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2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是當今最具時代性的課題,對惠山旅游紀 念品進行色彩設計延展的實例探究,尋求惠山泥人傳承新思路,推動惠山旅游 行業的文化內涵注入與市場創新擴展。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研法分析惠山 旅游紀念品的市場現狀與設計需求,基于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色彩特征與典型 樣本,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典型色彩因子與設計元素,進行旅游紀念品設計實 踐。地域文化的注入是當今旅游紀念品發展的關鍵,惠山泥人民國時期色彩面 貌極具地域特色,為后期惠山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提供新的色彩搭配方案與應用 方式,對今后進一步探討惠山泥人文化傳承與設計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關鍵詞:惠山泥人 民國時期 色彩特征 旅游紀念品 設計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提出要加強對國家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創 新利用。旅游規劃中提及:要推進旅游商品文化消費的深化,拓展非 遺文化發展的邊界和轉化效率[1] 。色彩創造價值,近似成本的商品中, 成功的色彩運用能為商品提供高達30%的附加值[2] 。惠山泥人是我國 非遺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由其獨特的地域性與民俗文化蘊育了極 具代表性的色彩面貌。
國內學者和專家對惠山泥人進行了多方位的研 究,但大多針對其歷史沿革、藝術概況、工藝技法,以及相關的作品整 理介紹。針對其階段性色彩特征與產品創新設計相關的研究,鮮少涉 及。民國時期作為惠山泥人歷史發展中重要的轉折階段,該時期惠山 泥人的用色極具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多元的色彩風格與面貌并存。 喬治·亞羅曾言“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3] 。”從色彩角度切入將惠山泥 人文化內涵注入現代旅游紀念品設計領域,既提供了惠山泥人文化的 傳承探索新思路,也提升了旅游紀念商品的藝術性與價值。
一、惠山旅游紀念品市場現狀與設計需求
(一)惠山旅游紀念品現存問題分析。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于無錫 惠山與錫山的東北坡麓,以環境優美、歷史悠久、“祠堂群”密集分布 為特點,惠山古鎮作為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是無錫 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通過資料研究、實地走訪、市場調研等 方法,發現惠山旅游紀念品現存如下四個問題:
1.功能單一化,購買意愿少。
惠山旅游紀念品中裝飾類產品數量 眾多,實用性與功能性的產品類型開發較少。惠山泥人是惠山旅游紀 念品銷售的主要類型,屬于靜態觀賞性的傳統工藝品,缺乏觀賞與功 能的結合,只能作為裝飾品進行擺設。缺少功能性的惠山泥人相關衍 生的設計產品,對如今消費者對旅游紀念品的需求來說,產品類型與 功能過于單一,對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吸引不足。
2.設計同質化,創新度缺乏。
惠山旅游紀念品同質化表現可從橫 向與縱向兩方面來看。橫向看,惠山部分旅游紀念品雷同率高,市場上 大部分商品在全國各地都有銷售,景點攤販、店鋪中產品看似琳瑯滿 目,實則大部分來自大型批發市場,相似的造型、款式和色彩因缺少 地域特色,而不受消費者青睞。
縱向看,近幾十年來,惠山旅游 紀念品依舊以惠山泥人和宜興紫砂為主,且題材、造型、功能等一直 沿用至今[4] ,在設計、生產、銷售等方面未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陳出 新。少量具有功能性的文創設計也僅僅是借鑒其他旅游地區紀念品進 行“生搬硬套”,沒有充分挖掘惠山當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資源,大同 小異的設計與包裝難以吸引審美較為現代新潮的消費者群體。
