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8月0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農業職稱論文發表了糧食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四川省是糧食生產的大省,四川省的達川區是一個農業大區,論文介紹了此地糧食生產的現狀,多個舉措并舉來提高糧食綜合生產的能力,論文分析了糧食生產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摘要:“糧安則天下安”。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質,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國家、省、市、區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了全區糧食生產與增長,實現了全區糧食“九連增”;但是農村勞動力缺乏、機械化程度低、種糧效益低下等問題,出現了耕地撂荒、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等現象。為此,筆者經過認真分析現狀,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以確保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關鍵詞:農業職稱論文,糧食,制約,發展,措施
達川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區,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也是四川省2014~2020年全省90個糧食生產核心縣(區)之一,先后2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3次奪得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達川區高度重視糧食,采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制止耕地拋荒,全區糧食生產面積和產量總體上處于逐年增長態勢,為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勞動力加快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趨嚴重,“誰來種地”、“誰來種糧”問題日益突出,過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加之糧食種植效益較低、基礎條件差,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在此,筆者結合2015年糧食生產狀況,提出一些合理建議,以亟推動全區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和確保糧食安全供給。
1達川區糧食生產現狀
1.1全區糧食生產實現
“九連增”通過土地流轉、代耕代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產高效創建和抓點示范引導等多種措施,遏制了耕地撂荒,保障了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全區糧食播面達8.28萬hm2,總產量達47.03萬t,較上年增產1.46萬t、增長3.2%。全區糧食單產和總產實現了“九連增”,為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多措并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2.1千方百計穩定糧食作物生產播面認真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堅決制止全年撂荒和季節性撂荒。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大力發展代制方式,幫助無勞戶、缺勞戶搞好糧食生產,切實做到應種盡種。加強耕作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指導農民推廣科學合理的間作、混作、套作等技術,大力推廣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光熱資源,提高復種指數、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1.2.2大力推廣糧食生產先進技術一是狠抓糧食高產創建和病蟲防控保豐收。全區已建立7個水稻、玉米、小麥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在米城、堡子等鄉鎮建立萬畝“米城”貢米優質稻高產示范片;未列入區上規劃的鄉鎮,也相應建立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片。二是建立小麥、水稻重大病蟲控制技術展示區2個,已完成小麥、水稻病蟲統防統治面積3.57萬hm2,利用生物農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面積2866.67hm2。三是積極開展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已完成小麥、水稻等大小春作物品種(組合)省、市試驗展示共計268個。四是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極大提高了耕地質量。目前全區中上耕作水平的耕地達到70%以上。五是大力推廣糧食耕種收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1%。全區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1666.67hm2,水稻機收超過2.4萬hm2,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72.7%;新增機電提灌設備162臺(套)1134KW,建設機電灌溉站6個,為糧食穩定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1.2.3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堅持土地依法有序流轉,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以此帶動全區糧食生產。2015年全區2hm2以上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共計291家,其中:2hm2以上種糧大戶276家,家庭農場7家,種糧合作社7家,農業公司1家。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322.61hm2,其中:2~6.67hm2(不含6.67hm2)新型糧食經營主體272家,種植面積680.23hm2;6.67~33.33hm2新型糧食經營主體8家,種植面積89.87hm2;規模在33.33hm2以上(含33.33hm2)新型糧食經營主體11家,種植面積551.91hm2。
1.3糧食生產責任制不斷加大
達川區政府出臺了大、小春糧食生產文件,明確糧食生產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將糧食生產工作納入了對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年度綜合目標績效管理,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凡因工作不落實,失職、瀆職導致糧食嚴重減產、耕地撂荒的,實行“一票否決”,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2主要問題
2.1農村勞動力日趨短缺
隨著改革改革的深入,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由于農民種糧獲得的收入增長十分緩慢,為了增加家庭收入,維持農業生產、家庭人員日常開支、子女教育等支出需要,絕大多數青壯年農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外出人員甚至數年不歸,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婦、幼、病、弱,整體勞動能力和素質都偏低,導致種糧勞力不足、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困難、生產管理粗放,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地方,尤其是人少地多、種植條件較差的地方,農民棄耕拋荒到一些生產條件好的村社打臨工。從平壩區域的麻柳,丘陵區的大樹和趙家,低山區的渡市、石橋5個鄉鎮5個村的調查發現,5個村共農戶2081戶、總人口4798人、總勞動力4493人;舉家外出農戶956戶,占總戶數的45.93%;在家勞動力1361人,占總勞動力的30.3%,其中60歲以上的794人,占在家勞動力58.3%;從調查村實際情況來看,在家從事糧食生產的老年人最多維持10年左右,且逐年減少的趨勢非常明顯,將來誰來種糧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2.2種糧效益低下
2015年10月,通過隨機抽樣方式,對居于平壩、丘陵和山區的農戶隨機各抽100戶,調查分析水稻、玉米和其它糧食作物種植效益,發現農戶種水稻戶均投入1007.8元/667m2,其中種子、肥料、農藥和地膜等生產資料230.5元/667m2,育秧、抽水、栽秧、田間管理和晾曬人工投入費用為532.3元/667m2,機械耕田和收獲費用為245元;單產495.2kg/667m2、稻谷收購價2.42元/kg計算,產值1198.38元,收益僅為190.58元/667m2。農戶種玉米戶均投入707.5元/667m2,其中種子、肥料、農藥和地膜等生產資料312.4元/667m2,育苗、整地、移栽、田間管理、收獲、脫粒和晾曬人工投入費用為395.1元/667m2;單產406.1kg、收購價2.12元/kg計算,產值860.93元,收益僅為153.43元。小麥、薯類、豆類等其它糧食作物增效不明顯,而種小麥還倒虧100多元/667m2。由此可見,較低的種糧效益,無法吸引更多的農民種糧,也無法讓更多的工商資本投入到糧食生產。
