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2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為探究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本研究以畜牧大省黑龍江省為例,利用2008—2017年黑龍江省66個縣(市、區)面板數據,采用區位熵指數法測度出黑龍江省畜牧業產業集聚情況,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實證檢驗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1)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整體均呈下降趨勢,產業集聚度平均值分別為3.27、2.49和1.54;2)整體回歸顯示,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U”型關系,不同產區分樣本回歸證實了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U”型關系;3)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信息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規上企業能力、縣域財政收入、交通設施建設、基礎教育水平等對縣域經濟增長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提出合理規劃畜牧主產區范圍、鼓勵推進畜牧業產業集聚、強化畜牧業補貼政策、因地制宜指導畜牧業發展、加大資源配置投入力度、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畜牧業產業;產業集聚;縣域經濟;黑龍江省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為要,一切經濟活動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進行[1]。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要求,以產業發展帶動區域增長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2]。
畜牧師論文范例: 怎樣做到草原生態環境與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產業立足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就業為主體,包括種養業、農產品流通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休閑旅游業等在內的復合型產業[3]。畜牧業作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4],早在200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就指出,當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做大做強畜牧產業,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要加快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建立健全畜牧業發展保障體系,支持地方經濟穩定有序增長。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從飼料源頭供給、核心技術支持、養殖模式傾向等方面指導畜牧業發展,鼓勵通過產業集聚的方式發展壯大縣域經濟。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以保障民生為根本,引導畜牧業注重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激發縣域經濟潛在動能。作為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產業,畜牧業在縣域集聚將進一步開拓勞動力市場和農副產品市場,必然對縣域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背景下,研究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將有助于加快推進產業興旺和壯大縣域經濟。產業集聚是經濟活動在空間集聚的重要地理特征,其本質主要是資本要素的空間范圍內合理流動并逐漸歸集的過程[5]。目前學術界對于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所得結論卻眾說紛紜,大致觀點可歸納為以下4種:
第一,產業集聚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眾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產業集聚通過發揮規模經濟降低產業內部生產成本,提高集聚區域內的無形資產,從而促進區域內經濟增長[6-8]。另外,部分學者發現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會存在明顯異質性[9]。
第二,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存在抑制作用。雖然產業集聚可以吸引眾多優質資源形成規模效應,但由于資源的超負荷載重,“資源詛咒”會嚴重抑制經濟的增長,甚至會導致區域經濟處于停滯狀態[10-12]。
第三,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倒“U”型關系。Williamson[13]最早在研究空間集聚與經濟發展關系時就指出,空間集聚在經濟發展初期可以顯著促進地區經濟效率的提升,但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門檻值后,產業協同集聚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會變小甚至為負。國內學者以不同產業、不同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也發現,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但影響趨勢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14-15]。
第四,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具有雙向促進作用。現有研究側重于討論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單方面影響,但實際上經濟增長也會反作用于產業集聚,國內外大量研究均證實了產業集中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反過來區域經濟增長會激發市場潛力以促進產業集聚這一結論[16-18],也就是說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互相強化的內生關系[19-21]。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上述產業類型主要集中在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開始有學者關注涉農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呂超等[22]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1995—2008年蔬菜主產區蔬菜產業集聚對蔬菜產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蔬菜產業集聚對區域蔬菜產業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賈興梅等[23]利用空間基尼系數和區位熵指數探究農業集聚度變動特征及其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1985—2011年中國農業空間基尼系數和區位熵指數均呈現波浪型上升趨勢,并且農作物空間集聚度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黃修杰等[24]通過對廣東省2005、2008、2011和2014年9類農作物空間基尼系數和區位熵指數進行計算,并探究農產品區域布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農業產業集聚度與區域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和強化,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陳池波等[25]利用2012—2016年湖北省66縣(市、區)面板數據測算了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度,并分析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且呈倒“U”型關系。縱觀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發現:
第一,從研究對象上看,現有研究重點討論了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且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已經開始有研究關注農業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鮮有文獻探討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二,從研究內容上看,或是簡單從理論上解釋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或是單純利用統計數據實證檢驗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且所得結論不相一致,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相結合對此問題的闡述更加準確;第三,從研究區域上看,主要基于省際層面的考量,對于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關系的研究較少,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促進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協調的樞紐和橋梁[26],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新時代中國經濟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27]。
鑒于此,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從理論上探究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以畜牧大省黑龍江省為例,利用2008—2017年黑龍江省66個縣(市、 區)面板數據,采用區位熵指數法測度出黑龍江省畜牧業產業集聚情況,并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實證檢驗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為盡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壯大縣域經濟提供決策參考。
1理論邏輯分析
1.1理論分析
基于產業集聚的定義,本研究將畜牧業產業集聚定義為:在政策驅動與利益驅動的情形下,畜牧業企業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在一定區域內以特定的方式促使產業有機集合。通常情況下,畜牧業產業集聚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與傳統工業集聚有所差異的是,畜牧業產業集聚初期并不能帶來較為明顯的集聚正向效應,產業發展的滯后效應較為顯著,即先有擁擠效應再有規模效應,因此本研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從擁擠效應和規模效應2個維度分析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1.2研究假設
從畜牧業產業集聚的擁擠效應和規模效應總體來看,集聚產生的效應具有動態性,在集聚初期,由于畜牧業自身生產的特性,對環境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對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平衡也會有所破壞,此時對縣域經濟增長產生負向影響。當集聚水平達到一定閾值以后,規模效應發揮作用較為明顯,由于畜牧業產業的集聚實現了多種生產要素的共享,對縣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但是,擁擠效應和規模效應何時出現比例的不協調僅從理論分析尚不能得出結論,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檢驗,因此,在進行實證檢驗之前,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H: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呈現出一種“U”型關系,即畜牧業產業集聚初期擁擠效應大于規模效應,對縣域經濟增長有負向影響,當達到閾值以后會轉變為規模效應大于擁擠效應,對縣域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2研究設計
2.1數據來源
黑龍江省是全國畜牧大省,地處世界公認的黑土帶、黃金玉米種植帶和奶牛養殖帶,地域遼闊,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環境優良,發展畜牧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目前畜牧業已經成為支撐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本研究需要分兩步完成實證檢驗,一是對黑龍江省66縣(市、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進行測算,二是探究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由于《黑龍江統計年鑒》[32]中部分可能影響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尚未統計公布,因此本研究在數據獲取上主要依托《黑龍江統計年鑒》[32],部分影響因素指標依托《中國縣域統計年鑒》[33],時間范圍是2008—2017年跨度10年的面板數據。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由于《黑龍江統計年鑒》[32]和《中國縣域統計年鑒》[33]部分年份的部分數值缺失,本研究通過查閱各縣(市、區)歷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布對其進行補充。另外,在2000年全國牧區會議確定了新世紀全國264個牧區、半牧區,其中黑龍江省有牧區7個(龍江縣、甘南縣、富裕縣、肇源縣、杜蒙縣、青岡縣和安達市),半牧區8個(泰來縣、虎林市、肇州縣、林甸縣、同江市、蘭西縣、明水縣和肇東市),本研究中會對黑龍江省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做進一步研究。
2.2模型構建
2.2.1畜牧業產業集聚測度模型構建
目前,衡量產業集聚度的指標有很多,例如區位熵指數、空間基尼系數、空間集聚指數、行業集中度等,張琳彥通過對上述指標的系統分析發現,區位熵指數不僅能真實反映地理要素空間分布情況,同時還能較好的消除地區經濟、規模等因素的差異,因此被學者們廣泛應用于產業集聚的測算中[34]。
3實證結果分析
3.1畜牧業產業集聚度的結果分析
2008—2017年黑龍江省各縣(市、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的時空分布。從時間上來看,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整體均呈下降趨勢,2008年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分別為3.60、3.16和1.69,到2017年分別降至3.15、2.76和1.26,同時,在2008年黑龍江省畜牧業產生集聚度大于1的縣(市、區)共有49個,到2017年僅剩41個縣(市、區),10年間有11個縣(市、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由大于1降至小于1,分別是阿城區、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通河縣、集賢縣、饒河縣、嘉蔭縣、富錦市、綏棱縣和呼瑪縣,另外有3個縣(市、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由小于1提升至大于1,分別是延壽縣、遜克縣和漠河縣。從時空分布上來看,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分別為3.27、2.49和1.54,由此可見牧區和半牧區的畜牧區產業集聚度要明顯高于非牧區,這與黑龍江省畜牧業生產布局直接相關。
