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2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又稱丁香、華北紫丁香、百結、龍梢子等,為木犀科(OIeaceae)丁香屬(Syringa Linn)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紫丁香原產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該植物生長習性喜陽,喜土壤濕潤而排水良好,適庭院栽培,春季盛開時艷麗的花序布滿全株,芳香四溢,觀賞效果甚佳。是中國西部乃至北方地區園林中常見的庭院綠化樹種之一。
野生紫丁香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甘肅、陜西、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甘肅主要分布在甘南州及平涼、天水市和隴南武都等地。在甘南州主要分布在白龍江中上游迭部縣的海拔1700~2600米的溫暖半濕潤區沿江河谷地帶,因其喜光、耐寒、耐旱、較耐熱風,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棕壤土上生長良好,生長速度快,適生性強,因此已成為本地區優良的行道、四旁及庭院及居民區綠化觀賞樹種,樹形美觀,枝葉茂密、花美麗而芳香,在甘肅迭部可作為優良的鄉土綠化樹種之一,苗木可用于各種城鄉綠化,木材可制作農具及家具,紫丁香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用途極為廣泛。
我們在迭部縣林業總場河日灘林木種苗試驗苗圃進行了三年的紫丁香繁育工作,采集野生紫丁香種子進行人工播種,扦插、嫁接等方法,成功的繁育出了紫丁香優質綠化苗木,加速了鄉土樹種育苗培育進程,這對迭部縣繁育林木良種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對改善本地區城鄉生態人居環境,對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和恢復白龍江流域生態植被、不斷提升我縣的生態林木種苗基礎產業,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再造山川秀美的甘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紫丁香的特性
(一)生物學特性:紫丁香屬灌木或小喬木,樹高可達5米以上,樹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軸、花梗、苞片、花萼、幼葉兩面以及葉柄均無毛而密被腺毛。小枝較粗,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或厚紙質,卵圓形至腎形,長2~13厘米,寬2~15厘米,寬常大于長,先端凸尖,基部心形至近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萌枝上葉片常呈長卵形,基部截形至寬楔形;葉柄長1~3厘米。圓錐花序直立,由側芽抽生,近球形或長圓形,長4~18厘米,寬3~10厘米;花梗長0.5~2.5毫米;花萼長約3毫米,花紫色,長1~2厘米,花冠管圓柱形,長0.8~1.7厘米,裂片呈直角開展,卵圓形,長3-6毫米,寬3~5毫米,先端內彎略呈兜狀,花藥黃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1~3毫米處。果橢圓形、卵形至長橢圓形,長1~2厘米,寬4~7毫米,先端尖,光滑。花期4~5月中旬,果期8~10月成熟。
(二)生態學特性:生長在山坡叢林、山溝溪邊、山谷路旁及灘地水邊,主要分布范圍在海拔1000~2600米。在甘肅東南部各庭園普遍栽培。春季在溫暖、濕潤及陽光充足的棕壤土適合生長,適合公園、行道及庭院植樹綠化。也可以在秋季落葉后萌動前裸根移植,選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陽處種植。我們通過試驗栽培觀察:喜光,稍耐陰,陰處或半陰處生長衰弱,開花稀少。喜溫暖、濕潤,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較強的耐旱力。
二、育苗方法
(一)播種:播種時由于整地、培土、作床、立地條件的不斷改善,苗不易保持原有性狀,但常有新的花色出現,種子須經層積,翌春播種。迭部地區以春播為佳,于3月下旬進行冷室盆播,溫度維持在10~22℃,15~28天即可出苗,出苗率平均85%以上。春季在苗圃地播種時,可于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進行。播種前需將種子在0~7℃的條件下砂藏近2個月,播后半個月即出苗。未經低溫砂藏的種子需1個多月近2個月的時間才能出苗。可開溝條播,溝深2~3厘米左右,株行距10×10厘米,無論溫室內盆播還是苗圃地條播,當出苗后長出4~5對葉片時,即要進行分盆移栽或間苗。分盆移栽為每盆1株。露地可間苗或移栽2次,株行距一般為為15×30厘米,幼苗出土后,經過松土、除草、灌溉、扶苗等措施,1年生幼苗生長良好,平均苗高在17.5厘米左右。
