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8月2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下面是兩篇旅游類核心期刊投稿論文范文,介紹了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精神內涵,以宏村為例探討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第二篇論文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旅游業發展,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作者的見解。
《宏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困境》
摘要: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近年來的學界研究熱點。以知名古村落宏村為例,獨特的“牛形”空間布局、典型的皖南古村落風光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神內涵,是其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但由傳統經營向多樣化經營轉變的過程中,宏村旅游也面臨著商業化趨勢過度、社區利益受損等開發與經營問題。要走出當前的旅游市場困境,可通過多元化的文化開發模式以及合理的社區利益分配經營方式,協調好資源開發和遺產保護兩個方面,從而促進宏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市場困境;宏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導言
古村落遺產資源是近年來旅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以皖南的知名歷史文化旅游遺產地徽州為例,先后有黟縣的西遞、宏村,歙縣的棠樾、漁梁等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和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由于古村落遺產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保護好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讓旅游開發為當地發展帶來最大化的效益,是學界與業界的共識。本文以皖南知名古村落宏村為例,結合目前旅游市場中出現的管理體制落后、商業化傾向嚴重、社區利益受損等問題,從開發重點、經營模式這兩個方面探討宏村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相應模式。
二、宏村旅游資源的構成分析
宏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北部,是徽州乃至全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原真性的明清古村落代表,在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首批12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對于宏村遺產旅游吸引物的構成和內涵,主要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牛形”的村落空間布局。古時的宏村人經過對居住環境不斷地調整與改造,匠心獨運地規劃并建造了堪稱“中國村落建筑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從高處看,全村的建筑、街道、水系構成了一頭巨牛形狀——正所謂“山為牛頭樹為腳,橋為四蹄屋為身”,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從西北引水流貫整個聚落,并在宏村的中心匯聚成半圓形的月沼,這種水系的設計滿足防火需要和方便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宏村在建筑與環境營造方面,擇吉而居,順應自然,合理布局,既能在物質上滿足生活需要,又能在精神上產生一種情致,滿足審美的功能。這種獨特的村落布局由“人、建筑、大自然”三位一體互相協調的觀念轉化而來的,宏村在牛形框架下被設計位于山水環抱的中央腹地,形成了“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風水格局。除了給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與生態環境外,獨一無二的仿生學村落景觀也為宏村帶來了“人無我有”的遺產旅游資源,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2、典型的皖南古村落風光。宏村背靠雷崗山,南附南湖,整個村落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雷崗山的榛樹林繁茂多姿,南湖邊的楊柳、銀杏等古樹與古建筑相輝相印,“無論是從村外的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筑,還是從村內溫馨的人居到村外明麗的山水間,都開合有度,張弛得法,過度十分自然”。宏村在山環水繞、粉墻黛瓦之間,處處流露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寧靜、幽雅的清新氣質,碧波蕩漾的南湖與粉墻黛瓦遙相呼應,歷史悠久的民居祠堂和街道牌坊棟宇鱗次,呈現出了一派典型的皖南鄉土古村落風光,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贏得了眾多游客的駐足與欣賞。
3、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神內涵。徽州素有“東南鄒魯”的美稱,從府縣到村落往往都廣設祠堂,遍立書院以發揚崇儒習尚。隨著宏村旅游市場的開發,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以有形或無形的形式呈現在游客面前,例如汪氏宗祠樂敘堂、南湖書院等。祠堂曾作為宗族最基本的活動載體,凝結著精神財富與審美精華,是留存下來反映徽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從外觀看,汪氏宗祠樂敘堂的主梁門窗修飾以徽州“三雕”融合“古、雅、美、大”于一體,對游客來說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從文化保存功能來看,樂敘堂亦給宏村保留了宗族家譜、家規等徽州文書等精神財富供后人敬仰,這對慕名而來的游客來說也是獨特的旅游吸引物。除此之外,曾為宏村培育出一代代的人才的南湖書院也是宏村旅游市場的吸引物之一,森森書院的堂匾楹聯,門楣的筆走龍蛇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如今前來觀光的游客們帶來了書院文化的審美意趣。
三、宏村旅游所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宏村旅游市場始終是圍繞著古村落遺產模式進行著開發和管理,在由傳統經營向多樣化經營轉變的進程中,存在一定的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具體表現為:1、商品化趨勢過度。宏村在發展旅游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商品化過度的趨勢,古村落遺產資源遭到破壞,給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1)對宏村徽州文化的曲解、偽造,為了推銷旅游商品而牽強附會地出現制造出“偽文化”、“偽文物”,違背了徽州文化的在當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2)出于商業目的對宏村原有文物進行“建設性”破壞,即在旅游的名義下,對村落的古建筑遺產隨意改建、拆舊建新,破墻開店。例如在未合理規劃的情況下,將古民居大肆改建為餐館、民宿等旅游設施以增加收入。過于濃重的商業氛圍,不僅破壞了宏村原有的寧靜、質樸的古村落風光,而且對古村落遺產保護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歷史風貌的喪失,使游客失去了在宏村旅游體驗的真實性。
2、村民經濟利益受損。在宏村旅游市場的經營管理中,村民的經濟利益沒有獲得很好的保障,因旅游季節性特點產生的經濟風險、村民之間貧富差距加大也未能合理地調節。主要表現在:
