,象征宇宙生生不息本身。第一型和第三型都呈現了方圓的交合,與印度美學的基本圖形關聯起來看,正是由基本圖形演化而來的具體形象體現。通過靈佳種種形象,印度美學基本圖型的內蘊得到了又一次突顯。
四、濕婆神廟與印度美學的特色印度教的神廟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是毗濕奴神廟和濕婆神廟。濕婆神廟,在廟的形式結構上,與毗濕奴神廟基本相同,因此,印度教神廟可以作為一個總類進行研究。但濕婆神廟又有兩大特色,一是濕婆的靈佳形象在神廟的核心,構成一種獨特的思想;二是靈佳形象的內容是“生”,與佛教寺廟以塔為核心,而塔彰顯的“滅”,正好形成一種思想上的互補。
使我們對印度美學的整體有了一個基本的理解。先講濕婆神廟與佛教之塔的對比。佛教和印度教在總的思想上相同,都在有限生命的生、住、滅中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強調的重點不同,就兩教在抽象形式的體現上講,印度教更強調生的一面,靈佳作為濕婆神廟的核心;佛教更彰顯滅的一面,佛塔成為佛寺的中心。從印度宗教性建筑的歷史演進講,分別有三種建筑形式占據主導地位,最初是婆羅門教的隨建隨毀的祭壇,正是在這里,印度美學的基本圖形得到演進和成型;接著是佛塔的出現,一種非主流宗教在走向主流的進程中,把婆羅門隨建隨毀的祭壇傳統,轉變成恒久性的佛塔,但在形式美上卻是對婆羅門祭壇的一種升華。
美學論文范例:淺析黑格爾美學體系中自然美的概念
在濕婆神廟中,抽象的靈佳與上部繁復的塑象,以及各廳各殿內的塑像,形成一種呼應。正與桑奇塔體與門楣的塑像的配合相同,形成印度美學基本圖形與眾生世界的展開。在印度思想的方位觀中,以東和北為高,印度教神廟一般東向。在空間復雜的神廟,由明亮的東方進入,最后到達西方昏暗的胎室,是一個從似明之世俗走向宇宙神圣深處的過程。同樣,無論是基形廟、線形廟、庭院廟,還是聚合廟,基形空間都有圣室中的順時針繞行部分,復雜空間有多層的順時針行進,呈時間之圓,與方形為主的廟殿形成了觀念上的方圓交合。總之,與佛教塔寺同韻,印度教神廟是在印度美學基本圖形基礎上,實現了印度教形式美的提升,在提升中又豐富著印度美學基本圖形的內容。
作者: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