3.品低質化,粗制濫造多。
惠山古鎮在對景點進行旅游規劃時,缺 少對旅游紀念品的統一規劃和全面考慮,市場門檻低,缺乏有效的市 場管理機制。因生產商與經銷商缺乏行業自律,為了降低成本提高銷 量,將粗制濫造的產品進行售賣,導致質量低劣成為如今惠山旅游紀 念品的通病。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制作粗糙、價格低廉、缺乏文化內涵 的旅游紀念品,如:用筆粗糙的 “京劇臉”、色彩艷麗的“卡通動物泥 塑”等,給整個惠山旅游行業的形象帶來了惡劣影響。當然,也有少量 具有風格特色和傳統內涵的精美產品,卻因價格昂貴、包裝簡陋、不易 攜帶等問題讓大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
4.面貌商品化,地域特色弱。
我國旅游經濟近幾年發展繁榮,但 紀念品市場的發展卻無法緊跟步伐,在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條件 下,生產商與經銷商大多更看重經濟利益而忽略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和 民俗特色。旅游紀念品深層次的內涵是文化傳遞,傳統手工工藝品有 其自身的文化魅力,也有其發展局限,過于商品化的傳統作品不但無 法與消費者達到共鳴,還會流失其原本的精神韻味。如今惠山旅游紀 念品大多為了商業而進行簡單的“拿來主義”,商業的包裝與隨意的 陳列難以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
(二)惠山旅游紀念品創新的設計需求。
旅游紀念品具有宣傳旅 游勝地、表達情感內涵、映射地域文化的作用,消費者大多為了饋贈好 友、留作紀念、滿足旅游體驗等原因進行旅游紀念品的購買。其設計 要在遵循紀念品共性的基礎上,拋開“拿來”與“借鑒”的思維方式, 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剖析,提煉并概括本土化的特色元素運用到旅游 紀念品的設計中去[5] 。地域文化體現了某一區域不同于其他區域的文化特點和民族特性,地域文化的注入是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的關鍵, 對地域文化中傳統圖案、樣式工藝、地域色彩等的深刻挖掘與巧妙運 用,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好地了解與體驗當地文化。
由惠山旅游紀念品 市場現狀可看出,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注入,惠山泥 人作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其色彩獨具一格,通過對其色彩 特征的研究總結,可挖掘出極具特色的色彩元素應用于設計中。隨著 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紀念品的功能性也受到極大關注,將地域典 型色彩融入功能性產品設計中,在具有地域性的同時兼具功能性,可 提升產品的使用價值。
二、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色彩特征
惠山泥人早期色彩運用常打破原有色相的限制,如:青獅、彩雞、 五色牛等,作品的色彩主觀性較強。但民國時期隨著外來西方文化的 逐漸推廣與不斷浸淫,西化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對人們的購買需 求產生強烈的影響[6] ,傳統題材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與審美需 求。惠山泥人藝人們在趨新求異的民國時期主動求變,不再受制于傳 統題材與設色風格,更多創作符合時代發展的現實題材,形成獨具江 南特色與時代風格的色彩面貌特征。
(一)以一當十之色塊簡練。
