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欧美-第一页综合-丁香花成人另类小说-丁香久久-顶级欧美色妇xxxxbbbb

學術咨詢

讓期刊論文更省時、省事、省心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教育的路徑創新

時間:2019年04月20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文獻分析和抽樣調查的方法,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狀況及其原因進行考查,探討解決目前高校文學經典閱讀出的困境

  摘要: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文獻分析和抽樣調查的方法,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狀況及其原因進行考查,探討解決目前高校文學經典閱讀出的困境和問題的路徑。結果表明,新媒體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嶄新閱讀習慣與文學經典的閱讀要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是造成目前大學生群體的文學經典關注率和閱讀量不斷下降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高校的文學教育者應當根據學生閱讀習慣的變化,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工具、方法和場景等方面做出及時、相應的調整,不斷創新文學經典教育教學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高校文學閱讀教育

文藝研究

  一、當前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國當代著名的人文學者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曾經指出,經典的原義是指我們的教育機構所遴選的書,是接受教育者的必修書目[1]21。中國當代學者聶珍釗先生也指出:“文學經典與普通的文學作品的差別在于,前者是文學修養的必知之書和必讀之書;后者則是文學修養的選擇之書和非必讀之書。”[2]因此,對于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的當代大學生而言,文學經典的閱讀毫無疑問應當是他們的必修功課。

  文學經典的閱讀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整個社會發展與文化進步的重要性,中外學者已對此多有論及,此處筆者不再贅述。筆者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新時代我國社會、教育和文化領域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加強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具有了更高層面上的重要意義。

  首先,在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是推進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和整體素質教育的需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高校應該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摒棄過去過于功利和實用主義的培養目標,注重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的教育。

  而文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精華和人文精神的載體,對于文學經典的閱讀和學習是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和綜合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通過各種有效的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維持一定比例的文學經典的讀者群體和經典作品的閱讀量,是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得以實施、深化的基本條件。

  其次,在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撐。在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結合時代要求進行繼承創新,以弘揚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審美體現,對于文學經典的閱讀和學習是傳統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大學生作為當代中國青年優秀代表和知識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傳統文化修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事業中,理應負有更加重要的責任。因此,在高校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維持一定比例的文學名著的愛好者與文學經典的閱讀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基本條件。

  再次,在高校加強文學經典閱讀教育,也是倡導、建設書香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民閱讀”高度重視。從2012年起,“全民閱讀”連續四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文化戰略。

  在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通過全民閱讀和終生學習來提高國民素質。在此背景下,在全國各大高校首先開展、加強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教育,營造出熱愛閱讀、熱愛經典、熱愛學習的良好閱讀風氣和學習氛圍,建立起一個個“書香校園”,然后利用高校對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作用,在無數個“書香校園”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引領、提升整個社會的學習氛圍和閱讀風氣,從而推動全民閱讀、書香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因此,通過加強高校文學經典的閱讀教育和“書香校園”的建設,在全社會起到率先垂范、文化引領的積極作用,也是建設書香社會和學習型社會,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

  二、當前高校文學經典閱讀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

  盡管文學經典的閱讀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建設書香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文學經典在大學生群體中遭到冷落,卻是不爭的事實。像20世紀80、90年代那樣在高校內爭相傳閱中外文學名著的空前盛況,已成為久遠的傳說。一方面,許多大學生缺乏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興趣,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都嚴重不足。

  根據學者徐靜2012年對江蘇大學600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學生的課外讀物主要構成中,消遣娛樂類讀物占比高達52.7%,而文學經典類讀物卻僅只占到25.1%[3]。而根據學者解婷2017年針對西安市部分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82.5%的學生會選擇偶爾閱讀文學經典,3%的學生選擇從不閱讀,而只有14.5%的學生會選擇經常閱讀文學經典[4]。

