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1月0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2008年青海省草地生態畜牧業開始摸索“生態、生產、生活”共贏之路,并且在2014年6月由農業農村部將青海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從此,青海省以建設100個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為試點,提出以“創新3大機制”和“凝練8項制度”為目標,闖出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路子,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關鍵詞:青海省;草地生態;生態畜牧業;試驗區
畜牧師評職知識:畜牧獸醫職稱評定論文要求
取得助理畜牧(獸醫)師職稱后,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二條:(一)獲得市(廳)級以上科技成果獎(以獲獎證書為準),或獲得縣級科技成果一、二等獎(以獎勵證書為準);(二)參與省(部)級以上優秀成果三等獎以上;(三)參與完成推廣畜牧(獸醫)新產品、新科技 2項以上,取得一定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引言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面積居全國第四位,可利用草場4.74億畝。以牦牛、藏羊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后、草原嚴重超載、草畜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開始探索“生態、生產、生活”的共贏之路。2014年6月,農業農村部將我省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明確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努力探索推進傳統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的建設要求。
試驗區按照“先行試點、示范推廣、全面提升”“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創新3大機制、凝練8項制度,在牧區六州通過集中建設和政策匹配,重點建成100個以上生態畜牧業股份合作制合作社,作為典型引領。經過十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已經闖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路子,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推進情況
1.1高位重視,頂層設計優化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試驗區設立后,結合省情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的意見》、《青海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省委農辦印發了分工意見,明確了各地、各部門的任務分工;省農牧廳制定了工作方案、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二是強力推進。全省上下通過召開啟動會、推進會、觀摩會和交流研討會等方式,多措并舉,明確責任目標,層層傳導壓力。
確定6家省級涉農科研教育單位聯點支持6州建設;每州樹立一個股份制合作社建設樣板,確定了6個合作社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創新示范基地,使大家學有榜樣、看有典型;380余名各級干部、技術人員和大學生村官幫帶合作社發展;128個牧業鄉鎮,21.09萬戶、82.49萬牧業人口和全省81.58%的草食畜涉足試驗區試點建設。以試驗區為載體、以合作社為基礎、以創新為特征的新一輪生態畜牧業建設高潮在青海廣大牧區全面掀起。
1.2立體施策,工作舉措創新
一是創新建設理念。充分總結2008年以來的實踐經驗,堅持走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方向絕不動搖,堅持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決心絕不動搖,堅持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既定的指導思想、目標、路徑和措施絕不動搖,堅持州、縣、鄉人民政府作為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的責任主體、鄉政府是第一責任人的組織領導機制絕不動搖,堅持牧業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一村一社、共同發展的基本組織形式絕不動搖“五個絕不動搖”為內核的試驗區工作理念。
二是創新工作氛圍。主流媒體報道180多次;省、州、縣試驗區微信平臺吸納各級干部、技術人員、合作社理事長等560多人隨時交流信息;藏漢雙語宣講、制作動漫展示等為全省試驗區建設蓄積了正能量,典型做法和工作進展得到快速傳播擴散。
三是創新資金支持。采取“集中建設”和“誰先整合資源誰先得到扶持”的建設方針,突出建設質量和效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961億元,并于2016年起設立了每年1個億的試驗區建設專項資金,各州、縣利用州縣財政支農、省外援建等資金達2.6億元以上,發動大量群眾自籌和銀行貸款等投入。
四是創新配套舉措。加大績效考核力度,以評促建,形成從省到州到縣到鄉到合作社的五級考核體系。對州縣主管領導、農牧局長、試驗區辦、合作社理事長等分層次展開多輪培訓。對100個試點社在高效養殖等技術配套、有機品牌建設、牲畜保險試點、融資平臺擔保、氣象水利服務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傾斜扶持。
1.3引導扶持,股份合作模式基本定型
一是試點社股份制改造取得實質進展。對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進行整合和質量評價,形成排序表,遴選排序靠前、群眾積極性高、縣鄉政府主動的100個合作社作為試點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造為抓手,強力推進合作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探索,100個試點社股份制取得實質性進展,54個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
集中打造了澤庫縣拉格日合作社、天峻縣梅隴合作社、祁連縣達玉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發展典型,產生了巨大的示范帶動效應。二是股份合作制模式全面形成。突出形成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為核心,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分紅、按勞計酬為內涵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
1.4制度保障,民主管理成為常態
從強化合作社的組織基礎入手,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把制定一個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章程作為民主管理的基礎,確保入社社員具有充分的知情權、廣泛的參與權、平等的決策權、有效的監督權。建立健全了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配套制定了社員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組織活動制度、檔案管理制度、民主監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嚴格實行社務公開、財務公開,確保了“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形成了風險同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天峻縣梅隴合作社在運行過程中,重大事項均采用“四議兩公開”制度,即:理事會提議,村黨支部、理事會、監事會商議,三委會(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監督委員會)審議,成員代表大會決議,確保了社員的民主權利,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
2取得的成效
2.1畜牧業生產要素有效整合
