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1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現實題材電視劇《經山歷海》通過對楷坡鎮脫貧致富和生態轉型歷程的講述,在生活的困境與挑戰中表現了個人的理想選擇與族群的感恩共進,呈現了以基層管理模式、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特色機制,以及傳統倫理經過創造性轉化后形成的當代文化心理結構,以鄉村社會的變遷圖景書寫了中國當代的歷史進程,以大眾文化的話語建構詮釋了中國道路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鄉村重建;現代性機制;“共同體”建構;《經山歷海》;脫貧攻堅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中,出現了《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一系列與時代脈搏共振、關注當代農村生活的優秀現實題材電視劇。其中,《經山歷海》聚焦于“鄉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形象地展現了黨領導下的基層工作模式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以及傳統倫理制約下的文化認同機制,在全景化展現農村脫貧致富、生態化轉型、不斷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同時,以敘事話語的建構凸顯了中國化的文化觀念和發展道路,以大眾文化文本的形式創造性地書寫了中國當代的歷史變遷。
一、“新農村”景觀:當代社會轉型中的鄉村重建
《經山歷海》以石屋村的脫貧致富和安瀾村的生態轉型為主要脈絡,形象地表現了傳統農業與漁業的現代化過程,描畫出了“新農村”的現實與未來圖景。
(一)現代化進程:鄉村振興的全景式書寫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孕育的,鄉村的人口和面積占到相當大的比例,鄉村的發展在經濟轉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鄉村振興的過程隱喻著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進程。《經山歷海》的核心敘事雖然主要聚焦在楷坡鎮的石屋村和安瀾村,但其敘事的框架和背景非常宏大,由這兩個村延展到兄弟村平湖,周邊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玫瑰花的鳳凰村,還有小蒿的姐夫致力建設的黃河灘區,以及援疆干部滕昊帶出的美麗新疆,再到吳小蒿在石屋村鄉間風景里看到的歐洲式鄉村景致,安瀾村村民們對國際化旅游景點和比基尼海濱的暢想……這些共同勾畫出了一個從楷坡鎮到全國,再到全球化的空間框架。
若從歷時性的社會進程上看,《經山歷海》又講述了石屋村的搬遷脫貧、安瀾村的綠色轉型,表現了從傳統到現代農業、漁業的轉變過程。同時,以故事的方式細致表現了中國特色的土地流轉、規模化與合作社運營、種植與加工聯合的契約農業模式,詮釋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實作用,講述了鄉村的安全生產、精神文明建設、信息化治理、農業技術創新、公益養老、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的變化,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當代中國鄉村振興和現代化變遷的全景式畫卷。與此同時,鄉村故事還延伸到了疫情肆虐的當下社會語境,表現了漁民們如何克服困難,在政府的指導下科學防護防治并有序地復工復產等,這些內容又直接聯通了當下的社會經驗,給中國故事的書寫灌注了真實性的活力。
(二)生態化景觀:城鄉發展的一體化思路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方向,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化和生態化的發展理念,強調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強調小城鎮、農村社區、綠色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協調發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①的新型工農關系,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
《經山歷海》中的楷坡鎮正是這種“新型城鎮”的新典型。石屋村種植金銀花,發展特色農業和契約農業;平湖村放棄了開設資源消耗型的工廠,轉向綠色生態茶葉的種植;安瀾村更是大刀闊斧,放棄已經富裕的安定生活,接受綠色生態發展的挑戰,配合政府推進“碧海行動”,拆除了小碼頭和臭氣熏天、各自為政的養殖池子,打造帶有資源整合與產業聚集效應的冷鏈物流園,打造海洋牧場。村民們在書記穆平川的帶領下一起開發104海區,種植珊瑚,培育人工漁礁,養海護海,致力于創造一個具有可修復能力的海洋生態環境,給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在不斷增強和優化海洋資源的同時,持續增加漁民收入,帶動漁業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楷坡鎮的發展,整體上形成了綠色產業集群和集約化的城鎮綠色產業發展模式,在實現為城鄉居民構筑和諧的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體現了“綠色基礎設施重塑國土大地景觀,重構城鄉中國的生態基礎;產業集聚區加速發展產業集聚,增強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造血’功能”,②強力支撐和統籌城鄉發展的中國化道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把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列為21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兩件大事,“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文化智慧和以綠色生態理念重構國土大地景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但改變了鄉村和中國的面貌,更把中國鄉村不斷打造成為世界景觀中的優質地方性資源,成為可以為整個人類社會所共享的人類發展的文明成果。
