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8月2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以物流產業為研究對象,在分析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的基礎上,選取1997—2015年安徽省數據為樣本,運用區位熵方法測算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建立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測算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對物流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且針對進一步提高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提出相應建議,以求盡快實現以物流產業集聚促進新型城鎮化水平的良好態勢,充分發揮物流業產業集聚經濟效益。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物流產業集聚,區位熵,熵值法,回歸
1引言
新型城鎮化水平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2015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為56.1%,仍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新型城鎮化不同于單純注重城市規模擴大,而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求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城鎮化作為我國長期發展的戰略任務提出來,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產業集聚是指產業資本要素在某一地理區域空間范圍內不斷凝聚的一個過程,自馬歇爾首次提出產業集聚的概念以來,已經有大量研究文獻和實踐表明產業集聚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產業集聚也是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集聚由于其產業集群效應以及規模效應,能夠促進產業、就業等結構的轉變,帶動產業、人口、空間集聚,以推動城鎮化進程。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企業需要調整與之相關的各種經濟發展活動,當然也包括物流業。物流業被作為“第三利潤源”,現如今已經成為國內生產總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方面所選擇的模式不應注重數量方面,不應以“粗放式”經營模式來支撐城鎮化發展,需要提高物流業整體發展水平,以促進和支持城鎮化水平。
2015年,安徽省物流業產值為791.72億元,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同年安徽省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比重為50.5%,較2014年增長了近1.35%,近年來安徽省城鎮化水平持續增長,態勢良好。因此本文選取安徽省1997—2015年數據為樣本,分析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以期提出相應建議。
2文獻綜述
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了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楊鳳鳴、蔣欣言通過對省域遷移下集聚經濟對于我國城鎮化體系優化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指出我國城市集聚經濟對于推動城鎮化體系的優化具有顯著作用。劉望輝、張奮勤、劉習平通過構建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指出從長期來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之間存在雙向互動因果關系。
也有很多學者對物流業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梁雯、王媛媛通過對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物流業增加值關系的分析,指出就長期而言,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物流業發展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關系。雙海軍、王長春指出現代物流業發展對于新型城鎮化的合理布局、就業發展、經濟發展、可持續均衡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目前很少有學者分析物流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付東明實證分析指出物流產業集聚和城鎮化屬于兩個互相適應又互相影響的系統,兩者具有雙向因果關系。
物流業作為典型的服務業,有少數幾位學者探討服務業集聚與城鎮化的關系。楊雪峰、陳曦以浙江省數據為樣本,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浙江省服務業專業化集聚與城鎮化質量呈正相關,對中小城市而言服務業多樣化集聚與城鎮化質量呈現負相關。陳立泰、張洪瑋、熊海基于全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指出服務業集聚能夠促進城鎮化水平,其中相較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服務業集聚對于城鎮化進程的影響最大。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物流產業集聚對新型城鎮化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物流產業集聚通過其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要素集中、人口集聚等效應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支撐。
在此基礎上,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對于物流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影響的研究目前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分析較少,且由于不同省份自身發展不同,所得出來的結論也有所不同。所以本文以安徽省1997—2015年數據作為樣本,運用熵值法測算安徽省1997—2015年的城鎮化綜合得分,運用區位熵測算安徽省各年的物流產業集聚度,對物流產業集聚度與城鎮化綜合得分進行線性回歸,試圖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建議。
3實證分析
3.1城鎮化水平的測量
本文采用復合指標法測量城鎮化水平,測算出各年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本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有效性、可操作性、可獲得性的原則相應指標,將新型城鎮化分為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三方面,其中人口城鎮化包括城鎮人口比重(X1);經濟城鎮化包括人均GDP(元/人)(X2)、第二產業占GDP比重(X3)、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4);社會城鎮化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X5)、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6)、每萬人擁有公共車輛(標臺)(X7)、城市自來水普及率(X8)、城市燃氣普及率(X9)、人均綠地面積(平方米)(X10)。
除城鎮登記失業率(X5)為負向指標外,其余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對于指標權重方法的選擇,為了避免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可能帶來的主觀性問題,本文采取熵值法來測量指標權重。熵是對不確定性的度量。熵值法可以用于測算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離散程度越大,則該指標對最終評價結果的影響就越大。
