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近年來,伴隨網絡“吃播熱潮”的過度娛樂化、商業化導致審丑消費主義亂象。以“吃播丑象”為切入點,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闡釋丑的本質、梳理審丑的歷史淵源,并在大眾文化的視野下分析當前網絡吃播的審丑異化現象及其特征與成因,樹立正確審丑觀,最終“化丑為美”。
關鍵詞:大眾文化;審丑異化;審丑觀;網絡吃播
一、引言
所謂“吃播”就是直播吃飯,2014年緣起于韓國的網絡真人秀,后迅速在亞洲地區廣泛流行,掀起了網絡吃播熱潮。主播(up主)在鏡頭前吃飯,以直播或錄播的形式上傳到網絡,與觀眾互動,獲取觀眾打賞、點贊、轉發、評論,從中獲得平臺利益分成或是商業廣告合作機會,賺取廣告費。由于其傳播主體準入門檻低、傳播內容大眾化等特點,大量的吃播主播從中獲利并且走紅,如韓國的多蘿西、奔馳小哥,日本的木下佑香,國內的大胃王密子君、mini等。
普通大眾通過觀看吃播滿足個人的獵奇窺私心理、宣泄食欲、排遣群體性孤獨和社會壓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由于吃播的強大“變現”力,吸引了各色人士“跟風”投身吃播業。以快手平臺各種獵奇吃播為例,他們以驚人的食量或是獵奇的食材吸引關注,出現了各種“吃播丑象”“吃播亂象”。所謂“吃播丑象”,即主播用獵奇的食材、夸張的吃法、露丑、賣丑賺取點擊率,更有甚者利用低齡孩子來作為賣點吸引點擊量。這些吃播既無美感,又喪失了對品嘗食物應有的尊重與享受,引導了錯誤的飲食觀,容易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論文以“吃播丑象”為切入點,從對丑的本質、審丑歷史的梳理,來分析當前大眾文化中的審丑異化現象及其特征與成因,樹立正確審丑觀,最終“化丑為美”。
二、丑是什么?
蓋瑞特·湯姆森(GarrettThomson)在《康德的丑的問題》(Kant’sproblemswithugliness)中提到“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可否認的丑”[1]。因此丑是本真的、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在《說文解字·鬼部》中,丑的解釋是“丑,可惡也。”丑是作為一種主體的認識和感受,表達“厭惡、可惡”的情感體驗。概言之,丑與美一樣既是客觀的存在,又是主體的認識,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2]。
美與丑的關系,正如雨果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所說:“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3]美與丑是共存的。不僅如此,劉熙載認為美與丑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并將之概括為美與丑的辨證關系,即“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丑字中,丘壑未易盡言”[4]。由此可以說,美與丑是客觀存在與主體認識的辨證統一體,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生活中美丑并存,藝術作為對生活的一種能動性反映,理應既表現美也表現丑。丑在藝術中同樣具有美學價值。審丑的過程中,同樣可以獲得精神愉悅與心理滿足,具有審丑價值。
三、審丑的歷史
在古代西方,古希臘人將美理想化,美是藝術的最高法則,那是一個由美主宰的世界,上帝創造的一切無一不美、無一不和諧。丑作為美的陪襯,從屬于美,一切不合乎比例的就是不美。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人的主體意識覺醒,人們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中走出來,獲得了近代理性精神,丑的問題也逐漸得到重視。
隨后,浪漫主義用丑敲開了美學的大門,將丑帶進了藝術的范疇,丑開始參與美學討論。卡爾·羅森克蘭茨(KarlRosenkranz)提出“丑的美學”概念,認為任何美的美學或美的科學都必須處理丑的觀念[5]。羅森克蘭茨在談到丑的現象時,詳細分析了自然界的丑、精神上的丑、藝術里的丑,他認為“丑是自成規律的”,丑不只是美的否定,不能再將丑概括為美的陪襯、美的反叛。丑作為一個美學范疇被確立起來,審丑正式進入西方的審美視野。
在我國,審丑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莊子最早提出“丑”的概念,《淮南子》也體現了獨特的審丑美學,將“道”融入審丑思想中形成道通為一的美丑觀,并將審丑作為“以道治國”的前提條件和準備工作[6]。審丑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受儒家思想影響,審丑更傾向于作為倫理道德的教化工具,審丑文化受傳統審美觀的壓制。
