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2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后現代文化涌入中國后在電影、美術、音樂等文藝上的影響隨處可見,春節檔電影作為電影市場一個重要的分支也受到了后現代文化的影響,但賀歲片本身因為國家意識形態和現實環境等的限制,與后現代主義文化結合的作品還不夠成熟,其中就會導致一些問題,本文就從文化意義的消失、娛樂至死、過度消費、狂歡后的冷寂和理性的缺失這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和反思。
關鍵詞:春節檔電影;后現代;商業性
一、前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和經濟全球化的拓深,以大眾文化和商業消費為標志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涌入中國的文藝界,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后現代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后現代主義的出現打破了社會上原有的統一化、固定化、理性化的絕對化規則,主張事物的多元性、模糊性、多變性、邊緣性;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倡導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思想。消費成了可以滿足人們各種欲望的神話,購買力和消費力成了大眾評判事物好壞的標準,文藝作品的崇高意義和自身價值被解構,就像杰姆遜所說的,“現代主義的特征是烏托邦式的設想,而后現代主義卻和商品化緊緊聯系在一起。”而春節檔電影正是在這樣一種商業環境下誕生的“快餐電影”。
大多數電影是以消費為主要導向的影片,快產多消的片子和影院中不同多元的題材都能反映出賀歲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大眾和加強電影市場的購買力,這其中滲透著消費主義和商業邏輯,再加上春節檔電影中內容包含的戲劇性、調侃和諷刺等元素,這些都無一不體現著春節檔電影中的后現代主義色彩。但在春節檔電影和后現代文化的結合中也出現了文化缺失、過度娛樂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亟須我們引起重視和反思。
二、電影文化價值的淡漠
由于受到后現代文化的影響,在春節檔期的電影中大多數影片是以“高度能指”為制作的路線,其特點就是在電影的創作中花費大成本制作,砸重金在請大牌明星和在畫面特效上,注重對電影的包裝,在視覺和聽覺語言上費盡心思,追求感官刺激,例如電影《長城》、《鬼吹燈之尋龍訣》《捉妖記》、《妖貓傳》等。
雖說近幾年賀歲片的種類有所提高,但影片所表達的主題和意義卻十分淺薄。春節檔作為一年中去影院觀影人流量較大的時間段,由于市場化的導向,一些電影制作人就會利用春節檔在市場上投放眾多商業性質的電影,賀歲片表面上豐富但實際內容貧瘠。當下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給電影的生產提供了優質的創作環境,電影技術不斷提高,但影片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卻逐漸平面化,缺少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后現代文化的出現沉重打擊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空洞虛無的電影逐步占據了人們的視野,簡單的戲謔代替了理性的思考。
例如在電影《唐人街探案2》中演員多次出現夸張的人物表現和帶有性暗示的臺詞和畫面,比如王寶強在馬路上裸奔的場景,以及王寶強和劉昊然在酒吧遇到的黑幫老外后在酒吧跳舞等后續的一系列行為,搞笑惡俗的梗頻繁出現在影片中,雖然這些可以博得大眾的一笑,但過于低俗的笑點也使得整個影片的格調無限降低。電影作為藝術本是為了通過影視來提高大眾的審美和思想內涵的,而現在大多數賀歲片卻在趨利的潮流下拉低了大眾的審美和思考,嚴重違背了作為媒體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賀歲片作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在春節這一重要時段傳播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影片,播放反映社會現實,具有人文關懷的電影從而提升觀眾的文化涵養。
