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0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新時期各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和綱領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與方法支撐。文章從探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科學內涵與理論基礎出發,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框架為指導,融合景觀生態學以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結合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地方實踐,聚焦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目標指標、重大格局、分區布局、工程體系等規劃重點、難點,提出了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思路與方法,具體概括為:按照“六步走”的整體思路,圍繞“四個維度”目標體系,聚焦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推進“重大格局—分區布局—重大工程”3個層次空間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單元尺度重點項目、場地尺度工程措施”3個尺度工程體系布局。
關鍵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人地關系;景觀生態學;廣東省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新時期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議題(彭建等,2020a),也是新時期機構改革賦予自然資源部門統一行使的重要職責之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全域國土空間及其承載的各類生態系統以及人地關系復合系統為對象,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維護生態安全與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升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人類福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在一定時間周期、一定國土空間范圍內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活動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王夏暉等,2019)。
作為“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專項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既是對國土空間規劃的補充、支撐和落實,又與國土空間規劃同為自然資源部門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重要抓手,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地位突出,其中,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更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傳統的土地整治以及各類生態修復相關規劃相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立足更廣闊的宏觀角度、更長遠的時間跨度、更綜合的系統維度,研究自然地理格局和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突出空間布局的戰略性、理論方法的科學性、任務目標的綜合性,是一項新的、艱巨而復雜的戰略任務(周遠波,2021)。
國土資源論文范例: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市交通規劃變革分析
目前全國和省級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然而,相關指南、規范尚在醞釀之中。盡管學術界圍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內涵(Jacksonetal.,2009;曹宇等,2019)、理論框架(Diamondetal.,1985;彭建等,2020b;Aronsonetal.,2020;Copelandetal.,2021)、問題識別(蘇沖等,2019;方瑩等,2020)、修復分區(丹宇卓等,2020;倪慶琳等,2020)等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討。但相關研究尚處于分散化的研究狀態,對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科學內涵以及規劃理論方法尚未達成共識,特別是規劃目標、格局、分區以及工程等重點、難點問題亟需深入探討并予以回答。
廣東省地處中國南部,位于南嶺之南,南海之濱,陸海兼備,自北而南形成了全球同緯度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物種資源極為豐富,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中南嶺山地、華南海岸帶是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三區四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地位突出。同時,廣東省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人口高度集聚,人地關系錯綜復雜。
因此,本文以廣東省為例,結合正在開展的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踐,從探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科學內涵與理論基礎出發,以人地關系理論框架為指導,融合景觀生態學以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聚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目標、格局、分區、工程等重點難點,深入探索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思路與方法,以期為全國正在開展的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提供參考。
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科學內涵與理論支撐
1.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概念與內涵
國際上,生態修復的概念由來已久,從相對單一的應用實踐逐漸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受到全球各界的熱切關注(趙曉英等,1998;Emmanu‐elleetal.,2019)。生態修復被認為是應對人類世以來生態系統大規模退化、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加劇等重要途徑,但生態修復的對象、目標、方法等方面尚存在較大的認知差異(張瑤瑤等,2020)。出于多樣動機,修復對象涉及特定物種、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等多種尺度(Mace,2014)。
針對物種、群落和單一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通常關注中小尺度的生態過程,主要集中于廢棄礦污染和破壞(Wong,2003)、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Vallaurietal.,2010)、荒野和自然保護區(Haywardetal.,2019)等保護性生態修復。修復目標通常錨定參照生態系統,關注外界威脅、物理狀態、物種組成、群落結構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和外部交流等6類生態系統的關鍵生態屬性(Hobbs,2018)。根據修復場地生態系統損害或退化程度的差異,生態修復方法可分為自然再生(NaturalRe‐generation)、輔助再生(AssistedRegeneration)和生態重建(Reconstruction)三類(白中科等,2020)。