(二)扦插:扦插時保濕措施很必要,由于紫丁香是吸光樹種,但注意苗圃地苗床水分以濕潤為宜,不能積水,怕水澇。扦插苗要選1~2年生半木質化健壯枝條作插穗,插穗長10~15厘米左右,用80PPM的吲哚丁酸水溶液處理15~20小時,扦插深度在18厘米為宜,插后用塑料薄膜覆蓋,1個月后即可生根,扦插苗生根率達80%以上。生根后15天撤掉塑料薄膜,生根30天后,拆除遮陽網有利于幼苗的光合作用,生長速度逐步加快,夏季用嫩枝扦插,成活率很高。扦插還可在秋、冬季取木質化枝條作插穗,一般于在露地埋藏,翌春扦插。
(三)嫁接:可用芽接或枝接,砧木多用小葉女貞。迭部地區芽接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上旬進行。接穗選擇當年生健壯枝上的飽滿休眠芽,以不帶木質部的盾狀芽接法,接到離地面5~10厘米高的砧木干上。也可秋、冬季采條,經露地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并埋藏于翌春枝接,接穗當年可長至30~50厘米,第二年萌動前需將枝干離地面35~50厘米處短截,促其萌發側枝。為縮短育苗周期,嫁接成為主要繁殖方法,以小葉女貞作砧木,進行靠接、枝接、芽接均可提高育苗進程。
三、植苗綜合技術
(一)植苗:紫丁香宜栽于土壤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向陽處。一般在春季頂牙萌發前裸根栽植,初值密度按照當地立地條件綜合分析確定。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株行距一般為3×3米。2~3年生苗栽植穴徑應在50~60厘米,深35~45厘米。每穴施100克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及80~120克骨粉,與土壤充分混和作基肥,滿足和保證植苗的正常營養生長。
(二)灌溉:栽植后澆透水,以后每10天澆1次水,每次澆水后要松土保墑。4月中下旬~6月中旬是丁香生長旺盛并開花的季節,每月根據天氣情況,要澆2~3次水,7月開始進入雨季,則要注意排水防澇,到了冬天提前要灌足水,以利于保墑。
(三)修剪:栽植4~5年生大苗,應對地上枝干進行強修剪,一般從離地面35~50厘米處截干,第2年就可以開出繁茂的花來。一般在春季萌動前進行修剪,主要剪衰弱枝、過密枝與病蟲枝,并合理保留好的新枝,花后要剪除殘留花穗。
(四)施肥:紫丁香對水肥的要求不高,在栽培初期施肥量要考慮土壤立地條件而定,一般不施肥或僅施少量肥,切忌施肥過多,否則會引起徒長,從而影響花芽形成。
四、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主要病害:危害丁香的病害有細菌或真菌性病害,如凋萎病、葉枯病、萎蔫病等,另外還有病毒引起的病害。一般病害多發生在夏季高溫高濕時期,應注重監測預報和無公害防治。
紫丁香在長期過濕情況下,易產生根腐病,輕則停止生長,重則樹干枯萎死亡。所以,紫丁香樹怕土壤板結水澇,植苗綠化一定要注意排水,保持土壤通風透氣和干濕度。
(二)主要蟲害:蟲害主要有蓑蛾、刺蛾、蚜蟲等為害嫩枝及葉。可用40%樂果1000倍液噴霧或者有同等防治效果的無公害的生物制劑除治。
總之,甘肅白龍江流域迭部縣紫丁香苗木的繁育成功,填補了該樹種在迭部地區的苗木培育空白,為新時期迭部地區林業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地野生紫丁香的培育,加速了迭部縣繁育鄉土優良樹種進程,對種植林木種苗個體戶、專業戶、合作社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推廣作用。對改善和恢復白龍江流域生態環境、促進迭部縣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科學內涵,再造山川秀美的甘肅迭部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現實意義。
園林綠化論文范文:高臺縣城市園林綠化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對策
園林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為此下面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臺縣城市園林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綠地結構設置不合理、城區綠地量低、灌水基礎設施薄弱、管護工作滯后,并且結合這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希望可以更好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