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2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城市生態空間建設為城市生態安全和居民品質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發展中也面臨著總量不足、穩定性低、破碎度高、整體性差等諸多挑戰。文章在分析城市生態空間的地域范圍、組成成分、用地規模現狀基礎上,提出從市域和分區尺度,通過總控與分控相結合進行城市生態空間用地規劃,做好生態空間中剛性部分的嚴格保護恢復,也適當保持彈性部分的兼容性拓展;基于保持城市生態空間的功能整體性和服務多樣性,提出“生態源塊+生態干廊+生態支網”的空間布局和“生態安全+生態福祉+生態產業”的結構布局。在此基礎上,從保障基本保有量、系統整體性、福祉公平性、林木主體性、生態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彈性調節性、類型多樣性和部門協同性等 9 個方面提出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生態空間,市域范圍,保有量,結構與功能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隨著城市生態用地的減少和破碎化,城市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1-3]。城市生態空間具有生態、景觀、文化、健康等多種服務價值,包括對城市熱島、環境污染、人居環境的調節功能[4-6],減輕疾病發病率,改善心理健康,減少社會醫療費用支出[7-8],提升城市景觀審美享受,傳播生態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等[9]。目前世界各國城市生態空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勻分布,同城市的人口、環境、社會經濟活動等方面聯系起來產生不同的問題和需求[10-12],并隨著城市規模擴展、城市群的發展而對所在地區乃至區域生態環境、生態安全等產生更大的壓力。
單純的基于現狀和用地屬性進行修修補補的規劃建設,不能解決多年來生態空間存在的總量不足、穩定性低、破碎度高、整體性差等問題,因此,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是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需要重視和解決的課題。基于上述認識,筆者通過對城市生態空間與城市發展、居民生活、區域生態等關系的分析,提出了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對策,以期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生態建設提供參考。
1 城市生態空間需要明確的 3 個基本問題
1.1 地域范圍
1)城市生態空間范圍的變化趨勢。
關于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的地域范圍問題表面上是土地利用對策和部門管理問題,但涉及到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功能性如何實現、生態空間規劃的總量和格局等如何確定等根本性問題,因此,科學認識城市生態空間的建設地域范圍是解決各種土地利用矛盾、部門管轄矛盾、生態系統破碎化等問題的核心[13]。城市生態空間是相對于城市建筑、生產用地來說的,因此離不開城市這個核心,其地域范圍是隨著城市形態和發展方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城市建設初期對環境影響較小,需要為之提供生態服務的空間也很小,某種程度上城區內和周邊的生態空間就可以實現自維持。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特別是城區周邊衛星城、工業園區等新城新區建設,以及城市公路、鐵路等陸路通道的交通網絡不斷建設,每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等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城市活動圈不再是步行、騎行等普通活動范圍,而是按照機動車半小時、1 小時等往返距離來衡量,城市對區域生態體系的影響和需求也隨之拓展到相應的空間。
2)城市生態空間建設的空間范圍。
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首先要確定地域范圍,確定了范圍才能談總量、結構、類型、布局等問題。許多城市生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在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應對中出現了空間錯配,對于生態空間提供的生態、經濟、文化、景觀等多種服務哪些能夠就地解決、哪些需要大區域來平衡解決缺少基于生態系統整體性功能性的頂層設計。
比如一些鳥類、野生動物是靠多棲息地、跨區域活動來維持的,需要大尺度生態系統的科學規劃建設來解決,而我們常常沉迷于觀測和探討各類樣地、樣帶等小尺度地塊內的生物多樣性變化[13],因此,過去把城市生態建設分成建成區和郊區城鄉二元結構的做法不能滿足城市健康發展和居民品質生活需要,而是需要面向城市行政區范圍、把生態系統和治理系統、經濟系統耦合起來開展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建設。
我國生態城市、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在建設過程中都設置了市域生態系統的建設內容,但生態空間成分多、管理部門交叉、建設指標要求不一致等問題導致生態空間建設在落地上缺少合力,總體上缺少目標一致的總量和結構頂層設計。實際上,城市生態空間包括以城市生態系統自然功能特征和生態關系為紐帶的自然涵蓋范圍,以及以城市行政管理、居民使用行為、城市生產活動等為權限的人為管理范圍[13],在地理空間上后者往往大于前者。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建設是一個多尺度生態空間的耦合過程,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出現的問題需要在對應的尺度范圍上解決。