明清之際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伴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動,作為反叛古典美學的審丑力量開始凸顯,出現了對人性丑惡描寫的小說《金瓶梅》等。此時的美與丑激烈碰撞,審丑沖擊著“道通為一”的傳統審美理想。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美學理論的引入和對“丑”的認識轉變,開始出現一股“丑學”的研究浪潮。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學界主要探討的是丑的本質問題,以及丑與美的關系。90年代中后期,學者們的目光逐漸聚焦于審丑現象的研究。丑真正從美學的陰影中走出來,在藝術的殿堂中占據應有的地位。更有學者高呼“這是審丑的時代”[7]39。
四、審丑的異化
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席卷了傳統審美領域,用無意義、無目的、形式主義的狂歡消解了傳統精英文化。后現代主義擅長解構,用價值相對主義、虛無主義、懷疑主義,顛覆了既有的審美理念。伴隨著現代科技和大眾媒介技術的崛起,后現代主義搭乘大眾文化這趟快車,“審丑”由此開始一騎絕塵,甚至走向了審丑異化的“歧途”。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眾文化(MassCulture)“是現代審美精神普泛化的結果與表現”[8]。大眾文化具有商品化、娛樂化、大眾化等特點,其傳播的媒介化、審美的日常化、制作的標準化,使大眾文化迅速成長為與精英文化并駕齊驅的全球化文化形態。但是,當下的大眾文化,尤其是網絡大眾文化呈現出一種平面化、表層化和盲目性、空洞性、流俗性。而大眾文化中的審丑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當前大眾文化的這些負面特征,“實為審丑異化的集體無意識呈現”[9]。
“審丑異化”是對傳統審丑的一種反叛與消解。在大眾文化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裹挾下,失去了審丑本身的否定性價值和批判意義,以丑示美、化丑為美都淪為空談。從而表現為一種審丑消費主義、價值虛無主義。大眾在異化的審丑消費中迷失了對審丑的判斷,造成了價值觀的扭曲和不良的社會影響。以下以吃播丑象為例,分析大眾文化視野下審丑異化現象的特征和成因。
(一)大眾文化中審丑異化的成因探析
1.審丑趣味的歷史傳統
丑與美共生共存,審丑在我國的歷史淵源幾乎與審美的歷史一樣悠久。大眾文化中的審丑趣味是對傳統審丑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在大眾文化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裹挾下,審丑趣味逐漸呈現出審丑異化的傾向。吃播丑象正是在吃播文化和傳統審丑的基礎上出現了扭曲和異化的現象。
2.大眾對審丑的包容與宣泄心理
大眾文化顛覆了傳統審美觀,審美趣味走向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網絡線上線下各種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大眾在傳統道德束縛下的反叛心理被喚醒。大眾對各種高雅的或低俗的文化形態展現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接納度。審美疲勞更為審丑盛行提供了條件。“丑”成為張揚個性的表達符號和對傳統、對精英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挑戰。
“吃播盛行的背后,人們看到的不是吃飯,而是城市人的孤獨。”[10]“吃播熱”背后的受眾心理不僅僅是排遣群體性孤獨,還包括大眾的窺視心理、宣泄欲、美食代償心理幾個方面。例如,觀看吃播可以讓節食者獲得虛假的滿足,產生“代償”心理。
3.審丑消費主義的利益驅動
當某種文化進入市場,與大眾媒介和商業利益相結合之后,這種文化往往會被市場經濟操控。為了獲取利潤,批量化、流水線生產大量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為了博取關注,內容生產者不斷打破底線以求關注度和點擊量。審丑被過度商業化,喪失了傳統審丑的批判性價值,成為受市場利益驅動的審丑消費主義。當人們發現媚丑、露丑、賣丑能獲取關注并一夜成名,必然吸引大批“丑星”賣力表演;當市場和媒體發現“丑”背后強大的變現潛力,也一窩蜂地涌向賣丑營銷和炒作。審丑消費主義看中的是“丑”背后的商品價值,對經濟利益的追逐使大眾和市場拋棄了傳統審丑的價值和意義,走向異化的審丑“歧途”。
