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1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及生態文明的不斷發展建設,國家對文化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大運河在北京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對我國生態文明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背景,論文將全面分析一下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
【關鍵詞】北運河規劃建設;運河文化;保護與利用
1引言
社會經濟及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生態文明及文化建設工作的不斷前進,當前時代,社會對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不斷做好運河傳承與保護的工作,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诖,論文將簡要分析一下目前北運河文化保護與利用工作中存在不足之處,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對日后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改革有所參考借鑒。
2當前運河文化保護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具體結合當前北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在相應的文化保護工作時,所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不能夠真正將運河文化的保護工作的作用有效發揮。近年來,北運河水質明顯改善,氨氮、總氮、總磷等指標逐年下降,部分水域水質已到達IV類。目前,人們對運河的水質、水環境、岸坡景觀等要求不斷提升,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頻率較高,挖沙取土、非法墾殖、非法排污、違法建設、破壞景觀等現象仍然存在,文化的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2.1在運河文化保護中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北運河106公里河道,范圍較廣,那么在進行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時,涉及到的昌平區、順義區、朝陽區、通州區等屬地部門也較為廣泛,所以要想提升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還需各部門之間就必須統一協調屬地聯合,加大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當前運河文化的遺產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大多數的遺產種類仍然處于一個較為混亂的狀態,并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分,并且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導致很多工作不能夠有效落實,使得部分保護工作仍然賦予形式,沒有有效發揮保護的作用。而且后期的監管體系也不夠完善,導致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質量水平較低。
2.2文化保護利用工作規劃待優化提升
最后,由于前期的保護工作的規劃與設計對于后期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應用情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前期的規劃必須符合北運河的實際情況以及該地區的經濟等發展狀況。目前,北運河管理處推出北京水務70年成就展,圍繞水利工程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城鄉供水與節水、污水處理與水環境水生態、加快推進中的副中心水務建設四大板塊進行籌備設計、史料篩選,布設展陳。
水務成就展聚焦一個個重大時期、重要時刻、精彩瞬間,聚焦水務人團結、拼搏、嚴謹、創新的精神,聚焦推進水務、順應潮流、改革發展的滄桑巨變。成就展以圖文聲光電等多種形式系統回顧了首都水務人秉承初心、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70年。充分展現了首都水務人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70年,生動展示了首都治水經歷的70年風風雨雨,戰勝了一個個困難,創造了一座座豐碑。既是北京水務70年輝煌歷程的成果展,也是市情、水情的教育課,首都水務精神文明建設的展示窗口。
3運河文化保護利用工作的具體措施
3.1加大文化保護利用宣傳力度,培養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
針對當前人們不了解運河文化的影響與價值的情況,在日后工作中,還需引導公眾參與,加強運河水文化的宣傳和保護,通過進學校、新社區等公眾參與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水文化的認知度,從而有效地調動人們保護運河文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切實增強人民的親水需求和滿意度?梢越柚嘣男麄髑纴碛行г鰪娙藗兊谋Wo意識,比如說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的媒介,來講述運河的發展歷程,以及世界遺產申請的狀況等各種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來喚起公眾對語言和文化的保護意識以及保護欲。并且也可以通過運河文化節等各類活動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運河周邊進行游玩,這樣在拉動運河沿岸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種獨特方式轉化為民眾保護運河文化的動機。
3.3從傳播的角度出發,多思路開展文化推廣學習
第一,從進一步深入發掘運河遺產的價值,梳理運河文化的脈絡入手,由當地政府文物保護部門牽頭,或建立跨省市的運河文化研究專項工作組,積極溝通協調北運河流域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單位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合作開展運河歷史文明、遺產保護、科學管理與發展規劃等研究;第二,編制出版運河文化相關內容的科普讀本或視頻,并將部分知識納入中小學必修或選修課程,以及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習教材中,把運河文化的學習推廣、講好運河故事與傳承運河文明作為教學考核的一項重點內容;第三,應積極運用“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建立運河文化大數據共享平臺及便民APP終端,涵蓋大眾關注的文化熱點信息,更新運河文化建設相關動態,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及時、精準、自主地了解掌握運河文化內容,能夠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3.4從概念的角度出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強調“運河”為中心的文化概念,以“漕運歷史遺跡”講述運河文化,根據北運河沿岸文物古跡,以大運河為軸線,把土石二壩碼頭、燃燈塔、三教廟與張家灣等歷史古跡串聯起來,開發旅游線路,并在沿線或周邊建設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足與文化輻射力廣的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區,培育文化團體和創意人才,推出含有“運河文化”元素的品牌周邊、曲藝影視和雕塑建筑等藝術精品,將運河文化與經濟實體相結合,形成產業鏈。將運河文化打造成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和首都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創意結合,助力城市副中心經濟建設和北運河沿線地區穩定發展。
4結語
依托北運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定位和發展前景,對運河文化進行科學地保護和利用,提升文化軟實力,為實現將首都建設為全國文化中心助力,是當前北運河以及整個運河沿線建設管理相關部門工作的重要命題。全面認識文化建設帶給北運河的契機和挑戰,對促進北運河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姜師立.運河學的概念、內涵、研究方法及路徑[J].中國名城,2018(7):71-79.
[2]盧萍.運河旅游資源對于發展茶文化運河民宿的影響——以聊城為例[J].福建茶葉,2018,40(11):118-119.
[3]姜師立.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意義、構想與路徑[J].中國名城,2017(10):92-96.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福建茶葉》雜志是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福建省茶葉學會主辦,面向全國發行的一本正式刊物。本刊著重報道有關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合評述、經驗交流、應用技術、科技簡訊、信息研究及有關其他生物、綠色食品和環境保護等科技文章。辦刊宗旨編輯提高茶葉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掌握技術信息以及交流科技管理和市場流通等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