基于此,國際生態修復學會(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SER)提出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退化、損傷或徹底破壞的生態系統回復到原來發展軌跡的過程,生態恢復使退化的生態系統處于恢復的軌道上,從而適應當地和全球的變化,適應組成物種的持續和演化。但在全球氣候變化、大尺度生態環境退化背景下,宏觀尺度的生態修復需求劇增(Stanturfetal.,2014),聯合國發布的2021—2030年生態系統修復十年計劃、國際森林景觀恢復項目“波恩挑戰”、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等都呼吁從宏觀尺度統籌實施生態修復,逆轉多種生態要素的退化趨勢。
在區域、全球尺度下,社會-生態系統互饋作用越發突出,生態修復對象也由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社會-生態系統,生態修復的預期目標從生態目標擴大到社會、經濟、文化目標,不單單為追求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或使其快速演替至頂級生態系統,而傾向于如何在不同尺度通過生態修復促進局地、區域乃至全球人地關系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年,國際生態修復學會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視角擴充了生態修復概念,認為生態修復是立足解決方案的方法,涉及社區、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土地所有者等多方參與,以修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并重建更為健康的人與自然關系(Gannetal.,2019)。“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概念源于新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哲學認知,是對生態修復概念的繼承與發展。
從生態修復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其核心思路、手段、目標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思路從單一的要素修復轉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的全域、全過程協同治理,手段從末端修復、結構調控走向源頭治理、過程耦合、空間集成,目標從單一目標線性治理,走向社會、經濟、生態的多目標綜合協同(彭建等,2020b)。因此,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本質在于修復人地沖突、強化人地協同(彭建等,2020c),修復全域國土空間之上退化、受損或徹底破壞的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及服務,重建和諧健康的人地關系。
1.2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理論與方法
1.2.1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的人地關系系統,是人與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動態結構(吳傳鈞,1991),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與理論基石(陸大道等,1998;樊杰,2018)。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生態哲學精華以及地理學人地關系國際主流思想,深刻揭示人地系統中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與反饋作用,高度契合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認知,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提供了基本的學理基礎(宮清華等,2020)。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修”的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相處方式,“復”的是生態系統退化或受損的結構、過程、功能及服務(彭建等,2020c),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的核心目標也是協調人地關系,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視角探尋區域人地關系系統的整體優化、綜合平衡及有效調控的機理(吳傳鈞,2008),在研究對象與研究目標上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高度一致。近年來,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方法不斷發展,在傳統的綜合因素地域分析基礎上,加強了模型方法的綜合集成研究,基于人地系統的動力學模擬、非線性動力學分析、物質能量守恒分析等技術方法(方創琳,2004),基本形成了“模型模擬-參數分析-要素耦合-系統互饋-政策調控”研究范式,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框架與技術方法。
1.2.2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以景觀(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從整體綜合觀點研究其結構、功能、發生演變規律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進而探討景觀優化利用與管理保護的原理和途徑的整合性交叉科學(曾輝等,2017)。
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異質性、生態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鄔建國,2007),不僅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提供了有效重塑人地關系的可操作性尺度,而且為解決不同尺度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問題以及不確定性提供了等級性和集成性的生態學基礎。隨著“格局-過程-服務-可持續性”研究范式的演進(趙文武等,2016),生態系統服務作為有效銜接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橋梁,成為景觀生態學研究走向國土空間治理主流決策的重要工具(彭建等,2017;吳健生等,2020)。
以景觀生態 學核心理論和方法為支撐,多尺度的關鍵社會-生態過程耦合分析是識別修復對象和修復基本單元的關鍵;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媒介,景觀多功能性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提供了權衡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多元目標需求的方法;多層級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為優化國土空間要素配置,提升景觀功能提供了有效路徑;景觀可持續性則從景觀格局出發,為社會-生態系統提供多尺度級聯福祉保障。
1.2.3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于2009年提出,是指保護、可持續利用和修復自然的或被改變的生態系統的行動,從而有效地和適應性地應對當今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涵蓋性術語(umbrellaterm),NbS囊括多個領域經過多年實踐、發展相對成熟的方法,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動態性,權衡協同性的特征,包含生態系統保護、針對具體問題的生態系統方法、基礎設施建設類方法、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和生態系統修復等五大實施方法。
2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的思路與方法
2.1整體思路
上述概念內涵、理論方法為我們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提供了基本的理論遵循,在此基礎上,結合正在開展的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實踐經驗,本文提出“分析評價—制定目標—謀劃格局—部署任務—布局工程—配套機制”六步走的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整體思路。
分析評價。采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作為現狀底數和底圖基礎,結合土壤調查、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濕地資源調查、水資源調查、礦產資源調查、海洋資源調查等專項調查數據,形成全省生態本底“一張圖”。充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即“雙評價”)結果,結合生態現狀調查、監測、評價相關方法,構建全省生態安全格局,明確重要生態屏障、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廊道體系。