正如快手平臺的各路吃播,發現吃八爪魚爆頭可以獲得關注度和點擊量,大家紛紛喊出了“老鐵們,一分鐘爆頭給個雙擊666”;當日常食物已經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時,他們開始吃各種奇怪的蟲子和植物;當食物越辣越能刺激大眾點贊和互動時,吃播們開始淚流滿面的吃起辣椒、洋蔥。諸多吃播亂象丑態畢露,點擊量和關注度是吃播們的“商機”,也是網絡平臺和媒體們的“商機”,他們被“商機”操控,為金錢驅使。
(二)大眾文化中審丑異化的特征探析
當前大眾文化中審丑異化現象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表層化、平面化;狂歡化、娛樂化的呈現形式;欲望化、功利化的目標導向。
審丑消費時代,“短、平、快”是抓住“眼球經濟”的第一要務,這就導致出現了內容與形式空洞無深度、無內涵的審丑異化產品。對于大眾而言,他們往往關注的是表層的快感,不再追問意義和價值。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異化的吃播丑象吸引了關注,刺激了消費。看客滿足了窺視欲、食欲代償心理;吃播滿足了求名求財的欲望;媒體與視頻平臺滿足了功利目的。他們幾方合作共同“謀殺”了審丑的價值和意義。
五、樹立正確的審丑觀
一場異化的盛筵,創作者、欣賞者、傳播者一起參與狂歡,丑態畢露,大眾迷失于表層的快感,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奴隸。在全民娛樂的時代,審丑消費主義盛行,審丑的娛樂價值、商業價值凌駕于審丑的批判意義之上,審丑的異化引發了大眾文化的意義缺失。傳統審丑觀的價值意義被扭曲,“為丑而丑”喪失了對丑的反思。鑒于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審丑觀,妥善解決當前大眾文化中的審丑異化問題。
欒棟先生從本體論、人文方法論、社會學三個層面來闡釋審丑,“個體對丑的判斷,品評,鑒賞,批判,寬容,改造等各種能力的總和。”[7]27王洪岳先生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定義;“審丑是非和諧的對象在主體(包括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和否定性價值判斷。”[11]張鵠先生的《論丑》則將丑分為“內丑”和“外丑”,與欒棟先生從主客體兩個角度闡釋審丑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內丑”指人的內在品質的低劣敗壞,屬于倫理道德范圍;“外丑”表示一切事物、現象在形式上的不和諧,如畸形、荒誕等[12]。
因此,樹立正確審丑觀要兼顧“內丑”和“外丑”,既注重倫理道德的正確審丑,又要重視對形式丑的合理審視。例如:肯定網絡吃播的積極價值,他們分享各地美食,積極傳遞對生活的熱愛;另一方面要及時糾正網絡吃播中的“丑象”,社會和媒體要善于引導大眾,弘揚主流價值觀、審美觀,合理挖掘網絡吃播的商業價值。
六、結語
大眾文化反映時代的聲音,文化多元化、娛樂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審丑趣味被大眾越來越廣泛地接納和應用。我們要辨證地看待審丑、肯定審丑的價值,同時也要注意規避審丑異化的負面影響,樹立正確的審丑觀。
參考文獻:
[1]GarrettThomson.Kant'sProblemswithUgliness[J].The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sm.1992(2):107-115.
[2]鐘一平.美丑辨[J].中國藝術,2017(4):1.
[3]雨果.柳鳴九,譯.《克倫威爾》序言[EB/OL].[2012-03-16].
[4]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艾柯.丑的歷史[M].彭淮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6]何亦邨.《淮南子》審丑美學面面觀——《淮南子》美學思想中的審丑思想[J].藝術百家,2013(C1):84-87.
[7]欒棟.感性學發微[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徐鷹.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審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71-75.
藝術方向論文投稿刊物:《藝術百家》是江蘇省文化廳主辦的國家級綜合藝術類大型理論性中文核心學術期刊。期刊自身擁有輝煌的發展歷程,屢次被新聞出版管理機構評定為江蘇省一級期刊、江蘇省期刊方陣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