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0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誠然,在學生眼里,教師應當是一位學識淵博且與時代接軌的專業素養人。但在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下,除了關注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外,教師還需應對學生在學法尤其是歷史記憶方面的困惑。本文試從該角度談談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記憶。
【關鍵詞】歷史記憶;有效記憶
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千頭萬緒,涉及時間、空間(地名或國名)、人物、民族、事件、條約等諸多繁瑣的知識點,尤其是“時空觀念”,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學生要學好歷史,提升學科素養,就必須準確記憶基礎知識。但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哪一種最合適、效率最高呢?在新課改新素養的今天,如何減輕學生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是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嘗試運用多種記憶方法幫助和指導學生巧妙的記憶歷史知識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歌謠口訣記憶
即把識記的歷史知識改編成歌謠、口訣的形式來記憶的方法。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眾所周知的“朝代歌”,分“七字版”: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五字版”: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短短的幾十個字,以詩歌形式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史包含的朝代、朝代更替及大致的發展狀態。再比如,岳麓版第10課《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中“走向共和的曲折歷程”一目,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形象地把法國走向共和的特點——曲折、艱難、反復,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
這種歌謠口訣記憶能夠化繁冗為簡,節奏韻律強,瑯瑯上口,易懂更易記,方便且實用。“既適合于廣大中小學生學習歷史,也適合于一般讀者了解歷史知識。”[1]
二、閩南語諧音記憶
“中國的漢字中有許多字是同音字,有更多的字讀音相近似,借助這種諧音關系,賦予需要記憶的對象以特殊或新穎的意義,常常能收到一語雙關,喜聞樂見而又經久難忘的效果。”[2]除了漢語諧音記憶外,結合生活實踐,利用閩南地區的方言特色,我自創了“閩南語諧音記憶”,即把所記憶內容融入學生耳熟能詳的閩南方言,強化記憶。
如,唐朝建立的時間為公元618年,把它跟魷魚干聯系在一起是為什么呢?因為數字618的閩南語發音跟魷魚干的閩南語是一樣的;再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于公元1894年后中國戰敗,可用閩南語諧音記作:“一發就死”,這就達到掌握歷史時間和歷史結果的目的。
總之,“諧音可以使無意義的材料變為有意義的材料,使枯燥無味的材料(尤其是數字)變為生動有趣的材料,幫助人們進行理解記憶。”而閩南語諧音記憶,不但把零散的、枯燥的、無意義的識記材料用相近或相同的閩南語讀音聯系起來記憶,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義的語句生動輕松,久久難忘。更因為這種帶有濃厚區域色彩的記憶方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記憶起來就非常深刻、牢固。
三、聯想記憶
抽取關鍵字詞組成字句,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無味的、難以理解的知識變成形象的、鮮活的故事片段或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進行記憶,這就是“聯想記憶”。例如,事物聯想記憶可以運用于隋唐時期“三省六部”中“三省”的名稱與職責的記憶,分別用中草藥(中書省起草詔令)、門神(門下省負責審核)、扇子(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種事物分別對應,搞笑的同時又輕松記住。
再比如,故事片段聯想記憶有大家所熟知的《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從南到北,順序依次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此方法同樣運用于近代中國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條約主要內容的記憶:哥哥(割香港島)賠(賠款2100萬銀元)了5(五口通商)雙鞋(協定關稅)、哥哥(割九龍司)賠了(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11(增開天津等11口通商口岸)、哥哥(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開(開放重慶等為新的通商口岸)廠(允許日本在華設廠)賠2億兩(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
四、關鍵詞記憶
也就是“濃縮記憶法”。“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3]
簡而言之,就是把所要識記的歷史內容濃縮成為精華的關鍵詞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理解性的拓展記憶。例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課本有較長的一段表述,死記硬背肯定不行,我們可以認真分析、歸納、概括,找出每一句的關鍵詞,那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這就是“一化三改”或“一體三翼”四個關鍵字一個關鍵詞,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記誦時對內容進行拓展,就很容易記住了。
所以,關鍵詞記憶,不會讓歷史知識像裹腳布一樣又長又臭,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死記硬背,讓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興趣,又有利于提高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表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五、思維導圖記憶
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在幾十年或上百年甚至是多個朝代中,都會呈現出年代、時段或時代發展的主題和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軸制作思維導圖:把時空軸即年代、時段、時段為“經”,以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為“緯”。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年代范圍,能夠鑒別某些歷史事件的年代,并從多階段重大歷史事件中理解它的時代特征。
以上是宏觀地繪制思維導圖,之后還可以在微觀上加以細化:利用圖標、圖示、圖形等把時空軸里的某個年份里重要的知識點、專題、主題制作成思維導圖,“用分層級的線條連接概念,可以起到提示知識重點,搭建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能快速促進知識的整合,利于知識體系的形成”[4],從而把散亂、無關聯的知識構建形成一個系統,脈絡分明、條理清晰。
當然,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盡量發揮視覺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創意來制作自己的思維導圖”[5],能很好的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記憶、去思考、去創造、去發散,對某個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發展以及整體上了解、把握本單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識體系有更顯著的推動作用,也才能使書本由厚讀到薄、由薄到厚,實現輕松與高效記憶。
總之,為了更好的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當授之以魚一并授之以漁。而這些方法,需要平時留心觀察與長期積累,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與推廣,所謂“三分教七分等”。教師要把教與學相統一起來,把自己的教轉化成適合學生的學,觸類旁通,教學相長。教、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統一標準,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謹以此文獻給那些為記憶歷史困難重重的你,愿能有所收獲。
更多歷史專業論文范例:晉北民間道樂的歷史傳承與民俗實踐
【參考文獻】
[1]余英茂:《詩歌體中國歷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
[2]水邊獨逛:《有趣的歷史記憶法之諧音記憶》,http://blog.sina.com.cn/hsh200118
[3]李冬梅:《記憶歷史知識的六種方法》,《師范教育》,2002年第9期
[4]齊偉:《思維導圖∶高中歷史(第三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5]張望:《用思維導圖法促進歷史教學》,《大眾科技報》,2007年11月
作者:林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