二、“基層制”圖繪:中國特色的現代性機制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③“鄉土”孕育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潛藏著中國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特質。
(一)基層管理系統與實踐工作原則
電視劇《經山歷海》以返鄉追求夢想的副鎮長吳小蒿為線索,表現了廣大城鎮基層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塑造了基層干部的群像,呈現出中國社會的基層管理系統,以及基層工作在新時代創造性地繼承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的傳統和原則。黨領導下的黨政/行政復合的管理模式構成了基層工作的框架。
書記周斌和鎮長賀豐收兩人“交心通氣”的態度共識和“男子雙打”的默契配合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管理模式的效率和優勢,他們二人的組合也構成了基層管理系統的核心層面,他們之前有作為老革命、老黨員的“花鼓”爺爺的示范和監督,他們之中有副書記李言密、村書記劉賢達和慕平川等一大批獻身和實干在鄉村第一線的黨員干部,有副鎮長吳小蒿、住村書記郭默、辦公室主任劉大樓、新村支書劉精明等一大批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基層的年輕干部。
這三個層面,也是老中青三代干部,他們密切互動,協作配合,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共同構成了中國鄉村基層的管理系統,也表現出了一種精神的傳承。這種傳承就是在新時期的鄉村振興中,以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為基本工作原則,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吳小蒿出生在農村,她把自己的理想與家鄉人民的好生活聯系在一起,一上任就扎進村里,與群眾打成一片,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情況,把“老花鼓”當作自己的爺爺,不顧臟臭地徹夜和村干部一起抓劉一刀家逃散的“溜達豬”,把劉精明智障的哥哥帶回家里照顧……可以說,她時時處處站在百姓的角度,身體力行著賀豐收鎮長對基層干部“既要充當上級和群眾的聯絡員,還得充當服務員”的要求。
她的直率和真誠也打破了基層工作中“形式主義”和“一團和氣”的不良作風,真誠地表達了對每個干部工作中問題的看法,還建議周斌書記要更多地深入百姓。她堅持實事求是,不但抵制瞞報小冷庫爆炸的做法,更在民主生活會上大膽打破大家互相恭維、明貶實褒的虛假做法,真正把批評和自我批評落實在自我修養和工作服務的實踐中。她就像一股“清流”不斷地提醒著大家:我們是從哪兒來?我們的工作要往哪里去?提示著要堅持“和老百姓在田間地頭打交道”,以及保持“不忘初心”的自覺與自醒。
(二)共同富裕目標與成長理想主題
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就是以先進的生產力改變物質條件落后和貧困的生存現狀,在《經山歷海》中,吳小蒿被問過多次“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她每次都毫不猶豫地說“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好日子”并不是少數人的“好日子”,而是“共擔風險”“共同富裕”的互助互愛與和諧共進。“經山歷海”的藝術隱喻,強調的就是共同經歷、共同成長和共同富裕,它更加凸顯了公共利益與群眾滿意基礎上的社會共識。
歷史文化論文: 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南傳統村落環境重組研究
三、“共同體”建構:文化身份認同的倫理化邏輯
傳統的黏性無處不在,如果說在基層管理模式和土地承包、流轉政策等方面的獨特性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顯性特征和外在特色,那么在“高估親屬關系”的倫理關系框架中,家國倫理與傳統智慧的強大情感聯結與身份認同力,就是中國特色現代性的內在文化心理機制。
“楷坡的風,從海上來,它不徐不疾,帶來遠洋的呼喚;楷坡的風,掠過山頂……”山海的壯美景致中沉淀著鄉土的偉大變遷,經歷磨煉的共同奮斗激活了傳統的當代價值。《經山歷海》的故事呈現出了中國道路的獨特內涵,煥發著中國人的詩意與熱愛,書寫著當代中國的歷史,更聯通了世界與未來,堅定了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激勵著民族奮進的新征程。
注釋:
①出自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②呂明偉、黃生貴等:《新城鎮田園主義:重構城鄉中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③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④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頁。
⑤[美]埃弗里特·M·羅吉斯、拉伯爾·J·伯德格:《鄉村社會變遷》,王曉毅、王地寧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頁。
作者:牛鴻英,一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