民國初期,惠山泥人出現部分用色大 膽簡練、摒棄民初繁復的色彩裝飾和紋樣刻畫的作品,作品隨著體量 的增大、石膏噴漆技術的運用等,色彩的塊面立體感和沖擊力也得到 了加強,用色對比大膽又更加符合當代審美。民國時期在戰亂和黑暗 的社會統治下,英雄人物題材增多,寄托了勞動人民對擺脫現實束縛 的殷切希望,“關公”、“五虎將”、“穆桂英”等題材廣受歡迎,主色開 始運用鈷藍、灰褐、淡紫、棕黃、大紅等低(中)明度、高純度的色彩, 黑、白等無彩色的使用頻率增加,黑—紫、棕黃—白、中綠—白、朱 紅—白等色彩搭配使用漸多。又因石膏工藝技術與雕塑藝術的普及, 還出現以偉人、世紀傳人、西洋題材(耶穌、圣母等)為主的作品,惠山 泥人開始出現“重形態,輕彩繪”的觀念,作品出現單色或簡單雙色的 運用。
(二)江南情韻之淡雅清麗。
“燒香游玩,愛聽梨園”是江南地域 群眾娛樂生活的特殊內容[7] 。民國時期,惠山泥人大量手捏戲文作品 受戲曲服飾色彩的影響,其中尤其受昆劇服飾色彩影響最深。色彩配 置多以高明度、低純度的色彩為常用主色,用高純度的鄰近色、對比 色和無彩色進行點綴,更注重整體色調的統一和諧,減弱畫面的色相 對比度,增加色彩明度的共性[8] ,以達到“大協調,小對比”的整體效 果。
惠山泥人自然環境以“水”為主,“青—綠”為水,形成獨特的“水 鄉審美”。民國時期的作品主色中綠色系高達36.7%,點綴色中藍色系 高達23.9%,這是民國時期整體色調淡雅清麗的重要原因。因此該時期多以粉綠、黃綠、中綠、白為底,小面積輔助點綴群青、湖藍、鈷藍、 黃綠、橄欖綠等,展現出江南水鄉色彩中淡雅清麗、含蓄穩重的情調, 極具地域特色。
(三)彩繪裝鑾之用色豐富。
民國時期,為表現昆曲中角色載歌 載舞的性質,再現戲劇演出中豐富多彩的服飾、配飾與人物扮相,且 因符合時代的作品題材增多與惠山泥人獨有的裝鑾技藝愈趨成熟。惠 山泥人服飾色彩較早期而言更趨于豐富多彩,主要體現在同類色的組 合變化繁多,輔助和點綴的對比色運用果敢。
民國時期同類色相比早 期作品運用更加頻繁,如綠色系有粉綠、黃綠、中綠、松石綠、深綠、橄 欖綠等不同純度與明度的用色。再采用對比色純度調和的方式來平衡 畫面的冷暖對比,多用朱紅—黃綠、明黃—中綠、大紅—粉綠等搭配 方式,保持對比色明度在類似或統一的范圍內進行純度的變換調和, 可避免因使用過多同類色進行畫面調和,造成色調過于類似、畫面單 調、知覺度低等用色弊端,又可增加色彩和諧感和豐富度。
三、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色彩因子提取與設計因子分析
極具地域性色彩的組合運用給予產品不同的情感表現,迎合了當 代消費者不同的情感需求[9] 。從上文對民國時期惠山泥人的色彩特征 解讀,可得知,該時期用色豐富多彩且整體色調淡雅清麗,變化多元 地使用同類色的色彩搭配;為協調同類色組合過于平淡的畫面效果, 以高純度的暖色系來平衡低純度的冷色調;隨著作品摒棄繁復的紋 樣和色彩裝飾后,用色愈加色塊簡練,典型的單色運用作品增多。
根據上文色彩特征的研究分析,篩選5組典型的色彩樣本,將樣本使用 Photoshop打開,去除背景色,依次點擊:濾鏡—像素化—馬賽克—儲 存為Web所有格式,圖片格式選擇png-8,為保持圖片色彩還原,色塊 數量選擇16(按所占面積比例自動篩選主要16種色彩),通過上述方 式得到不同色塊元素后,分別根據主觀畫面色彩比對并提煉最主要 的8種色彩,提取總共5組典型色彩配置。
并根據畫面色彩比例提取典 型配色,依據作品用色頻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典型單色。根據上文色彩樣本分析與色彩因子提取,可見民國時期惠山泥 人典型色彩配置以“青—綠”冷色調為主,偏好使用“青—綠”色相去 營造江南水鄉的地域性色彩氛圍,擅長使用暖色(紅、黃)和無彩色 (黑、白)等對畫面進行輔助點綴處理,以保持畫面色彩視覺平衡。
常 以群青—粉綠、粉綠—中綠、朱紅—淡黃、中綠—朱紅、水藍—明黃色 彩搭為主,多為鄰近色搭配,少量使用對比色搭配,并輔助黑、白兩色 進行調和,整體用色保持純度的變化和明度的統一,使得色彩搭配具 有地域特色又協調豐富。其中群青、粉綠、淡黃、朱紅、黑、白等色彩 為民國時期惠山泥人中運用最為頻繁典型的單色。
同時,惠山泥人紋飾圖案的裝飾性對畫面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色彩與紋飾圖案的結合運用更易提升旅游紀念品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運用MatLab聚類法算出民國時期惠山泥人 樣本中紋樣數量的配置比例,選取使用頻率最高的5種典型紋飾圖案 進行線條提取(表2),用于惠山旅游紀念品的輔助設計。
四、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色彩在旅游紀念品中的設計實例延展
色彩是產品風格的決定性影響因素[10] ,基于上文對民國時期惠山 泥人色彩因子的提取與設計因子分析,將民國時期惠山泥人按典型單 色、典型配色、典型色彩配置三方面分別應用至設計載體中,為惠山 旅游紀念品注入微妙豐富的色彩情感。
