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9月19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著,養生也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國關于養生的話題也有過很多,從古至今都有養生之道。本文是一篇社會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莊子養生理論出發點和出路。
【摘要】“養生”在道家各派理論中都有討論。通常的養生理論,探討如何在身體上、心理上達到一種自我的安適,但莊子的“養生”并不只是在談養生,其思想背后還蘊藏著更為重要、更為本質的東西。從其理論的出發點所引領的兩種不同路向入手,可以看出,莊子的養生理論固然涉及到了醫學、心理學層面上的養生,但他的養生思想并不局限于此。相反,從更深刻的層面上,即從文化的角度來揭示其養生思想的內涵,可見理論背后蘊含著更多的無奈與苦悶,并且這種苦悶是和一個人的人生大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這正是莊子養生理論的出路。相較于一般道家養生理論的單薄,莊子思想顯示出了它的獨特而復雜的一面。
【關鍵詞】莊子,養生,出發點,出路
一、養生理論的出發點
莊子的養生思想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現實和思想根源的。對于莊子究竟如何發展出這樣一套養生理論,就此,可以從現實生存和精神束縛這兩種路向中,清晰地看到莊子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一)現實之路:生存的艱難
從現實層面來講,莊子的養生思想以及整個思想起源于對社會的批判、對人生的絕望、對生存的無可奈何,起源于由之帶來的痛苦。莊子是一個極為敏感的人,天才都是極為敏感的人。莊子的敏感之處就在于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切覺察。在《盜跖》一篇中,莊子講,“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1]你為了追求一個更好的世界,苦心經營,來制定向善的法則。可是一旦這些法則被放入社會之中,就會被人利用來干著邪惡的勾當。他接著還舉了“田氏代齊”的例子來說明這一認識:田成子不僅盜取整個國家,還連同其“圣知之法”一同拿來為自己服務。而這些“圣知之法”就是那些救世之士所制定的。在莊子眼里,這些都毫無用處。《莊子》一書揮揮灑灑幾萬字,其中不乏作者故作歡樂的地方,但若細細品味,這些文字背后都隱藏著一條線索,那就是莊子對痛苦的感悟。[2]莊子認為,痛苦源于人在社會中那現實生存的艱難。戰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發,人的生命在動亂與戰爭中顯得脆弱不堪,莊子在其書中也描述了不少身體殘缺之人,如分別見于各篇中的申徒嘉、兀者王駘、兀者叔山無趾等。關于人在社會中生存的艱難,《山木》篇的兩個故事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第一個故事是說,莊子在山中見到一個大樹,枝葉茂盛,但伐木的人經過時候,連看都不看一眼。為什么這樣呢?是因為這個樹沒法被木匠取材,是無用的。于是莊子便感嘆道:這棵樹正是因為無用,才得以保全自身;從山里出來后,莊子去了一個友人的居所,這位友人很開心,要用鵝肉來款待莊子。家里有兩只鵝,其中一只鵝會叫,而另一只則不會叫,可是主人卻殺了那只不會叫的鵝。于是乎他的弟子就問了:“那棵樹為什么因為其無用而保全了天年,而這只鵝卻因為其無用而被殺掉了呢?”這說明在混亂的世道里,人的命運是自己根本無法掌控的。即使你用“無用”以自保,也不見得時時都奏效。命運被龐大的偶然性擺弄著,隨便的一個突發事件都足以讓人毫無應對之力,人的生命顯得脆弱不堪。第二個故事是講,莊子走在樹林中,正準備拿彈弓去打一只鳥;鳥沒有注意到莊子,不知自己正身處險境,因為它一心要去捕蟬,而蟬正在樹蔭下自得其樂,絲毫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鳥的捕食對象。這一景象突然使莊子意識到,是不是自己也正處在危險之中?于是莊子警覺起來,拔腿就走。后來果然看見有人在悄悄逼近,試圖追逐莊子。這正如《德充符》篇申徒嘉所講的話,“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生在世,就像生活在羿的弓箭射程之內一樣危險,隨時都可以丟掉性命。莊子對社會險惡的描寫,還集中體現在了《人間世》一篇中。本篇通過幾個不同的故事,分別說明了與君主相處的艱難、“有用”之人生存的艱難,最后接楚狂接輿之口說出“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可見處世之艱難!由上所述不難看出,莊子認對世道黑暗,處世艱難的描寫,集中體現了其對社會的批判。從這種批判中,得出了人在生存中所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困境。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中,莊子不得不思考脆弱不堪的人類如何在亂世中自處,從而提出了其獨特的養生理論。這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的,是其養生理論提出的第一種路向。
(二)理論之路:精神的束縛
現在我們從一個抽象的角度來討論,莊子是如何在其理論體系中提出來獨特的養生思想的。《齊物論》一篇文字,體現了莊子的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這兩個詞語,一般認為是貶義詞,是一種錯誤的理論。但我們暫且先不受其他流派觀點的影響,而賦予這兩個詞以正面的、積極的涵義。因為這種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能極大程度地破除世俗的成見,對養生理論起著重要作用。其次,通過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對世俗成見破除之后,于是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這算是一次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逍遙游”也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快樂,想象一下,“絕云氣、負青天”的大鵬鳥,是免不了幾分孤獨的。最后,通過“逍遙游”的體驗,終于能夠“體道”了,這是莊子養生理論的最高點,只有與“道”為一體,才可能在精神上達到自由。莊子通過“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故事,道出了“吾喪我”的境界,所謂的“喪我”就是摒棄個人的成心和偏見,破除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百家爭鳴”,各個學派之間的無休止的爭論,莊子認為這導致了眾人迷失自我。