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1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為了充分開發利用西藏野生牧草種質資源,篩選出適宜人工栽培的野生垂穗披堿草品種,試驗采集西藏不同海拔高度的7個縣的野生垂穗披堿草品種,以青牧1號老芒麥為對照,開展了兩年的人工栽培試驗。結果表明:人工栽培條件下,采集的野生垂穗披堿草品種均能在試驗條件下正常生長,其中扎囊縣、巴青縣、康馬縣和南木林縣采集的野生垂穗披堿草的干草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且扎囊縣野生垂穗披堿草的種子產量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說明野生垂穗披堿草具備高產潛能,通過人工栽培和種植完全可以獲得高產優質的披堿草飼草,進一步馴化后可以作為人工栽培品種推廣應用。
關鍵詞:西藏;野生品種;垂穗披堿草;人工栽培;種質資源
野生牧草種質資源蘊藏著豐富的遺傳基因,它不僅是牧草種植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培育牧草良種的物質基礎和生物理論研究不可缺少的材料[1]。大量實踐證明,種植類似披堿草的多年生人工草地是解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產草量低與有效生產、持續發展之間矛盾的一條重要途徑,有助于減輕天然草地放牧的壓力,防止草地退化,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是現代化、集約化草地畜牧業的必由之路[2]。
西藏野生垂穗披堿草(Elymusnutans)是青藏高原上較常見的一種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適口性,還具有利用臨時生境的特性和較高的種子繁殖能力[3],是青藏高原地區草地主要伴生種及草地退化后的演替先鋒植物,也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區人工草地的主要種植牧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4]。為此,開發利用野生垂穗披堿草種質資源,進行人工栽培和評價是當前的重要工作之一。筆者對西藏不同海拔區域采集的野生垂穗披堿草進行了小區種植試驗,以期掌握和了解野生垂穗披堿草的適應情況和生產性能,促進野生牧草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市草原工作站牧草種子繁育基地(E83.25°、N29.25°),試驗地地勢開闊、地面較平坦,大部分為河灘地,土層厚,水源充足,灌溉設施完善。海拔高度為3836m,屬高原性內陸干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干濕季明顯,冬春季干旱嚴重。年日照時數為3240h,日照率為73%,年均氣溫為6.3℃,最低氣溫為-15.7℃,最高氣溫為25.3℃,年降雨量為431.2mm,年蒸發量為2353mm,干燥系數為3.6,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2%,春季7~8級大風日數59d,初霜期一般在10月初,晚霜期在4月20日。土壤屬砂土,pH值為7.14,有機質含量為0.79%,全N含量為0.05%,堿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分別為59mg/kg、13.2mg/kg、48mg/kg,水溶性鹽總量為0.23%。地下水位較高,約10m。
2材料
試驗用野生垂穗披堿草種子,為2016年9月份野外采集,按采集地點命名,見表1。對照品種為從青海引進的青牧1號老芒麥。
3方法
3.1試驗設計
試驗草種于2017年5月3日進行播種,播種前對試驗地進行耕翻、灌溉,撒施復合肥(N∶P2O5∶K2O為20∶8∶12,總養分≥40%)1200kg/hm2后旋地,人工開溝條播,行距為27cm,小區面積為15m2(長5m×寬3m),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播種深度為2~3cm,播前播后鎮壓。出苗后遇干旱適時灌溉,12月份進行冬灌。人工進行雜草防除。播種量:青牧1號老芒麥40.5kg/hm2,野生垂穗披堿草品種54kg/hm2。
3.2測定項目
牧草在2017年春季播種,當年未進行各項指標測定。試驗主要是在2018年對正常返青品種的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干鮮比、刈割時植株高度、種子產量和越冬率等指標進行觀測與分析。
3.2.1產量
鮮草產量在開花期和完熟期進行兩次刈割測產,留茬高度5~7cm。測產時不包含小區邊行和兩頭40cm部分,內部剩余面積一半用來測開花期鮮草產量,一半保留至完熟期用來測完熟期鮮草和種子產量,然后折算成單位面積產量。
3.2.2植株高度、干草產量、干鮮比、越冬率具體測定方法見參考文獻[5]。
3.3數據的統計分析
利用Microsoft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用DPS方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
4結果與分析
4.1鮮、干草產量
各地采集的野生垂穗披堿草不同時期鮮草、干草和種子產量差異較大。開花期扎囊縣、當雄縣采集的品種鮮草產量較大,與對照品種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品種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開花期康馬縣、南木林縣、加查縣、巴青縣、扎囊縣采集的品種干草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昂仁縣采集的品種干草產量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當雄縣采集的品種干草產量與對照品種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完熟期鮮草(含種子)產量僅扎囊縣采集的品種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當雄縣采集的品種與對照品種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品種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干草(含種子)產量中扎囊縣、巴青縣、康馬縣和南木林縣采集的品種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當雄縣、加查縣和昂仁縣采集的品種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種子產量中扎囊縣采集的品種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南木林縣采集的品種與對照品種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品種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
4.2植株高度
各品種在開花期和完熟期刈割高度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
4.3干鮮比
干鮮比是指牧草干重占鮮重的百分含量,它是反映牧草的干物質累積程度和利用價值[5]。干鮮比測定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各品種不同時期干鮮比差異較大。在開花期當雄縣品種與對照品種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品種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完熟期僅當雄披堿草產量顯著低于對照品種(P<0.05),其余各品種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P<0.05)。
4.4越冬率
越冬率是牧草品種選育的一項重要指標。試驗中無論是采集的野生品種還是引進的對照品種,均能在所種植區域安全越冬,品種間越冬率差異不顯著(P>0.05)。
5討論與結論
垂穗披堿草是西藏地區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分布廣泛的野生品種,加強對其研究與開發利用對促進西藏自治區人工草地建設和退化草原改良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當地生態保護的戰略要求和草地畜牧業發展需要。從試驗結果來看,引進和采集的品種均能在試驗區域正常越冬和成熟,其中扎囊縣和當雄縣采集的品種鮮草產量較大,與對照品種間差異不顯著。扎囊縣、巴青縣、康馬縣和南木林縣采集的野生品種在干草產量方面有明顯優勢,南木林縣和扎囊縣采集的野生品種種子產量有一定優勢。
說明野生垂穗披堿草具備高產潛能,通過人工栽培和種植完全可以獲得高產優質的披堿草飼草,進一步馴化后可以作為人工栽培品種推廣應用。因此,應逐步擴大對野生垂穗披堿草的采集范圍,選取產量高、品質好的野生品種開展馴化研究工作,使其成為當地草業發展的當家品種,為西藏地區人工草地建植和生態恢復提供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苗彥軍,徐雅梅.西藏野生牧草種質資源現狀及利用前景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5):10820-18021,10835.
[2]鄒平,拉瓊,魏軍.西藏野生披堿草屬牧草(Elymusnutans)栽培試驗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4(2):43-46.
[3]謝國平,朱勇,王向濤,等.西藏野生垂穗披堿草人工種植技術[J].南方農業,2016,10(15):103-104.
[4]陳桂琛,周國英,孫菁,等.采用垂穗披堿草恢復青藏鐵路取土場植被的實驗研究[J].2008,29(5):134-137.
農藝師論文投稿刊物:南方農業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包括研究報告、技術經驗總結、研究簡報、文獻綜述與調查報告等,涉及農業自然科學交叉領域方面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學術性、應用性的充分反映我國南方地區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科研成果,突出南方熱帶、亞熱帶農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