(一)典型單色應用 單色運用不只是狹義上的只使用一個顏色,而是“有彩色+無彩 色”的組合使用,當畫面中有彩色為圖案或背景時,其中有彩色的屬性 最強烈,其余黑、白、灰等無彩色可以忽略不計,只具備輔助識別的功 能。上文提取的典型色彩:群青、粉綠、淡黃、朱紅、黑、白等都是惠山 泥人作品創作中不可忽視的典型代表色,其中黑、白為無彩色,可輔助 其余典型的有彩色進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極具地域特色的單色可應 用于產品包裝上,有助于統一視覺形象,且純粹的單色更易襯托內在 產品。選取其中一種有彩色為作品的基調色,形成色彩的 第一視覺感受,將提取的設計因子以白色線條形式輔助提取的典型色 進行設計,以自由法排列形式應用于包裝設計之上,體現出傳統色彩 與現代設計融合的豐富面貌。
(二)典型配色應用
在簡單2-3種配色設計中,畫面中的色彩面積比例對整體風格與 色調起到重要作用[11] 。畫面中,放大一部分色彩面積形成主色,縮小 其他色彩面積形成輔助色或點綴色,使畫面色彩沖突減少,可增添和 諧感。少量色彩搭配的畫面效果具有沖撞力,可應用于有較高實用性 且便于攜帶的載體之上,如:馬克杯、帆布包、手機殼等,都是當今消費者們接受度較高的旅游紀念品類型。
上文提取的5 組典型配色中,鄰近色的搭配較多,對比色的搭配更多講究明度的統 一與純度的變化,保持與泥人作品色彩配置相似度,用色搭配上(中) 長調色彩面積為大,(中)短調色彩面積為小,以重復、對稱、放射、平 行等造型方式賦予色彩面貌更多變化,更易在設計中凸顯主題與文化 內涵。
(三)典型色彩配置應用
色彩配置在設計應用中應整體遵循泥人作品的大致用色比例,民 國時期惠山泥人用色上多以青、綠為主,浸潤著江南地區特有的山水 基調,總體趨于色調清麗、含蓄典雅、嫻雅大方的色彩意象。在色彩配 置的應用時可采取具象應用與抽象應用。
1.典型色彩配置的具象應用:可結合民國時期惠山泥人典型造型 元素、圖案元素、文化元素等,將提取的典型色彩配置應用其中,直觀 具象地將文化內容與設計想法表達出來。結合惠山泥人特色元 素進行飛行棋的創新設計,帶有娛樂性質的設計載體增添了紀念品帶 給消費者的愉悅感。
2. 典型色彩配置的抽象應用:可將典型色彩配置與抽象的藝術表 達形式相結合,如圖8,保持整體色彩意象和色彩配置的統一,將江南 水鄉的地域色彩與現代抽象幾何進行結合詮釋。既能表現出惠山旅游 紀念品設計中獨具地域文化的色彩特點,又給非遺色彩應用設計提供 新的設計思路和展現方式,給予消費者視覺的新奇感,勾起消費者的 獵奇心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以上設計將所提取的元素進行大膽 的組合、轉換與再設計,保持本土性與異域性的同時,提高消費者對惠 山旅游紀念品的認知度。
藝術方向論文投稿刊物:《藝術科技》雜志,是由浙江省文化廳主管、浙江舞臺設計研究院主辦、藝術科技雜志社編輯出版的藝術和科技綜合學術期刊。
結語
通過對惠山泥人在民國時期的色彩研究可得,該時期歷經歷史的 流變,形成兼收并蓄的色彩審美現象和獨樹一幟的江南地域性色彩風 格。從色彩角度將現代產品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結合進行創新闡釋, 將文化蘊涵的隱性因素轉譯為顯性的設計元素。提取民國時期惠山泥 人典型色彩因子,從典型色彩、典型配色、典型色彩配置三方面結合 現代設計方法,以旅游紀念品為載體進行設計實例延展。通過旅游紀 念品的設計為傳統文化尋求符合現代形態的表達新方式,不僅利于惠 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提高了旅游紀念品的文化特色與價值內 涵,促進當地民俗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準.推動非物質文化在旅游業的深度利用[N] .北京日報.2019-06-10(014).
[2] 李小麗.產品色彩的設計研究 [J] . 包裝工程.2016,37(06):155-158+163.
[3] 劉宇陽.現代產品與我國傳統文化 [J] . 藝術科技.2016(4):269.
[4] 曹星.無錫旅游紀念品設計的研究 [D] . 江南大學,2007:16.
[5] 張家祺,張田雨,張璇.基于不同旅游資源的旅游紀念品的創新設計策略研究 [J] . 設計,2016(08):127-129.
作者:陳依婷 潘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