三、面臨“娛樂至死”的風險
近些年來賀歲片出現的“泛娛樂化”和“三俗化”特征越來越受到業界人士的批判。春節檔電影過度偏向娛樂化的現象也是受到后現代文化中對事物的調侃和嬉戲態度的影響。美國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在他的著作《娛樂至死》中提到“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此書對娛樂的控訴主要集中于電視媒體,但對于春節檔的電影同樣適用。
在春節檔電影的排片中喜劇片和商業大片幾乎占據了電影應市場的百分之八十,在喜劇電影中多是無價值的主題,空洞的內容,甚至還有為了制造笑點和觀眾的注意力而拍攝無節操無下限的畫面,以此來獲得噱頭使人們在網絡上大肆討論從而受到關注。商業大片比如《西游降魔篇》、《大鬧天竺》、《捉妖記》等,這些影片著重強調視覺沖擊對感官的直接性,絢麗的特效是電影的最大看點。
科技的進步使電影呈現的畫面越來越逼真,也使人們對感官刺激的欲望一次次的實現,這種娛樂化而非觀照式的觀影方式,觀看影片的意義也只停留在淺層次上身體欲望的滿足,卻沒有對于精神層面的提升和對人文內涵的探討。我們不是不提倡娛樂性,而是對于春節檔電影來說,娛樂性的電影可以極大的調動人們的愉悅情緒,讓人們暫時逃離現實的壓力,但將娛樂作為賀歲片的唯一目標那就失去了電影的意義,好的娛樂片不是一味的無腦搞笑,而是觀眾在觀看影片感到歡樂的同時,也可以意會到電影所要傳達更深層次的寓意,使人們在走出電影院后對影片的主題或是內容引起發思考和討論。人們一旦有了獨立思考就不會被娛樂至死,否則就會像尼爾•波茲曼說的“我們終將會被我們熱愛的事物所毀滅”。
四、電影不為觀賞為消費
在《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一書曾中提到:“在后現代主義中,由于廣告,由于形象文化、無意識以及美學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領域是無處不在的。”作為春節期間播放的電影——賀歲片,在后現代消費文化的語境下,它本身就具有商品屬性,屬于消費品,所以電影制作者為了票房就會用制造話題或拍宣傳片等方式來推廣影片,電影為了制造“賣點”會極大的迎合觀眾的喜好,比如請“流量明星”來出演電影、引用網絡中的梗、呈現糾結的角色關系和帶有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出現暴力或是沖擊性的視覺畫面來刺激觀眾的眼球從而受到關注和觀看。
賀歲片的消費性還體現在對廣告的過渡投放。春節檔期的電影在人流量上比起全年其他時段的電影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很多廣告投資商就會以此為商機通過贊助賀歲片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廣告商通過產品的受眾定位去尋找適合自身品牌的電影進行組合,這其中可能包括了電影中的某些場景橋段或是某個明星,使這些元素和產品本身更好的契合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它的出現也帶動了賀歲片的發展,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但近些年來很多賀歲片因為片中廣告過多、強行植入等問題飽受詬病。
電影《惡棍天使》曾經就因為影片中廣告植入過多而被網友吐槽,影片中出現的廣告包括了各種飲料、汽車、洗洗粉等品牌,還包括了線上游戲、社交平臺、電商等廣告,而且大部分廣告的植入方式也過于直接,這也會造成人們對于廣告甚至影片的反感。雖說春節檔的電影帶有商業屬性,但也不能一味的注重商業利益而摒棄文化本身,只有平衡兩者,才能保證賀歲片的良性發展。
五、狂歡背后的殘杯冷炙
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中他提到狂歡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顛覆等級制,主張平等的對話精神,堅持開放性,強調未完成性、變易性、雙重性,崇尚交替與變更的精神,摧毀一切與變更一切的精神,死亡與新生的精神”在狂歡中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限制,實現了大眾人人平等,共同享樂,消散了人與人之間隔閡,使人們更加親昵的交流和祝賀,感受真誠、坦率、娛樂、平等的氛圍,這也是巴赫金所講的狂歡的積極意義。