2.3耕地質量下降
近年來,一些鄉鎮實施的土地整理、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有力地改善了渠、路、溝等農業生產條件,但大面積的土地平整,使土壤耕作層遭到破壞,熟地變生地,土地肥力下降。再加上農戶種植方式不科學,為了追求生產效益,存在只用地不養地的掠奪式經營行為,綠肥等有機肥料投入大幅減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加快了土地無機化程度,破壞了農田生態環境,耕地生產能力下降。與此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建設,占用了較多的優質糧田,大量優質耕地被地力條件不佳、灌排設施不完善的土地置換,耕地地力水平也出現下降趨勢。
2.4“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熱情不大
2015年,全區進行了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改革,對補貼方式進行探索調整,實行“誰種糧,誰受益”,即誰種糧誰享有國家補貼的方式。從實際操作來看,一方面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執行的是按照承包土地面積進行補貼,是一種純粹的普惠制,導致流轉土地種糧農戶的沒有得到補貼,而部分撂荒不耕種的農民還得到了補貼;另一方面由于全區是產糧25萬t以上的產糧大區,省財政廳要求要將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全部用于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無疑說政策的本意出發點是好的,但對于全區來說,由于生產條件限制,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戶占絕大部分是2~6.67hm2為主,信貸擔保對其沒有多大吸引力,無法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挫傷了其種糧的生產積極性。
2.5糧食適度規模種植較少、商品化程度不高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耕地平均分配到農民身上。耕地分配到戶后,在保證了農民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時,也影響了土地的規模經營效益。由于農戶實行分散經營,受資金、生產規模、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種糧仍停留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上,糧食生產技術和機械化水平較低,生產成本也就相對較高。同時,農民種糧的目的主要是解決自己的口糧,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制約了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影響了農民受益。
2.6一些鄉鎮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國家非常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糧食的方針、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國人要吃自己種的糧食”,把糧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市場供應和國家自立的基礎工作來抓,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但是一些鄉鎮政府領導對抓糧食生產不重視,認為難于出政績,抓不抓農民照樣種,只要農民不挨餓、不到政府來要錢要物,就是抓好了糧食生產,常把糧食生產停留在一般的會議、文件等形式上,主動抓工作、主動抓落實的行動較差。
3對策及建議
3.1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一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積極采用“高效種植-生態養殖-沼氣工程-有機肥料”等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推廣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二是根據區域優勢、技術條件和增產潛力等因素,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農機作業保障、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打造“麻柳-大樹-亭子”片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米城-堡子-石橋”的“川鳳牌”米城大米生產功能區,到2020年全區糧食生產總量達到25萬t以上;三是通過落實農資補助、集成組裝糧食生產先進技術,積極開展大、小春糧食高產高效創建,加大對小春糧油項目的實施力度,逐步改善“小春虧本”的生產現狀,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種糧效益。3.2大力培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一是全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鼓勵農民自愿互換或合并承包地,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促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二是在堅持土地經營權有償轉讓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專業合作社,把從事二、三產業人員不愿種的口糧田、“留守老人”種不動的口糧田,以及處于半拋荒狀態的單產很低的口糧田集中起來,推進規模經營。三是加快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出臺鼓勵本地農民專業承包土地的政策,引導他們承包糧田適度規模經營。四是建議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單個農戶一般掌握在6.67hm2內,家庭農場及合作社在20~33.33hm2左右較為妥當,可降低規模經營戶的種植風險。
3.3大力推進糧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培育扶持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強新物質、新機具的示范推廣,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領辦經營性服務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載體,加快發展農業全程化社會服務,提高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盡快研究適應丘陵和山區應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輕簡節本農業技術措施的落實,提高糧食生產的農機化水平。
3.4加強糧食生產政策扶持
嚴格實行糧食安全的行政“一把手”負責制,落實主體責任;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大財政涉農項目資金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力度;繼續對2hm2以上的種糧大戶進行直接現金補貼;加大糧食烘干、收儲、加工等設施建設扶持力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按農業用地進行管理;鼓勵引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收儲加工企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訂單收購、代烘、代儲等服務,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現代糧食基地建設,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生產和流通服務。
參考文獻:
[1]郭小文,黃林芹,呂志浩.淺析達州市達川區糧食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4,(11):28-30.
[2]梅壯太,郭小文,洪洋.關于提高達縣山區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09,(4):12-14.
3]達州市農技站.達州市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
作者:靳曉波 郭小文 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堡子鎮農技站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經作站
推家期刊:中國農村小康科技本刊以宣傳農村小康建設為目的的國家曳科技期刊。它是引導農民致富和促進農村小康建設的橋梁與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