  這些數據都顯示出文學經典閱讀在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選擇中日益邊緣化、去主流化的趨勢。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缺乏閱讀經典的能力和耐力,想讀卻讀不進去。文學經典本應常讀常新,應當是那種“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卡爾維諾語),應該能給讀者帶來美好的閱讀體驗,但現在卻成為許多大學生“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像中國的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外國的《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等文學經典,都赫然出現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的排行榜前列[5]。

  在很多大學生看來,文學經典是老師要求讀,媒體推薦讀、專家幫忙(指導)讀的神圣讀物,據說是真善美等一切積極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承載物,然而自己卻很少能體會到其中的吸引力和美的魅力,因而只是那種無法親近、無法進入,“敬而遠之”的對象。為什么在尊崇經典、崇尚傳統文化,人文氣息濃厚的大學校園,文學經典反而遭遇如此尷尬的閱讀困局和危機?個中原因,讓人頗費思量。學者丁桂香指出,當代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呈現出功利化、娛樂化、淺閱讀及閱讀能力弱化的傾向[6]。

  學者孫雪梅則認為,造成文學經典在大學生群體中失寵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體的流行所帶來的閱讀的多元化、大眾化和娛樂化等趨勢對文學經典造成了無情的解構和不斷的沖擊和排擠[7]。其他學者的調查實踐也驗證了這兩位學者的觀點。學者王利平2014年通過對南京15所高校5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不讀經典的可能原因”(可多選)分別是“喜歡看圖像,看文字太累”(占受訪學生的76.33%),“文學經典太深奧,看不懂”(占比44%),“社會太浮躁,大學生太膚淺”(占比38.67%),“文學經典過時了,不適合我們”(占比5.67%)。[8]

  上述學者的論斷和調查都為我們揭示了文學經典在當代大學生的閱讀中邊緣化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經典閱讀的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選擇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無法達到閱讀文學經典的內在要求。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社會上實用主義和功利化閱讀風氣的流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選擇,造成了對文學經典這類“無用”讀物的閱讀屏蔽以及對文學閱讀時間的蠶食。

  當代著名學者錢理群曾指出:“現代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功利化,在這樣一個實利主義、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時代里,人的心靈越來越粗糙,喪失了對美的感悟能力,精神沒有了,心靈的根失去了。而沒有閱讀經典名著的心靈,是粗糙且干枯的……。”[9]

  多次擔任中國讀書推廣大使的白巖松也發出這樣的感慨:“走到新華書店,全是一些有用的書,考試類的健康類的工具書啊。這個社會都在倡導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錢、權、名利有關,就有用!”[10]大學生進入高校前,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和教輔圖書中精選的文學經典是必讀作品,是應試、升學必不可少的讀物,這樣多少能夠確保他們擁有一定的文學經典閱讀量,但是在大學階段,文學經典的閱讀多是一種軟性的倡導,而不是硬性的規定。

  在我國普通高校,非文學專業的學生接觸文學經典的課程往往只有《大學語文》(在不少高校還沒有開設)和其他的少數幾門文學鑒賞類的公選課,除此之外幾乎再沒有文學閱讀的相關課程。許多學生一旦擺脫了課程、學分等硬性要求的束縛,就失去了閱讀文學經典的動力和主動性。因此,在實用主義教育模式和功利化閱讀習慣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閱讀對象的選擇上,往往是實用性、工具性、應試性的讀物占據明顯的優勢。

  當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主要根據,外因總是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造成當前高校經典閱讀困境的原因更多地是來自內部,來自于大學生讀者的主觀方面。具體來看,文學經典的接受對讀者的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能力、閱讀方式等內在素養要求較高,會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困難。然而,在新媒體時代①的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閱讀媒介、閱讀內容、閱讀動機、閱讀方式、閱讀習慣等方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呈現出許多不同于傳統閱讀的嶄新趨勢和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文學閱讀載體正在從傳統紙質書本向電腦、pad和智能手機等數字終端迅速轉移。2018年,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就“大學生閱讀情況”這一問題對全國高校454名大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89.21%)學生喜歡閱讀,其中小說散文(64.76%)、文學藝術(57.71%)和動漫幽默(34.36%)是學生最喜歡閱讀的類型;在閱讀媒介的選擇上,31.28%的學生通過手機免費閱讀,27.31%的學生選擇購買紙質書籍閱讀,21.37%的學生去圖書館借閱,而9.03%的學生則購買電子書籍進行閱讀[11]。

