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 尉犁農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堅持“綠色、集約、融合、高效”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發揮自身優勢,加快以棉花為主的特色農業現代化,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 尉犁縣; 特色現代農業; 特色現代種植業
尉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智能化發展,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進入全疆第一方陣。
農藝師論文投稿刊物:《現代農業》曾用刊名:(農業科學實驗)(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主辦。在全國農業戰線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我區農牧業工作者和廣大農牧民中享有較高的聲望,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好評。
1 尉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1.1 特色現代種植業
尉犁引進國內棉花種植收購行業龍頭企業新疆利華棉業,以基本農田為重點,按照每年700 元/畝的價格,在依法、公平、自愿的前提下,由企業和農戶簽訂合同,在全縣8個鄉鎮全面推進土地集中流轉,按照現代化、機械化的種植標準,對流轉土地破埂平整。 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五統一”,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目前,土地流轉達40 萬畝,集體土地能流轉的盡量實現全部流轉,國有土地參照集體土地流轉模式逐步推進。 利華棉業不要的細碎小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大戶,也變成集中連片“大條田”,統一品種、統一種植。 今年全縣種植棉花103 萬畝,機采棉種植率達99%,統一推廣棉花優良品種3個,提高品質一致性。 [1]
1.2 發展特色現代畜牧業
尉犁縣引進領頭羊等企業,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 探索布局規模化,模式標準化,產業鏈一體化,集中托養、良種、良繁、良育,支持特色禽畜發展。 改建養殖小區,優化飼草結構。 實現尉犁羅布羊擴繁、育肥、屠宰、烤全羊產品精深加工一體化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規模化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很快,尉犁的牲畜存欄60 萬頭(只)、出欄50 萬頭(只),分別較2017年增長55.2%、48.6%,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達到63.8%,實現了現代畜牧業大發展。
1.3 發展庭院經濟
尉犁縣通過發展以林果業和畜牧業為兩大特色的庭院經濟,靚化庭院。 實施“四區分離”政策,實現農家小院庭院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雜物堆放區四區分離。 村民利用自留地、房前屋后,發展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勞動強度低的種養殖業庭院經濟。 村民積極響應政府“六個一”號召,在自家庭院,種一片菜地、一個果園,養一群羊、一群土雞、一群鴿子,搭建一個馕坑。
2 尉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粗放式發展
尉犁縣是農業大縣,農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 棉花種植已有40 余年歷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10.86 萬畝擴張到現在120 多萬畝。 尉犁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長期以來種植棉花的基礎優勢,讓棉花產量一直穩居全疆前列,年產棉花百萬擔,是產棉大縣,但不是產棉強縣。
2.2 農業粗放式生產
尉犁棉花品種繁雜,品質參差不齊,質量不穩定,缺乏市場競爭力,得不到紡織行業的青睞,所以急需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棉花品質。 同樣,尉犁縣的香梨、甘草、羅布麻,以及肉類、皮、毛、羊絨、鹿茸等農畜產品也存在此類問題,農產品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供給質量待提高[2]。
3 尉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
3.1 加快特色棉花產業提質增效
按照“穩定面積、標準種植、主攻品質、推進機采、降低成本”的原則,大力推進標準化棉田、優質良種、高產創建、無公害植保和機械化采摘五大工程建設,打造種植、加工、紡織互為一體的棉花產業鏈。 優化棉花生產布局,建設百萬畝高標準棉田,推進棉花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和信息化作業,建設優質棉生產基地。 加強對棉花品種的管理,按照“一主兩輔”的用種要求,引導各類種植主體積極選用和擴繁適合本區域的優質棉花品種,提高原棉品質一致性。 加強高標準棉花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棉花區域良種繁育基地。
持續推進棉田高效節水工程建設,開展棉田智能化高效節水滴灌試點,提高棉花生產管理水平、棉田產出水平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示范引領全州精準農業發展。 擴大機采棉種植規模,堅持機采棉農機農藝配套,提升棉花機采水平,降低棉花生產成本。 大力發展棉花訂單生產,鼓勵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終端市場對接,建立利益風險共擔機制,推進“優棉優用”和“優質優價”,提升棉花的市場競爭力。 到2025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百萬畝,主栽品種控制在3個以內,棉花良種率達到95 %以上,棉花機采率達到95%以上。
3.2 引導特色林果業做精做特
以市場為導向,全面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林果示范基地建設,推進庭院特色林果種植,提升林果生產良種化、標準化水平,打造綠色、有機林果主產區。 到2025年全縣的林果面積已達到15 萬畝。 香梨:以尉北、興平鎮為重點區域,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控力度、推廣香梨簡約化栽培新模式,狠抓對香梨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持續提升香梨品質,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
紅棗:穩定現有紅棗種植面積3.5萬畝,大力推進密植低效園改造及節水滴灌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高效生產技術,適度發展鮮食紅棗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技術水平,擴大基地建設規模,增加高品質紅棗果品有效供給。 枸杞:發揮尉犁枸杞品牌和地域優勢,推進“兩品一標”基地建設,著力開發優質枸杞干果和精深加工產品,到2025年,種植面積保持在3萬畝。 杏、李、葡萄等特色林果:布局在興平鎮、古勒巴格鄉、尉北地區,以庭院林果種植為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鄉村道路、房前屋后,發展以杏、李、葡萄為主的小宗果品,到2025年全縣小宗果品和庭院林果面積達到2.5萬畝。