(1)門票收入分配不公允。由于旅游資源經營權的轉讓,黃山京黟旅游開發總公司作為投資者掌握了宏村30年的經營開發權,其主要旅游收入來自于門票,景區大門票的價格為55元/人,其中門票收入的67%由京黟公司作為經營性收入,20%作為文物保護基金,交給宏村村委會的只有13%,而在這13%中,有5%歸鎮政府,只有剩下的8%歸村里支配,主要分配給指定的景點居民。利益協調不均造成了宏村居民的生存壓力增大,旅游發展產生的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經濟風險增加。宏村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旅游業,導致了當地村民的就業結構也產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村民的就業范圍由最初的以務農為主,轉為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包括成為旅游公司的導游或景區清潔人員,或者是個體生意經營。由于旅游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因而很多村民的工作收入或經營收入也呈現明顯的淡旺季,收入通常很不穩定。
(3)貧富差距加大。社區居民的貧富差距也易被旅游業中經濟收益的不同所拉大,比較富裕的村民可以開設具有徽州文化風情的民宿,或利用私家住宅改造后進行觀光接待,獲取較多的經濟收益。而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或是缺少資源賦存的村民,只能從宏村旅游中獲得較少收益或者根本沒有收益,村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也會給給宏村旅游發展添加新的不穩定因素。近年來,商品化趨勢過度、社區利益受損等資源開發與管理問題對宏村旅游造成的困擾日益嚴重,文化的原真性以及村民經濟保障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徽州其他古村落如西遞、呈坎等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因此,結合宏村資源開發所處困境,對走出困境方法進行探索,能為古村落型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對宏村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對宏村旅游市場來說,平衡好資源開發和遺產保護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本文主要就文化多元化的開發模式、重視社區利益的經營模式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文化多元化的開發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對宏村古村落旅游來說,徽州文化能準確傳達宏村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遺產價值,合理的旅游開發又能夠將宏村古村落的遺產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對徽州文化的多元化開發能夠有效控制宏村的商業密度,調整商業結構,具體來說,可從文化設施、文化活動這兩方面進行落實。1.文化設施。文化設施以博物館和展覽館為主要承載形式,將宏村的獨特的風水格局和徽州歷史文化精神內涵展示給游客和參觀者,如:(1)開設建筑風水學博物館,以宏村的“牛形”村落空間布局為主題,從風水學、建筑學、地理學、生態學等角度對宏村獨具特色的布局進行介紹和科普,并運用三維技術加深游客的直觀體驗。
(2)結合新安理學、徽州樸學、徽州教育、徽州文獻、徽州版畫、徽州三雕、徽劇等徽州地域的特色歷史文化,建立綜合型博物館,讓游客在宏村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徽州古村落中一覽徽州歷史文化的縮影,這種縮影在旅游市場中的投射真是綜合型博物館的存在,這是徽州文化價值在當代的體現和輸出。
(3)根據徽州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神內涵,開設同時具備展示與銷售功能的展覽館,不失為一種積極扶持民間藝人向旅游者集中展示徽州的傳統民間工藝的有效方式,同時輔以到位的講解,不但能夠加深旅游者對徽州民間工藝的感知,而且也有助于旅游紀念品銷售量的增長。
2.文化活動。文化活動主要是將徽州傳統民俗文化適度改良后,投入到宏村的旅游市場中去,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增加游客對徽州文化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以此能夠協調資源開發與遺產保護的矛盾,并擴大宏村作為知名古村落的品牌效應。當然,宏村旅游市場中文化活動的舉辦,須基于對徽州傳統文化的準確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考慮到適度合理的原則,將包括如舞火龍,舞鐘馗,拋繡球,招女婿,入學堂,宗祠堂會等妙趣橫生的徽州風土民俗融入到宏村的旅游活動當中去,這種對徽州傳統歷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模式,不但豐富了游客對古村落旅游的體驗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宏村旅游市場中“偽文化”現象的發生,維護了徽州文化的原真性。
(二)重視社區利益的經營模式
古村落社區本身集村民的“生活空間”與游客的“游覽空間”于一體,村民是旅游發展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他們往往對宏村遺產地資源特征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是旅游地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旅游發展的影響和沖擊,如上文提到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收入風險增加等困擾。在此背景下,采取重視社區利益的經營模式,保護好村民的“生活空間”,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旅游活動造成的矛盾,對宏村古村落遺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關系也起到良好的協調作用,具體可實現的參考路徑為:
1.提高宏村村民的景區門票利潤分成。宏村目前對游客采取的是統一收取大門票的收費方式,按照合同規定,京黟公司只把門票收入的8%分配給宏村,2013年,宏村人均年分紅僅有2800元,可以理解在旅游發展的一定階段,利益的妥協是處于弱勢的村民所須做出的讓渡,但過于低比例的門票分紅,大大削弱村民從門票經營中所得的收入,導致了村民對宏村旅游發展態度比較消極。根據調查顯示,(宏村)居民家庭收入在全村的位置越高,對旅游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認可,因此,逐步提高村民的門票分紅比例,提高單位家庭收入,有助于培養和提高村民對古村落旅游的參與和保護的積極性,為宏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扶持多樣化的農村產業建設項目。宏村的旅游發展應當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這其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就目前整體形勢看,宏村不但應大力發展農漁副業和生態化種植、養殖模式,如擴大油菜、桂花特色產業基地拓寬村民收入渠道,規避旅游淡旺季帶來的收入落差;而且要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如小額貸款、基礎設施建設、直接補貼、培訓、扶持民間旅游協會建設等保證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并保證旅游發展的利益最大化程度留在當地。政府的公共服務扶持項目能夠提高村民在旅游市場發展中的參與化程度,擴大村民整體經濟收益,縮小貧富差距,在政策層面上保障了村民的權益。
五、結語
在古村落遺產資源日益受到關注和遺產地旅游不斷升溫的當下,商業化痕跡過重,以及旅游發展與社區利益的共生矛盾愈發顯現,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資源開發和景區管理經營的困境。本文選擇以宏村為例,分析了宏村古村落旅游資源的構成,具體闡述了村落布局和景色的獨特性、徽州文化精神內涵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外在表現等,并就宏村在資源開發與管理中所處的困境探討完善和進一步規劃適合旅游市場發展的相應模式。對落實于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的文化多元化開發模式,能夠維護好宏村徽州文化的原真性,并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商業化過度的趨勢;而采取重視社區利益的經營模式能更好地保障宏村村民旅游收益,規避因旅游淡旺季產生的經濟風險。以上兩種模式均立足于宏村的具體情況和實際發展,對其他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性。