  從調查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文學閱讀熱情還是較為樂觀的,而在閱讀媒介的選擇上則呈多元化趨勢,表現在手機閱讀、電腦閱讀、傳統紙質閱讀并行不悖,其中手機已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閱讀平臺。這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閱讀挑戰的結果,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其次,當代大學生文學閱讀媒介和平臺的轉移,相應地帶來了閱讀內容的變化。當代大學生閱讀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閱讀的重心下移,即從高雅的傳統文學經典轉向近年異常火爆的通俗網絡文學作品,尤其對網絡小說更是青睞有加。根據艾瑞咨詢的《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網絡文學讀者群中,大學生讀者所占比例最高,具有大專和本科學歷的讀者分別占27.6%和49.1%[12],共占據了讀者中的四分之三強。

  而通過手機來閱讀網絡文學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讀者比例更高,在2018年上半年達到了六成以上[13]。許多大學生對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非常喜愛,不少人甚至存在一定的閱讀依賴現象。根據學者廖思琴2016年對四川省5所高校2100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4.94%的大學生對網絡文學“非常依賴”,32.84%的大學生對網絡文學有依賴感,會長期閱讀。[14]這清晰地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在文學閱讀內容方面發生的顯著變化,即從經典名著轉向網絡文學,從傳統走向時尚,從高雅走向通俗。

  再次,文學閱讀媒介和平臺的轉移以及閱讀內容的變化,也引起了閱讀動機、目的和閱讀方式的變化。同樣根據學者廖思琴對四川省5所高校大學生文學閱讀狀況的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閱讀網絡文學的最主要動機是“休閑娛樂”和“利用碎片時間”,占比達半數以上,顯示出文學閱讀的娛樂化和碎片化傾向[14]。

  娛樂大眾本是文學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文學閱讀的應有之義,但是問題在于當前大學生的網絡文學閱讀多以娛樂為唯一目的,往往只關注作品的故事性、可讀性,追求情節的獵奇和精神的放松,不追求閱讀的內涵和深度,放棄了文學閱讀過程中追求靈魂的凈化、精神的探索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等深層次目的,使得文學閱讀逐漸淪為淺嘗輒止的“快餐行為”。

  同時,以上調查還顯示,67.65%的被調查學生單次文學閱讀的時長在1小時以下,而且主要利用“睡覺前”“等待時”“乘坐交通工具時”“課間休息時”等碎片時間進行文學閱讀,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14]。這種斷斷續續、不完整、不系統的閱讀節奏,使得讀者很難進入閱讀經典所要求的心境和狀態中,不能沉浸其中,無暇對作品的內涵進行細細品味和深度思考,從而流于淺層次、快餐化、“瀏覽式”的閱讀。最后,隨著當前文學的產業化趨勢和媒體融合程度的加深,當代大學生接觸、接受文學經典的媒介渠道也出現了多媒體化和視聽化的趨勢。

  首先,當前許多有聲書網站和APP將文學經典通過有聲小說、廣播評書等有聲閱讀方式的改造,經由手機、收音機等終端抵達大學生的閱讀視野。這種有聲文學可以讓他們充分利用日常休閑時間,等車坐車、學習間隙、睡覺前等碎片化時間“閱讀”文學經典,既不費時也不費眼,既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的讀書需求,同時又通過聲音的魅力,用繪聲繪色的形式將文學經典的魅力以另一種的方式表現出來,帶來了文學閱讀的新體驗,讓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從“看”文學轉而為“聽”文學,改變了長期養成的文字閱讀的傳統習慣。

