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5月0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使用和開采玉石較早的國家,玉石作為一種資源也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一些服飾中也廣泛應用到了玉石,體現出了等級差異,下面文章也重點介紹了玉石服飾的歷史發展,讓現代人了解過去的封建制度,領略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關鍵詞:玉石,服飾,歷史文化
“石之美者,玉也”。根據國際通行慣例按莫氏硬度劃分,數值在4-6度之間的為玉。古代中國玉石歷經神玉、王玉、民玉三個重要階段,每一階段均在玉石歷史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考古證明新時器時代時已有大量使用玉石作為裝飾的記錄,但此時玉石僅僅作為好看的石材使用,尚未有配飾意識。玉石真正做以功能上的區分要追溯到夏商周時期,隨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對玉石的加工亦有所進步。秦漢時期服制出現,始皇帝制定“玄衣縹裳”,冕冠同為黑色且根據“天圓地方”,遵從前圓后方原則;其上垂下的旒、玉藻,由五色絲線穿以各色玉珠,其作用一是天子天顏不可侵犯,二是為規范天子禮儀,天子袍服則飾有天子獨享的“十二章符文”,這一紋飾沿用至清朝,清朝皇帝朝服上除飾“十二章符文”外還飾有八條龍,從前后角度望去均可看到五條,符合“九五”,因“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雖“九九”為至陽之數卻取“九五”為尊。漢代崇尚素簡,但在工業落后的年代,衣服紋飾的繁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尊卑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局動蕩,禮制相應寬松,文人士大夫所發揮的空間較大。世人熟知的竹林七賢,以及天下男子朝思夢想的“洛神’便出現于這個時代,此時期無論男女皆衣袂飄飄,頗有仙氣。這個時期由西北傳入一種蹀躞帶,此帶上帶有圓環可滿足除佩戴玉飾外佩戴其他小物,至唐時針對蹀躞帶佩戴的飾物甚至有專門的規定,規定官職居于三品以上蹀躞帶上方可佩戴玉環。此時期女子慣梳高髻,插步搖。值得一提是此時的“沉香履”,以薄玉花為飾,除了體現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和享樂之風,亦體現了當時玉匠人的鬼斧神工。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經濟之繁華,國力之昌盛,單就大唐的開放的民風政風便是各朝不可比擬,由于其絲織業的高度發達,對金銀線的使用服飾往往華麗、色彩鮮艷。眾所周知唐朝民風開放,看《簪花仕女圖》圖女子多著短儒裙,裙一般提到胸部或腋下,外罩一件紗衣,挽一披帛;唐朝女子發髻樣式較多,各種玉石制式的簪、釵、義髻、步搖多不勝數;玉項飾、耳飾、玉鐲、玉指環、玉佩、玉香囊、鑲玉腳環亦為數眾多。“君子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當時女子著男裝佩玉之風盛行。
宋代是歷史上較為特殊的一個時代,遵從“程朱理學’一存天理滅人欲,處處體現禁欲之風。不只是服飾上,甚至是工藝美術作品、詩詞畫作,且越接近宮廷越素雅沉靜。宋朝之于古代中國就像一支素雅寧靜的白蓮,遺世獨立,只待歲月靜好。宋朝的服裝則大多規矩方正,冠、衣、鞋無不如此,宋朝最令人矚目的當數官員冠上的噗頭,前面亦有帽正。宋代女子好高髻,珠翠滿頭尤顯富麗堂皇。值得一提的霞帔,即我們所熟悉的鳳冠霞帔,《宋史·輿服志》:“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記載了霞帔的穿戴以及配飾方式。后成為民間嫁女的著裝,相傳此中頗有深意,總歸皆為是天子恩賜。
明朝,明開國皇帝出身草根以至于對等級壁壘控制及其嚴苛,竭力打造貴族形象,提倡恢復漢制,大力復興封建禮制,對金有著較為明確的規范,此時期玉器上金銀鑲嵌較多。為加強統治出現了明朝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和錦衣衛。明朝時纏足盛行,之相符鞋子自然也是精致非常上飾金玉珠翠,甚至有男子作“鞋杯”。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或許是印證了‘滿則虧’原理,大清朝時期的中國在國力和財富上都有著一種類似于人類臨死之前回光返照的即視感。
縱觀清朝的工藝美術作品,特別是前期,其工必繁復精美——清朝的旗袍滾邊,甚至都可至十八滾之多;清朝有種頗具特色的鳳尾裙,特別是用月華錦做成的鳳尾裙,走動之間如月華,且多有褶皺每個褶皺顏色不同,就像百褶裙清朝的百褶裙甚至可達一百零八褶之多。清朝男子的辮子和女子的旗頭、男子馬褂女子旗袍、男子靴子女子花盆底鞋是我們所熟知的清朝男女服飾,至于配飾則是官員以及妃嬪們所佩戴的朝珠、頂戴花翎、手串、佩玉、香囊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民族,其優秀的文化傳承功不可沒。其傳承的禮制制度,無不顯示古代中國如玉一般的溫文爾雅,又如作為一名睿智長者的張弛有度,玉似君子只飾華服。
推薦期刊:《中國服飾》雜志是國家專業刊物嗎
《中國服飾》是一本國家級的產經期刊,這本期刊已經創刊二十多年了,在業界資歷比較老的期刊,《中國服飾》與期刊之家有著合作關系,如果想要發表這本期刊可以咨詢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