參考文獻:
1.王炎松.《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54)
2.鄒統釬等,中國遺產旅游資源管理戰略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59-60
3.陳艷,古鎮遺產分類及資源型古鎮的保護性利用模式初探[J],東南文化,2012(1):35-40
4.左冰,保繼剛,旅游吸引物權再考察[J],旅游學刊,2016(7):13-23
5.宋瑞,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古村鎮旅游發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03.
6.蔣海萍,王燕華,李經龍,基于社區參與的古村落型遺產地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9(8):24-28
作者:馬振 單位:廈門大學管理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摘要:悠久的傳統文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代代相承,為人們所接受和傳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文明中占據很大比例。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旅游業發展的相互影響,來闡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性,并對旅游開發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1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發展迅速使國民收入不斷增加,人們手里逐漸積攢了一定的財富,同時也越來越注重精神享受,交通的便利、帶薪休假等政策的實施,讓人們越來越愿意走出家門,在閑暇之余帶著家人外出旅游,在放松精神的同時去了解博大精深的各民族各地區文化。所以就帶動了近幾年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更是對發展旅游經濟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為旅游經濟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我國旅游業在近幾年正在高速發展,最近幾年,我國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率以及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逐漸增加。從2011年~2016年旅游人次數據統計中,我們能夠看出,我國國內旅游人次逐漸增加,旅游儼然已經成為大眾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尤其是城鎮人口外出旅游比例大幅提高,所占比率大幅上漲。與此同時,外來游客數量也在穩步增加,2016年外來入境旅游人次達2814萬之多,同比增長了8.3%。但是通過對近幾年的入境人口數據分析來看,外來入境旅游人口并沒有很大的提升。雖然2016年相比2015年有大幅度提升,但總體來說,入境人數還是在3000萬人次以下。由以上數據顯示,旅游業的高速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少的效益,但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文化宣傳力度,提升旅游文化內涵,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以中國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外來游客入境旅游。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
2.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指的是以非物質形式展現的一種文化形態,比如皮影、雜技、曲藝、舞蹈社會風俗、傳統工藝等等都是以實踐和表演等形式呈現給我們的一種文化,而并非以物質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但它并不是完全絕緣于物質,而是對于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產物更加偏重。
2.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必要性
文明的發展進步,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城市建設的形象表現不僅體現在城市的建筑、經濟發展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內涵之所在。我國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內容,比如服飾、舞蹈、工藝、語言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留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少數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僅僅是少數民族文化在我國豐富多彩,同時我國是世界上擁有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如果再不對民族文化加以傳承和保護,那么他就會在歷史的交融中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因此,對諸如少數民族文化這樣代表歷史文明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研究課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力度加強,不僅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培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將加強中外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各行業發展都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文著重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3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3.1提升旅游資源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形態而存在的一種精神領域創作的活動及產物,可以在旅游業發展中得以合理開發利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各異,種類豐富,大力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將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文化中,豐富其內容,可以增加旅游開發的類型,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3.2提高旅游價值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曲藝、雜技、傳統舞蹈、傳統工藝、民俗等,比如蘇州的昆曲、河南的豫劇、山東的秧歌、新疆的舞蹈、中國的剪紙、端午節、彝族歌舞等,各種形態的文化表現形式,讓游客不禁在旅游過程中,在參觀自然杰作的同時,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得以了解,通過欣賞傳統舞蹈、曲藝、雜技、親身體驗手工藝創作等活動,融入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渲染的氛圍當中,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影響旅游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包括自然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大力開發旅游業的同時,不僅要注重保護自然資源,還要注重加大在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發展方面的投入,提高旅游價值,提升民族內涵。
4旅游業發展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