學派間的爭論,究其原因,也是因為“成心”在作怪,于是莊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的方法,強調事物的相對性,不要因此而讓精神受到束縛。我們通過《齊物論》中的部分引文,來加深對這一思想的理解: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3]!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4]。于是,通過對世俗成見的破除,我們就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莊子在《逍遙游》對這一狀態做了如此描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彼且嗚呼待哉[5]!”精神上的自由,是對外物摒棄之后達到的一種心靈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心靈內斂而不外放。這種狀態是通過上文中提到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得來的。這樣一來,從精神的角度上,莊是子通過對現有觀念之網的戲謔、調侃與否定,從而達到了心靈的徹底解放。這是養生理論關鍵一步,即精神的自由。接著我們就進入了對養生理論具體內容的討論了。
二、養生理論的出路
我們以上主要探討了莊子養生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內容,它的形成我們從兩個方面、兩種路向進行了分析;它的內容,我們也是分成了兩個層面來加以探討。行文至此,我們再簡要地分析一下這種思想對人生出路問題的探討,這可以作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當作是一個結論性的分析。這樣一來也有助于我們完成一篇有頭有尾,結構上和內容上都較為完整的文章。對養生思想的這些分析,從思想邏輯上看,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對人生出路問題的討論。莊子首先是體悟到了人生的無奈,在這個大背景下才提出來他的養生思想。所以說,養生思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亂世自保,換一種比較正式的講法就是——對人生出路問題的探索。這一點我們在上文中也略有涉及,現在做一個總結。那么,莊子到底有沒有為我們提出一個能夠真正付之于實踐,并且時刻指導我們生活的“養生理論”呢?同樣,這一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回答。第一個方面是從文本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莊子的確是提出了一套自成體系的“養生理論”;第二個方面,在超越文本之后,我們發現莊子理論的結尾竟然是換了一個外貌,仍然是在講開端時提出的同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莊子并沒有給出很好的解答,還是處在“提問”的階段。只是這個“提問”經歷的一大圈的豐富自身,已經變得更加充實,我們也更能感到莊子內心情感的豐富。第一個方面,從文本來看,莊子通過他的一套修養法則,使養生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比如他提出了許多概念,“坐忘”、“心齋”、“游”等等,都可以看作是這一個層面上的操作。這一個層面上的養生理論被后來的道教得以繼承并發揚光大。道教一心要追求長生不老看似與莊子思想有很大分歧,其實,只要我們把莊子這個層面的養生理論加以發展和推進,得出“長生不老”的結論,再合理不過了。就連我們中醫的核心思想,也是于此密切相關。文章開頭就提到,我們討論的重點不在這醫學心理學上面,故不再贅述。這是從一個最為實用的角度講,莊子養生思想被道家以及世俗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得以繼承。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從郭象以來的“快樂”注莊派,也大致是在這個層面上來發揮莊子的思想。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否定這個層面上的理解。實際上,正是這個層面上的理解,才真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無論在宗教上還是醫學上都成為了一條主線或者主線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滲入到了我們民族性格的最根基處。第二個方面,從超越文本的角度看,莊子根本就沒跳出自己提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根本就是無解。我們把他的問題可以用一種有比較意思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如何在一個令人絕望的、無法生存的世界中很好的生存?”看出問題中存在的矛盾沒?既然這個世界已經令人絕望到這種地步,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出路;倘若還能找到一個出路的話,那也就不至于絕望了。莊子本人對這一問題清楚得很,但就是因為一種不甘心,才說了那么多,但說來說去,問題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因此才造成了莊子復雜的思想,造成了文本和內涵的某種分離。所以正如清人胡文英對莊子恰到好處的評價,“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所謂的“眼極冷”就是說,莊子對我們上述問題中存在的矛盾——在一個絕望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出路——心里清楚地很;所謂的“心腸極熱”是講,莊子明明知道沒有出路,但怎么也不甘心,于是就不停地想要突破出去,雖然這種努力不會有任何結果。
參考文獻:
[1]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148).
[2]顏世安.莊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51.
[3]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23).
[4]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24).
社會學論文投稿期刊推薦:《社會學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一級學術刊物。該刊以學術研究及為世界社會學知識發展做出獨到貢獻為目的,以有效促進學術交流、開放學術天地、促成中國社會學學術進步為宗旨;強調以規范的經驗研究為基礎,提煉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