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完整的教學設計需要考慮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的條件與方法、結果評價等問題。 筆者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設計、方式方法的采用、教學實施途徑以及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論述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學設計策略。
中華文化有著自己悠久獨特的傳統,孕育了自身同樣悠久的教學傳統。 教學知識體現在連續的人文精神之中,表達的對人心、人性、人文的信任和關懷。 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有利于幼兒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進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1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目標設計
筆者將參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上述三個文件制定幼兒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知道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臘八節等。
2)了解本土文化中的民風民俗:飲食文化、婚嫁儀式、神話傳說等。
3)了解了解家鄉的傳統藝術:剪紙、刺繡、年畫、戲曲等。
4)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歷史傳說、服飾、飲食、建筑等。
5)了解中國的傳統禮儀等中華優秀文化的常識。
1.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是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 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中,不能過分強調傳統文化知識、符號等外在的、物化的內容。 例如,傳統節日的教育價值不僅表現在認知方面,更體現在情感方面。 小班幼兒注重對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性節日活動的參與; 中班幼兒注重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初步的理解; 大班幼兒注重對節日發展過程的了解和對節日活動內容的展現。 組織大班活動“快樂的春節”時,加入歡樂的音樂,營造一種過年的氛圍; 講解“年”的由來,解釋為什么過年要放鞭炮、貼對聯、穿新衣、守歲; 加入拜年的環節,掌握拜年的禮節。 組織傳統節日的活動,應重視幼兒內在情感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可把樂情度、冶情度和融情度確定為教學領域中的情感目標分類的三大維度,樂情度為接受、反應、興趣、熱愛,冶情度為感受、感動、感悟、感化,融情度為互動、互悅、互納、互愛。
2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原則及內容的設計
幼兒園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應是幼兒喜聞樂見、能夠理解的傳統文化活動,可從衣、食、住、行方面開展教育。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主要從傳統文化經典和技藝兩個方面進行。 傳統文化經典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唐詩宋詞等內容。 對幼兒來說,不要求幼兒對文化經典進行死記硬背,注重對傳統文化的領會與感悟。 傳統技藝包括表演皮影、剪紙、捏面人、陶泥、畫臉譜等活動。 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領班幼兒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如小班幼兒可從幼兒熟悉的民族傳統節日入手。 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對中大班幼兒可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系列活動,例如: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茶道館)、以布為媒的色彩對話(扎染館)、以畫為媒的工藝碰撞(版畫館)、以花為媒的自然對話(花道館)、以影為媒的藝術表演(皮影館)、以樂為媒的器樂表演(禮樂館)、以紙為媒的藝術創作(紙藝館)、以食為媒的味蕾盛宴(食俗館)。
3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教學方式“追求價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內,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聽上帝的召喚,亦不是等外在的指令,重視其內在的力量,重內過于重外,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教學特色”。
3.1 敘事教學法
幼兒教師將相關內容與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聯系起來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 例如在大班開展《西游記》的主題活動,通過故事《水簾洞》、《豬八戒吃西瓜》、《芭蕉扇》等故事讓幼兒感知人物的特點。
3.2 參觀法
對于幼兒而言,很多事物不親眼見到很難理解和想象,通過參觀、訪問的方式可以增進其理解的程度。 開展博物館考察等活動,在游歷中了解歷史,感知文化。 一般而言,幼兒園所處的街區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街、民間工藝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都是師幼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 有的幼兒家長所從事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國畫畫師、傳統手工藝者、傳統樂器演奏者等,幼兒園可以組織師幼到他們的工作場所參觀。
3.3 直觀教學法
3-6歲幼兒的思維屬于具體形象思維,7歲以后才逐步發展抽象邏輯思維。 可以利用圖示、圖文、實物、繪本等直觀的教具進行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拍一與家鄉有關照片、收集一些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建筑、飲食的圖片等,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組織“團圓中秋節”的活動時,可以給幼兒提供實物月餅,讓幼兒觀察。 組織“十二生肖”活動時,教師可以制作十二生肖的教具,在講解十二生肖的來歷時,依次呈現十二個小動物。
3.4 活動體驗法
“知識不能被教師灌輸到學生的心靈中去,只能由學生自己來掌握。 在教學過程中,與其讓他們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不如讓他們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如果情感體驗以情緒過程的形式多次重復,它確實可能變成對相應體驗的穩定的傾向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直觀性、情境性和活動性,使幼兒能夠通過直接感知、親自體驗和嘗試操作,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體育游戲中開展“丟手絹”、“炒黃豆”、“跳房子”、“吹泡泡”、“頂牛”推鐵環、跳皮筋、跳繩、老鷹捉小雞等民間游戲。 在組織“快樂元宵節”的活動時,可以設計“舞龍”、扭秧歌、猜燈謎的環節,讓幼兒體驗熱熱鬧鬧過元宵的歡樂場景。
4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實施的途徑
在幼兒園中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途徑主要有主題活動、一日生活活動、五大領域教學活動。
4.1 主題活動
以傳統文化內容作為主題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茶道館)、以布為媒的色彩對話(扎染館)、以畫為媒的工藝碰撞(版畫館)、以花為媒的自然對話(花道館)、以影為媒的藝術表演(皮影館)、以樂為媒的器樂表演(禮樂館)、以紙為媒的藝術創作(紙藝館)、以食為媒的味蕾盛宴(食俗館)。 鄭州市實驗幼兒園開展的《新年快樂》主題活動包含了布置新年新教室、一起包餃子、新年唱大戲、新年同樂會等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布置、一起參與、一起收獲。
4.2 一日生活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區域活動,向幼兒展示傳統文化。 在幼兒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時,播放舒緩、優美的民樂。 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使幼兒置身于溫馨的傳統文化氛圍中。 北京有一所幼兒園利用戶外活動,請武術教師教大班幼兒練武術操,一招一式都特別簡單、到位。 既鍛煉了身體,又了解了中華武術。 幼兒園可以把幼兒武術作為特色教學方向來開發。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形式多樣化,凡是作為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而運用的、能夠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活動,無論是上課,還是游戲、生活活動,都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
4.3 五大領域教學活動
在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 例如,傳統游戲活動,如跳房子、“頂牛”推鐵環、跳皮筋、跳繩、老鷹捉小雞等民間游戲納入健康領域。 經典讀物(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唐詩宋詞等)納入語言領域。 向幼兒介紹反映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發明和創造,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火藥的了解與認識納入科學領域。
利用民間游戲、傳統節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地方特色的了解等納入社會領域。 臉譜的繪制和涂色、剪紙、國畫、茶藝、棋藝等融入到藝術活動領域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 兒童的發展是建立在身體、社會、情感和認知領域相互影響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孤立受某一個方面的影響,五大領域之間應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
5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評價設計
對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進行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 梅耶認為,科學評價的基本目標是開發評估工具,以便能確定學習者的學習程度,即了解學習者經過學習后產生的變化。 [6]在教學實踐中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調節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促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學評價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參考盧家楣教學領域的情感目標測評問卷。 從樂情度、冶情度、融情度三維度進行評價。 樂情維度包括接受、反應、興趣、熱愛; 冶情度包括感受、感動、感悟、感化; 融情度包括互動、互悅、互納、互愛。
兒童發展是智力與個性、身體與心理發展的整體,教學不能片面追求智力發展而忽視其他方面。 在幼兒園中開展適當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思維觀念、價值認同、個性品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