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1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如何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與湖南省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包》進行整合,我們進行了如下嘗試:一是;開展紅色研學旅行,二是走進非遺文化博物館,三是開展社會調查,四是進行職業體驗,感受不同的人生,五是開展勞動實踐
[關鍵詞]:挖掘 資源 促進 活動 開展
義務教育階段七至九年級我們使用的是由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楊敏、曾放主編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這三本教材(每本用一學年)由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及其他四個板塊組成,但是作為農村的學校,資源包里的有些項目無法開展,而我們身邊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比比皆是,如何充分拓寬并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課程教學論文范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思政之路探索
一、紅色研學旅行:品味先烈的星辰大海
我們瀏陽有許許多多的紅色旅游景點,從學校出發,不到1小時車程的,就有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胡耀邦同志故居、李志民將軍故居等10多處紅色旅游資源,這些身邊的紅色景點,是我們身邊最好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我們充分挖掘這些旅游資源,我們每學期都要帶領學生走進瀏陽的紅色旅游景點,讓學生們感受革命先烈的星辰大海。這類課程我們實施這樣的教學策略:1、是列出每次研學的目的,2、是制定相關的研學方案,3、是現場感受景點的自然景觀,4是參觀景點的紀念館,仔細閱讀并記錄紀念館的每一處人物或景物介紹。5、紀念館前重溫入團誓言,6、寫出研學筆記并召開研學匯報會。
二、非遺文化:感受古老的技藝與智慧
瀏陽有長沙市級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多項,我們學校周邊就有:瀏陽夏布文化紀念館、瀏陽夏布織藝科普基地、湖南省瀏陽市永和菊花石雕紀念館、瀏陽張坊油紙傘非遺基地、農業非遺研學基地等10多處非遺文化體驗館,我們每學期組織學生去1—2處非遺文化館,系統地感受非遺文化的古老技藝和古老智慧,例如:我們帶學生走進夏布非遺文化體驗感,首先了解夏布文化的歷史沿革,然后親自走進夏布制作車間,體驗夏布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體驗制作的愉悅,最后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進行集中匯報。
社會調查:觸摸美好的小康社會
我們學校所處的鄉村,這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那么我們根據學校附近現有的資源,從農村社會、生物資源、人居環境、農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提出如下考察探究主題:1、家鄉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2、家鄉農民的人居環境3、家鄉的傳統文化研究 4、家鄉的生物資源調查及多樣性保護。學生帶著這些主題自行設計調查表、確定調查方式、接著自己分析總結,然后進行集中匯報,最后教師評出最優調查報告。
四、職業體驗:演繹不同角色,體驗非凡人生
我們鄉鎮中學的初中學生,沒有見過大世面,于是,我組織學生走進瀏陽工業園爾康制藥流水線、藍思科技流水線,帶領學生參觀流水線,體會職業的艱辛與崇高,我們還把學生帶到現代農業園,讓學生當一天農民,親自參加耕種或者是采摘,同時跟隨農民哥哥登上大型機械,感受現代農業的快捷與方便,我們還要學生到鎮上的農貿市場當二個小時小販,看看他們能在相同的時間內賣出多少蔬菜。
五、勞動實踐:在艱辛中體會甘甜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室外綜合實踐課,我們開辦開心農場,室內綜合實踐課我們主要開辦手工制作,小型機械維修等課程。開心農場的具體操作流程是;學期初我們給每一個班級劃分一塊土地,學生們分組,再將這塊地分成若干塊,分給不同的小組,各小組成員在這塊土地上,栽種不同的時令蔬菜,然后每組安排2名同學進行輪流的管理(含施肥、除草、搭架等),當蔬菜成熟時。最后全體成員進行收割,將收割好的蔬菜賣給食堂或菜販,最終將所得錢買成食品送給敬老院的老人。
作者簡介:朱順清