3.3 推進特色畜牧業做大做強
以推進農區畜牧業振興為突破口,堅持草畜一體化發展,走草畜有效銜接、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品牌化運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培育形成在疆內重要的生豬、肉牛肉羊、家禽三大畜牧產業集群。 生豬:積極承接內地產能,以實施四川天兆豬業20 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養豬業,推動生豬繁育、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到2025年,全縣年生豬出欄量達到300 萬頭,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90%以上。
肉牛肉羊:實施多胎肉羊雜交改良,突出做好羅布羊提純復壯,提升肉羊個體生產能力; 以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為主,建設自繁自育養殖基地,實施品種選育及群體改良計劃,提高良種化水平,穩定散戶能繁母牛存欄量,支持龍頭企業肉牛養殖規模擴能,提高牛肉綜合生產能力; 到2025年,培育形成生產母羊存欄100 只以上養殖戶2 000 戶,生產母牛存欄20 頭以上養殖戶1 000 戶,培育年出欄育肥羊萬只以上企業4~6家,年出欄育肥牛5 000 頭以上企業3至5家,全縣羊存欄100 萬只、牛存欄10 萬頭,肉產量1萬噸。
家禽:推廣家庭、果園、草地和工廠化多模式養殖,重點建設種鴿示范產業園,大力提升家禽規模化養殖比例,到2025年,禽肉產量達到3 000 噸,禽蛋產量達到5 400 噸。 飼草:推進次宜棉區、低產棉區“棉改飼”,擴大人工飼草種植面積,采用“龍頭企業帶規模化飼草基地、基地連農牧戶”的經營模式,實行飼草品種管理、收割、青貯“四個統一”,到2025年,飼草料種植面積穩定在15 萬畝,飼草料加工能力達到100 萬噸以上。
3.4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
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節水、地膜覆蓋減量化、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行動,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打造一批農業全程標準化綠色有機樣板鄉鎮、基地。
合理設置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著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程建設,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建設與標準化改造,開展散養密集區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探索建立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和收集體系運行模式。 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工作,加快對農產品產地準出和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的建設,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全覆蓋。 力爭五年內,縣域內所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的農畜產品及“三品一標”產品實現100%可追溯。
3.5 提升智能化機械化水平
實施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工程,依托極飛科技等農業信息化科技企業,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建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推進物聯網、大數據、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情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積極推動建設數字養殖牧場,推進智慧水產養殖,推進種植業數字化。 加快推進農業質量追溯全程化,運用大數據打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流程,形成完善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安全信息追溯閉環。
全面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快引進推廣大型拖拉機、高效聯合收獲機、復式作業機具等中高端、多功能、大馬力、高性能農機裝備,擴大農用航空作業面積,推廣綠色環保農機裝備和技術應用。 提升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加快基于北斗系統的農機作業和工況監測裝備應用步伐,全面推廣自動駕駛、變量作業系統,開展農機精準耕作示范。 到2025年,全縣主要大宗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
3.6 創新農業經營體系
堅持把規模發展理念貫穿農業產業發展全過程,整合農業資源,培育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國有專業合作社,全程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和運營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釋放農村勞動力。 聚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整合全縣70萬畝棉田,統一種植運營,推動棉花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成立良種繁育公司,統一全縣棉花品種,提升棉花產業競爭力。 成立興旺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整合全縣33個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加強與龍頭企業的對接合作,引導帶動養殖業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成立德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整合全縣農機、農資市場,提供耕、種、管、收、銷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 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實施小農戶能力提升工程,引導支持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專業化生產,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利益分配重點向產業鏈上游傾斜,確保農民收入能夠提高[3]。
參考文獻
[1]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5-62.
[2]張晨.新疆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博弈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4(1):19-27.
[3]張靜,程鋼,李萬明.新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瑪納斯縣的調研數據[J].新疆社會科學,2016(3):56-62.
作者:朱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