  其次,近年來文學經典的視覺化改編尤其是影視改編潮流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學經典的接受、閱讀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根據學者張學軍2013年對全國18所院校大學生文學閱讀狀況的調查顯示,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古典文學作品,視覺化的接受次數大多高于原著的閱讀次數,觀看過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戲曲、連環畫的人數都大大高于讀過原著的人數,其中由四大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的受眾更是遠超紙本原著的讀者[15]。對于在“視覺文化”環境中長大的大學生而言,通過讀圖和觀看影視劇來“閱讀”文學經典,相比傳統的通過文字閱讀來接受經典,顯然更加適應、輕松、有趣。

  可以說,利用視覺產品尤其是影視劇來“閱讀”文學經典,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接觸、了解經典的重要方式之一。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當前高校文學經典閱讀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媒體環境下形成的大學生的嶄新閱讀習慣與文學經典的讀者素養要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甚至是直接的沖突。文學經典通常需要讀者采取一種紙本書籍的文字閱讀、沉浸式的深度性閱讀、系統化的整體性閱讀以及求索式的研究性閱讀,而當代大學生大多已經習慣于在線的數字閱讀、視聽化和圖像化的“閱讀”、碎片化和快餐化的淺層次閱讀、消遣性和娛樂化的閱讀等方式。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和沖突,已成為當前高校文學閱讀教育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當前高校文學經典閱讀教育的路徑創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當代大學生在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媒體環境下形成的嶄新(文學)閱讀習慣和閱讀模式,已經對高校的文學閱讀教育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然而,互聯網和新媒體帶來的影響并非完全是負面的,它同樣可以作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為改善當前大學生的文學閱讀現狀做出貢獻。這就要求高校的文學教育者必須與時俱進,及其適應當前媒介環境的新變化,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平臺和工具作用,對文學經典閱讀教育教學的內容、工具、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的路徑和方法,以期扭轉目前大學生遠離甚至逃避文學經典的現狀。

  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嘗試把部分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優秀作品納入“經典”行列,在此基礎上建立更加完整、與時俱進的文學經典閱讀的課程和書目體系,以滿足大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閱讀需求。

  1.高校的文學經典閱讀的課程和書目體系應當與時俱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當前通俗文學、網絡文學快速興起,大學生閱讀日益通俗化、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文學經典閱讀的課程教學內容和閱讀書目中應適當加入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內容。文學經典的范圍從來就是變動不安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經典。正如當代學者王寧所言,“文學經典的概念及其內容構成始終就處于這樣一種動態之中:昨天的經典也許由于批評風尚的嬗變而在今天完全有可能失去昔日的光輝,而今天的經典也許正是由于新的批評理論的發現而躋身于經典的行列。”[16]

  在大眾文化、網絡文化興起的時代,部分優秀的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作品進入文學經典行列,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早在2005年,重慶、北京等地區的高中語文教科書就將金庸的小說名著《天龍八部》部分章節選入,標志著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開始進入文學經典行列。而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領域也涌現出像《悟空傳》《甄媛傳》《盜墓筆記》《誅仙》等不少優秀作品(主要是小說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完全有資格入圍文學史,具備成為經典的潛質和可能性。

  盡管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經典的評價標準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對于作品的文學性、創新性、可讀性等特質的強調和追求則是一致的。因此,在文學經典閱讀的課程體系中適當加入一些優秀的通俗文學、網絡文學“經典”作品的分析、鑒賞課程,一方面可以在保證文學閱讀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激發其對文學閱讀、文學欣賞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優秀通俗文學、網絡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讓學生了解這類作品與傳統文學經典在題材、主題和藝術手法等方面的相通之處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和傳承關系,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從時尚、易讀的通俗作品逐漸過渡到對具有一定閱讀難度和挑戰性(同時也更具審美價值)的傳統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