4.1旅游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方式的保護下,很難在新時代背景下得以傳承,也很難將其真正價值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開發。近年來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對旅游項目的開發力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本身極高的旅游價值,也被納入旅游項目類型開發的行列當中。這些承載著人類文明、見證歷史發展的文化,也給游客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旅游業這一載體的開發中得以傳承和保護。
4.2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中傳承發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旅游業的發展逐漸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公眾面前,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親自參與情景體驗,得到了極大的精神享受和震撼。游客通過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及親身體驗,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親身感受文化的多樣性,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同時真正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刻不容緩,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4.3旅游業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承有它獨特的方式,而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又為其開發出新的體驗項目和活動空間,為其在陳舊的傳承方式上增添新鮮感和吸引力,不斷創新文化表現和體驗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游客的面前,供其觀賞和參與,并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
5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開發的共同發展
5.1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法規制度
在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注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之有度,合理有序地開拓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市場,盡快建立規范市場的相關法規制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創造良好的環境,正確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堅決打擊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不當行為,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項目開發過程當中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開發市場,保障其合理化、規范化。
5.2創新開發模式
我國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形式相對較少,涉及的內容不夠全面,沒有將其內在價值更充分地體現出來。我們可以在傳統的博物館展現、口頭敘述、節目表演、節慶活動等形式下,開發出新的旅游項目,可以通過與旅游企業的合作,開創出新的旅游線路,比如建設具有文化特色的旅館、酒店,開辦農家樂,獨特的參與體驗等,全方位、多角度開發、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
5.3政府引導,全民參與
當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同時也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參與,如何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對民眾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拍攝宣傳短片、利用媒體資源、建立交流演出機制等形式,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同時在正確方式方法的指導下參與到保護行動當中去,并在保護過程中共享保護成果。
5.4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資金技術支持
有些旅游開發商為了經濟利益,吸引更多游客,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商業化、商品化、庸俗化,嚴重扭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真實目的和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對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并加以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當地政府還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提供支持,設立專項基金,對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和傳承,可以用津貼鼓勵的方式引導當地年輕人傳承工藝手藝,使傳統工藝精髓得以傳承。一方面創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5.5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旅游活動
在旅游宣傳中增加以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宣傳活動為主題活動,旅游地可以通過開辦民族文化展覽會、民間傳統技藝大賽、舞蹈巡回演出等多種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提高公眾參與度,讓大家更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雙贏。
6結語
近年來,旅游產業發展迅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珍貴的旅游開發資源,如何得以正確保護,是我們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一直高度關注的問題。本論文中針對兩者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相應的闡述,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研究及自身感受和網絡宣傳活動的了解,對如何正確引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開發,正確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指出。
參考文獻
[1]王文文,孫靜.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與旅游開發[J].科技經濟市場,2009(11).
[2]徐子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J].淮海論壇,2012.
[3]王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神州,2011(23).
[4]施榆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3).
[5]張瑞瑤,王磊.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14).
作者:史亞奇 單位:商丘工學院管理學院
推薦閱讀:旅游學刊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旅游專業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