1.2 組成成分
1)國土空間中的生態空間成分。生態空間是生態用地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生態空間是指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涂、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基本等同于土地利用分類中的生態用地,涵蓋內容比較廣,界線非常清晰。
目前,中國國土空間規劃主要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類空間進行土地資源總控,對生態空間基礎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高,但由于生態空間的土地管理涉及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草原、水利、住建、農業等多個部門,具體到城市地區的生態空間分類時,除了自然屬性以外,還需要考慮部門轄權屬性、主導功能屬性、使用管理屬性等城市特點做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同時在政府層面對生態空間總量、格局的優化要有頂層設計和統籌,從而使城市生態空間成分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彈性。
2)城市生態空間的組成成分。國內外對城市生態空間的概念和內涵界定較多,尚未形成共識。與城市生態空間相關的概念包括城市綠色空間、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城市開敞空間、城市綠地、城市森林、綠地系統、城市生態用地和城市綠色生態空間等[2,15-16]。從生態空間的主體功能類型來說,森林、濕地、草地和城區公園綠地這 4 類土地屬于生態空間是比較明確的,但在各類木本果園、造林綠化苗圃等生產用地統計上還存在灰色地帶。
近年來中國有關城市生態空間的指標綜合性表述除了森林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綠地覆蓋率、樹冠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以外,還包括綠色空間占比、藍綠空間占比等,其中綠色空間包括森林、濕地、城區和鄉村綠地、農田、草地等。
在北京通州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等新城規劃中又稱為藍綠空間[17],這個概念比嚴格意義上的生態空間要大,甚至包括了生產、生活空間中的林木資源所覆蓋的空間,體現了在城市地區更加注重灰色空間與綠色空間的關系,而相對模糊了森林、濕地、綠地、農田等綠色空間內部的功能差異。因此,城市地區生態空間建設除了重視用地的管理屬性,把純粹用于生態服務的權屬土地這些主體成分建設好,還要關注功能屬性,重視非權屬的生產生活空間的綠色生態資源,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把這些輔助成分利用好。
1.3 用地規模
城市生態空間是城市健康發展和居民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不是可有可無、修修補補、填空補缺的裝飾品。研究表明,居民平均收入每增加 10%,對城市綠色空間面積的需要就會增加 1%[18],但對于城市生態空間用地規模還沒有公認的測算方法和數量標準[19-20]。城市國土空間規劃要突破一般地區土地規劃的思維,深入思考哪些需求可以靠購買、外運等區域大平衡補給來解決,哪些問題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其中生態空間提供的改善環境質量、塑造優美景觀、提供休閑游憩場所、維持本地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是要靠城市自己解決,它是美麗城市、美好生活的生態保障線,是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底線。
2 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的布局問題
合理的城市生態空間布局是保持城市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功能性的基礎,它包括空間形態上的空間布局和組成類型上的結構布局[22]。合理的空間布局能夠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整體性,合理的結構布局能夠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服務多樣性。因此,需要在市域尺度上對城市生態空間布局進行科學把控。
2.1 “生態源塊+生態干廊+生態支網”的空間布局
城市生態空間主要是森林、濕地、綠地等生態用地,總量有限,特別是在建成區、近郊區等生產、生活空間密集區,呈現高度破碎化分布,大尺度生態斑塊不多,并且很多是以林帶、經濟林和散生樹木的形式存在,甚至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穩定生態空間,但其提供的服務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城市生態空間的空間布局要在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系統等理論指導下,以分布均衡的大尺度生態斑塊為功能源地,以貫通區域的骨干生態廊道為流通連接,以分布于生產、生活空間的細碎生態空間分枝網絡為服務延伸,以各類生產性生態空間為補充,形成“生態源塊+生態干廊+生態支網”的空間布局,保障城市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功能性,并實現城市生態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的有機融合。
2.2“生態安全+生態福祉+生態產業”的結構布局
