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08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受到更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許多教師在課堂中遵循語文來源于生活、發展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切實貫徹生活化理念。基于此,筆者對語文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受到更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許多教師在課堂中遵循語文來源于生活、發展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切實貫徹生活化理念。對于“語文閱讀學習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一直是教師關注和思考的焦點。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教學目標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來制定,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但在當下的語文生活化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設置功利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只強調知識與技能,將學生變成了考試的機器,每天做練習、背誦,學習枯燥,學生越學越呆滯,導致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被消磨殆盡。這類教學目標不重視學生主體,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不能結合學生的情感、審美與精神生活需求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以至于學生生活一直局限在閱讀理解與寫作中,脫離生活實際,讓語文課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固定化,忽視開發生活資源
語文課程資源指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各種元素,如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網絡資源等。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是重要的卻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要在以教材為基礎的前提下跳出教材,以更寬廣的視野,在生活中探尋教學資源。但是據調查發現,70%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只講解教材知識,不能或者很少運用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學。只有7%的教師在課堂中能聯系生活實際,又能運用好教材進行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教師要充分利用與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多種語文活動,提升自己專業素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意識,切實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但是實際教學中,因受時間與教學能力的限制,教師沒有精力開發新的生活教學資源,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學過程的實施程序化,缺少生活體驗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的程序化指課堂形式固定化,即固定的文本講解與作文的方法講解。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往往都會采用類似的教學環節:1.破解題目,分析課文題目;2.講述作者創作與時代背景;3.學生閱讀課文;4.解釋生字生詞;5.劃分文章段落,總結課文框架;6.概括文章創作思想感情;7.歸納文章創作特點與藝術表現手法;8.總結全文、布置課后作業。所有文章的講解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無論哪種文體都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思維僵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受限。雖然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巧,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體驗,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偏離了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二、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1.結合文本的生活設置教學目標
文本生活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的生活內容,這些可以從文本內容、思想與環境中挖掘。在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時。教師可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來實施。例如《邊城》的教學目標可以設置以下兩點:第一,掌握文章的關鍵情節,了解湘西邊城淳樸的風土人情,請你將此與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做對比。第二,掌握文章主旨,感受其中優美的意境,體會親情與人性美。這兩個教學目標的設置依附文本,將文本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使教學目標生活化。讓學生能更好地感知《邊城》中表達的優美人性內涵,并以此批判金錢至上的腐敗社會。
2.結合學生生活設置教學目標
一方面,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文本閱讀中,學生往往會無意識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體會,以自己的標準對文本中的事件或者人物做出價值判斷。但是有些文章創作時間久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教師可緊緊抓住這些特點,在了解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如《邊城》中有很多描寫節日習俗的段落,如“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兩個信念雖照例可看到……”等,依據這些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文本中節日場景的描寫,進而更好地體會湘西特有的風俗。
所以在制定《邊城》教學目標時,教師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后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補充與文本內容相近的生活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設計“通過閱讀感悟小說中邊城風土人情的描述,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等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學生課堂內外與生活的溝通。教學目標的生活化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將課中學習與課外結合起來,讓學生走出課堂,邁向生活。在加強學生對課外生活連接的同時,加深對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1.基于文本的生活選擇教學內容
教材作為語文教學重要資源,教師要挖掘教材文本的生活內涵,擴展學生視野,因為文本中描繪的很多生活事件都是學生不曾經歷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探知文章內容,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讓學生與作者和文本進行生活對接。例如《小狗包弟》一文主要描寫了作家和他養的小狗包弟的故事,并在文中分別表達了對包弟的喜愛、憂慮、懷念與歉疚等感情。但是為什么在文章中呈現這么多情感變化呢?學生能從中得到什么信息呢?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情感究竟是怎樣的?
這就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教師就需要帶領學生了解創作背景,作品描繪的時代是文革十年動蕩時期,很多無辜知識分子遭受迫害,人性被扭曲,人的生命也變得一文不值。因此,作者以小狗包弟的遭遇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殘酷,就連作者為了自保也放棄了原則,送走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小狗。文革結束后,作者反省自己,并以此表達自己對文革的反思。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敢于反省、勇于剖析自己的勇氣,進而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
2.基于學生的生活選擇教學內容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不能只關注文本知識而忽視學生的自身生活。因此,語文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是學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很多情感與生活體驗都來自于家庭,而這些正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教師要積極運用家庭資源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聯系學生的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同學間的相處,師生間的交流、學校活動等都是學生生活體驗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學生的學習生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相聯系。語文作為母語課程,其教學內容是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例如一些學科的教師會抱怨學生讀不懂問題,其實這些現象都是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問題,只有將其他課程的學習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學生的學習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三,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方向,這也就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生活。教師要在與學生品鑒文本時,引導學生感知并學習教材中優秀人物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明辨是非,養成健全的人格。例如蘇軾《水調歌頭》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將事物的發展規律將自然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認識到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也不可能一直總是挫折,就像月亮一樣,有陰晴、有圓缺,以此讓學生明白,正確地認識人生的挫折和困難,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困境。
(三)教學形式生活化
1.創建生活情境感悟真情
語文文本的深度閱讀是很有難度的,但是若將文本內容做一些生活化的處理就簡單得多了,學生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深度閱讀的狀態。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與生活體驗的聯系,以情境的形式再現生活畫面,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知文本。常見的情境創建法有音樂渲染、圖片展示和角色扮演等。以音樂渲染為例,高中學生一般都喜歡聽音樂,教師可使用他們熟知的音樂創建情境,帶領學生閱讀賞析文本,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如在教授《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可以引入不同版本的《歸園田居》曲目進行比較鑒賞,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內容,讓學生更主動地探究古詩詞,從而深入地分析與鑒賞文本。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不是很喜歡龐巖版的《歸園田居》,認為歌曲無新意,大家比較喜歡茶師的《歸園田居》,認為這首歌的歌詞寫得很好。
在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你們認為茶師的曲目歌詞更好?以此引導讓學生深入探究歌詞,學生會發現這首歌詞就是依據原詩詞的內容進行的擴寫,如在“耕云布雨,荷鋤早歸阡陌間”之上擴展出“倚馬揮毫待月圓,煮茗引來堂前燕。”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總結歸園田居的真諦。教師還可以引入羽泉的《歸園田居》讓學生分析欣賞,感受“裊裊炊煙,一朵野菊”的意境,通過對曲目的欣賞,讓學生聯系現實,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讓人們放下不安與狂躁,感受田園的靜謐,享受陶淵明式的快樂。借助這三首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古代知識分子的歸隱之情,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會文本的深刻內涵和內在情感。
2.注重不同類型文本的生活化聯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在實際教學中,要對不同類型文體的教學分別有所側重。所以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依據不同類型的文本,使用不同的指導方法,以此處理好不同文本與教學生活化的關系。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文本類型有:文學類文本、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等。以文學類散文文體為例,這個部分的教學要先讓學生明白這類文章是作者對生活事物的分享與情感的表達,以精彩生動的語言文字為讀者呈現出來。
學生在閱讀這類作品時,往往會產生生活的親切感,就會自然聯想到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經歷。但同時,學生也容易被文本的生活經驗所吸引,忽視了對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的認知,所以在散文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既能走進文本,又能走出文本,還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從他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角度感悟生活,即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最大限度地貼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世界。
總而言之,要做好語文生活化教學,教師就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認真的探討,要在滲透生活化內容的時候不能過度使用,也不能用教師的生活經驗替代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創建圍繞學生生活的高中語文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情感,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