針對國土空間全域及生 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聚焦生物多樣性維護極重要和重要區域、水源涵養功能極重要和重要區域、生態極脆弱和脆弱區域、人地矛盾突出區域,識別退化、受損空間,綜合評價退化和受損空間的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與恢復力水平,診斷突出生態問題,研判重大生態風險。
制定目標。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目標的設定,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受損程度以及恢復力水平,同時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戰略需求,按照保障生態安全、提升生態功能、兼顧生態景觀的次序,形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綜合目標。這些目標應該是多元的、綜合的,既有利于人類福祉,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既有利提升自然生態系 統的質量與穩定性,又能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從而給人類和自然帶來多種益處。
謀劃格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總體布局既要著眼于自下而上的問題識別,也要著眼于自上而下的全局謀劃,從形成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構筑陸海生態安全屏障和通山達海的生態廊道網絡系統、保障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民生福祉出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在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以河湖流域、山體山脈、河口海灣等相對完整的自然單元為基礎,形成流域—海灣聯動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格局,推進山水林田湖海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部署任務。
按照“整體謀劃,行動牽引,分區施策”的原則,聚焦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形成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城鎮空間生態重塑、農業空間修復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遵循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以及生物多樣性內在規律,形成各有側重、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3規劃布局
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規劃布局,整體上可按照“重大格局—分區布局—重大工程”3個層次展開。
2.3.1重大格局
省級生態修復的布局要著眼于自上而下的整體謀劃,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高質量發展三大格局,從格局出發,形成整體性、系統性的生態保護修復布局方案。維護生物多樣性網絡。生物多樣性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包含景觀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多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境質量,是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出發點。
因此,我們在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中提出以構建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為愿景,以全球同緯度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森林植被帶、全球候鳥遷徙節點廊道體系、陸域海域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以及其它重要生物遷徙廊道為重點,構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以自然之道,養天地之靈。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嚴守生態安全底線,構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的核心戰略任務。
因此,省級生態修復布局首先要從筑牢國家及省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出發,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重大任務、重大工程,優先布局在關乎全省甚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重要生態系統之上。就廣東省而言,“三屏五江多廊道”是對全省生態安全格局的戰略性概括,也是廣東省必須要守住的生態安全邊界與底線,將為廣東省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生態保障。其中,三屏是指南嶺生態屏障、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和藍色海洋生態屏障,五江包括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重點流域生態功能區,多廊道是指由碧道、綠道以及其它線性廊道構成的通山達海的廊道網絡。
3結論與討論
相較于過去的生態修復工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對象從局域自然生態單要素走向全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手段從單一過程的末端治理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體全過程耦合與系統修復,目標從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性提升轉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目標系統綜合,其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均大大增強,迫切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方法支撐(傅伯杰,2021)。
本文以人地關系理論框架為指導,融合景觀生態學以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結合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地方實踐,聚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目標、格局、分區、工程等共性問題,初步提出了省級國土地空間生態修復的一般性思路與方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總體上可以按照“六步走”的整體思路,圍繞“四個維度”目標體系,聚焦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推進“重大格局—分區布局—重大工程”3個層次空間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單元尺度重點項目、場地尺度工程措施”3個尺度工程體系布局。
本文期望通過規劃思路與方法的一般性總結,為全國同類地區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提供參考借鑒。當然,全國的實際情況更加錯綜復雜,生態系統也更加多樣化,例如,干旱區域的沙漠、草原生態系統等,本文均未有涉及,文中提出的修復單元以及具體工程措施也更加適用于人地交互劇烈、山海皆備的沿海地區,方法體系也不盡完善,有待進一步探討。總之,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作為一項全新、艱巨、復雜的戰略任務,在理論與方法上尚有廣泛的探討空間,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與方法支撐,也需要多地、多方的共同參與。
作者:葉玉瑤1,張虹鷗1,任慶昌2,彭建3,宮清華1,呂丹娜1,劉鄭倩1,李升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