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藝術的發展是隨著人們對藝術的認識而發展的,是在發展過程中調整融合的,而藝術的發展與探索、創造、研究是同步的,人們對藝術認識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對藝術創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有了要求,藝術家們就不得不創造研究,也就更需要藝術創造者去思考:什么是藝術?藝術是用來做什么的?是要走在別人走出來的路上好還是自己發現創造開發一條路?這些問題從我開始學習藝術接觸到“繪畫”這一概念起就開始思考了。
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進入現代人們的視線之后,影視、裝置和設計成了主流,直觀的、容易理解的得到了良好發展,也在不斷創新。而古老的手繪圖畫形式似乎被大眾遺忘了,如戲曲慢慢地被人們淡忘是一樣的,因為戲劇里有很多表現形式不是行家就不懂,不入迷就不了解,不了解就不入戲,不懂就得不到關注,關注的人少了觀眾就少了,觀眾少就很難良好發展。繪畫藝術也是很難懂的,藝術水準越高懂的人就越少,繪畫本身就已經很難懂了,加上理論的高度,有了理論家們的力量,繪畫藝術想懂就難上加難了。
什么是美?哲學家、美學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美的實質是什么?應該是懂了是美的,不懂也是美的。美是什么?不用你問,我知道美,不用你解說,我就知道美,只要美了,有了看下去的欲望,看了還想看,想擁有的就應該是藝術美了。繪畫藝術到了現代是一個創造性的綜合信息處理過程,通過線條、符號、數字、色彩等手段把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它是將人的某種情感或需要轉換為一個具體的形式的過程,把一種思想用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各種適合的制作方法,以美好形式表達出來。
繪畫本身是原始裝飾中最簡單、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裝飾形式,由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繪畫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寵愛,在當下社會如何能與藝術、商業緊密聯系,繪畫作為藝術的一種創作形式,不僅拓展美的領域,更要長期認真發現、發展、探索、研究、創造與融合,發展為現代的一種新型的行為方式。
每個時代人們對藝術的發現、發展、觀點在不知不覺中變化。今天,我還是想回顧無結果的歷史爭論,其目的不是為了辯論是非,而是以認真而冷靜的態度來分析問題,從而理出正確的思路,給我們的繪畫事業發展帶來有利的啟示。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繪畫在表現手法上,經歷了語言、本體、寫實、回歸、發展的過程。在繪畫發展呈現出風格多元化的今天,寫實繪畫仍然是繪畫藝術的主流。
畫家們一如既往地用寫實手法,“闡釋”社會表象下隱含著的本質問題,畫者用充滿睿智的思想和人生的哲理,文人畫意境。現代式詭異構圖,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造型寫實,畫面氣氛寫意成了今天的畫家們的主要風格。畫面展現在人們面前闡述著作者的人生態度,對生命的嘆息,對人生的思考,對世界本質的思考,流露著中國文人追求人與自然高度契合的審美理想,散發著生命的張力與氣勢,以一股無聲無息的力量感染著觀眾。有文人消散氣質,又有不屈的傲氣,更多作品透發出閑淡古雅的氣質、虛空沉寂、清澈高曠的文人情懷。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手法,有完美的宇宙,有符合人們尋求視覺焦點的作品,有反其道而行的,有打破構圖法則的,作者們通過獨特自然的視角,審視社會錯綜復雜的人生萬象,樸實、平凡、真摯,以一種平常的、平等的藝術態度,描繪身邊的人、事、物,審視周圍的一切,遛狗、耍鳥、遠足等。人物的神態或慵懶,或呆滯,或淡定,或無聊,眼神平靜而空洞,反映著當下的精神狀態,物質的豐沛,精神的荒蕪,情感的沖擊,互不相干的冷漠青年,廢棄的城鎮鄉村,生活的壓抑,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不安,畫家在尋找什么?觀者又在尋找著什么?卻又無所適從。
振臂高呼的青年,神態無聊的男女,畫家把這些互不相干的元素拼湊在一起,不真實,不現實,但這一切還要融入在一起,形成意識,形成社會,不知表現什么?又要表現什么樣的時代。然而這一切又是目前的現狀,藝術道路始終要走在時代意識的最前沿,敏感而客觀,平淡而悲愴。
藝術工作者投稿知識:藝術設計專業可以評什么職稱
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有特立獨行的思想和視角,關注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能在當下文化現象中喊出人們的心聲,撫慰人們的心靈,產生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研究高超的造型技巧,把握準確的藝術形象,以及對事對物的情感表達能力,使得畫面的主體與環境若即若離。特色藝術是有創造性的,畫家更應融入社會,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反映人們的社會生存心理狀態,對社會的各種異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精神與品格指向統一,要有社會責任感,在展現與延伸的藝術道路上探索,薪火相傳。
總之,畫是一個畫家心靈的安身之所,一處容身之地,是凈化生存境遇里一切真、善、美、丑之所。藝術探索與融合發展是一件長期而有意思的事,盡一生之能去演化。
作者:張發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