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果園生草制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我國,率先在福建、廣東、山東等地果園中應用。 但因我國果產區氣候、立地條件差別較大,在草種選擇與利用上缺乏相應的規范化技術,加之受傳統大田耕作“除草務盡”“草與果爭肥水”等思想影響,這項土壤管理制度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廣應用。
隨著國內果樹栽培模式的變革,以蘋果矮砧密植集約化栽培為代表的果樹現代栽培制度成為主流,新栽培模式推廣面積快速擴張,果園生草作為現代果園土壤管理關鍵技術,在現代果園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 相比傳統清耕制管理,果園生草可有效改善土壤性狀,培肥地力,起到優化果園環境、提升果實品質的作用。
近年來,山東威海產區現代蘋果發展態勢良好,整體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新植現代蘋果園將果園生草作為標準化建園的必需技術之一得到迅速推廣。 威海產區現代蘋果園多采用放坡、起壟栽培,單園面積大,生草果園行間割草采用機械化作業,單機作業每臺每天割草100畝以上,省工省力。 但行內(株間)機械割草相對困難,起壟栽培果園隨樹齡增大、枝條外延,機械操作存在一定難度,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割傷樹干、切斷滴管等問題。 目前,生產中采用行內人工鋪設防草布、噴除草劑、覆草等措施抑制雜草生長,行內除草則主要采用“人工+小割草機”的模式,單日單人割草1~2畝,費時費工。
為探索省力化生草管理技術,我們在威海市文登區米山鎮昱昊蘋果基地和臨港區汪疃鎮的農科院試驗農場果樹基地進行了行內種植鼠茅草、行間人工種草和自然生草試驗,試驗禾本科的鼠茅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麥草、大麥等和豆科的長毛野豌豆、苜蓿、三葉草等10多個種類單播、混播多個組合。
初步觀察,生草對改善果園土壤理化性質、提升肥料施用效果較好。 尤其是行內種植的鼠茅草,秋季播種,越冬生長,表現出對早春萌發雜草抑制性強、夏季自然倒伏的優良性狀,實現了行內除草零人工成本。
1 行內種植鼠茅草
鼠茅草與果樹錯期生長,具有自然倒伏、無需刈割的優點。 行內種植鼠茅草后,全年不需要投入人工進行行內割草或除草,每畝可節省人工3~5個。 對規模化果園而言,節本效果更為顯著。
秋季播種,播期與小麥相當,威海地區適宜播種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人工撒播,畝播種量1~1.5 kg。 播前耙細土壤,拾除雜草、石塊等雜物,保證草種播后正常入土。 播種寬度為沿行向在樹兩側各35~40 cm范圍內。 播種深度1~2 cm,播后覆薄土摟平,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 翌春結合降雨追施尿素1~2次,每次每畝用量10~15 kg。
鼠茅草耐嚴寒,不耐高溫。 秋季播種,越冬苗高可達5 cm左右,翌年3—5月為生長旺季,對其他雜草抑制性強,地面覆蓋率可達100%。 5月中下旬株高30~40 cm時即開始倒伏,不影響果樹通風透光,6月中下旬莖葉連同根系一同枯死,形成厚度5~10 cm的枯草層,如地毯般覆蓋地面,阻隔雜草。 雨季后枯草層腐爛變薄,覆蓋地面,不易燃燒,安全性好。 秋季落地草種重新萌發、越冬,不需要再次播種。
鼠茅草草株密生,生長量大,每畝可產出干物質300~350 kg; 地下根密集,腐爛后直接進入土壤,改良土壤性狀,提高有機質含量。
2 行間“自然生草+人工種草”
2.1 草種選擇
1)自然生草。 即選擇果園內自然生長的矮生、淺根、無木質化或半木質化匍匐莖葉的雜草。 通過自然競爭和多年連續刈割,篩選適應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野生良性草種,如馬唐、稗草、狗尾草等; 及時拔除藜、蒿草、小蓬草、莧菜、葎草等深根系惡性雜草。
2)人工生草。 選擇植株矮小、耐踩踏、易繁殖、易再生,根系分布在淺土層,需肥需水量少,不與果樹根系爭奪水肥,草種自身不滋生果園病蟲害的草種,比如鼠茅草、長毛野豌豆、黑麥草、早熟禾、高羊茅、三葉草、紫花苜蓿等。
經我們試驗,長毛野豌豆當年播種生長后可自行落種,不需要再次播種,且開花早、花期長、花色漂亮,對其他雜草抑制性強,兼具綠肥和觀賞雙重功能。
2.2 生草管理
1)行間自然生草管理要點。 行間不中耕除草,選留馬唐、狗尾草等優良野生雜草自然生長,及時拔除高度或莖蔓長度超過50 cm的惡性雜草。 根據農事安排,在野生雜草長至40 cm左右時,采用機械或人工留茬10~15 cm刈割,每年刈割3~5次。 將割下的草覆蓋于冠下和行間。
2)行間人工生草管理要點。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撒播或條播,每畝播種量因草種不同而異,白三葉、紫花苜蓿0.5~1.5 kg,黑麥草等1.5~3 kg。
為節約人工,播種時可將種子與土按1︰8~10的比例混勻,用小麥播種機進行機播,行距15~30 cm。 長毛野豌豆以穴播為宜,株距30~40 cm。
農藝師論文范例:果園噴霧機械及技術的研究現狀
生草園第1年可結合降雨給草補施1~2次尿素,每次每畝用量10~15 kg。
為保證草種成熟脫落,翌年草株正常萌發生長,可于結籽期適時刈割,留茬10~15 cm。 注意:留茬高度因草種而異,要保護其生長點,不可刈割過重、留茬過低,一般豆科草需保留1~2個分枝,禾本科草保留心葉。
每年刈割2~4次,將割下的草覆蓋于冠下和行間。
作者:楊 鶴 王同勇 隋 靜 王治科 徐 謙 鞠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