全省入社牧戶達11.5萬戶,入社率達72.5%;整合牲畜1015萬頭(只),牲畜集約率67.8%;流轉草場2.56億畝,草場集約率達到66.9%。2015年底,天峻縣梅隴全村入股牧戶70戶218人,入社率100%;入股可利用草場11.03萬畝,入股率100%;入股各類牲畜13598只(頭),其中藏羊11984只、牦牛1614頭,入股率100%。由于梅隴村的典型引路和示范效應,到2015年底,天峻縣已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62個,實現所有村(社)全覆蓋。入社戶數3672戶,占全縣牧戶的83.2%;入股草場1741.89萬畝,占全縣總草場面積45.76%;入股牲畜53.12萬頭(只),占全縣牲畜存欄的59.16%。
2.2組織化程度大幅提升
生態畜牧業建設有效解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拉格日合作社共有勞動力341名,從事畜牧業的只有129人,剩余212人從傳統生產方式中擺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其中勞務輸出101人,經營賓館、餐飲39人,從事藏族服飾、藏式家具、畜產品加工等60人,勞動力實現了優化配置,分工分業。
天峻縣梅隴合作社70戶入戶牧民,每年民主投票選拔31戶為放牧員,3戶種植飼草,剩余36戶在縣城內外從事洗車行、出租車、畜產品銷售等,實現了收入多元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目前,全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65%以上均開辦有不同規模的特色畜產品、民族工藝品加工等產業。抽樣調查顯示,2016年試點社一二三產收入比例達到52.35∶20.98∶26.67,二三產業收入之和超過一產收入,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2.3生產經營方式全面創新
合作社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行分群飼養、劃區輪牧、種草養畜,徹底改變了過去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依托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平臺,積極推廣良種繁育、科學高效養殖,牦牛藏羊高效養殖等一批看得準、用得上的技術真正落到了實處。2012~2015年3年期間,拉格日合作社牦牛良種率從6%提高到70%,母畜比例由45%上升到65%,藏羊羔當年體重達到35kg以上,母羊實現了“兩年三胎”的均衡生產。梅隴合作社藏羊羔成活率最高達到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個百分點。
2.4牧民收入持續增長
2016年,六州農牧民人均收入達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長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個試點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農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澤庫縣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18年總收入1200萬元,純收入754萬元,分別比2012年的175萬元和51萬元增長585%和1378%。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12448元,比2012年的2512元增加12818元,比六州平均水平高6811元;天峻縣梅隴合作社2016年總收入662萬元,純收入383萬元,分別比合作社成立初期2008年的134.5萬元和122.65萬元增長392.2%和212.3%。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17569元,比2008年的4800元增加12769元,比六州平均水平高7250元。
2.5精準脫貧效果顯著
合作社通過實行統一經營、按股分紅的運行機制,建立定型量化的扶貧幫困制度,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貧困戶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過項目配股、勞動力培訓就業等政策手段,與其他牧戶一起參與生產和分配,享受到股權收益,實現了穩定脫貧。2008年以前,梅隴村是全縣62個牧業村中最貧困的村,共有32戶貧困戶。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后,2015年已全部實現脫貧。更桑多杰是典型的貧困戶,2008年加入合作社前,全家3口人收入主要來自草地使用權流轉,一年不足4000元,沒有一只牲畜,只能以草場入股。2009年和2010年從合作社分紅分別為261.94元和341.2元。
2011年以扶貧開發項目30只羊入股合作社,當年分紅10173.54元。2015年又自行購買100只羊入股合作社,當年分紅24149.7元,在合作社放牧領取工資近50000元。拉格日村2009年有8戶貧困戶,到2013年就實現全部脫貧。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已成為牧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2.6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將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為首要條件和核心內容,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有效解決了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草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草原生態環境不斷好轉。全省合作社共組建季節性養殖場232個,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萬頭(只)以上,不僅減輕了天然草場的壓力,而且實現了“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
合作社集體經營有效解決了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之間的矛盾。草監部門監測顯示:近五年來,拉格日村草場草產量提高了10.5%。植被覆蓋度從60%提高到了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來的1/3,百畝草場載畜量減少了2.02個羊單位;梅隴村2008年畝產可食鮮草僅為152kg,到2015年上升到畝產350kg;澤庫縣68萬畝黑土灘減少到17萬畝,120多名靠乞討為生的“生態難民”消失。
3存在的問題
生態畜牧業發展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試驗區建設進展不平衡。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個別地區縣鄉的主體責任作用發揮不利,對生態畜牧業和試驗區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力度不大,發展理念、建設方式和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合作社發展參差不齊,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當中,運行良好的只占1/3,運行一般的占1/3,“空殼”合作社占1/3。二是制度供給仍然不足。省上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州縣層面缺乏設計和貫徹落實的抓手,發力不均衡、不協調,政策預期與落實效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對制度建設、機制創新等軟性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三是宣傳引導方面存在差距。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涉及面寬泛,牧區牧業特色濃厚,與現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還有諸多不兼容、不匹配的地方。
而股份合作制改造牽扯群眾切身利益,群眾有擔心,推進上有顧慮。部分地區對群眾發展畜牧業的急切愿望和積極性引導不夠,在宣傳發動群眾和培育群眾內生動力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四是人才制約問題突出。合作社層面普遍缺乏“能人”帶動,缺懂經營、會管理、敢闖敢干的合作社帶頭人。州縣尤其青南三州缺乏善創新、懂政策、作風業務過硬的業務干部,嚴重制約了試驗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