從總體上來看,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態勢較好,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從2001年開始,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持續上漲,從2014年開始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突破了0.1,說明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增長勢頭良好,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也都起著不錯的促進作用。
3.2物流產業集聚度測算
對于產業集聚的測算方法有很多,較為常用的為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等。本文采用區位熵的方法測算物流產業集聚度。區位熵用于衡量一個地區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體現該地區某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也反映了該區域中某一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區位熵越大,說明該地區產業集聚水平越高。
區位熵的計算公式為:LQ=Pi/PQi/Q(1)其中Pi為i地區的物流產業生產總值(就業人數),P為i地區所有產業的生產總值(就業人數),Qi為全國范圍物流產業的生產總值(就業人數),Q為全國所有產業的生產總值(就業人數)。
當LQ>1時,說明該地區產業集聚水平較高。當LQ<1時,說明該地區沒有明顯的產業集聚。當LQ=1時,說明該地區產業呈現平均分布的狀態。由于目前并沒有物流業的系統數據,因此本文用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產值代表物流業總產值。本文計算生產總值區位熵作為物流產業集聚度,其中安徽省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全國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在長期上呈現下降的趨勢。具體來看:在1997—2007年間,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均大于1,說明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較高。在2008—2015年間,物流產業集聚度均小于1,說明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處于相對劣勢。
3.3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與物流產業集聚關系研究
以上章節對1997—2015年的新型城鎮化以及物流產業集聚進行度量分析,得出各年的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以及物流產業集聚度,接下來的部分將在此基礎上討論物流產業集聚對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以1997—2015年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為自變量,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為因變量,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回歸模型中只有產業集聚度一個自變量,物流業產業集聚度與新型城鎮化水平呈現負相關,物流產業集聚度每增加1個單位,新型城鎮化得分就會下降0.136個單位。
雖然已經有不少文獻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說明城鎮化與物流業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而在本文實證結果中發現安徽省物流業產業集聚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是負相關的,這主要是由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現狀決定的。
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解釋:
第一,安徽省物流業產業集聚度呈下降趨勢,且物流產業集聚度低,處于相對劣勢的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水平。第二,安徽省可能還處在物流產業集聚發展的初期階段,制造業集聚對于城鎮化水平的作用較大,而物流業集聚對城鎮化水平可能所起到的作用較小,甚至沒有顯現。第三,安徽省物流業產業層次較低,物流產業集聚度低,影響了其他相關產業的集聚和配套升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的發展。第四,安徽省物流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從而導致了較低的資源利用效率,這也不利于城鎮化的發展。第五,物流產業集聚度較低,沒有對城鎮人口起到一個理想的吸納作用,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的發展。
4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測算1997—2015年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度以及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對兩者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在總體上呈現下降的態勢,近年來物流業產業集聚度低,具有相對劣勢。期間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水平之間負相關。通過上述的分析結果得出下述建議。
由于目前所顯示的安徽省物流產業集聚不利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狀況,安徽省需努力改變物流產業集聚現狀,努力提高物流產業集聚水平。首先,安徽省需要盡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物流產業集聚提供較好的環境。
其次,政府需加大物流產業集聚的政策支持,實施有利于物流產業集聚的財政政策,積極發展物流產業集聚水平,使得物流產業集聚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力。再次,要協調好物流產業集聚區的企業之間相互專業分工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在此基礎上,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才會不斷提高,安徽省才能盡快實現物流產業集聚利于城鎮化發展的局面。
最后,考慮到安徽省在中部地區的位置,以及安徽省的物流產業集聚效應對新型城鎮化的作用尚不明顯的情況,需要考慮通過物流產業集聚的結構調整,將整個中部地區各個省份的物流產業集聚態勢加強,提高物流配套設施建設,從而帶動中部地區的城市群發展,促進中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楊鳳鳴,蔣欣言.我國集聚經濟對城鎮化體系優化的影響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5,(05):103-106.
[2]劉望輝,張奮勤,劉習平.產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24):140-143.
[3]梁雯,王媛媛.基于ECM模型的安徽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對物流業發展影響研究[J].物流科技,2014,(09):38-42.
[4]雙海軍,王長春.現代物流業發展對新型城鎮化進程影響分析[J].物流技術,2015,(22):80-84.
[5]付東明.物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6.
[6]楊雪鋒,陳曦.服務業集聚會提高城鎮化質量嗎?———來自浙江的例證[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14-123.
[7]陳立泰,張洪瑋,熊海波.服務業集聚能否促進城鎮化進程———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02):55-59+65.
物流類期刊推薦:物流技術與應用,創刊于1996年,由北京科技大學主辦。本刊是物流行業知名的精品名刊;廣泛報道物流熱點、實用技術、經典案例、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