對于黑龍江省畜牧業產業集聚度整體呈下降趨勢,可能與奶牛養殖存欄量下降有關,黑龍江是畜牧業大省的同時也是奶業大省、奶牛養殖重要主產區,但是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黑龍江省奶牛存欄量在2010年達到歷史存欄量峰值,為180.6萬頭,隨后年份存欄量逐漸下降,到2017年僅剩124.1萬頭,而其它大牲畜(如黃牛、肉牛、馬等)存欄量或保持不變或稍有下降,唯獨奶牛養殖存欄量下降幅度較大,原因是適應國家積極推進奶牛適度規模養殖,因此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下降與奶牛養殖存欄量下降高度相關。另外,從計算結果還可以發現,在劃定的半牧區中,虎林市、同江市畜牧業產業集聚度并非較高,而在非牧區內,巴彥縣、依安縣、樺南縣、湯原縣、望奎縣畜牧業產業集聚區位熵指數均超過3,說明上述各縣有望成為黑龍江省畜牧主產區。
3.2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影響的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stata14.0統計分析軟件對2008—2017年黑龍江省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結果估計。由于畜牧業產業集聚度與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存在高度相關,為消除多重共線性,本研究對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可能會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因此在進行結果估計之前要進行一系列相關性檢驗,選取合適估計方法,以消除內生性問題。首先進行Hausaman擬合優度檢驗,結果顯示P值小于5%,且在1%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結果的估計。
其次考慮到面板數據可能存在同期截面相關、組間異方差以及組內自相關等問題,本研究分別采用對同期截面相關的Breusch-PaganLM檢驗、對組間異方差的Wald檢驗和對組內自相關的Wald檢驗,結果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面板數據存在同期截面相關、組間異方差以及組內自相關,因此本研究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進行參數估計。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影響的結果,其中模型1和2為逐個引入核心解釋變量,模型3為引入全部變量。從模型1回歸結果可以發現,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影響為負,且在1%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畜牧業產業集聚不利于縣域經濟增長。
在模型2中加入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以后,畜牧業產業集聚依然對縣域經濟增長有負向影響,并在5%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雖然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回歸系數為正,初步可判定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可能存在“U”型關系。在納入其他控制變量以后,從模型3回歸結果來看,證實了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U”型關系,畜牧業產業集聚度和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均在1%水平通過顯著性檢驗,充分表明在畜牧業產業發展初期,由于擁擠效應大于規模效應,使得由于畜牧業產業集聚導致縣域經濟水平下降,當集聚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集聚區內各項生產設施的逐漸完善,促使規模效應大于擁擠效應,因此畜牧業產業集聚會穩步提升縣域經濟。
4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以畜牧大省黑龍江省為例,利用2008—2017年黑龍江省66個縣(市、區)面板數據,采用區位熵指數測度出黑龍江省畜牧業產業集聚情況,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實證檢驗畜牧業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從黑龍江省各縣(市、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的時空分布來看,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度整體均呈下降趨勢,產業集聚度平均值分別為3.27、2.49和1.54,差異較大;2)從整體回歸結果來看,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U”型關系,在畜牧業產業發展初期,由于擁擠效應大于規模效應,對縣域經濟增長有抑制效應,當集聚達到一定水平后,此時規模效應大于擁擠效應,將會穩步提升縣域經濟;從畜牧業不同產區分樣本回歸來看,畜牧業產業集聚度和畜牧業產業集聚度二次項在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均對縣域經濟有顯著影響,且影響方向與總體樣本一致,證實了畜牧業產業集聚與縣域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U”型關系;3)除畜牧業產業集聚外,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信息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規上企業能力、縣域財政收入、交通設施建設、基礎教育水平等對縣域經濟增長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為確保畜牧業能夠有序穩定發展,以更好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盡快實現鄉村振興總目標,本研究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合理規劃畜牧主產區范圍,鼓勵推進畜牧業產業集聚。隨著時間的發展,2000年全國畜牧會議劃定的牧區和半牧區畜牧生產能力也在發生變化,總體上來看大多數牧區和半牧區畜牧業產值高于非牧區,但也存在各位縣(市、區)畜牧產值下降的情況,因此需要重新對牧區和半牧區進行劃定,合理規劃畜牧主產區范圍,避免限養、禁養等“一刀切”策略,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鼓勵推進畜牧業產業集聚,特別是要在推行奶牛養殖適度規模化的同時重點關注奶牛養殖集聚水平。
第二,強化畜牧業補貼政策,因地制宜指導畜牧業發展。從實證結果可以發現,在畜牧業產業集聚初期,由于擁擠效應大于規模效應導致縣域經濟增長受阻,但當規模效應大于擁擠效應后,畜牧業產業集聚有助于縣域經濟的增長,因此有必要采取政策干預,強化畜牧業補貼政策,在牧區、半牧區和非牧區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指導畜牧業發展,調控畜牧業產業集聚規模,協助各縣(市、區)盡快度過擁擠期。
第三,加大資源配置投入力度,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畜牧業產業集聚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其他資源的合理配置對縣域經濟增長也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強化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強化縣域信息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提升規上企業發展能力等均能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而且對畜牧業產業發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郭珍,郭繼臺.鄉村產業振興的生產要素配置與治理結構選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2(6):66-71GuoZ,GuoJT.Productivefactorsallocationandgovernancestructuresselectionofruralindustryrevitalization[J].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19,22(6):66-71(inChinese)
[2]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65-73YeXQ.ThegeneralprinciplesoftheChina’sruralvitalizationstrategyinthenewera[J].Reform,2018(1):65-73
作者:許佳彬1李翠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