城市生態空間的生態性、自然性、開放性、景觀性和人文性決定了功能需求的多樣性,因此需要針對每塊生態空間的具體主導功能來進行結構布局。同時,隨著從城區到郊區的梯度變化,城市生態空間的主導功能也隨之變化,在城區以滿足居民福祉需求、兼顧生態安全保障功能為主,而綠色產業功能比較少;在近郊區以生態安全保障、居民福祉與產業功能兼顧的均衡發展為主;在遠郊區則是以生態安全和產業發展為主,兼顧居民福祉功能。
因此,城市生態空間的結構布局要在城市生態學、城市森林學、風景園林學、生態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指導下,通過構建片帶網相連接、以發揮生態功能為主的森林、濕地、草地等生態安全體系,使之成為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基礎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石,為城市生態安全提供長期穩定的保障。
通過構建分布均衡、類型多樣、景觀優美、文化豐富的城市公園、自然公園、城鄉人居林、生態文化場所等居民生態福祉體系,使之成為居民日常休閑、生態文化傳播的場所,為居民享受品質生活和促進身心健康服務;通過構建林副產品、綠色食品等物質產品生產基地,清新空氣、優美景觀、豐富負氧離子等環境產品生產基地,以及自然體驗、環境教育等文化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綠色食品、生態旅游、生態康養、自然教育等生態產業體系,為城市經濟效益和鄉村振興做貢獻。最終使城市生態空間在整體上形成“生態安全+生態福祉+生態產業”的結構布局,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居民品質生活和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等提供多種服務。
3 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建設的對策建議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需要以健康穩定的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城市生態空間建設順應了城市居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但面臨諸多問題和土地供給壓力,生態空間總量、布局、功能等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需要繼續保持加強城市造林綠化、濕地保護恢復等生態建設的戰略定力。
我國城市生態空間建設與管理涉及自然資源、林草、園林、農業、水務等多個行業和部門,但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生態空間更多是盤點底數的統計算賬,各說各話,各算各帳,缺少以生態安全、生態福祉等功能需求為導向的總量把控和格局優化這兩個核心。必須轉變目前過于強調生態土地的部門屬性觀念,要從強化城市有生命的生態基礎設施與民心福祉事業的角度來認識城市生態空間,突出其服務的普惠性、公益性。
要針對各類規劃自成體系、缺乏銜接、用地協調機制不暢等問題,強化山水林田湖城綜合治理理念,處理好部門之間的用地矛盾,剛性管理和彈性協作相結合,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態空間用地協調機制。要推動完善城市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修改一些與生態系統建設要求、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一致的部門規章,避免過度強調部門管轄權、部門傳統觀念而忽視城市生態系統整體性要求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鋒,王如松.城市綠色空間建設的內涵與存在的問題[J].中國城市林業,2004,2(5):4-8.
[2]楊振山,張慧,丁悅,等.城市綠色空間研究內容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1):18-29.
[3]王成.關于中國森林城市群建設的探討[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2):1-6.
[4]劉常富,何興元,陳瑋,等.基于 QuickBird 和 CITYgreen 的沈陽城市森林效益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9):1865-1870.
[5] FORMAN R T T. Urban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13.
[6] GEORGI J N, DIMITRIOU D.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to the improvement ofenvironment in cities: case study of Chania, Greec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0, 45(6):1401-1414.
[7] TIAN Y H, JIM C Y, TAO Y, et al.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green space fragmentation inHong Kong[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1, 10(2): 79-86.
[8] ZHANG C, WANG C, CHEN C, et al. Effects of tree canopy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 repeatedcross-sectional study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203: 111795.
[9]張華.居民對城市綠色空間的游憩需求與健康效益感知研究:以杭州城市公園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4,13(2):87-92.
作者: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