  2.在適當吸納優秀的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作品進入“經典”的基礎上,高校應當建立起更加豐富、全面、完整的文學經典閱讀的課程和書目體系。從歷時性角度看,這個體系應當涵蓋文學史上的中外古代、現代、當代經典的閱讀、鑒賞課程;在共時性角度看,這個體系應當包括詩詞、散文、戲劇和小說等各類體裁的文學經典的閱讀、鑒賞課程。

  高校應當在文學閱讀教學的師資方面充實力量,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中文系或文學院建制的非師范類、非綜合性高校,更需要在這個方面加強。要盡量保證囊括各個時代、各種體裁的文學經典閱讀、鑒賞課程都能夠開設起來,最好擁有一定數量的教學名師和資深研究學者或專家,以保障課程的質量和專業性。在課程和書目的具體設置方面,應當遴選出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學經典,將這類經典的閱讀鑒賞課程設立為必修課或必讀書目,進行重點考核,以保證學生擁有一定的文學經典閱讀量,強化大學生的經典閱讀行為。

  同時,開設內容豐富的文學經典閱讀、鑒賞方面的選修課和選讀書目,以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書籍;另一方面,這類課程和書目在專業性的等級、難易的層次方面應當拉開差距,以保證初入門的文學愛好者和較為資深的文學讀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書籍。這樣,豐富的課程、書目內容和自由的課程、書目選擇,能夠滿足不同興趣、不同學養的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經典閱讀需求,可以激發他們接受、閱讀經典的主動性,提高課程學習和作品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結語

  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曾說過,“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19]4然而,這些書中“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卻并不是每一位讀者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在各種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讀者得到這些“東西”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即使對于文化素質和閱讀素養較高的大學生讀者群體也是如此。

  對于高校教育者而言,文學經典閱讀教育就是要把經典要向讀者說出的一切積極、美好的東西,盡可能多地傳授、傳播給最大數量的大學生讀者。當前社會上的實用主義和功利化的閱讀風氣和氛圍可能暫時沒法改變,然而,我們可以從解決經典閱讀的主觀方面問題著手,根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嶄新(文學)閱讀習慣和閱讀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和工具,對文學經典閱讀教育教學的內容、工具、方法和場景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來不斷創新經典閱讀教育的路徑和模式。

  這種調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閱讀現狀的一種適應和妥協,但卻并不是對世俗閱讀風氣的俯就和迎合,也不會造成文學經典的降格或墮落。因為它在尊重和適應當前大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模式的同時,更強調對他們的閱讀方式、閱讀行為的引導和提升。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聶珍釗.文學經典的閱讀、闡釋和價值發現[J].文藝研究,2013(5):34-42.

  [3]徐靜.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邊緣化問題及其對策[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3,33(4):71-74.

  [4]解婷.大學生閱讀傳統文學經典現狀探究:以陜西三所民辦院校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8):66-67.

  [5]周憲.從“沉浸式”到“瀏覽式”閱讀的轉向[J].中國社會科學,2016(11):143-163,208.

  文學方向刊物推薦:《文藝研究》是文藝理論刊物。研究探討古今中外文學藝術領域中的重要問題,介紹各種學派,涉及思維科學、文藝學、文藝規律、藝術學、美學、文學、戲劇、電影、美術、音樂等。是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1979年5月創刊,最初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0年4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改由《文藝研究》雜志社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色视频 | 最新国产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无码中文字幕 | 欧美喷水|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妇女激情毛片 |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 亚洲理论片中文字幕电影 | 亚洲色色色图 | 国产吧在线视频 | 欧美久久亚洲精品 | 日本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 激情五月色综合婷婷大片 | 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欧美性色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噜噜 | 色综合a | 婷婷色在线播放 | 欧美经典成人在观看线视频 |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高清免费 | 色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日批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99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 |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 18欧美乱大交hd88av |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福利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精品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