當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多元化趨勢,但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和焦慮,而賀歲片的出現就是一場關于娛樂的狂歡,在春節期間各個地方都洋溢著過節的愉悅氣氛,影院中的電影為了更好的迎合人們的心理,便將搞笑、輕松的電影搬上大屏幕,但其中就會夾雜著為了博取大眾眼球獲得話題熱度的惡趣味、調侃戲謔的電影。
熒屏中槍林彈雨的刺激打斗場面和目眩神搖的特效還有嬉笑的故事畫面極大地滿足了影院中人們的視覺享受,使人們跟隨電影中的視聽語言盡情的釋放和享樂,這是對壓力和焦慮的一種釋放,這也是對現實具有反叛性質的狂歡。但狂歡過后剩下的多是“殘杯冷炙”,人們在賀歲盛宴中盡情地喧囂和放縱,度過了春節檔期這些電影也成了過眼云煙的光景,歡笑過后什么都不曾留下。
電影中的惡俗梗和炒作話題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人的注意力,質量低下和內容空洞的影片趕著春節檔期頻頻上線,高票房的背后其實是泡沫經濟。例如電影《惡棍天使》鄧超在前期的宣傳中鉚足了勁,首映第一天就破億,但影片的質量卻令人堪憂,網上惡評不斷比如無腦劇情、尷尬的笑料和浮夸做作的演技,最后也導致在后期票房收入不佳。作為春節檔期的電影如果僅僅只注重狂歡下的大眾性、顛覆性卻不對整體性進行分析,那電影的娛樂性和思想性兩者之間的天平就會失衡,只有保證電影具有趣味的同時兼顧思想和藝術,賀歲片才會以健康的姿態發展下去。
六、喜劇理性的沒落衰敗
很多春節檔的電影在故事情節的編排或是臺詞的處理上,經常會出現對理性思想的淡化,對于真理或人生的意義多以游戲態度去呈現,使影片看起來荒誕和戲謔,同時也反映出影片對傳統秩序的無視和譏諷。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部講關于愛情的片子卻沒有明確的愛情線,但全片中復雜亂倫的人物情感關系卻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對傳統道德倫理的顛覆。
再比如影片《西虹市首富》是關于一個人一夜暴富讓人雞血滿腹的話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夜暴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這部電影的播出就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欲望,但隱約中影片也透露出一種消極的價值觀,主角王多魚在影片中曾說過:“我千方百計想敗家,錢卻越來越多”這無疑會引導觀眾產生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想法,甚至會引發仇富心理。在消費社會的影響下,很多賀歲片為了滿足觀眾的淺層次欲望、加強影片的購買力,越來越在主題或人物的行為臺詞等方面跳脫理性的束縛來追求夸張、刺激的觀影體驗。
賀歲片在迎合觀眾喜好的同時也體現了喜劇理性的衰敗。所謂喜劇理性就是喜劇片在幽默搞笑的同時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在古典喜劇理論的討論中柏拉圖認為喜劇是“引起快感和痛感的混合”而觀看當下的春節檔電影中的喜劇片,帶給人們歡樂的片子越來越多,而值得人們去思考的片子卻越來越少。對于喜劇理論一直都被學者們如火如荼地討論著,而喜劇理性的發展卻漸漸沒落與理論背道而馳。
對于大多數賀歲片來說在影片的編排上沒有注重理性方面的內容,更多的是怪誕和荒謬,人們的笑聲越來越大而對于理性的思考卻越來越少,對于這樣的現狀我們要亟需警惕,特別是對于春節期間涌入電影院的年輕的一代,對于正在建立和培養價值觀的她們,應該更多地觀看具有道德理性意義的影片,而不是奢靡成風,敗壞社會風氣和沒有思考性質的影片。
七、結語
縱觀西方的后現代主義電影,那些優秀的電影作品為人們提供娛樂的同時也兼具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意義,反觀自身,后現代與中國春節檔電影攜手還能走多遠呢?雖然當下后現代環境下的春節檔電影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期待著在未來更多新生代的導演可以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為觀眾呈現出更多優秀成功的電影作品。
影視論文投稿刊物:《東方電影》(月刊)創刊于1957年的《上影畫報》,是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主辦。設置欄目有:當電影照進現實、最熱星聞、即時辣評、電影大事記、傳記電影傳奇人生、海外新片排片表、海外院線票房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